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1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小年 《化工高等教育》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复合人才是我国化工类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性课题和机遇。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发挥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开展学生科技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浙江工业大学 创新型复合人才 “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 课程体系 科技课外活动 教学手段
下载PDF
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董华青 阮慧敏 +2 位作者 刘华彦 项斌 艾宁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3-98,共6页
地方院校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力军。文章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化学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阐明构建和设计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过程中要以"非同质化"理念为基础,关键要体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和行业企... 地方院校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力军。文章以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化学工程师培养方案为例,阐明构建和设计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过程中要以"非同质化"理念为基础,关键要体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战略和行业企业需求,并且在基于学校特色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文章同时对"卓越计划"实践过程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案 地方院校
下载PDF
实施整体性管理 促进教学质量的系统优化——以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3
作者 詹忠云 余武斌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3年第6期118-121,共4页
通过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个案的要素分析和特色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判断: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的教学管理已经进入整体性管理阶段。即通过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促进教学工作各要素、层次、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促进学... 通过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个案的要素分析和特色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判断: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的教学管理已经进入整体性管理阶段。即通过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促进教学工作各要素、层次、结构和功能的优化;促进学科优势向教学优势的转化;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人才成长与育人环境的协调;促进整体大于部分之合的效应,实现各专业由被组织状态向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一流特色专业的自组织生成演化(即系统优化)。整体性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它既是管理创新的结果,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方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质量 整体性管理 系统优化
下载PDF
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卢美贞 杨振平 +3 位作者 艾宁 陆向红 于凤文 刘露杰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3年第7期58-59,共2页
为了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及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可程度,以浙江工业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化工类专业本科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和分析化工类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质... 为了解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效果及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认可程度,以浙江工业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化工类专业本科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和分析化工类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评价,并提出了几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建议,本研究结果将为其他院校化工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类 生物化学 浙江工业大学 教学 调研
下载PDF
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博士学位点建设的思考
5
作者 刘化章 倪哲明 《高教与经济》 2005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通过对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学科的博士学位点建设经验的总结,借鉴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博士生培养应以创新教育为目标,抓好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并对工业催化博... 本文通过对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学科的博士学位点建设经验的总结,借鉴国内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博士生培养应以创新教育为目标,抓好博士生培养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并对工业催化博士学位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培养 创新教育 学位点建设
下载PDF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6
6
作者 艾宁 计伟荣 +2 位作者 项斌 刘会君 杨阿三 《化工高等教育》 2009年第6期28-31,35,共5页
本文回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变革,展望了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从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变革课程体系,加强... 本文回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历史变革,展望了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解决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从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变革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和构建优良育人环境等方面对现有的化工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探索,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下载PDF
减少化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工程的目标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克俭 沈绍传 +1 位作者 张颂红 彭文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09-1213,共5页
