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骨科病房陪护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秋玲 王静 +4 位作者 李宝丽 张圣涵 付瑞瑞 苏俊才 庞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26-128,共3页
目的调查脊柱骨科病房的陪护状况,分析、寻找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方法采取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并由专人收集所需要的各信息,分析陪护人员的构成因素以及原因。结果脊柱科病房的陪护人员存在率高达137%,陪护人员接受过培... 目的调查脊柱骨科病房的陪护状况,分析、寻找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方法采取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并由专人收集所需要的各信息,分析陪护人员的构成因素以及原因。结果脊柱科病房的陪护人员存在率高达137%,陪护人员接受过培训的护工和有陪护经历的人仅有43例,比率仅为12.4%。陪护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结论加强陪护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减少由陪护人员造成的安全隐患,提高护士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病房的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病房 陪护率 陪护管理
下载PDF
脊柱外科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秋苓 李宝丽 +4 位作者 王静 张圣涵 付瑞瑞 苏俊才 庞建华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常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脊柱外科收治的2 153例患者病例及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结... 目的分析脊柱外科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坠床的常见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脊柱外科收治的2 153例患者病例及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跌倒坠床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2 153例患者中,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1 942例纳入本次研究。发生跌倒坠床事件9例,发生率4.6%。跌倒坠床患者中65岁以上6例,占66.7%;颈椎病7例,均为脊髓型,腰椎退行性疾病2例;床旁跌倒2例,走廊5例,卫生间2例。跌倒造成胫腓骨骨折1例,上肢关节脱位1例,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结论脊柱外科病房老年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与患者疾病特点、预防教育不足、护理意识不强及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管理措施等问题有关,针对以上原因施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外科 护理干预 跌倒坠床 原因分析
下载PDF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像学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宏亮 丁文元 +1 位作者 李宝俊 张英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482-1485,共4页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导致下腰痛(low back pain)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关节突退变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尤其是MRI表现国... 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导致下腰痛(low back pain)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本文认真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关节突退变的X线、CT及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尤其是MRI表现国内相关报道较少,旨在为国内学者今后进行相关领域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突 退变 X线 CT MRI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腰椎管狭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马清华 苏丹 王瑞玲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0期3184-3186,3190,共4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腰椎管狭窄减压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接受手术治疗的11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护理方法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58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8例,根据患者血栓风险等级采用预见性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D-二聚体水平及下肢血流速度变化情况,观察患者DVT及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及术后1周时,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维持至术后1周时,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5.2%(3/58),对照组发生率15.5%(9/5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术后,根据患者血栓危险等级采用物理预防、机械预防、床尾抬高及药物预防等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快速促进下肢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脊柱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下载PDF
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占修 李志远 申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7期5076-5080,共5页
背景:乌司他丁能减轻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动物... 背景:乌司他丁能减轻炎性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细胞的存活率。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培养液+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乌司他丁组腹腔注入乌司他丁,联合组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同时腹腔注入乌司他丁。结果与结论:移植4周后联合组下肢运动功能优于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细胞移植组和乌司他丁组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移植后4周,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联合移植组多于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多于乌司他丁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移植后8周,联合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提示乌司他丁联合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电生理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乌司他丁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脊髓损伤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运动功能 细胞移植 干细胞
下载PDF
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记存 刘怀军 +3 位作者 徐英进 张为 贺丹 王志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26-1529,共4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方法健康山羊10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显露左侧颈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插入硬膜外腔,达颈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方法健康山羊10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显露左侧颈2-3椎间孔,将自制的导管球囊通过椎间孔插入硬膜外腔,达颈2-3椎间盘水平。实验组术后第10天经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0.2 ml使球囊膨胀,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水。利用MR、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置入的球囊位于脊髓的左前方。球囊未注水时,球囊所在部位蛛网膜下腔变窄,脊髓没有明显受压。注水0.2 ml后,球囊呈椭圆形,脊髓受压变扁。所有MR图像显示清楚,没有明显伪影。实验组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检查示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肿胀、变性、坏死。