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C×GC-TOFMS-O分析3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 被引量:2
1
作者 胡腾飞 萧涵 +8 位作者 谢贺 陈国和 欧行畅 蒋容港 王超 李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虞丽明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30,共10页
通过感官审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技术及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三个茶树品种(肉桂、水仙、大红袍)毛茶在同一焙火温度下加工制成的三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在香气品质上,肉桂以桂皮香为主,并带有花香;水仙以兰花香... 通过感官审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技术及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三个茶树品种(肉桂、水仙、大红袍)毛茶在同一焙火温度下加工制成的三种武夷岩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在香气品质上,肉桂以桂皮香为主,并带有花香;水仙以兰花香为主;大红袍花果香馥郁。3种武夷岩茶中共检测出337种挥发性成分,36种香气活性成分、26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在肉桂、水仙、大红袍中分别确定17、16、18种关键香气成分。结合热图分析,肉桂中确定香叶醇、3,5-二乙基-2-甲基-吡嗪、异戊酸正己酯、正己醛等8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水仙中确定己酸戊酯、罗勒烯、甲基庚烯酮、吲哚、3-乙基-2,5-甲基吡嗪等10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大红袍中确定苯乙醇、苯甲酸甲酯、十一醛、2-甲基吡嗪、十二醛等8个主要关键香气成分,表明这些化合物对不同武夷岩茶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茶树品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嗅辨仪 香气活力值法 关键香气成分
下载PDF
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茶汤色泽及主要滋味品质成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许皓 肖虹菲 +5 位作者 林家威 欧行畅 欧阳建 黄甜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26,共10页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 通过对现代工艺六堡茶渥堆过程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电子舌、色差、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六堡茶渥堆过程中色泽及滋味成分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滋味属性的变化与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及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结果表明,现代工艺渥堆过程中,六堡茶酸味、苦味上升,涩味、鲜味及咸味下降,色差L值波动变化,a、b值逐渐升高,汤色由黄转变为橙红,游离氨基酸、黄酮、茶多酚、茶叶碱、儿茶素总量、氨基酸组分总量显著下降(P<0.05),可可碱、咖啡碱、没食子酸显著上升(P<0.05),水浸出物含量呈波动变化。游离氨基酸、黄酮、酯型儿茶素、DL-儿茶素(DL-catechin, DL-C)及部分氨基酸组分与酸味和苦味显著负相关,与涩味、鲜味及咸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与没食子酸则相反;茶多酚与涩味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可可碱、没食子酸、DL-C及酯型儿茶素对渥堆过程中六堡茶的滋味具显著贡献(TAV> 1),其中酯型儿茶素与没食子酸是六堡茶渥堆过程滋味品质形成的重要化合物,氨基酸组分对六堡茶滋味无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电子舌 滋味成分 相关性 滋味活度值
下载PDF
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
3
作者 郑雪雪 黄甜 +4 位作者 金友兰 晏玲玲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5-116,共12页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 为全面了解色谱柱极性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影响,比较了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极性色谱柱HP-INNOWAX、中性色谱柱DB-35MS、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共鉴定出16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29种。HP-INNOWAX、DB-35MS、HP-5MS分别鉴定出77、66、116种,其中特有挥发性成分分别为32、12、64种。从鉴定的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来看,HP-INNOWAX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占化合物总质量的43%,DB-35MS其次(31%),HP-5MS最低(26%)。3种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在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中各有优势,极性色谱柱HPINNOWAX对醇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中性色谱柱DB-35MS对酮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非极性色谱柱HP-5MS对碳氢类、酮类和醛类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通过不同极性的色谱柱对茯砖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香气组成,从而揭示茯砖茶独特的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色谱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发花茶梗活性成分的预测分析
4
