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胸腺指数及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采...目的探讨胸腺指数及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203例患儿中,共42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共161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69%。预后不良组患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占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水平高于或长于预后良好组,胸腺指数、外周血ALC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增加是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增加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00、0.890,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降低可增加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二者对此类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且二者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较高。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84例(88髋),其中观察组42例(45髋),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对照组42例(43髋),采用自体血回...目的:分析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84例(88髋),其中观察组42例(45髋),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对照组42例(43髋),采用自体血回吸收系统,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吸收量、术后引流量、术中输血情况及术后血常规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和自体血回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术前RBC、Hb、HCT均高于术后1、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7 d RBC和Hb水平,术后1和7 d HCT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病人HCT,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可以明显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促进病人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胸腺指数及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203例患儿中,共42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共161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0.69%。预后不良组患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占比、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水平高于或长于预后良好组,胸腺指数、外周血ALC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肺部超声评分、治疗前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增加是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增加则是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及联合预测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00、0.890,二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胸腺指数、外周血ALC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胸腺指数、外周血ALC降低可增加感染性肺炎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二者对此类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且二者联合应用时预测效能较高。
文摘目的:分析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84例(88髋),其中观察组42例(45髋),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对照组42例(43髋),采用自体血回吸收系统,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吸收量、术后引流量、术中输血情况及术后血常规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和自体血回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输血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术前RBC、Hb、HCT均高于术后1、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RBC、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7 d RBC和Hb水平,术后1和7 d HCT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病人HCT,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可以明显减少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促进病人恢复,缩短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