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十二辑)
1
作者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75,共1页
本书收录二十余篇文章,主要是浙江省近十几年来配合基建发掘的汉晋至明清时期墓葬、窑址、城址的简报,内容涉及汉晋至明清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以及配合基建对古代城址、窑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等,如绍兴市越城区小亭山汉晋墓葬、上虞区... 本书收录二十余篇文章,主要是浙江省近十几年来配合基建发掘的汉晋至明清时期墓葬、窑址、城址的简报,内容涉及汉晋至明清时期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以及配合基建对古代城址、窑址进行的抢救性发掘等,如绍兴市越城区小亭山汉晋墓葬、上虞区梁湖镇苦竹山墓地、上虞区积山西晋墓、宁波奉化龙舌山墓地、云和县东山头东晋徐氏家族墓地、湖州窑墩头六朝墓葬群、长兴县云峰宋周子美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墓地 抢救性发掘 西晋墓 墓葬群 汉晋 积山 长兴县 云和县
原文传递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评选研究——以藏书楼为例
2
作者 孟诚磊 沈易铭 《杭州文博》 2017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前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主要依据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评估,是包含对客观事实进行判断的主观行为。传统的人工评选,其评判标准不够明确,主观性强并且操作较困难。本文尝试对中外学者对文物价值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构建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 目前文物保护单位评选主要依据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评估,是包含对客观事实进行判断的主观行为。传统的人工评选,其评判标准不够明确,主观性强并且操作较困难。本文尝试对中外学者对文物价值的研究进行梳理,然后构建不可移动文物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藏书楼为例,用量化方式进行了一次分析评估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价值 制度研究
下载PDF
试论不可移动文物的定名原则和方法——基于浙江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孔中华 傅峥嵘 《杭州文博》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通过综合对比浙江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和浙江省第一至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分析不可移动文物命名中普遍存在的重名、名称不统一现象及其原因,指出"地名+文物本体名称"这一命名框架的必要性,尝试归纳不... 本文通过综合对比浙江省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名录和浙江省第一至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分析不可移动文物命名中普遍存在的重名、名称不统一现象及其原因,指出"地名+文物本体名称"这一命名框架的必要性,尝试归纳不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提出"地名+类型+本体名称"的三段式命名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定名原则 方法
下载PDF
浙江省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联谊会在长兴县召开
4
作者 徐新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232,共1页
2010年11月25-27日,浙江省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联谊会在长兴县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浙江省有关市县博物馆(文管所)领导和专业人员近30人参加了联谊会。
关键词 文物考古 学术研讨 浙江省 长兴县 旧石器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科学出版社
下载PDF
基于矿源视角下浙江安吉龙山越国107号墓(八亩墩大墓)绿松石组饰研究
5
作者 姜炎 杨明星 +3 位作者 田正标 游晓蕾 刘玲 顿瑾涵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5期76-90,共15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D107(八亩墩大墓)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重要墓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古越文明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测试方法,...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D107(八亩墩大墓)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重要墓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古越文明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测试方法,对48件八亩墩大墓出土绿松石制品进行了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研究。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测试显示,八亩墩大墓出土绿松石与标准绿松石谱学特征一致,可见较为丰富的杂质矿物,主要有石墨、针铁矿、赤铁矿、云母、石英、金红石、磷铝石和银星石。利用国标《绿松石分级》(GB/T 36169-2018)的参数指标对八亩墩绿松石制品进行分级,发现其颜色、质地一致性高,符合优质绿松石标准。与现代绿松石产地进行产源对比分析发现,八亩墩大墓中绿松石均来自鄂豫陕矿区,且并非单一矿源,北矿带(陕西洛南一带)和南矿带(湖北十堰一带)是浙江安吉龙山地区八亩墩大墓绿松石矿料的主要来源地。结合同时期吴越地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讨论八亩墩大墓绿松石制品组合关系,发现吴越地区绿松石组饰使用方式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展现了区域性文明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龙山越墓 八亩墩大墓 吴越地区 绿松石 矿源
下载PDF
浙江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评估调研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俞剑清 张秉坚 +1 位作者 邵浦建 冯宝英 《石材》 2018年第3期29-36,共8页
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对浙江全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状况的调研评估工作。为得到科学的调查数据,首先确定了病害分类、程度分级、定量计数方法、现场调查程序、数据统计... 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对浙江全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状况的调研评估工作。为得到科学的调查数据,首先确定了病害分类、程度分级、定量计数方法、现场调查程序、数据统计规则等。先进行了试点,然后逐步扩展。到目前为止,已完成38处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的调查评估工作,勘测石质文物面积1502.1m^2,其中病害面积649.6m^2。发现浙江地区石质文物的前三大病害为表面层风化、生物病害和渗水溶蚀,同时也观察到一些威胁石质文物保存的严重病害,急需修缮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石刻 石质文物 病害 评估 定量统计
下载PDF
浙江东阳诒燕堂明代建筑彩画图案研究
7
作者 朱穗敏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4年第12期118-119,共2页