作者 何淏天 肖娟娟 +3 位作者 汤依钰 罗密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5-682,共18页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 茶梗对茯茶发花的感官品质产生明显影响,为探究茯茶中发花茶梗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纯化的冠突曲霉菌LJSC.2006(GenBank accession number:MZ147020)对茶梗发花,以非靶向代谢组学(LC-MS/MS)、网络药理学进行预测分析,运用分子对接验证。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筛选获得发花茶梗与原茶梗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差异代谢产物295种,其中碳水化合物41种、有机酸37种、酚类及其衍生物33种、萜类化合物27种、胺类26种、含氮杂环化合物24种、酯类21种、糖苷类19种、黄酮及其衍生物15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14种、类固醇及其衍生物9种、生物碱9种、酚酸6种、香豆素及其衍生物6种、儿茶素及其衍生物1种和其他7种。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发花茶梗有16个潜在活性成分,作用于248个靶点,通过蛋白质互作(PPI)筛选得到13个潜在核心靶点。根据分子对接结果,初步预测香豆雌酚、高良姜素、木犀草素和藏红花酸是发花茶梗的主要核心活性成分。EGFR、ESR1、SRC和PTGS2是发花茶梗作用的主要核心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LJSC.2006 茶梗 非靶向代谢组学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预防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秀平 欧阳建 +2 位作者 周方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11-320,共10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主要受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血液异常以及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所造成的相关代谢性疾病成为个人繁重的健康负担。本文综述了茶...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生主要受环境与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糖、高脂血症等血液异常以及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等,所造成的相关代谢性疾病成为个人繁重的健康负担。本文综述了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儿茶素聚合类物质、茶多糖等功能成分以及与天然产物协同预防CVD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以上功能成分通过降糖降脂、调节肠道功能、预防AS及相关保护作用改善CVD的主要机制,并对茶叶功能成分的利用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饮茶预防亚健康及茶叶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代谢疾病 协同作用 心血管疾病 机理
下载PDF
茶叶功能成分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唐静怡 周方 +4 位作者 曾鸿哲 李秀平 欧阳建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01-513,共13页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降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作用归功于茶叶所含功能成分具有调控AD主要致病因素的能力。本文系统总结了...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增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茶有助于降低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作用归功于茶叶所含功能成分具有调控AD主要致病因素的能力。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皂素等对AD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研究,阐明了茶叶功能成分从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乙酰胆碱、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多靶点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日常饮茶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茶叶功能成分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乙酰胆碱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曾鸿哲 周方 +6 位作者 刘昌伟 陈金华 王英姿 李娟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还因为茶对健康的各种益处。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维...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品质,还因为茶对健康的各种益处。肠道菌群被誉为人类的“第二大脑”,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护肠道健康,但缺乏深入的机制研究。文章系统归纳和梳理了近期相关研究报道,总结了“茶及其功能成分—肠道菌群—肠道代谢产物—宿主健康”的调节作用机制,以期为茶及其功能成分的健康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分 肠道菌群 肠道代谢产物 宿主健康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昌伟 曾鸿哲 +6 位作者 周方 李娟 陈金华 王英姿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16-23,共8页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第一个生物反应。茶叶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茶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物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目前茶... 炎症是免疫系统对感染、损伤或刺激的第一个生物反应。茶叶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各种炎性细胞因子来实现的。茶叶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茶叶中的功能成分如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等物质能够调控免疫细胞,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但目前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作用研究主要停留在体外试验、动物实验阶段,还缺乏临床抗炎活性研究。文章系统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抗炎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抗炎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炎功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功能成分 茶多酚 儿茶素 抗炎
下载PDF
