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Tie-2、VEGF、PR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1 位作者 孙艺茹 李聪慧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40-1445,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泌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应答情...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泌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应答情况分为有效组77例和无效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VEGF、PRL水平。应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Tie-2、VEGF、PRL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及其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ie-2、VEGF及两者联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疗效为有效的价值,采用精准-召回曲线评价ROC分析的准确度。结果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19例,显效48例,好转10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84.62%;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第1~2周呈明显升高趋势,第2周达峰值,第2~4周处于较稳定水平;有效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分别为(2153.42±157.83)pg/mL、(2279.88±135.25)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1782.19±208.54)pg/mL、(1788.15±223.48)pg/mL,VEGF分别为(422.39±41.65)pg/mL、(461.37±52.80)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310.55±24.78)pg/mL、(312.67±27.9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L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2、0.665,P<0.01);Tie-2和VEGF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769、0.752;0.778、0.758,P<0.01);经ROC分析结果显示,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的ROC下面积(AUC)为0.899,大于Tie-2(0.769)、VEGF(0.707)(P<0.05);经精准-召回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AUC为0.901,意味着高精准率和高召回率,采用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Tie-2、VEGF变化与帕利哌酮治疗应答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作为预测治疗应答一个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PRL变化则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有关,呈现出评估血药浓度和PRL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的双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泌乳素 治疗应答 帕利哌酮 血药浓度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在氨磺必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泌乳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蔡效红 娄渊敏 白虎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5期2819-2822,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在氨磺必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泌乳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河南省荣康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02例使用氨磺必利治疗出现高泌乳素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立哌唑在氨磺必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泌乳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河南省荣康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02例使用氨磺必利治疗出现高泌乳素症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1例)。两组均维持氨磺必利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阿立哌唑(每日10 mg)治疗,观察组接受小剂量阿立哌唑(每日5 mg)治疗,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泌乳素(PRL)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神经认知功能、炎症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8周时血清PRL水平、PANSS评分、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炎症水平均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于氨磺必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泌乳素症,小剂量阿立哌唑的疗效与常规剂量相当,可降低PRL水平,减轻精神分裂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反应,但小剂量阿立哌唑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氨磺必利 高泌乳素血症 阿立哌唑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1 位作者 孙艺茹 李聪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自杀风险。结果 345例BD患者BSI-CV平均分为(22.45±4.91)分,其中自杀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患者分别占比54.20%、27.54%、18.26%。重度抑郁、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额叶α波不对称、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评分、冲动性量表(BIS-11)评分、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分、痛苦表露指表(DDI)评分均是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校准曲线、ROC曲线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内部、外部验证数据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 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并与重大精神创伤、CTQ评分、BIS-11评分等因素相关,临床可依据以上分析预测患者自杀风险,并对症实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自杀 风险 狂躁 预测 列线图
下载PDF
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韦小玉 张丽娜 李晓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8期167-170,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75例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观察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在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于该院就诊的75例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饮酒渴求程度[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评分、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量表(SCS)]评分,以及震颤、谵妄、抽搐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频率、强度、想酒的持续时间、对抗饮酒的能力、停酒后一周平均渴求程度等PA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震颤、谵妄和抽搐发生率为34.58%(12/38),低于对照组的56.76%(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问题导向的梯度护理可提高酒精戒断综合征患者自我控制能力评分,降低饮酒渴求程度评分、负性情绪评分和震颤、谵妄、抽搐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 梯度护理 酒精戒断综合征 负性情绪 自我控制能力 饮酒渴求程度
下载PDF
情绪释放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晓静 杨旭宁 李晓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2272-2275,共4页
目的探究情绪释放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荣康医院住院部诊治的60例焦虑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加情绪释放... 目的探究情绪释放技术在焦虑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省荣康医院住院部诊治的60例焦虑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加情绪释放技术疗法干预。干预前及干预后1、2、3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情绪、睡眠质量、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HAMA评分、SAS评分、PSQI评分、SDSS评分的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SAS评分、PSQI评分、SDS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试验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WHOQOL-BREF评分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升高,试验组患者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情绪释放技术的应用可明显减轻焦虑障碍患者不良情绪,并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障碍 情绪释放技术 护理 睡眠质量 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效红 杨九州 王莉丽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16期101-104,共4页
目的对比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哌罗匹隆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6例。利培酮组给予... 目的对比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哌罗匹隆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6例。利培酮组给予利培酮治疗,哌罗匹隆组给予哌罗匹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主观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PANSS、MOCA、SDSS、SQL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四项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哌罗匹隆组MOCA评分高于利培酮组(P<0.05),SQLS、SDSS评分低于利培酮组(P<0.05);两组PANSS评分、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哌罗匹隆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哌罗匹隆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均有较好效果,哌罗匹隆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更少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哌罗匹隆 利培酮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