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埃博拉,科学与虚拟之间
1
作者 弗雷德里克.凯克 王希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51-55,共5页
主要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模式进入诸如埃博拉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无法计算概率,所以传染病常常被认为具有灾难性,而本文解释了"虚拟"模式如何被用以预防这种灾难。在对突变病毒的... 主要分析了如何通过虚拟模式进入诸如埃博拉之类的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模式。因为无法计算概率,所以传染病常常被认为具有灾难性,而本文解释了"虚拟"模式如何被用以预防这种灾难。在对突变病毒的想象中,"虚拟"体现了应当如何在病毒开始传染的不洁的空间里将其遏制。在对有害病毒的想象中,"虚拟"则表现具有不同高度的意志的存在物之间的互动,"虚拟"还能够让我们思考这些互动的不确定性。立足于具象人类学,本文将展示两种对立的模式,一种为来自游牧社会的类比(analogie)本体论,另一种则是狩猎社会的万物有灵论(animisme)。还审视了在流行病的当代管理中,"病毒猎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 准备 狩猎 病毒 图象
下载PDF
万物有灵论视角:捕食作为行为和感知的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弗雷德里克·凯克 王希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2期42-48,共7页
《超越自然与文化》(Par delànature et culture)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高度的人类学理论,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重新审视了一度被当代人类学视作不变式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离,并质疑其普世性。如果我们意图理解,... 《超越自然与文化》(Par delànature et culture)一书提出了一个颇具高度的人类学理论,菲利普·德斯科拉(Philippe Descola)重新审视了一度被当代人类学视作不变式的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离,并质疑其普世性。如果我们意图理解,在不同的世界观中,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的构想是全然不同的,我们必须取径他所提出的介于内在性(intériorités)和物质性(physicalités)的概念区分。4种认同模式由此出现:万物有灵论(animisme),图腾制度(totémisme),类比主义(analogisme)以及自然主义(naturalisme)。现代人类学的社会至上论,假设社会的形成是建立在文化和自然的分离基础之上,围绕着对于本体论的探寻,即对于一切存在物的认同模式。而这些存在物之间的关系随之成为另一种探寻的对象,它令我们得以追溯群体如何形成。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致力于重新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使得群体的建立成为必然,并重新审视一种改变我们思维模式的特殊关系模式,即在万物有灵论的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捕食(Pré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万物有灵论 图腾制度 类此主义 自然主义
下载PDF
马格里布移民电影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鹏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4,共7页
“布尔”(Beur)是法语中“阿拉伯”(Arabe)一词的音节倒置,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或童年在法国长大的马格里布地区移民二代,他们在那一时期拍摄的影片在电影史中被称为“布尔电影”(Cinéma beur)。本文关注了“布尔电影”出现的历... “布尔”(Beur)是法语中“阿拉伯”(Arabe)一词的音节倒置,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或童年在法国长大的马格里布地区移民二代,他们在那一时期拍摄的影片在电影史中被称为“布尔电影”(Cinéma beur)。本文关注了“布尔电影”出现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使用“口音电影”和“少数跨国主义”理论并结合相关史料对三位具有代表性“布尔”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布尔电影”和“布尔”一代电影人在身份政治中面对的内在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电影 法国电影史 口音电影 少数跨国主义 马格里布移民电影
原文传递
1685年路易十四遣华耶稣会传教团信件中的广州
4
作者 蓝莉 郭丽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路易十四于1685年派遣至中国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团由法国科学院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他们受过由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1625—1712)开发的大地测量技术的训练。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及到达时,他们测量了几个城市的... 路易十四于1685年派遣至中国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团由法国科学院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组成。他们受过由巴黎天文台台长卡西尼(Jean-Dominique Cassini,1625—1712)开发的大地测量技术的训练。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及到达时,他们测量了几个城市的经纬度,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了更新,这使得他们能够在18世纪绘制更准确的地图。他们也多次到访广州或在此居住,从而留下了不少关于广州的记录。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他们使用更加精确的方法对广州的地理位置进行测量,极大地提高了当时地图的准确性。在康熙帝的统治下,传教士是唯一获准在中国长久定居的外国人。这也是他们成为西方学术机构重要的通讯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广州 天文学
下载PDF
迈向一种关于现代性的宗教社会学——爱尔维优-雷杰《宗教存于记忆》述评 被引量:13
5
作者 汲喆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240,共9页
关键词 宗教社会学 爱尔维优-雷杰 《宗教存于记忆》 述评
原文传递
从早期閩南話到現代臺灣閩南話否定詞的歷史演變——關於三個否定詞的概述
6
作者 宋娜 貝羅貝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62-275,共14页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 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早期閩南話中三個否定詞:一般否定詞[m7]'不'、存在否定詞[bo5]'無'和非現實情態否定詞[be7]'?/袂'。我們把這三個否定詞在早期閩南話的分佈情況與在現代臺灣閩南話的分佈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早期閩南話使用的材料主要是14、15世紀到19世紀的《荔鏡記》以及其他版本《荔枝記》。現代臺灣閩南話的材料來源於在綫語料庫以及臺灣閩南話形容詞列表。文章以上述的三個否定詞爲例探究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與現代臺灣閩南話不同的是,《荔鏡記》及其他早期閩南話材料中的一般否定詞[m7]'不'可以和大多數的狀態謂詞相結合,而現代臺灣閩南話中[m7]'不'只能同極少數的狀態謂詞或形容詞共現。[be7]'?'或[bo5]'無'則可以和大部分的狀態謂詞共現。早期閩南話中的[bo5]'無'的用法與中古漢語類似,一般情況下主要表示存在否定。我們試圖通過閩南話否定詞的歷時演化過程推斷可能的否定演化動機及其路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鏡記 一般否定 存在否定 非現實情態否定 狀態謂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