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风 袁石磷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要求和根本路径。地方高等院校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指针,发挥其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路径导向作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地方高校内...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要求和根本路径。地方高等院校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指针,发挥其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路径导向作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地方高校内部初步"化大众"目标的实现为先导;在行动上以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领头羊"、发挥地方高校内部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具体的、创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高校-基地-群众"互联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实现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化大众"的有机统一,持续不断地、深入地推动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地方高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三重逻辑
2
作者 彭伟 《新丝路》 2024年第27期0071-0073,共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二者“相结合”,必须准确把握好“契合性”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之间在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二者“相结合”,必须准确把握好“契合性”这个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之间在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上都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契合性
下载PDF
双循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嬗变的实证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3
作者 张钰爽 王玉玲 +1 位作者 黄新辉 杨建华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4期57-60,74,共5页
为了更好地调查双循环视域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参考2020—2021年《湖南文理学院就业质量报告》,并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了解了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下就业问题的... 为了更好地调查双循环视域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参考2020—2021年《湖南文理学院就业质量报告》,并运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了解了大学生对当前形势下就业问题的看法,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变化及大学生就业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和启示,以致力于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规划,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调查 双循环 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供需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探讨——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立群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7年第8期72-74,共3页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适应这一新变化,强化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属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这对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适应这一新变化,强化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属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这对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娴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政课 教学 实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产方式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向阳 柯鋆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9-93,共5页
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和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亟待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 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和发展。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华文化落后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亟待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由浅入深,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中华文化发展的新道路。进入新时代,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化 生产方式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高校思政专业课教学创新策略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为例
6
作者 罗尧 《科教文汇》 2023年第15期37-39,共3页
新时代高校培养学生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思政专业而言尤其如此。为提升高校思政专业教学实效,以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为例,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入... 新时代高校培养学生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思政专业而言尤其如此。为提升高校思政专业教学实效,以思政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为例,从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重构和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入手,制订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案,根据方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专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教学创新
下载PDF
关于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养成的实证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新辉 彭永宏 朱放良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10期94-96,共3页
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应有意蕴,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义,因此,分析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军的重要组成,是绿色生活方式生成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湖南文理学院的... 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应有意蕴,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义,因此,分析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大学生群体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军的重要组成,是绿色生活方式生成的主要载体。通过对湖南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发放相关的问卷,据调研数据可知部分大学生对绿色生活的理解止于表面没有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因此,应该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多元评价与一元评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传统教育方式与数字化时代、多元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绿色生活方式 养成路径分析
下载PDF
新时代大学生绿色价值观培育的策略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8
作者 彭永宏 黄新辉 朱放良 《科学咨询》 2022年第15期41-43,共3页
绿色价值观主要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能让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况下,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局,更是两者关系能否协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 绿色价值观主要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能让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况下,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局,更是两者关系能否协调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所以,推进绿色价值观的培育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祖国建设的主要群体,势必要培育他们的绿色价值观,并且让他们能将绿色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举对我国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确认了三项举措:深入传播生态思想、深化校园绿色生态文化和深化绿色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时代 大学生 绿色价值观
下载PDF
浅析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以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为例
9
作者 李子轩 陈美艳 梅世昌 《品位·经典》 2022年第13期126-128,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在高校教育中的目的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在高校教育中的目的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矛盾,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此,从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强化措施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才培养 育人功能
下载PDF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与时俱进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明安 沈其新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2期20-24,共5页