红茶及其功能成分降脂减肥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江 周方 +2 位作者 曾鸿哲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21年第2期207-213,共7页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功能成分 降脂减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降尿酸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方 刘昌伟 +6 位作者 曾鸿哲 李娟 陈金华 王英姿 谭斌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22年第1期24-28,共5页
高尿酸血症是由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增高的疾病。近年来,研究报道茶叶及其功能成分(主要为茶多酚类和茶色素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酶来减少尿酸的生成和调节尿酸转运蛋白来增加尿酸的排泄,从而发挥降尿酸作... 高尿酸血症是由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增高的疾病。近年来,研究报道茶叶及其功能成分(主要为茶多酚类和茶色素类化合物)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酶来减少尿酸的生成和调节尿酸转运蛋白来增加尿酸的排泄,从而发挥降尿酸作用。文章系统阐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尿酸作用及作用机制,旨在为论证饮茶降尿酸和茶叶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成分 降尿酸 作用机制
下载PDF
饮食影响茶叶活性成分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颖 熊立瑰 +2 位作者 唐湘粤 龚雨顺 刘仲华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78-387,共10页
饮食行为是造成茶叶活性成分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概述了饮食对茶叶成分吸收利用的影响:1)进食时间、禁食行为及饮食限制改变生理条件和生物钟,造成机体吸收差异;2)饮食结构(蛋白质、糖类、膳食黄酮、维生素等)直接影响参与茶... 饮食行为是造成茶叶活性成分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概述了饮食对茶叶成分吸收利用的影响:1)进食时间、禁食行为及饮食限制改变生理条件和生物钟,造成机体吸收差异;2)饮食结构(蛋白质、糖类、膳食黄酮、维生素等)直接影响参与茶叶成分代谢的消化器官、代谢酶、转运蛋白;3)饮食模式影响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与数量,间接影响茶叶成分吸收利用与循环分布。最后,展望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提高茶叶成分生物利用率方面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饮食 营养元素 肠道菌群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 被引量:8
12
作者 邓见田烨 晏美红 +4 位作者 尚铂昊 李亦龙 肖田 朱洺志 王坤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78-386,共9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 为探究不同种类黑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茯砖茶、黑砖、藏茶、六堡茶、天尖等五种主要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种黑茶的香气特征明显。茯砖茶主要香气轮廓为菌花香和陈香,六堡茶具有明显持久的槟榔香与陈香,藏茶具有持久的陈香,黑砖茶香气纯正,天尖具有持久的松烟香。五种黑茶样品的感官审评总分排序为藏茶(91.35)>茯砖茶(90.15)>黑砖(89.05)>六堡茶(88.85)>天尖(86.33);五种不同的黑茶共含有56个香气成分,不同种类黑茶在香气成分构成与含量上均有差异。五种黑茶样品的香气成分总含量排序为茯砖茶(6355.30μg/L)>藏茶(5858.73μg/L)>黑砖(5789.71μg/L)>天尖(4801.37μg/L)>六堡茶(3740.14μg/L)。根据多元统计分析以及香气活性值分析,发现1,2,3-三甲氧基苯对藏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柠檬醛I、柠檬醛II、正己醛和水杨酸甲酯对茯砖茶的菌花香具有突出贡献,而1,2,3-三甲氧基苯则对茯砖茶的陈香具有突出贡献。(+)-雪松醇对六堡茶的槟榔香具有突出贡献。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正己醛和植醇等对天尖的松烟香有突出贡献。苯乙醇、橙花叔醇II和氧化芳樟醇I等香气成分的综合作用形成了黑砖纯正的香气。本研究为探索不同种类黑茶的香气品质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茯砖茶滋味品质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月 朱俊烨 +3 位作者 刘子涵 李博洋 郭佳璐 周跃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83-291,共9页
目的探讨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与其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来自陕西、浙江、湖南三省的15个茯砖茶为材料,采用感官审评法、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法、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茯砖茶滋味... 目的探讨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与其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来自陕西、浙江、湖南三省的15个茯砖茶为材料,采用感官审评法、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分析法、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茯砖茶滋味品质进行评价。结果在感官审评结果中15个茯砖茶滋味可分为醇和、平和、粗淡3种类型。15个茯砖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在21.68%~37.74%之间、茶多酚含量在3.00%~9.50%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0%~7.70%之间、氨基酸含量在0.90%~1.50%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2.50%~5.50%。TAV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分、咖啡碱及氨基酸对茯砖茶的苦涩滋味和醇甜滋味有显著贡献(TAV>1),其他内含成分对茯砖茶滋味品质具有修饰作用(0.1<TAV<1);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866%,建立茯砖茶滋味品质评价模型为F=0.38758F1+0.23744F2+0.14541F3+0.09824F4;聚类分析将15个茯砖茶分为3类,类群1为平和型,类群2为醇和型,类群3为粗淡型,主成分、聚类分析的结果与茶叶感官审评分类结果一致,相似度达68%。结论运用感官审评法、内含成分分析分析、化学计量学等方法可以实现对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的有效区分,本研究可为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滋味特征 感官审评 滋味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湖南黑毛茶优化拼配样的风味品质研究
