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信息网络资源在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1
作者 谢月辉 孟照辉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1年第12期37-38,共2页
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应用的教学,既弥补了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欠缺,又充实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教师设置主题、教学模拟及演示讲解具体操作流程,在机房进行实验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以适... 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应用的教学,既弥补了生物信息学教学的欠缺,又充实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过教师设置主题、教学模拟及演示讲解具体操作流程,在机房进行实验教学,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以适应现代医学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医学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网络资源 计算机教学 改革 自主学习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骆志玲 沈艳 +4 位作者 顾云 潘家华 王钰 喻卓 刘红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报告利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TCASD)治疗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体会。方法收集ASD病例229例,经胸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行术前筛选、ASD残边评估、封堵器(ASO)型号选择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①... 目的报告利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TCASD)治疗特殊类型房间隔缺损(ASD)的体会。方法收集ASD病例229例,经胸和(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TE、TEE)行术前筛选、ASD残边评估、封堵器(ASO)型号选择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①边缘不全型ASD141例,其中前上缘残端不全型123例,成功封堵119例(96.75%);上腔静脉残端不全型10例,均成功封堵(100%);下腔静脉残端及后壁残端不全型8例,成功封堵4例(50.00%);②巨大房缺9例,6例封堵成功(66.67%)。TEE测ASD最大径(36.30±1.90)mm(34~38mm),植入ASO大小为(39.60±2.20)mm(36~42mm);③多孔型房缺11例,其中双孔型8例,三孔型3例,均成功封堵(100%),残余分流3例(27.27%),术后12个月均消失;④合并ASA12例,其中多孔型4例,均成功封堵(100%),术后即刻残余分流2例,术后12个月随访均消失。结论TCASD治疗特殊类型ASD是安全、可行的,术前尽可能采用TEE了解ASD解剖细节是此类手术顺利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病 先天性 心脏间隔缺损 心房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改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彭云珠 郭涛 +4 位作者 郑圆圆 杨萍 华宝桐 潘家华 赵玲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601-1603,共3页
目的了解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改变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住院病历资料的方式,研究206例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AMI组)和240例未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 目的了解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改变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住院病历资料的方式,研究206例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AMI组)和240例未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并对部分AMI组患者进行回访调查。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概率与年龄、HDL-C两种因素有关(P<0.05),其中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1.922),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1.4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成功回访的112例AMI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概率与年龄和住院期间LDL-C水平有关(P<0.05),与住院期间LDL-C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287),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72)。结论发生AMI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较未发生AMI患者低,AMI患者住院期间及1年内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与血脂水平、年龄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甘油三脂类 胆固醇 脂蛋白类 预后
下载PDF
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淑敏 刘中梅 +3 位作者 韩明华 郭涛 赵玲 代青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对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 176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 方法 男性 10 8例 ,女性 6 8例 ,年龄 6 1 7岁± 9 8岁 ,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97例 ,病窦... 目的 对床旁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 176例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方法学和可行性。 方法 男性 10 8例 ,女性 6 8例 ,年龄 6 1 7岁± 9 8岁 ,安置临时起搏器原因为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 97例 ,病窦综合征 4 8例 ,因心动过缓外科手术中保护性起搏 31例 ,所有病例选择锁骨下静脉入路安置临时起搏器 ,通过分析起搏心电图图形特点和测量导管深度 ,并对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的 93例患者的X线透视进行研究 ,判定该起搏方法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结果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适用于各年龄组人群 ,起搏部位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植入者 ,两种起搏点的导管深度分别为 36 8cm± 2 7cm及 34 8cm± 3 3cm ,5例右锁骨下静脉入路者为右心室心尖部。其起搏点的导管深度 31 5cm± 3 1cm ,通过起搏心电图图形和导管深度指导下 ,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即刻成功率 10 0 %。 1例发生左侧气胸 ,发生率 1 7%。 结论 体表心电图和导管深度指导下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起搏方法 ,只要操作方法正确 ,可替代X线指导下的临时起搏 ,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 心脏临时起搏 方法学 可行性 心律失常 锁骨下静脉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前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蔡红雁 王钰 +6 位作者 李琳 赵玲 肖践明 曹晶茗 杨西云 杨超 郭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9期9249-9252,共4页