诒燕堂是浙江东阳明代晚期民居厅堂建筑,建筑上部绘制满堂彩画,主要图案为旋花、锦纹、松木纹。本文通过对诒燕堂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诒燕堂建筑彩画的4种方式。旋花施用在彩画的找头、燕尾地位置,较为自由;方心、池心线采用外挑内弧... 诒燕堂是浙江东阳明代晚期民居厅堂建筑,建筑上部绘制满堂彩画,主要图案为旋花、锦纹、松木纹。本文通过对诒燕堂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诒燕堂建筑彩画的4种方式。旋花施用在彩画的找头、燕尾地位置,较为自由;方心、池心线采用外挑内弧式画法;锦纹是方心主要图案,变化丰富;松木纹在方心彩画的找头与方心间、卡池子彩画池心中大量使用;箍头及包袱边图案有回纹、万字纹、拉不断纹等。诒燕堂建筑彩画是浙江难得的明代旋子彩画,是江南明代建筑彩画的重要实例。希望本研究能为浙江及其他类似地区明代建筑彩画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诒燕堂 明代 旋子彩画 锦纹
下载PDF
三十五年来浙江文物考古事业的回顾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士伦 《浙江学刊》 1984年第6期95-99,共5页
(一)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七千年前,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已出现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会稽(今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越国的铸剑技术名闻天下。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鉴湖,灌田九千顷;制... (一)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渊薮”,文物丰富。考古资料证明,大约在七千年前,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已出现了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春秋战国时,会稽(今绍兴)曾是越国的首都;越国的铸剑技术名闻天下。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鉴湖,灌田九千顷;制瓷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铜镜工艺别开生面。吴王濞在德清目干乡采铜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 氏族部落 历史悠久 考古资料 宁绍平原 春秋战国 原始社会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史迹
下载PDF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郑建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 ,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 ,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 ;其中 ,稻谷的长宽比为 2 .71,稻米的长宽比为 2 .6 8,稻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可能是我国稻作起源地之一 ,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跨湖桥遗址 水稻 考古 新石器时代 碳化稻米
下载PDF
浙江安吉上马坎遗址石制品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森水 徐新民 +2 位作者 邱宏亮 王恩霖 罗志刚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4-280,共17页
上马坎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依其总性质可归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下简称南方主工业)。依试掘结果看,可能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活动面,在阶地顶面下311—315cm处,发现石制品13件,占试掘石标本的35 13%,占石制品的44 83%;从平面分布... 上马坎旧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制品依其总性质可归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下简称南方主工业)。依试掘结果看,可能存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活动面,在阶地顶面下311—315cm处,发现石制品13件,占试掘石标本的35 13%,占石制品的44 83%;从平面分布看,上述13件中有8件发现于513—581cm之间,由此看来活动面中心区可能偏西。该地点的时代,与宣州陈山地点对比,最早的可能不晚于距今40万年前,最晚的进入更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上马坎 旧石器遗址 石制品 中国
下载PDF
浙江古城墙传统灰浆材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效彬 崔彪 张秉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7-242,共6页
灰浆材料一直是古代建筑类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对象,文保工程中使用传统灰浆的诸多优点已广为人知,在认识传统灰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石灰基粘结保护材料已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古建筑的保护也开始提上日程,然而关... 灰浆材料一直是古代建筑类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对象,文保工程中使用传统灰浆的诸多优点已广为人知,在认识传统灰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石灰基粘结保护材料已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古建筑的保护也开始提上日程,然而关于中国传统灰浆材料的研究颇为薄弱。实地调查浙江地区多座古代城墙遗址,采集灰浆样品,利用多功能密度仪、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DSC)和湿化学分析技术,对浙江地区7处古城墙灰浆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古城墙使用的胶结材料是纯"白灰灰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量在75%~90%之间,其原料主要是钙质生石灰,个别来自镁质生石灰;其中有4座城墙灰浆添加有糯米成分,说明该地区在明代向灰浆里添加糯米等有机材料是建筑城墙十分普遍的工艺技术;检测发现这些建筑灰浆的密度较低,且数值相差较大,在1.2~1.9g·cm^(-3)之间,应是环境长期侵蚀的结果。同时,也分析了这些砌筑灰浆的其他物化特征,为下一步古城墙本体保护和保护材料的研发,以及传统灰浆全国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灰浆 化学结构 胶结材料 糯米浆
下载PDF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海明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78-86,共9页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多年生野生稻,还是主张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起源 栽培稻 稻作农业 河姆渡遗址 野生稻 长江中游 长江下游 起源研究 河姆渡文化 农业考古
下载PDF
浙江旧石器考古综述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新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0,I0001,共6页
