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政元素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以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
1
作者 田甜 《传播与版权》 2022年第3期104-106,共3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意在培养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本文以枣庄学院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要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意在培养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其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决定了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年来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本文以枣庄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阐述课程思政建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记培养初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课程创新性建设及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实践策略,并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元素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课程建设
下载PDF
地区学院系级资料室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雁鸣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2期130-130,126,共2页
地区学院升本后,资料室建设严重滞后,不适应外延扩张、内涵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办学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书资料量少质劣;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为此,应调整系级资料室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新的对... 地区学院升本后,资料室建设严重滞后,不适应外延扩张、内涵发展和层次提升的办学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书资料量少质劣;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程度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为此,应调整系级资料室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新的对策:更新观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益、构建现代化管理系统,尽快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学院 系级资料室 建设对策
下载PDF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三维模式建构
3
作者 裴媛媛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具体到古代文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亦不容忽视。以“知识”为依托,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然”为达成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具体到古代文学学科,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亦不容忽视。以“知识”为依托,以“道德”为根本,以“自然”为达成的三维实践教学模式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效探索。“知识”“道德”“自然”三个维度,理论渊源深厚,内涵丰富,是对真善美教育理念的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是地方高校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三维模式建构的重要突破口,将思政融入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应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从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入手,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实践教学 三维模式 课程思政
下载PDF
《庄子》“罔两问景”的文学影响
4
作者 高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0-55,共6页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诗,又有借“形”“影”关系以抒发孤独情怀的诗歌,还有以“罔两”为题的大量赋作,都体现了《庄子》“罔两问景”寓言的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罔两 文学影响
下载PDF
文本细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张伯存 王冬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6-29,共4页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心。文本细读是走进文学本身魅力的一大途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路径。文本细读教学法是文本细读在文学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细读 教学改革 路径 方法
下载PDF
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兼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31
6
作者 卢衍鹏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1-186,共6页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审美因素 文学研究 文化政治
下载PDF
小学生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莹 张望发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62-164,共3页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本研究从山东省枣庄市小学生拼音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入手,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小学拼音教学的定位问题、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以及社会对于汉语拼音的重视问题进行...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本研究从山东省枣庄市小学生拼音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入手,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小学拼音教学的定位问题、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以及社会对于汉语拼音的重视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拼音 调查 思考
下载PDF
文学与文化联姻:文化研究及其权力流转 被引量:4
8
作者 卢衍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8,共5页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力模式。第一,文化研究的多元立场、知识阐释解构了本体论,形成了知识型文学理论的权力。第二,通过交流创造理论范式成为文化型文学理论的权力模式,权力流转于反思与元理论之间的博弈中,并已潜入理论地表。第三,文化研究增强了文学理论范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为重新赢得社会影响力打开了思路。但是,范式的流散化、随意性使得一时间很难取代元理论体系的优势地位,"文化"与"文本"的异质同构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权力流转 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冬梅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2年第7期90-92,共3页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 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异和分化导致精神衰退,无力对复杂的现实发言,而是被各种新的文化势力收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精神生态 审美诉求 社会转型 主流文化 社会结构 90年代 精神危机
下载PDF
现代文学教学中重“史”轻“文”误区之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伯存 孔庆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8-40,共3页
目前存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史实"轻"文本"误区,是一种偏离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时缩减的客观因素,更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的教学应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兼顾,某种意义... 目前存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史实"轻"文本"误区,是一种偏离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时缩减的客观因素,更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的教学应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兼顾,某种意义上,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作品文本的分析、鉴赏,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误区 文学史 文本