综述了绿色化学工程的研究现状 ,并对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认为要实现绿色化学工程 ,除研究绿色化学技术以降低原材料消耗、改进或开发新型分离技术以减少过程化学污染和提高能源有效利用外 ,还需在一个统一的评价平台上进行过程综合和优... 综述了绿色化学工程的研究现状 ,并对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认为要实现绿色化学工程 ,除研究绿色化学技术以降低原材料消耗、改进或开发新型分离技术以减少过程化学污染和提高能源有效利用外 ,还需在一个统一的评价平台上进行过程综合和优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 ,过程综合的范围将扩大到人和社会等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工程 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分离过程 环境影响最小化 过程综合
下载PDF
生物质化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8
作者 艾宁 计伟荣 +3 位作者 阮慧敏 项斌 肖春 高建荣 《化工高等教育》 2011年第4期27-31,共5页
本文分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浙江工业大学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设立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本文从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变革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和构建优良育人环境等方面... 本文分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浙江工业大学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设立了生物质化学工程专业方向。本文从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变革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和构建优良育人环境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化学工程 培养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
下载PDF
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工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立 张颂红 沈绍传 《上海化工》 CAS 2004年第8期7-9,共3页
通过对化工过程的剖析,提出绿色化学工程的新概念,指出在完整的化学工程链中都应体现“绿色”的思想,而绿色化学、单元操作绿色化和考虑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过程系统综合是实现化工生产绿色化的重要环节,文章对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 通过对化工过程的剖析,提出绿色化学工程的新概念,指出在完整的化学工程链中都应体现“绿色”的思想,而绿色化学、单元操作绿色化和考虑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过程系统综合是实现化工生产绿色化的重要环节,文章对这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工程 单元操作 过程系统综合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几种工程材料的冲蚀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董刚 白万金 +2 位作者 张九渊 任不凡 徐伟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9-913,共5页
通过对五种工程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冲蚀率和磨损表面形貌的分析 ,研究了冲蚀角度、粒子速度、粒径、质量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探讨了材料的磨损机理。
关键词 冲蚀行为 磨损机理 粒子速度 工程材料 形貌 角度 粒径 磨损表面 质量流量
下载PDF
WC/纳米碳管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淳安 汤俊艳 +1 位作者 李国华 盛江峰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123-2126,共4页
碳化钨具有类铂催化性能和较强的抗中毒能力,但其催化活性远低于铂等贵金属催化剂.如何提高其催化活性是碳化钨应用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与热点之一.为寻找改善碳化钨催化性能的技术方法,本文将表面修饰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成功... 碳化钨具有类铂催化性能和较强的抗中毒能力,但其催化活性远低于铂等贵金属催化剂.如何提高其催化活性是碳化钨应用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与热点之一.为寻找改善碳化钨催化性能的技术方法,本文将表面修饰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成功制备了碳化钨/纳米碳管复合材料,采用XRD,HRTEM等手段对其形貌和晶相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应用粉末微电极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由碳化钨颗粒和纳米碳管组成,碳化钨为形态不规则纳米颗粒,均匀地生长于纳米碳管的外表面;在碱性溶液中,复合材料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性能明显强于具有介孔结构的纯碳化钨样品.这说明将碳化钨复合到纳米碳管的外表面是提高碳化钨电催化活性的有效技术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纳米碳管 复合材料 制备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3,6-二氯吡啶甲酸电化学合成及其工业化生产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淳安 徐颖华 +3 位作者 褚有群 毛信表 赵峰鸣 朱英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99-703,共5页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3,6-dichloropicolinic acid(3,6-DCP) from 3,4,5,6-tetrachloropicolinic acid(3,4,5,6-TCP) in a tank-type undivided electrolytic cell with silver cathode was investi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3,6-dichloropicolinic acid(3,6-DCP) from 3,4,5,6-tetrachloropicolinic acid(3,4,5,6-TCP) in a tank-type undivided electrolytic cell with silver cathode was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lytic performance greatly depended on the operation parameters,such as flow rate of electrolyte,temperature,and concentration of NaOH.The reduction of 3,4,5,6-TCP to 3,6-DCP was favored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flow rate of electrolyte.Industrialization tests of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3,6-DCP were conducted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silver cathode,temperature 313 K,flow rate 6 cm·s-1,concentration of NaOH 8%(mass),concentration of 3,4,5,6-TCP 5%(mass),cathode current density 600 A·m-2.The current efficiency and conversion ratio of 3,4,5,6-TCP were more than 76% and 99%,respectively.The yield of 3,6-DCP was up to 90% and DC power consumption was 2.939 kW·h·(kg 3,6-DCP)-1.The purity of the product was higher than 95%,and its melting point was 151—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6-二氯吡啶甲酸 3 4 5 6-四氯吡啶甲酸 电化学合成 工业化
下载PDF
绿色合成——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振平 施仁信 《杭州化工》 CAS 2004年第4期7-10,共4页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文明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探讨了绿色合成的一些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绿色合成 化学工业 可持续发展 原子利用率 清洁生产 电化学合成
下载PDF