从2002年开始,浙江进行了一系列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表明古人类在浙江活动频繁、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石制品的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但也表现出了一些小流域的特色。从目前所发... 从2002年开始,浙江进行了一系列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表明古人类在浙江活动频繁、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石制品的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但也表现出了一些小流域的特色。从目前所发现旧石器地点分析,浙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旧石器 考古
下载PDF
浙江石棚墓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1期31-38,共8页
浙江石棚墓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石棚墓虽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面貌较为一致,其相互间的传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探讨。
关键词 石棚墓 传承
下载PDF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建明 《大众考古》 2015年第7期26-33 98,共9页
上虞位于浙江东北部、宁绍平原腹地,曹娥江与浙东大运河穿城而过,南靠会稽山,北临杭州湾。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也是汉代至六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 上虞位于浙江东北部、宁绍平原腹地,曹娥江与浙东大运河穿城而过,南靠会稽山,北临杭州湾。这里的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也是汉代至六朝时期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上虞境内曹娥江两岸窑址(主要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窑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发掘,以还原出成熟青瓷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基本过程。2012年底工作正式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上虞 宁绍平原 越窑 考古发掘 曹娥江 六朝时期 支烧 龙窑 窑具 制瓷业
下载PDF
浙江石棚墓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浙江石棚墓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石棚墓虽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面貌较为一致,其相互间的传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探讨。
关键词 石棚墓 传承
下载PDF
严文明先生与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
17
作者 方向明 《南方文物》 2013年第1期10-16,23,共8页
浙江省地处长江下游,面积仅10万余平方公里,虽然面积小,山地丘陵占据了大部,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除了全国最长的海岸线,钱塘江把浙江分为南北两块,浙西南的瓯江流域则又是独立的地理单元。浙北包括杭嘉湖平原和浙西北山地... 浙江省地处长江下游,面积仅10万余平方公里,虽然面积小,山地丘陵占据了大部,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除了全国最长的海岸线,钱塘江把浙江分为南北两块,浙西南的瓯江流域则又是独立的地理单元。浙北包括杭嘉湖平原和浙西北山地丘陵地区,这里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浙西北山地丘陵地区同时也是杭嘉湖平原与宁镇地区交融的主要通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新石器时代 山地丘陵地区 考古 文明 地理位置 马家浜文化 长江下游
下载PDF
潮湿环境考古发掘现场挥发性固型材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俞剑清 张秉坚 +2 位作者 韩向娜 王宁远 崔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7,共8页
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将极脆弱的文物安全提取并搬迁到实验室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必须对文物进行临时加固,然后才能搬迁。近几年来,一类革命性的挥发性临时固型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发掘现场文物的提取,例如薄荷醇、环十二烷等。但是,这些材料... 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将极脆弱的文物安全提取并搬迁到实验室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必须对文物进行临时加固,然后才能搬迁。近几年来,一类革命性的挥发性临时固型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发掘现场文物的提取,例如薄荷醇、环十二烷等。但是,这些材料是否能用于潮湿的考古发掘现场?它们的工作性能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为此,本研究选用薄荷醇、香豆素、乙基麦芽酚三种天然香料和环十二烷作为研究对象,从材料的工作性能、施工工艺和对文物的安全性三方面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进行了现场小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考古或保护工作者在潮湿发掘现场提取脆弱文物时选择合适的临时固型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文物 临时固型材料 薄荷醇 环十二烷 潮湿 安全性
下载PDF
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纺轮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龙博 赵晔 +2 位作者 周旸 仲召兵 赵丰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2,共7页
对浙江地区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出土的纺轮进行了抽样统计调查,利用NITON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分析了纺轮的元素成分,并按照材质、形制等进行了归类,探讨了纺轮的具体功能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纺轮... 对浙江地区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良渚文化出土的纺轮进行了抽样统计调查,利用NITON便携式X荧光能谱仪分析了纺轮的元素成分,并按照材质、形制等进行了归类,探讨了纺轮的具体功能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纺轮本体的制作工艺随着时期变迁愈趋成熟,从碎陶片改制到陶土焙制;形制从多样化向单一化发展;钻孔的方式可以间接反应纺轮与拈杆的使用方式,而且间接反应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浙江 纺轮 拈杆 调查
下载PDF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陶器类型学研究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瀚龙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108,88,共21页
本文主要对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陶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陶器制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基于地层分期和器物类型的演变序列,同时也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分期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上山遗址 上山文化 陶器 类型学 年代分期 制作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