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代大学生名字的文化蕴涵与时代特征——以汉口学院中文系学生为例 |
申定羽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6 |
0 |
|
2
|
直播课堂:“互联网+”背景下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
杨智
|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19 |
6
|
|
3
|
湖北仙桃方言的动态助词 |
陈秀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4
|
论外籍整形医师来华行医资格审查的法律分析 |
陈静
|
《科教导刊(电子版)》
|
2014 |
2
|
|
5
|
湖北郧阳方言的“娃子”与“娃儿” |
申定羽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6 |
1
|
|
6
|
网络新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探讨 |
张真弼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4 |
1
|
|
7
|
鲁迅关于自由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的知识与信念 |
许祖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8
|
“事实”作为鲁迅原型信念与经验知识纽结的意义 |
许祖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9
|
回归唐诗本身的努力与尝试——重温《唐诗的魅力》 |
杨智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0
|
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古代文学“兴趣点”教学模式的具体建构 |
杨智
|
《求知导刊》
|
2015 |
0 |
|
11
|
《伤逝》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的“我”的话语及修辞的魅力 |
许祖华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2
|
昌耀的诗:大西北星云中一颗耀眼的星星 |
张永健
|
《创作与评论》
|
2014 |
0 |
|
13
|
“杂文”杂说 |
刘安海
|
《写作》
|
2016 |
0 |
|
14
|
毛泽东与中国的法制建设 |
胡盛仪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5
|
对“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一点理解——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体会 |
刘安海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6
|
关注“兴趣点”,回归教育原点——关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
杨智
|
《新课程》
|
2015 |
0 |
|
17
|
论吴宇森电影的艺术风格 |
王昌凤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8
|
论春秋中州地域文化区形成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以《诗经·国风》为例 |
杨智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古代文学“兴趣点”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杨智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5 |
0 |
|
20
|
湖北郧阳方言的ABB格式分析 |
申定羽
|
《汉口学院学报》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