背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影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状动脉... 背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影响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5例。以未行心脏震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在EGM-2-MV培养基培养,并分析细胞形态和形成集落的数量,7d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分化的内皮祖细胞。结果与结论:震波治疗组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形成细胞集落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提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及向内皮细胞系分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脏震波 内皮祖细胞 增殖 分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萍 彭云珠 +7 位作者 郭涛 王钰 周平 蔡红雁 骆志玲 赵玲 顾云 杨洪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47-85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SWT)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4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震波治疗组(予CSWT治疗,n=25)及对照组(不予震波治疗,n=20)。3个月为1个震波治疗周期,共行9次震波治疗。震波治疗组患者检测时间点为震波治...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SWT)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4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震波治疗组(予CSWT治疗,n=25)及对照组(不予震波治疗,n=20)。3个月为1个震波治疗周期,共行9次震波治疗。震波治疗组患者检测时间点为震波治疗前(0个月)、9次震波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6个月时(6个月),对照组的相应检测时间点分别为入选时、随访3个月时、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分别在上述时间点行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MIBI)及18 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双核素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显像检查及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检查,评估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随访不少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心肌再梗死率、再住院率、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4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震波治疗组患者在3个月、6个月时的心肌灌注及代谢、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用量、SAQ评分、6MWT、LVEF、MTWA均比0个月时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比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震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无死亡、无心肌再梗死发生。结论 CSWT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血管再生疗法,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心肌再灌注 治疗应用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无反应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西平 秦瑶 +3 位作者 郝星 李立 王冬梅 郭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1,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CRT无反应患者的可能原因。方法收集接受CRT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28例,CRT后定期随访,比较CRT前、后患者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72±8.31)个月,20例接受CRT的患者心功能改善,LVEF增加(P<0.05),8例患者对CRT无反应。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CRT反应与患者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以及是否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对冠心病诊断及定位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卢竞前 迟运明 +2 位作者 汤亚明 肖践明 曹晶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89-491,共3页
目的: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对冠心病诊断及定位的价值。方法:在846例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者中选择资料完整的78例行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结果对照,观察运动引起ST段抬高与冠状... 目的: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平板运动试验ST段抬高对冠心病诊断及定位的价值。方法:在846例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者中选择资料完整的78例行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结果对照,观察运动引起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联系。结果:846例平板运动试验中有8例ST段抬高,并且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阳性。结论:在平板运动试验中ST段抬高能准确诊断冠心病,并且ST段抬高导联能定位冠状动脉狭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诊断 ST段抬高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对照 检查者 定位 结论 准确
下载PDF
