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对鲍温病皮损中p53 Caveolin-1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张艳峰 樊磊强 +2 位作者 高悦 孙业晓 徐冰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94-798,共5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鲍温病皮损中p53、Caveolin-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运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光动力治疗前后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p53...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鲍温病皮损中p53、Caveolin-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运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光动力治疗前后鲍温病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p53、Caveolin-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治疗前p53蛋白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40%(χ^(2)=11.20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53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的阳性率为10%、5%(χ^(2)=0.712,P=0.39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p53在BD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11,P<0.001)。治疗前Caveolin-1在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阳性表达率为15%、55%(χ^(2)=14.449,P<0.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正常皮肤组织及BD中Caveolin-1的阳性率为5%、12.5%(χ^(2)=0.816,P=0.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Caveolin-1在BD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13,P<0.001)。BD中p53与Caveolin-1阳性表达呈正相关性(r=0.533,P=0.015)。结论:p53及Caveolin-1的高表达可能与BD的发生密切关联,且ALA-PDT能够抑制p53及Caveolin-1的表达,从而抑制疾病的发展。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p53及Caveolin-1可能会成为皮肤相关疾病的诊断工具,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鲍温病 P53 CAVEOLIN-1
下载PDF
不同吸烟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陈治国 檀立端 +1 位作者 程瑞年 陈慧君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468-247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吸烟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MI患者共78例,据吸烟状态分为0包年组、1~9包年组、10... 目的探讨不同吸烟状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MI患者共78例,据吸烟状态分为0包年组、1~9包年组、10~20包年组和20包年以上组,采用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再通后12 h和溶栓治疗再通后24 h采集静脉血,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IL-1、IL-10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测定TNF-α水平,速率散热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结果各相同时间点内,20包年以上组患者血清IL-1、hs-CRP、TNF-α和IL-10表达水平高于10~20包年组,10~20包年组患者血清IL-1、hs-CRP、TNF-α和IL-10表达水平高于1~9包年组,1~9包年组患者血清IL-1、hs-CRP、TNF-α和IL-10表达水平高于0包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内不同时间点间,0包年组溶栓再通后12、24 h IL-1、hs-CRP、TNF-α和IL-10表达水平均高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再通后12与24 h间上述4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包年组、10~20包年组和20包年以上组溶栓再通后24 h 4种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再通后12 h和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可上调AMI患者溶栓再通后炎性因子的表达,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损伤随吸烟量增加和溶栓再通时间延长呈持续加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状态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再通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非索非那定联合雷公藤多甙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慧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3302-3304,共3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TG)对慢性荨麻疹(U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UC患者91例,以数字法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以非索非那定治疗,观察组另加服TG,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UAS、VAS、LFS评分和疗...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TG)对慢性荨麻疹(U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UC患者91例,以数字法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以非索非那定治疗,观察组另加服TG,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UAS、VAS、LFS评分和疗效,血清IL-4、IFN-γ及IgE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VAS、LFS及U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IL-4、IgE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IFN-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UC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索非那定 雷公藤多甙 荨麻疹 慢性病 治疗结果 UAS评分
下载PDF
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血清中白介素-4、12和干扰素-γ的表达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慧君 董萍云 陈治国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年第6期331-332,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与玫瑰糠疹发病的相关性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急性期玫瑰糠疹患者血清标本中IL-4﹑IL-12﹑IFN-γ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L)-4﹑IL-12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与玫瑰糠疹发病的相关性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急性期玫瑰糠疹患者血清标本中IL-4﹑IL-12﹑IFN-γ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4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而IL-12、IFN-γ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IL-12、IFN-γ参与了机体的免疫调节,在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糠疹 急性期 血清 白介素-4 白介素-12 干扰素-Γ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玫瑰糠疹3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慧君 缪希红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11期1663-1664,共2页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 PR)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1860年法国皮肤病学家Gilbert根据本病特点(玫瑰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疹,搔抓后出现糠粃样鳞屑)而将其命名为玫瑰糠疹[1]。由于PR的病程较长,一般4-8周... 玫瑰糠疹(Pityriasis rosea PR)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1860年法国皮肤病学家Gilbert根据本病特点(玫瑰红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疹,搔抓后出现糠粃样鳞屑)而将其命名为玫瑰糠疹[1]。由于PR的病程较长,一般4-8周,少数可以迁延半年以上,且病因不明,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我们近年来一直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非索非那定治疗PR,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甘草酸苷 玫瑰糠疹 疗效