下载PDF
从文学与传媒的张力看电影《白鹿原》 被引量:3
11
作者 卢衍鹏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2年第11期96-97,共2页
电影《白鹿原》注定要成为2012年的一个文化事件。电影改编之前,《白鹿原》就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但都不太成功,电影改编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多年筹划、版本之争、档期改换、导演更换等甚嚣其上,这些非文学... 电影《白鹿原》注定要成为2012年的一个文化事件。电影改编之前,《白鹿原》就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但都不太成功,电影改编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多年筹划、版本之争、档期改换、导演更换等甚嚣其上,这些非文学因素、极具戏剧化的波折让它号称“史上最难拍的电影”,电影本身成为一种文化角斗场——文学、市场、政治、传媒等多方博弈、对抗、妥协。另一方面,身在局外的看客也在分化,有人看重的是小说《白鹿原》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有人看重题材的厚重、地方特色,有人看重演员的知名,有人主要是受到营销的吸引,等等。现在讨论电影、尤其是名著改编电影,已经不能单用文学或电影的单一视角,而是要在传媒与文学张力关系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文学因素 《白鹿原》 电影改编 张力关系 传媒 文化事件 长篇小说 多方博弈
下载PDF
肺病隐喻与性别文化象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意象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冬梅 孔庆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34-38,共5页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肺病隐喻的叙事与性别文化象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有一种性别化倾向,体现为不同的男女两性身体叙事。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在男女两性病患者身上的隐喻变体明显不同,一者主要关注其道德...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肺病隐喻的叙事与性别文化象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有一种性别化倾向,体现为不同的男女两性身体叙事。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在男女两性病患者身上的隐喻变体明显不同,一者主要关注其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一者则主要体现为审美化取向,并从中可以发现性别政治在女性身体上的权力痕迹;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以丑怪身体呈现了女性在性别政治中的真实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病 隐喻 性别文化 性别政治
下载PDF
肺病隐喻与性别身份建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意象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冬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02-406,共5页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病 隐喻 性别政治 身份建构
下载PDF
反理性思潮与文学研究的现代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衍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8,共4页
当代文坛兴起一股反理性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盲目性。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中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是反理性思潮的思想基础,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是中国文艺学反理性思潮的直接武库,文学研究自身的内在痼疾是反思性思潮蔓延的温床。文... 当代文坛兴起一股反理性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盲目性。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中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是反理性思潮的思想基础,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是中国文艺学反理性思潮的直接武库,文学研究自身的内在痼疾是反思性思潮蔓延的温床。文学研究的存在语境还没有达到西方"物质发达、精神异化"的程度,更不是主流;中国没有西方那样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不足。在完成现代性的道路上,反思性思潮是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不能照搬西方反理性模式,而是要建立反思性机制;立足现实,发挥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思想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文艺研究范式,形成现代性的博弈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 文学研究 现代性
下载PDF
审美解放与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衍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qu...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解放 文学研究 解放逻辑 边界意识 元意识
下载PDF
德国文学中的《庄子》因素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爱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庄子》经过汉学家、传教士的介绍传到德国,其中包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德国文学家所接受,并在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老庄哲学思想流行一时,卡夫卡等文学家神往庄子。老庄的“无为”哲学和“天人合一”... 《庄子》经过汉学家、传教士的介绍传到德国,其中包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德国文学家所接受,并在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老庄哲学思想流行一时,卡夫卡等文学家神往庄子。老庄的“无为”哲学和“天人合一”思想被用来构建其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国文学 接受
下载PDF
文学王国的缔造者——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小林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福克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凯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6-168,共3页
在枣庄方言中,众多的农村常用词语虽然使用频率高,但是却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本文依据方言本字考释的一般步骤,立足农村中的常用词语,为其寻找正确的书写方式,以期对枣庄方言本字考释工作有所增益。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常用词语 本字
下载PDF
离散中追寻生命踪迹的自我书写——论张爱玲小说《小团圆》及其晚年的文学书写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伯存 《枣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7,共7页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团圆 张爱玲 离散 生命踪迹 自我书写
下载PDF
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文学的现代性关联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衍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年代学"或"断代史"文学研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从现代性、整体性的角度考察80年代文学与90年代文学的关系,更能发现两者在叙事上的"历史连续性",其内在连续性大于表面的"断裂"和差... 在"年代学"或"断代史"文学研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从现代性、整体性的角度考察80年代文学与90年代文学的关系,更能发现两者在叙事上的"历史连续性",其内在连续性大于表面的"断裂"和差异性。通过"缝合"历史的断裂带、对接80、90年代文学通道,梳理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文学表达方式,发掘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来把握当代中国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同,并在连续性的时空中摸索其审美逻辑和内在规律。"现代派"小说表征了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想象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个人"对"现代"的敏感体验,90年代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纷争其实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现代性 文学现代性 年代文学 现代性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