社会协同学是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协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创新: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结构的内涵;... 社会协同学是研究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协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思想的创新:第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结构的内涵;第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第三,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第四,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协同的内涵和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位一体 马克思主义 社会协同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及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明安 刘旭芳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2-95,共4页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学习兴趣、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主要特点,因此,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般包括确定研究选... 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突出问题导向、提高学习兴趣、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主要特点,因此,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般包括确定研究选题、组建研究小组、开展研究、展示研究成果、接受反馈与成绩评定等五个环节,实践表明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效果明显,可作为该类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研究性学习 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传播
12
作者 张彤磊 《安康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近代以来,以宣教与文化殖民为目的的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推行神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对基督教、宗教的批判,直接促成了收回教育权、确立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念。早期... 近代以来,以宣教与文化殖民为目的的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推行神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对基督教、宗教的批判,直接促成了收回教育权、确立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教育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逐步确立为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近代 中国高等教育 传播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坚持“讲全、讲透、讲实”
13
作者 宋丹 黄向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0期34-36,共3页
"讲全、讲透、讲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全方位地讲授马克思理论,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同时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 "讲全、讲透、讲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全方位地讲授马克思理论,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理解,同时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进而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加强理论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论学习 理论自信
下载PDF
浅论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14
作者 付嘉坤 《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第7期2572-2576,共5页
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重要议题,马克思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男性和女性平等发展的,充分享有平等的权利,实现各自的价值。同时,女性的解放也是人类解放的重... 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重要议题,马克思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男性和女性平等发展的,充分享有平等的权利,实现各自的价值。同时,女性的解放也是人类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科学的剖析了女性长久以来受到压迫和剥削的根源,为女性实现自身的解放树立了目标和途径。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解放 女性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野下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15
作者 廖思洁 唐悠 +1 位作者 谭亚轩 汪文勇 《文教资料》 2021年第27期13-16,共4页
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劳动素养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仍旧存在着劳动观念有偏差、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 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劳动素养包含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方面,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仍旧存在着劳动观念有偏差、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不强甚至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学生个人应当加强对自身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视,学校要将劳动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家庭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热爱劳动的环境,社会应当营造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 大学生 劳动素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16
作者 张彤磊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期87-88,共2页
加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唯物世界观、科学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逻辑关系,探讨了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加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大学生唯物世界观、科学理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目前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逻辑关系,探讨了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相关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下载PDF
论青年马克思的职业观及对大学生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建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33期11-12,共2页
青年马克思在考虑未来职业时,明确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坚定目的;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能力和体质等职业素养。这使青年马克思解决了正确对待职业选择的问题。青年马克思的职业考虑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具有十... 青年马克思在考虑未来职业时,明确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坚定目的;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能力和体质等职业素养。这使青年马克思解决了正确对待职业选择的问题。青年马克思的职业考虑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职业选择 自觉 启示
下载PDF
论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 被引量:2
18
作者 苏扬 汪文勇 《今传媒》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工作日益紧迫。本文从大思政视角出发,聚焦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信息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 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工作日益紧迫。本文从大思政视角出发,聚焦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信息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个别案例分析法探析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情况,发现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有待提高,对此,笔者提出,可以从个人、高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旨在为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网络信息安全 大学生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与化解对策——基于湖南省31所院校调研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红革 匡立波 《武陵学刊》 2019年第2期123-127,共5页
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手机等新媒体的"原住民",高校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湖南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喜人,但在硬件设施、队伍素质、内容建构、平台建设、特色凸显上还存在着突出... 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手机等新媒体的"原住民",高校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湖南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喜人,但在硬件设施、队伍素质、内容建构、平台建设、特色凸显上还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矛盾,需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底盘;提升信息素养,锻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立足课程建设,完善内容供给链条;深耕易班平台,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地方文化,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供需矛盾 实证分析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变迁研究——以泛湘西北地区60个样本村为考察对象
20
作者 张立群 《文化软实力》 2024年第3期82-92,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泛湘西北地区乡民居住记忆场所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变迁趋向突出,导致乡民家庭记忆、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边界发生位移,乡村居住文化记忆面临解构的风险和重构的重...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泛湘西北地区乡民居住记忆场所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物态化和非物态化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变迁趋向突出,导致乡民家庭记忆、乡村社会集体记忆的边界发生位移,乡村居住文化记忆面临解构的风险和重构的重大机遇。因此,必须在保护与传承中活化创新乡民居住记忆场所,形塑乡民家庭记忆和乡村社会集体记忆,构建乡村居住文化记忆新形态,以赓续过去、现在与未来关照下的乡土情感,使传统与现代有机链接,延续“乡愁”,建构连续不断的乡村记忆谱系,构筑乡村群体认同,推进乡村记忆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记忆场所 乡村记忆 乡民家庭记忆 乡村社会集体记忆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