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化学特性及其工业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樟能 傅冠平 《工业催化》 CAS 2002年第4期27-31,共5页
Fe1-XO基催化剂具有特殊维氏体相结构、高铁比、易还原、还原出水少且时间短、低温低压下活性高等特点。为充分发挥Fe1-XO基催化剂的优异性能 。
关键词 FE1-XO基 氨合成催化剂 化学特性 工业应用 特性
下载PDF
大学化学中“渗透压”概念的讨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荣斌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年第5期510-511,共2页
对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压”的概念进行了剖析和讨论,否定了沿用至今的“渗透压”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大学化学 渗透压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线团状α-Mn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杉 卢琳 +5 位作者 刘恋 骆义文 王石泉 刘建文 李国华 冯传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4-130,共7页
以MnSO_4,(NH_4)_2S_2O_8为反应物,Ag^+作为催化剂的溶液相方法合成了线团状的α-MnO_2。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发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结晶度和形貌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恒电流充电/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 以MnSO_4,(NH_4)_2S_2O_8为反应物,Ag^+作为催化剂的溶液相方法合成了线团状的α-MnO_2。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发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物的结晶度和形貌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恒电流充电/放电测试和循环伏安法(CV)对最终产物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由于其独特的形态,25℃下反应2d的产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24 m Ah·g^(-1))。线团状α-MnO_2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团状α-MnO2 溶液相合成方法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F掺杂对LiFePO4/C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毛秦钟 黄辉 +2 位作者 张文魁 甘永平 陶新永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 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
以FePO4·4H2O,LiOH·H2O,LiF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一步固相混合烧结法制得F掺杂LiFePO4/C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F掺杂量对LiFeP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和SEM分析表明,所得样品均为橄榄石型LiFePO4,颗粒粒径在1~2μ... 以FePO4·4H2O,LiOH·H2O,LiF和柠檬酸为原料,采用一步固相混合烧结法制得F掺杂LiFePO4/C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F掺杂量对LiFePO4/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和SEM分析表明,所得样品均为橄榄石型LiFePO4,颗粒粒径在1~2μm。电化学测试表明,LiFePO3.97F0.03/C在0.1C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44.7mAh·g^-1,1C放电比容量为123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C 固相反应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Ag、C共包覆对LiFePO_4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益兰 张文魁 +2 位作者 陶新永 甘永平 黄辉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7期26-28,共3页
采用葡萄糖还原法在固相法制备的LiFePO4基础上合成了Ag包覆的LiFePO4/Ag材料;同时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碳银共包覆的LiFePO4/(Ag+C)材料。结果表明,Ag包覆将LiFePO4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由80mAhg-1提高到121mAhg-1;而碳银共修饰的LiFePO4/(Ag... 采用葡萄糖还原法在固相法制备的LiFePO4基础上合成了Ag包覆的LiFePO4/Ag材料;同时采用一步法合成了碳银共包覆的LiFePO4/(Ag+C)材料。结果表明,Ag包覆将LiFePO4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由80mAhg-1提高到121mAhg-1;而碳银共修饰的LiFePO4/(Ag+C)材料具有更高的放电容量(132mAhg-1),并且具有更好的循环性能。此外,Ag包覆也大幅度降低了材料的电阻,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由253.5Ω降低到了54.8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C Ag包覆 葡萄糖还原法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浩艳 刘盛辉 郎美东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年第3期175-178,共4页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了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这样一门将“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相结合以研究和开发用于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科学”。
关键词 组织工程材料 天然生物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相容性 生物降解性 生物活性 降解速度 高分子生物材料 支架材料 合成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优化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书铭 刘化章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2-1308,共7页
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助催化剂含量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预测模型,对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助催化剂进行优化。首先将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为含有3、4、5、6和7个助催化剂等5类催化剂,以助催化剂含量(体积分数)为输入变量,以425℃反... 运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助催化剂含量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预测模型,对Fe_(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的助催化剂进行优化。首先将前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为含有3、4、5、6和7个助催化剂等5类催化剂,以助催化剂含量(体积分数)为输入变量,以425℃反应器出口氨浓度(活性)为输出变量,对助催化剂进行优化。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拟合值均方误差最高为0.2784,预测值均方误差最高为0.1592,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准确度较高。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群遗传算法进行极值寻优,求解最优的催化剂配方,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根据优化结果制备5个样品的实验测定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最高为2.88%,优化结果较为准确;含有7个助催化剂的催化剂活性最高为18.83%,比原样本的统计平均活性值(17.52%)高1.31%,相对提高7.48%,助催化剂含量优化取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1-x)O 催化剂 助催化剂 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