14
作者 蒋阿婷 刘巧芳 +6 位作者 肖娟娟 贺军辉 高兵财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3-778,共16页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 为获得具有湖南地域特色、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的黑茶拼配原料,以槠叶齐、桃源大叶、黄金茶1号鲜叶为原料加工得到槠叶齐黑毛茶(Z)、桃源大叶黑毛茶(T)、黄金茶1号黑毛茶(H),并将3个黑毛茶Z∶T∶H按20∶20∶60、20∶60∶20、40∶15∶45、40∶45∶15、60∶10∶30、60∶30∶10拼配得到6个拼配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拼配茶样滋味醇厚较鲜爽、香气浓郁持久,品质高于单一黑毛茶及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20%的2个拼配茶样。生化分析结果发现,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茶样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更高,滋味醇厚较鲜爽;在此基础上,桃源大叶占比较高时,茶多酚、黄酮、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更高,滋味更加浓强;黄金茶占比较高时,可溶性糖含量更高,滋味更为甜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基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共筛选出41种候选差异挥发物(VIP>1),进一步计算其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发现芳樟醇、L-α-松油醇、雪松醇、异亚丙基丙酮、藏红花醛等13种关键差异挥发物(VIP>1、ROAV>1);槠叶齐黑毛茶占比为40%、60%时,高含量的藏红花醛、苯乙醇与其高香持久的特征密切相关,加入高配比的黄金茶1号黑毛茶,使得D-柠檬烯、芳樟醇氧化物(Ⅳ)含量更高,赋予了拼配茶样的花香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优化拼配 滋味品质 香气品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的分离鉴定及对茯茶发花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肖娟娟 程滢 +7 位作者 刘雁 刘巧芳 蒋阿婷 黄建安 王坤波 刘仲华 王贞红 禹利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9-654,共16页
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 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HS-SPME/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等方法比较黑毛茶及其发花茶样的滋味、香气品质,发现黑毛茶发花后干茶色泽加深,金花满披,菌香显露,滋味醇和;滋味成分黄酮、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气成分增加,醛类、酯类相对含量增多,苯乙烯和雪松醇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和苯乙酮为发花茶样共有香气成分;黑毛茶发花后,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E)-芳樟醇-3,7-氧化物、(E)-呋喃氧化芳樟醇、(E)-2-壬醛、(E)-2-已烯醛、(E)-2-(Z)-6-壬二烯醛、苯乙酮、(E)-2-壬烯醛及香叶酸甲酯等10种特征性挥发成分相对含量明显上升,综合形成了金花散茶的菌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曲霉菌 菌种鉴定 黑毛茶 金花散茶 发花品质
下载PDF
陈年茯砖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作用
16
作者 柯菀萍 刘振云 +7 位作者 李孟华 周汐芮 郭晓莉 张盛 黄建安 刘仲华 肖力争 林勇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 为探究不同年份茯砖茶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及高脂血症的预防效果,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以陈化1年和10年的茯砖茶为代表性茶样,设置了正常饮食(ND)组,高脂饮食(HFD)组,以及陈化1年茯砖茶干预(1Y)组和陈化10年茯砖茶干预(10Y)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发现,陈化10年茯砖茶中的茶褐素、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而多酚和儿茶素单体明显下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HFD组相比,陈化1年和陈化10年的茯砖茶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和血清脂质水平、体重增长、器官系数和脂肪组织重量,且陈化10年的茯砖茶具有相对显著的效果。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切片显示,补充茯砖茶可以减少肝脏中脂滴的形成和空泡的出现,同时抑制了脂肪细胞的膨大。此外,补充茯砖茶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导致的炎症和肝脏氧化应激,与陈化1年的茯砖茶相比,陈化10年的茯砖茶显著降低了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以及肝损伤指标AST和ALT活力,同时显著上调了肝脏GSH含量(P<0.05)。这可能是由于陈化10年茯砖茶丰富的茶褐素以及与其他活性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年茯砖茶 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 改善作用
下载PDF
温湿度条件对六堡茶安全贮藏的影响及孢子计数法的应用
17
作者 晏玲玲 王乐涯 +3 位作者 欧行畅 李勤 刘仲华 黄建安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4,共8页
研究了温度35、30、25℃,湿度90%、80%、70%条件下六堡茶含水量变化及霉变情况,分析了温湿度对六堡茶含水量及霉变情况的影响,确定了六堡茶易霉变的温湿度条件;优化了孢子计数法应用于六堡茶的方法参数并评估了其在预测六堡茶霉变程度... 研究了温度35、30、25℃,湿度90%、80%、70%条件下六堡茶含水量变化及霉变情况,分析了温湿度对六堡茶含水量及霉变情况的影响,确定了六堡茶易霉变的温湿度条件;优化了孢子计数法应用于六堡茶的方法参数并评估了其在预测六堡茶霉变程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温度低于25℃,湿度低于70%是六堡茶防止霉变的最优贮藏条件;孢子数量增长水平与霉变程度具有同步性,此方法应用于快速评估六堡茶霉变情况是可行的,且初步确定发生霉变的孢子数临界值为30.00×10^(7)个/g。结果为确定六堡茶的安全贮藏条件提供了依据,为其霉变程度的快速评估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安全贮藏 温湿度条件 孢子计数法
下载PDF