下载PDF
泛发性环状肉芽肿1例
6
作者 韩莉 张艳峰 +2 位作者 李俊峰 马俊平 王展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43-244,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手背环形丘疹1年,面颈部丘疹及环形斑片1个月。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手背部出现绿豆大红色丘疹,逐渐扩大呈环形,中心皮损消退,皮疹逐渐扩大,数量逐渐增多,1个月前面部及颈前皮肤出现类似皮损,无痛痒。
关键词 泛发性环状肉芽肿 颈部丘疹 临床资料 红色丘疹 手背部 环形 患者 皮损
下载PDF
包虫病致过敏性休克1例分析
7
作者 陈慧君 陈治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8期4522-4522,共1页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并发症 过敏反应/病因学
下载PDF
佛香饮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新蕊 缪希红 +2 位作者 冯晓静 白云鹤 田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2414-2418,2422,共6页
目的:观察佛香饮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5℃和48℃热刺激建立小鼠疼痛模型、缩宫素法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佛香饮对痛经的镇痛作用;以痛经模型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频率为指标,评价佛... 目的:观察佛香饮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5℃和48℃热刺激建立小鼠疼痛模型、缩宫素法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观察佛香饮对痛经的镇痛作用;以痛经模型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频率为指标,评价佛香饮的镇痛作用及对子宫平滑肌活力的影响;以缩宫素致正常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观察佛香饮拮抗缩宫素的致痉作用;以痛经模型大鼠血清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为指标,分析其镇痛作用机制。结果:55℃热板实验,佛香饮7.2 g/kg(按生药计)组小鼠痛阈低于模型组(P<0.05);48℃热板实验,佛香饮1.8、3.6和7.2 g/kg组痛阈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或P<0.01);佛香饮3.6和7.2 g/kg剂量组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收缩幅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佛香饮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缩宫素引起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曲线的上升高度;各剂量组血清中PGF2α的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佛香饮对热刺激性疼痛及原发性痛经性疼痛均有显著的镇痛及抑制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的作用,抑制PGF2α的合成或释放是其治疗痛经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香饮 原发性痛经 镇痛 子宫平滑肌 前列腺素F2Α
下载PDF
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治疗眼睑型汗管瘤的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晓伶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3期419-420,共2页
目的:比较超脉冲CO2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与多功能电离子两种方法治疗汗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眼睑型汗管瘤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联合组,J组)与多功能电离子(电离子组,E组)治疗汗管瘤60例、39例... 目的:比较超脉冲CO2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与多功能电离子两种方法治疗汗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眼睑型汗管瘤10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联合组,J组)与多功能电离子(电离子组,E组)治疗汗管瘤60例、39例(皮损病灶分别623、584个);以每个病灶为单位,对照观察C组和E组术后创面较原病灶扩大的比率、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率及一次清除率。结果:J组中病灶出现创面较原病灶扩大1mm、2mm的比率,明显低于E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C组中病灶出现局部凹陷、瘢痕增生、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各种并发症的比率,均明显低于E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J组的病灶一次清除率96.5%,低于E组(98.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脉冲CO2激光激光联合调Q-YAG激光治疗汗管瘤术后创面损伤小,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总体疗效优于多功能电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瘤 超脉冲CO2激光 调Q-YAG激光 多功能电离子
下载PDF
误诊为肉芽肿的牙源性皮瘘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莉 张艳峰 +2 位作者 韩占栋 刘杰 李俊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6-607,共2页
患者女,65岁。面部肿物反复溃疡流脓5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下颌处见直径为0.8 cm类圆形紫红色肿物,表面有结痂及渗出,质硬,与基底黏连,周围有红肿。初步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突下伸增宽,真皮浅... 患者女,65岁。面部肿物反复溃疡流脓5个月。皮肤科情况:面部下颌处见直径为0.8 cm类圆形紫红色肿物,表面有结痂及渗出,质硬,与基底黏连,周围有红肿。初步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表皮突下伸增宽,真皮浅层呈急性炎症,部分为化脓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追问病史,面部包块出现前1个月有过牙齿肿痛不适,请口腔科会诊,可见牙龈肿胀,左下后切牙及尖、磨牙缺如。用牙胶尖从瘘口探至底部行牙齿X线检查示:瘘口至底部下颌中切牙窦道。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诊断为牙源性皮瘘。治疗:口腔科根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瘘管 牙源性 慢性根尖周炎
下载PDF
不同戒烟时间与正在吸烟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治国 檀立端 陈慧君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戒烟时间AMI和正在吸烟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IL-1、TNF-α和IL-10表达的差异。方法:AMI患者80例,根据患者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不吸烟AMI组、吸烟<5年AMI组、戒烟≤5年AMI组和戒烟>5年AMI组,每组均20例,采用重组链激... 目的:探讨不同戒烟时间AMI和正在吸烟AMI患者溶栓再通前、后IL-1、TNF-α和IL-10表达的差异。方法:AMI患者80例,根据患者吸烟状态将患者分为不吸烟AMI组、吸烟<5年AMI组、戒烟≤5年AMI组和戒烟>5年AMI组,每组均20例,采用重组链激酶静脉溶栓,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再通后12h和24h采集静脉血,观察IL-1、IL-10和TNF-α的变化。结果:各组IL-1、TNF-α和IL-10溶栓治疗前后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5年AMI组和戒烟≤5年AMI组溶栓治疗后,随时间延长,3种炎症因子逐渐升高,但不吸烟组和戒烟>5年组溶栓后12h和24hIL-1、TNF-α和IL-1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溶栓后12h和溶栓后24h,3种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吸烟<5年AMI组和戒烟>5年AMI组均高于不吸烟组,吸烟<5年AMI组高于戒烟>5年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不吸烟AMI组和和戒烟>5年AMI组,吸烟<5年AMI组和戒烟≤5年AMI组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吸烟可上调AMI患者溶栓再通后炎症因子的表达,加重和延长缺血再灌注损伤,损伤时间可达24h,戒烟>5年可下调3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戒烟时间 正在吸烟 AMI 溶栓再通 IL-1 TNF-α IL-10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