运动试验T波正常化对冠心病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汤亚明 卢竞前 +2 位作者 常贺声 肖践明 曹晶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T波正常化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84例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运动试验引起的T波正常化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与运动试验阳性、阴性的冠... 目的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T波正常化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84例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运动试验引起的T波正常化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与运动试验阳性、阴性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对比。结果84例中T波正常化11例,其中冠造阳性7例,运动试验阳性53例,其中冠造阳性34例;运动试验阴性20例,其中冠造阳性5例。结论T波正常化者冠造阳性率63.6%,与传统运动试验阳性标准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以可以将T波正常化作为运动试验阳性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冠状动脉造影 T波正常化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海梅 郭涛 +3 位作者 喻卓 许汪斌 窦兴葵 孟照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86,共3页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后处理组(IPC组,n=5)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用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滇南小耳猪1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5)、缺血后处理组(IPC组,n=5)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用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胸式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监测心电及血压,用ELISA法测定缺血前及再灌注2、24h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再灌注72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2h和24h,IPC组和IR组的TNF-α、IL-6和IL-1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缺血前基础值(P<0.05);组间比较,再灌注后IPC组TNF-α和IL-6水平均较IR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值明显增高(P<0.05)。经TTC染色测心肌梗死的面积,S组未发生心肌梗死,IPC组为(10.89±2.02)%,IR组为(23.26±3.13)%,IP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被引量:9
11
作者 蒲里津 刘可 +8 位作者 骆志玲 彭云珠 赵玲 华宝桐 李琳 韩明华 李淑敏 杨军 郭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 目的探讨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方法植入三腔起搏器进行心脏超声优化的CHF患者30例,分别测定传统CRT优化后及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CRT模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MVI)、二尖瓣返流VTI(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VTI(AVI),并与CRT术前及传统CRT右室优先模式(11例)比较上述心脏超声指标、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费用的差别。结果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平均电池寿命长于传统CRT模式,QRS波时限、优化耗时及CRT年平均费用少于传统CRT模式(均P<0.01);AVI、LVEF、MVI、MR-VTI与传统CRT模式无差异(均P>0.05),但与传统CRT模式高度相关(P<0.01)。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AVI、LVEF、MVI较右室优先模式增加,MR-VTI较右室优先模式减少(P均<0.05)。结论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较右室优先的传统CRT模式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CRT年平均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 优化
下载PDF
缺血后处理对减小猪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海梅 郭涛 +3 位作者 喻卓 许汪斌 窦兴葵 孟照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2-523,526,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限制猪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方法滇南小耳猪10只,随机分为2个组。实验组(n=5):在X线的监控下,经右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球囊扩张阻断血流60min,予8次球囊放气30s、充气30s短暂缺血再灌注即缺血后处...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限制猪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方法滇南小耳猪10只,随机分为2个组。实验组(n=5):在X线的监控下,经右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球囊扩张阻断血流60min,予8次球囊放气30s、充气30s短暂缺血再灌注即缺血后处理;对照组(n=5):不行缺血后处理,直接撤除球囊。测定缺血前、再灌注2h及24h心肌酶学指标。再灌注72h采用2,3,5氯化三苯基氯四氮唑(TTC)染色确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再灌注后2h,两组的磷酸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较缺血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24h,实验组的CK、LD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缺血后处理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有缩小猪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心肌梗死
下载PDF
经5-氮胞苷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丽星 聂俊 +4 位作者 孙金华 蔡红雁 赵玲 郭涛 肖践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4247-4251,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能否改善近期及远期的心功能,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能否改善近期及远期的心功能,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诱导4周后,体外DAPI标记。新西兰兔随机均分3组,假手术组:打开胸腔1h后缝合胸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1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诱导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组:造模后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3d,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3d,4周心脏标本中均发现有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于瘢痕周边区并沿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走行。移植后3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移植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氮胞苷 移植 心肌梗死 心功能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孟永 李芳 +1 位作者 张敏 肖践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7年第6期921-924,共4页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如收缩血管、升血压、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心肌和血管细胞增殖等)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具有拮抗AT1的功能,起着对抗细胞生长和心...