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探讨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视化解析基于功能磁共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背景:探讨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视化解析基于功能磁共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并进一步探索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分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关键词突显性检测、共被引文献图谱可视化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热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与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的脑区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54篇文献进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年度发文量显示,该领域研究热度自2000-2022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良好,但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内。②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失语、偏瘫和认知障碍为热点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电针、针刺、头针为热点干预措施;功能连接为热点分析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为热点扫描技术;各研究热点时间跨度均较长,提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且研究逐步深入,推动了该领域研究进展;但目前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缺少对中药、中成药、针药并用等其他中医药疗法的研究。③关键词突显性检测结果显示,功能连接、图论、度中心性、默认网络、随机对照试验的影响力大,爆发力强,为该领域当下及今后的前沿热点词,提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全脑网络信息整合的研究,同时加强对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④共被引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同任务下大脑激活模式、脑卒中后脑网络功能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为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医药靶向脑区与神经网络,揭示中医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重构的脑效应机制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⑤共纳入255篇文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海马、小脑后叶、楔前叶、颞下回、前扣带回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楔叶、角回、前额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前扣带回、小脑后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⑥上述脑区是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及奖赏环路的核心脑区,提示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与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网络内或网络间功能异常可能是中医药干预的潜在靶区,但神经活动激活或抑制的具体变化仍有待未来研究补充完善。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三联疗法”,包括舌根透针法、穴位贴敷、冰片柠檬冰棒咽部冷刺激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探讨功能磁共振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该领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可视化解析基于功能磁共振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把握未来研究趋势,并进一步探索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脑区分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关键词突显性检测、共被引文献图谱可视化分析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热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拟合与缺血性脑卒中后不同功能障碍相关的神经活动异常的脑区分布。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354篇文献进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年度发文量显示,该领域研究热度自2000-2022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良好,但核心力量主要集中在国内。②关键词共现与聚类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失语、偏瘫和认知障碍为热点卒中后功能障碍类型;电针、针刺、头针为热点干预措施;功能连接为热点分析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为热点扫描技术;各研究热点时间跨度均较长,提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且研究逐步深入,推动了该领域研究进展;但目前干预措施以针刺为主,缺少对中药、中成药、针药并用等其他中医药疗法的研究。③关键词突显性检测结果显示,功能连接、图论、度中心性、默认网络、随机对照试验的影响力大,爆发力强,为该领域当下及今后的前沿热点词,提示该领域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全脑网络信息整合的研究,同时加强对临床试验设计的科学性与严谨性。④共被引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同任务下大脑激活模式、脑卒中后脑网络功能异常的神经病理机制为该领域研究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医药靶向脑区与神经网络,揭示中医药促进脑卒中后神经重构的脑效应机制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⑤共纳入255篇文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觉运动皮质、运动前区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海马、小脑后叶、楔前叶、颞下回、前扣带回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楔叶、角回、前额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前扣带回、小脑后叶的神经功能异常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⑥上述脑区是感觉运动网络、默认网络及奖赏环路的核心脑区,提示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中与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网络内或网络间功能异常可能是中医药干预的潜在靶区,但神经活动激活或抑制的具体变化仍有待未来研究补充完善。
文摘目的:观察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三联疗法”,包括舌根透针法、穴位贴敷、冰片柠檬冰棒咽部冷刺激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SA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联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