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熔融铜渣控温冷凝制备玻璃陶瓷材料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鹏文 胡建杭 +3 位作者 刘慧利 王冲 李东波 王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34-1141,共8页
为了高效资源化利用铜火法冶炼过程的铜熔渣固体废弃物,研究了直接熔融调控−控温冷凝注模成型制备陶瓷材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熔融炭热还原分离出铜熔渣中部分有价金属铁、并有效控制熔渣中的组分比例,为熔渣陶瓷化提供了原料的... 为了高效资源化利用铜火法冶炼过程的铜熔渣固体废弃物,研究了直接熔融调控−控温冷凝注模成型制备陶瓷材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熔融炭热还原分离出铜熔渣中部分有价金属铁、并有效控制熔渣中的组分比例,为熔渣陶瓷化提供了原料的基础条件,控温冷却能有效控制熔渣冷凝过程中的晶粒生长和晶粒化程度。控温冷却的过程如下,先以1~10℃/s的冷却速率快速冷却至退火温度500℃时保温2 h,再以1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最佳晶化温度900℃时保温5 h,随着炉温冷却至室温,从而制得成型玻璃陶瓷;制备的成型玻璃陶瓷结构致密且平整度良好,抗弯强度可达42.5 MPa,抗压强度达到165.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熔渣 炭热还原 控温冷凝 晶化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水平流动换热中浮升力效应分析与判据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蒲星宇 李舟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74-480,共7页
为了准确判断浮升力对换热模型精度的影响,收集整理了多种超临界流体(水、CO_(2)和R125等)水平流动换热的实验数据,对不同浮升力影响判断准则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对浮升力判别式展开修正应遵循的原则。结果表明:目前被广泛认为适应性最... 为了准确判断浮升力对换热模型精度的影响,收集整理了多种超临界流体(水、CO_(2)和R125等)水平流动换热的实验数据,对不同浮升力影响判断准则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对浮升力判别式展开修正应遵循的原则。结果表明:目前被广泛认为适应性最好的判别式Gr_(q)/Gr_(th)仍存在拟气区表现效果不佳、拟液区与拟气区数值无一致性、其峰值对应的主流焓值与壁温差峰值对应的主流焓值无相关性等局限性;壁温差峰值处流体焓值也是衡量管内浮升力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流体 水平流动 传热 浮升力效应 判据
下载PDF
框式电解铜米冷压块生产阴极铜
3
作者 张锋 王华 +1 位作者 王宇 王恒 《矿冶》 CAS 2021年第4期54-60,94,共8页
铜米直接电解工艺是一种高铜回收率、高电流效率的废铜线材回收技术。针对直接电解铜米工艺的优缺点,提出并开展了使用阳极框(钛篮)电解铜米冷压块生产阴极铜的试验。结果表明,电解液温度升高时,电流效率升高但阴极铜质量下降;提高电解... 铜米直接电解工艺是一种高铜回收率、高电流效率的废铜线材回收技术。针对直接电解铜米工艺的优缺点,提出并开展了使用阳极框(钛篮)电解铜米冷压块生产阴极铜的试验。结果表明,电解液温度升高时,电流效率升高但阴极铜质量下降;提高电解液循环速度时,较多铜粉颗粒被带至阴极表面,造成阴极铜质量下降;增加阴极电流密度,阳极产生大量铜粉颗粒并在框内聚集,对阴极铜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温度50℃、电解液循环速度14 L/h、阴极电流密度200 A/m^(2)的条件下直接电解48 h,可以得到表面致密的阴极铜产品,阴极电路效率为93.15%,阴极铜沉积速率为1.39 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米 冷压 电解
下载PDF
2-丁烯简化机理构建及路径分析
4
作者 李法社 林守龙 +2 位作者 陈勇 隋猛 肖权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340,共7页
2-丁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之一,也是大分子组分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在化工及燃烧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点火延迟时间和重要组分为简化目标,交叉使用直接关系图法(directed relation graph method,DRG)类算法对其详细机理进行简化,得... 2-丁烯是石油裂解的产物之一,也是大分子组分燃料燃烧的中间产物,在化工及燃烧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点火延迟时间和重要组分为简化目标,交叉使用直接关系图法(directed relation graph method,DRG)类算法对其详细机理进行简化,得到了包含71种组分和430步基元反应的简化机理。以层流火焰速度、组分摩尔分数等参数为基础,对简化机理进行了误差分析,并通过对比点火延迟实验数据,发现简化机理和实际有很好的吻合,验证了简化机理的有效性。最后结合敏感度分析,得到了2-丁烯的基本反应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丁烯 机理简化 直接关系图法 灵敏度分析 反应路径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