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如收缩血管、升血压、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心肌和血管细胞增殖等)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具有拮抗AT1的功能,起着对抗细胞生长和心肌肥厚及促细胞分化、凋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并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现就近年来对AT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心血管系统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敏 李健 +1 位作者 蔡乙明 马虹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筛选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4~2004年中山大学和昆明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的2173例ST段... [目的]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筛选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4~2004年中山大学和昆明医学院两所附属医院的2173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CS为应变量,以患者的病史、性别、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和入院时的体检指标、治疗情况等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筛选出与CS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结果]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心梗部位、外周动脉疾病、既往心梗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以及不接受溶栓治疗是与CS相关的9项危险因素。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发生CS的风险比无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升高约43倍。未接受溶栓以及溶栓不成功者发生CS的可能性比溶栓成功者高15倍。在溶栓成功者中,41%的人在症状发作后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而在溶栓不成功者中,56%的人在症状发作超过12h才开始溶栓。[结论]AMI症状发作后早期接受溶栓治疗能大大减少CS的发生,早期溶栓治疗可作为中国老年人群CS第三级预防的一个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中国人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的分化及存活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红雁 聂俊 +3 位作者 陈丽星 赵玲 郭涛 肖践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3-1047,共5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是否能迁移、分化及存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其存活。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DAPI标记细胞。结扎...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是否能迁移、分化及存活,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在体内的迁移、分化及其存活。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DAPI标记细胞。结扎兔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30只新西兰大耳兔抽签法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后1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点注射体积30μL。分别于移植后10min,3d,4周时各组各处死5只动物。取心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DAPI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标记细胞是否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和α-肌动蛋白。结果与结论: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心脏微环境中,蓝色细胞核分布广泛,呈椭圆形,似心肌细胞核,其排列方向与宿主心肌纤维方向一致,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浆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Ⅰ、α-肌动蛋白均为阳性。说明缺血心肌内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局部微环境的刺激下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肌钙蛋白Ⅰ Α-肌动蛋白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西平 秦瑶 +3 位作者 郝星 李立 王冬梅 郭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8-930,共3页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评价CRT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定义为心...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评价CRT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定义为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1级以上;超声心动图有效定义为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缩小>15%或LVEF绝对值增加>0.05%;否则定义为对CRT无反应。结果随访6~24(8.7±8.3)个月。与CRT前比较,术后21例LVEDD明显缩小,心功能分级明显减轻,LVE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9±8.0)mm vs(68.7±10.2)mm,(3.1±0.1)级vs(2.0±0.1)级,(34±7)vs(42±6)%,P<0.05];临床对CRT的反应:有效21例,发生率为72.4%;对CRT无反应8例,发生率为27.6%,其中包括死亡2例。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症状;对CRT的反应与入选患者是否真正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脏起搏 人工 除颤器 植入型
下载PDF
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詹红 Tse Hung-fat +1 位作者 曹晶茗 Lau Cpu-pak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患者的并发症与药物治疗情况。方法连续调查2001年1月—2002年1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收住60岁以上的老年充血性心衰患者,符合ICD9CM诊断标准,...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情况以及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患者的并发症与药物治疗情况。方法连续调查2001年1月—2002年1月香港大学玛丽医院收住60岁以上的老年充血性心衰患者,符合ICD9CM诊断标准,并用弗明翰研究标准确诊,共计1074例次,收集入院时及入院3d内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结果以及患者出院时转归、出院带药情况。结果1女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几乎为男性患者的2倍,年龄≥65岁者占95.5%,≥80岁者占50.6%,按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级占70.2%,521例(占48.5%)入院治疗1次。2充血性心衰的主要并发症为糖尿病和高血压。3399例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中,208例次(占52.1%)LVEF<0.50,191例次(占47.9%)LVEF≥0.50的患者更倾向于女性,年龄≥80岁,而冠心病及糖尿病较少发生,心房颤动84例次(占44.0%)占多数(P<0.05)。糖尿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病史常伴随LVEF<0.50的患者(P<0.05)。4大部分患者均接受利尿剂治疗,LVEF<0.50的患者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131例次(占63.0%),地高辛47例次(占22.6%),β受体阻滞剂25例次(占12.0%),钙阻滞剂29例次(占13.9%),而LVEF≥0.50的患者分别有119例次(62.3%)、67例次(35.1%)、18例次(占9.4%)和35例次(占18.3%)使用上述药物,地高辛多用在LVEF≥0.50的患者(P<0.05)。结论1LVEF<0.50与≥0.50的充血性心衰患者单从临床症状和体征上较难区别,目前强调对每个心衰患者尽可能进行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这是区别两类心衰的重要手段。2ACEI、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与治疗指南还有一定距离。3尽早地区分LVEF<0.50与≥0.50充血性心衰患者将有利于抗心衰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左心室射血分数 诊断 药物 疗效
