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钒(Ⅴ) 被引量:4
1
作者 赵丽杰 赵丽萍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6年第4期478-480,共3页
在硫酸介质中,以抗坏血酸为活化剂,对钒催化溴酸钾氧化中性红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对波长、介质、增敏剂、反应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测试,得出了最佳试验条件:试剂加入分别为1.00×100^-3mol/L中性... 在硫酸介质中,以抗坏血酸为活化剂,对钒催化溴酸钾氧化中性红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种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对波长、介质、增敏剂、反应温度及时间进行了测试,得出了最佳试验条件:试剂加入分别为1.00×100^-3mol/L中性红溶液0.50mL;5×10^-2mol/L的硫酸溶液1.2mL;5×10^-3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0.2mL;1.00×10^-2mol/L溴酸钾溶液1.2mL及适量钒;在沸水浴中加热16min,在525nm波长处测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6μg/L,检出限为1.42×10^-11μg/mL,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0.82%.该方法用于湖水中痕量钒的测定,回收率在96.0%~104.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溴酸钾 中性红 水样
下载PDF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铜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丽萍 赵丽杰 孙斌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8-61,共4页
研究了在氨-氯化铵介质中,Cu(Ⅱ)催化双氧水使中性红褪色反应,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Cu(Ⅱ)的新方法.在0.0~2.5μg/25mL范围内,Cu(Ⅱ)浓度与吸光度A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52×10-7g·mL-1,该方法可用于河、湖... 研究了在氨-氯化铵介质中,Cu(Ⅱ)催化双氧水使中性红褪色反应,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微量Cu(Ⅱ)的新方法.在0.0~2.5μg/25mL范围内,Cu(Ⅱ)浓度与吸光度A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4.52×10-7g·mL-1,该方法可用于河、湖水等样品中微量铜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光度法 中性红 过氧化氢
下载PDF
在NPE-7存在下高碘酸钾氧化偶氮胂Ⅲ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锰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丽杰 赵丽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NPE 显色法 微量锰 偶氮胂Ⅲ 测定 间接法 壬基酚 催化动力学 催化光度法 高碘酸钾
下载PDF
负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丽杰 赵丽萍 +1 位作者 李良 黄宪升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6-18,共3页
在HAc-NaAc缓冲液和氟化钠存在的情况下,Co(Ⅱ)对过氧化氢氧化中性红的反应有较强的负催化作用,利用此性质建立了负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钴的方法. 其线性范围为0.2~1.7μg/ml,用于水中钴(Ⅱ)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催化光度法 中性红 痕量分析 测定 负催化动力学溶解度法
下载PDF
茜素红退色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钴 被引量:1
5
作者 赵丽杰 赵丽萍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32-234,共3页
在pH8.0的NH3·H2O-NH4Cl介质中,以聚氧乙烯醚-200(PED-200)为活化剂,Co(Ⅱ)催化溴酸钾氧化茜素红退色,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的新方法。方法检出限为2.0×10^-7g/L,线性范围0.01~0.21μg/50mL,... 在pH8.0的NH3·H2O-NH4Cl介质中,以聚氧乙烯醚-200(PED-200)为活化剂,Co(Ⅱ)催化溴酸钾氧化茜素红退色,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Co(Ⅱ)的新方法。方法检出限为2.0×10^-7g/L,线性范围0.01~0.21μg/50mL,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3%,用于湖水及生产排水的测定,结果满意,加标回收率在96.0%~10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动力学光度法 溴酸钾 茜素红
下载PDF
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
6
作者 孟奇恺 王玉 +1 位作者 王雪 冯志强 《就业与保障》 2020年第7期53-54,共2页
辽宁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人才资源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资源,因此,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更是在振兴辽宁、服务辽宁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究辽宁省理工类高校... 辽宁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人才资源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资源,因此,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更是在振兴辽宁、服务辽宁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究辽宁省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用人单位、高校、政府、毕业生四个层次出发,探究理工类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毕业生在本地高质量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类高校毕业生 高质量就业 内在诉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