结论采用经颈椎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压迫程度、压迫速度和持续时间可控,保留了椎管的完整性,能获得较满意的MR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床尾抬高对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与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马清华 苏丹 许微革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床位抬高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床位抬高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因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我院接受腰椎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床位抬高。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手术前、后不同节点测定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单位时间血流量,检测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单位时间血流量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对照组较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D二聚体(D-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内固定术后需要卧床的患者,床尾抬高能够明显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并促进静脉内血液的回流,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术 床尾抬高 深静脉血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马惠敏 赵金彩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将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230例分为对照组(118例)和干预组(11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将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230例分为对照组(118例)和干预组(11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组依据《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对患者实施健康指导、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等一系列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系列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肺栓塞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载PDF
辅助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佳欣 赵谦 张宇宸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1718-1720,共3页
目的研究辅助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PLIF手术治疗;研究组行改良后TLIF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目的研究辅助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传统PLIF手术治疗;研究组行改良后TLIF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高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72.5%)低于研究组(90.0%),并发症发生率(22.5%)高于研究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辅助经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显著,可减少出血量及椎旁肌组织损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经肌间隙入路微创 腰椎滑脱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智新力 申勇 +1 位作者 王宣 武刚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A组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差别(P>0.05),而术后12个月A组大于B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OPLL组JOA评分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颈椎病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下载PDF
长节段和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徐佳欣 赵谦 +1 位作者 张宇宸 李显博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008-1010,1015,共4页
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两种术式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最终筛选4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长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共23例,男8例... 目的比较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两种术式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最终筛选40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长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共23例,男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2±9.9)岁;术前腰椎侧凸(26.8±7.1)°,术前腰椎前凸角(17.8±9.7)°。B组为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组,共17例,男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7±11.3)岁,术前腰椎侧凸角(19.4±4.5)°,术前腰椎前凸角(20.2±10.8)°。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及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用Cobb法测量腰椎侧凸角、前凸角。结果平均随访(2.5±0.2)年,术后末期随访腰椎侧凸角A组为(9.8±4.1)°,B组为(10.9±4.3)°,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腰椎前凸角A组(31.0±4.9)°和B组(28.2±4.4)°,长节段固定A组与短节段固定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末期JOA评分、术后末次随访ODI评分、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固定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86±48)min、(619±82)ml,短节段固定B组分别为(138±44)min、(338±28)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A组30.4%,B组11.8%。结论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上,长、短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都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长节段融合内固定在改善生理曲度,抑制侧凸方面效果显著,但长节段固定融合需要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增加手术风险。因此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神经压迫症状体征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减压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基于CT HU值的L 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椎体间骨密度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袁鸿儒 刘德川 +4 位作者 李泽群 霍亚冲 杨大龙 丁文元 王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8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测量HU值分析L_(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间骨密度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确诊的L_(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其中女142... 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测量HU值分析L_(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间骨密度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确诊的L_(4)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200例为观察组,其中女142例、男58例,年龄41~70(58.5±8.1)岁。纳入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女92例、男38例,年龄21~70(57.6±9.3)岁。依据Schreiber法基于CT测量腰椎各椎体松质骨HU值,分析2组患者L_(1~5)椎体间骨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差异;采用年龄、腰椎前凸顶点、滑脱程度进一步分层分析L_(1~5)椎体松质骨HU值的变化或差异。