下载PDF
冠状动脉堵闭法与栓塞法制备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对比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孙帅 郭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0期9913-9916,共4页
背景:冠状动脉栓塞法和球囊堵闭法为制备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但由于猪价格昂贵,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还要进行多种实验研究,故选择耗时短、损伤小、术后存活率高的手术方法非常必要。目的:对比运用冠状动脉栓塞法与... 背景:冠状动脉栓塞法和球囊堵闭法为制备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但由于猪价格昂贵,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还要进行多种实验研究,故选择耗时短、损伤小、术后存活率高的手术方法非常必要。目的:对比运用冠状动脉栓塞法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堵闭法制备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9-05-08/08-03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介入室完成。材料:西双版纳小耳猪20只,体质量20~30kg,雌雄不限,购自昆明医学院动物科,随机抽签法分成栓塞组(n=10)和堵闭组(n=10)。方法:栓塞组麻醉后经股动脉置入球囊至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给予球囊扩张压力202.65kPa阻断前向血流1,2,5min,每次间隔60s,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堵闭组麻醉后经股动脉置入球囊到达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后,同样给予球囊扩张压力202.65kPa阻断前向血流1,2,5min,每次间隔60s,然后持续阻断前向血流60min,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冠脉造影、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及病理学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异同。结果:栓塞组有9只猪完成模型制备,1只因冠状动脉破裂死亡。术毕即见相关导联T波深倒,未见明显ST段抬高,术后1d相关导联ST段抬高0.1~0.2mV;手术共耗时11h。堵闭组猪存活5只,4只因室颤死亡,1只不明原因死亡。术毕即见相关导联ST段明显抬高0.2~0.3mV;手术共耗时24h。两组实验动物心脏彩超均在梗死部见局部运动异常,术后4周栓塞组有3只,堵闭组1只左室室壁瘤形成。肌酸激酶同功酶及血浆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并呈动态演变,梗死区心肌坏死明显,细胞内结构溶解消失,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运用栓塞法和堵闭法均能成功建立小型猪急性心梗动物模型。栓塞法较堵闭法更简易,造成的损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死亡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栓塞法 冠状动脉球囊堵闭法 心肌梗死 小型猪 模型
下载PDF
以球囊封堵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海梅 郭涛 +3 位作者 喻卓 许汪斌 窦兴葵 詹淑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9032-9036,共5页
背景:国外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球囊封堵建立闭胸式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但术中室颤及血栓形成等因素降低了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成功率。目前国内建立球囊封堵闭胸式心肌梗死大动物模型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球囊封堵法建立闭胸式猪心... 背景:国外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球囊封堵建立闭胸式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但术中室颤及血栓形成等因素降低了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成功率。目前国内建立球囊封堵闭胸式心肌梗死大动物模型的报道较少。目的:应用球囊封堵法建立闭胸式猪心肌梗死模型,探索提高建模成功率的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病理观察,于2008-07/2009-05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及昆明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完成。材料:8~11月龄健康滇南小耳猪15只,体质量19~25kg,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5只。方法:冠脉封堵后和再灌注期预防性静滴利多卡因1.0~2.0mg/kg,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使用肝素防治血栓形成,在X射线监控下将球囊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的远端,假手术组只放置球囊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不封堵;缺血再灌注组行球囊充气堵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min后撤除球囊;缺血后处理组行球囊充气堵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min后,球囊放气30s,充气30s(循环8次)后撤除球囊。主要观察指标:行冠脉造影、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评价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情况。3d后行心肌三氯四氮唑染色及病理学检查验证心肌梗死。结果:假手术组猪全部存活;缺血再灌注组4只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只死于顽固性室颤;缺血后处理组全部成功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堵闭左前降支远端后,心电图V1~3导联上ST段抬高,有病理性Q波形成;心肌酶谱演变过程与人体心肌梗死过程基本一致。心肌梗死部位分别位于心尖、左心室前壁、前间隔部。三氯四氮唑染色后正常心肌呈砖红色,梗死区心肌颜色暗淡,呈灰白色;病理学检查显示,梗死区心肌正常结构破坏,胞浆浓缩,染色加深,横纹消失,核浓缩、溶解、碎裂,梗死区内有较多的红细胞,梗死区周围有较多肉芽组织增生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球囊封堵冠脉建立猪闭胸式心肌梗死模型对动物创伤性小,且最为接近临床实际的过程,术中使用利多卡因及肝素防治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是成功建立该模型的有效方法,缺血后处理可能是提高建模成功率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球囊封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