霍山黄芽提取物对棕榈酸诱导下细胞脂质积累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左欣欣 陈蔚 +4 位作者 丁乐佳 施羽萱 周继红 刘仲华 王岳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5,共13页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4个不同等级(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霍山黄芽的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选取特一级霍山黄芽,基于棕榈酸诱导的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alpha mouse liver 12)、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BV-2、人肾皮质近曲小管...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4个不同等级(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霍山黄芽的主要生化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选取特一级霍山黄芽,基于棕榈酸诱导的小鼠正常肝细胞AML-12(alpha mouse liver 12)、小鼠神经小胶质细胞BV-2、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human kidney-2)、人胃腺癌细胞(human gastric adenocarcinoma,AGS)细胞模型,研究霍山黄芽提取物(Huoshanhuangya tea extract, HTE)对脂质积累和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特一级霍山黄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最低,咖啡碱质量分数、儿茶素类质量分数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且抗氧化活性最强;一定质量浓度的HTE处理后,棕榈酸诱导的AML-12、BV-2、HK-2、AGS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棕榈酸诱导的脂质积累得到改善,棕榈酸诱导的AML-12、BV-2、HK-2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的释放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发现,HTE使BV-2细胞中炎症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和核因子-κB RelA(nuclear factor-κB RelA, NF-κB p65)基因的表达下调,表明其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来缓解棕榈酸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饱和脂肪酸 抗氧化活性 脂质积累 促炎细胞因子
下载PDF
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诱导作用与机制研究
19
作者 万丽玮 曾鸿哲 +6 位作者 彭丽媛 文帅 刘昌伟 鲍肃都 安勤 黄建安 刘仲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2,共14页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 脂肪组织类型与人体代谢密切相关,通过饮食或营养干预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变为产热的米色脂肪细胞是一种减少脂肪积蓄、调节代谢的安全策略。目前关于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作用的研究多聚焦于肥胖群体,为探究EGCG对非肥胖代谢紊乱群体的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非肥胖型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Goto-Kakizaki(GK)大鼠,给予每日高脂饮食,并进行40 mg·kg^(-1)和80 mg·kg^(-1)EGCG灌胃干预,检测GK大鼠的体质量、摄食量、脂肪组织细胞形态及米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UCP1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80 mg·kg^(-1)EGCG灌胃干预对GK大鼠摄食量和体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能够促使脂肪细胞呈现向多房型脂肪细胞转变趋势,并显著上调米色化相关的Pparg、Ppargc1a、Ucp1基因表达水平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诱导高脂饮食GK大鼠内脏附睾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作用,且表现出调节脂质代谢的潜力。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EGCG对高脂饮食GK大鼠白色脂肪组织米色化的诱导作用机制可能与PPA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G 非肥胖型 GK大鼠 白色脂肪组织 米色化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的莓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20
作者 刘巧芳 蒋阿婷 +5 位作者 肖娟娟 汤依钰 王少甫 毛刚 刘仲华 禹利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71,共10页
为系统揭示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莓茶、黄莓茶、红莓茶风味品质差异,采用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检测、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3种莓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莓茶白霜满披、汤色黄亮、果香浓郁、滋味较醇和;... 为系统揭示不同加工工艺的绿莓茶、黄莓茶、红莓茶风味品质差异,采用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检测、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3种莓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黄莓茶白霜满披、汤色黄亮、果香浓郁、滋味较醇和;绿莓茶干茶黄绿、汤色绿黄明亮、炒香浓郁、滋味微苦;红莓茶色泽红褐、汤色橙红明亮、花果香浓郁、滋味醇和。滋味品质成分分析显示,绿莓茶中可溶性糖、水浸出物、二氢杨梅素含量均比黄莓茶、红莓茶高;但红莓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香气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56种挥发性组分,绿莓茶、黄莓茶香气组分以烃类为主,而红莓茶以醇类为主;1,1,6-三甲基-1,2-二氢萘、石竹烯、月桂醇、芳樟醇与绿莓茶的炒香特征密切相关;而苯乙醛、萘、2-戊基呋喃、P-伞花烃、正十四烷与黄莓茶的果香特征密切相关;苯乙醛、水杨酸甲酯、1,1,6-三甲基-1,2-二氢萘则赋予了红莓茶花果香的特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莓茶 黄莓茶 红莓茶 滋味品质 香气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