结果:2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L_(1~5)各椎体松质骨HU值、各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内各椎体HU值、以L_(3)和L_(4)椎体为腰椎前凸顶点的各椎体间HU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椎体间、各年龄段内椎体间、不同腰椎前凸顶点者的椎体骨密度分布梯度均表现为L_(1~3)松质骨HU值逐渐下降,L 3~5松质骨HU值逐渐上升。对照组各椎体间HU值、不同腰椎前凸顶点者椎体松质骨HU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椎体间骨密度分布梯度表现为自L 1~4松质骨HU值逐渐下降,L_(4~5)松质骨HU值上升。观察组中,Ⅰ度滑脱患者L_(1)、L_(2)、L_(3)椎体松质骨HU值与Ⅱ度滑脱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Ⅰ度滑脱患者L_(4)、L_(5)椎体松质骨HU值为125.16±36.99、140.39±48.57,低于Ⅱ度滑脱患者155.37±44.78、180.13±59.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3.10,P值均<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椎体间松质骨的骨密度梯度变化折点位置相对较高,腰椎滑脱所引起的局部力学环境改变对于骨密度梯度变化的影响强于整体平衡因素,不同滑脱程度椎体松质骨HU值差异可能是滑脱进展的继发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滑脱 腰椎退行性变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HU值
原文传递
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庆涛 王辉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713-716,共4页
目的总结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颈椎病""膈肌功能障碍""膈肌痉挛""cervical spondylosis""diaphragm dysfunction""diaphragmati... 目的总结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诊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颈椎病""膈肌功能障碍""膈肌痉挛""cervical spondylosis""diaphragm dysfunction""diaphragmatic paralysis"等为关键词, 分别在中国知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中, 检索1980年1月—2024年1月发表的、与颈椎病引起的膈肌功能障碍相关的文献51篇, 剔除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的文献, 最终纳入24篇文献进行系统分析, 重点总结了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解剖基础和病理机制, 以及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主要由膈神经损伤或膈神经起源的神经根损伤造成, 膈神经核、腹侧神经根受压迫, 脊髓前动脉受压导致缺血性改变是造成膈肌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并不明显, 当累及膈神经双侧的大部分时临床表现才会明显,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障碍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 少数患者在支配膈肌的神经根受到孤立机械压迫的情况下, 也可能没有神经症状学表现。临床上多采用胸部X线/CT、多普勒超声、肺功能等检查进行诊断。对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也可以进行颈椎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 手术方式、手术入路及减压范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实际情况。结论颈椎病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的病例临床少见, 易出现误诊漏诊。对退行性颈椎病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功能减退的患者, 应在完善专科检查的同时评估膈神经与膈肌功能, 早期诊治, 使患者从早期的干预中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膈肌功能障碍 膈肌麻痹 膈神经
原文传递
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早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薛睿 申勇 +7 位作者 王林峰 丁文元 张为 张迪 曹俊明 马雷 雷涛 张静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及融合手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对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5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1例... 目的探讨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及融合手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对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57例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别接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1例)或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融合组,36例);每组再依据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分为去除组(置换去除组,13例;融合去除组,23例)和保留组(置换保留组,8例;融合保留组,13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9天、3、6及12个月评价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估)改善情况、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edicAssoei—ation,JOA)、健康调查生活质量量表(theMOSitemshoafromhealthsurvey,SF-36)、人工椎间盘假体及植骨融合的稳定性。结果无论采用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术中是否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交感神经症状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等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融合成功率为100%;人工椎间盘假体位置稳定,未见松动、移位。无论是采用颈椎间盘置换手术还是融合手术,术中去除后纵韧带患者的手术疗效优于保留后纵韧带者。结论无论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还是融合手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的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去除后纵韧带较保留后纵韧带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更好地缓解,早期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纵韧带 脊髓压迫症 椎间盘 假体植入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杜伟 申勇 +2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王林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年龄42-74岁,平均59.6岁。手术前后采用13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43例,年龄42-74岁,平均59.6岁。手术前后采用13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eckdisabilityindex,NDI)评价颈肩轴性痛程度,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curvatureindex,CI),在MRI上测量脊髓扩大和后移程度。结果43例患者手术平均减压(3.91±0.86)个节段(3-5个节段)。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8个月(20-60个月)。术后3~6个月复查时颈椎植骨完全融合。术后JOA评分为(14.31±1.33)分,较术前(8.16±1.11)分有明显改善,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5.34%。术后CI为15-30%±3.18%,较术前7.36%±9.69%有明显改善。术后颈椎中立位MRI显示最狭窄处硬膜囊前后径为(6.10±0.89)mm较术前(2.92±1.49)mm明显增加,较术前增加了108.9%。颈脊髓平均向后漂移(4.59±1.20)mm(2.97~6.68mm)。术后NDI评分为(4.90±2.46)分,较术前(19.36±8.61)分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选择性扩大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曲度后凸的多节段颈椎病,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维持颈椎正常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和CS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后凸
原文传递
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辉 马雷 +3 位作者 张迪 杨大龙 孙亚澎 丁文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2-496,共5页
目的 探讨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49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UVCR组... 目的 探讨后方单侧截骨入路椎体大部分切除固定矫形术(PUVCR)治疗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共49例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纳入本项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UVCR组(接受PUVCR,23例)和后路椎体切除术(PVCR)组(接受PVCR,2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疼痛评分的缓解程度. 结果 与PVCR组比较,PUVCR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引流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和术后1年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疼痛评分缓解程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陈旧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PUVCR可取得与传统截骨方式相同程度的后凸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损伤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截骨术
原文传递
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峰 申勇 +6 位作者 杜伟 童通 苗德超 滑子健 刘亚明 王瑞玲 王林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5期3602-3608,共7页
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目的观察对比颈椎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长期(≥10年)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探讨ACDR是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ACDR(27例)与ACDF(33例)手术治疗且完整随访至少10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dom标准;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异位骨化(HO)以及ASD。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临床效果。结果ACDR与ACDF两组患者各随访节点的VAS、N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CDR组24例(88.9%)和ACDF组28例(84.8%)患者Odom标准获得优或良的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43.2°±8.8°,较术前(45.7°±10.4°)略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4,P=0.345);手术节段ROM为5.9°±3.6°,较术前(8.8°±3.4°)明显减少(t=3.043,P<0.01);但ACDF组患者颈椎整体ROM为36.4°±8.4°,较术前(43.9°±11.1°)明显减小(t=3.095,P<0.01);而两组患者术前颈椎整体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3,P=0.523),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4,P<0.01)。末次随访时,ACDR组患者HO的发生率为92.6%,高等级HO的发生率为37.0%;ACDR组ASD的发生率为39.5%,低于ACDF组的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P=0.035)。结论Bryan ACDR术后至少10年以上随访取得了与ACDF一致、满意的临床疗效,并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整体ROM和保留手术节段ROM,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S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
原文传递
MRI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靶椎体的评估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申勇 任虎 +4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徐佳欣 杨大龙 刘法敬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目的探讨MRI表现特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根据术前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将骨折椎体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压缩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恢复情况、局部Cobb角、VAS评分及Os... 目的探讨MRI表现特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根据术前MRI信号强度的改变将骨折椎体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压缩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恢复情况、局部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来评估不同类型之间手术疗效的差异,进而总结MRI表现特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的标准。并利用这一选择方法前瞻性判断19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靶椎体,根据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情况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利用总结的经验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靶椎体,术后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迅速而有效地缓解,随访时VAS评分改善率为(71.96±9.43)%,与回顾性研究改善率(67.44±17.57)%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为(65.92±7.31)%,与回顾性研究改善率(66.51±6.39)%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选择靶椎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靶椎体
原文传递
间歇充气加压系统联合体位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清华 苏丹 王瑞玲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术后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0月因胸腰椎骨折在该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术后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0月因胸腰椎骨折在该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分别在术前、术后测定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后下肢疼痛度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时,观察组患者髂外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Q)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d、5d时,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只有D-D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且下降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下肢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66%,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0.0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术后,对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性,改善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充气加压系统 体位干预 脊柱手术 血流动力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颈椎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评估与护理对策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秀红 丁俊琴 +1 位作者 崔怡 李秀婷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年第8期890-892,共3页
目的分析颈椎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资料,对其中5例发生严重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严重颈椎骨折、脱位,... 目的分析颈椎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探讨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2例急性颈椎损伤患者资料,对其中5例发生严重神经功能恶化患者的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既往有强直性脊柱炎、椎管狭窄者是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人群。结论根据评估的结果采取颈部制动、定时翻身、适宜的卧位和颈部姿势,可有效地规避颈椎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风险评估 颈椎损伤 神经功能恶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