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联合CBS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陈基明 李周丽 +4 位作者 金孝岠 陈方满 俞咏梅 吴莉莉 丁俊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联合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CB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2016级五年制麻醉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115人),实验组采用PBL联...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联合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CB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2016级五年制麻醉专业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115人),实验组采用PBL联合CBS教学,对照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LBL)教学。以理论考试、技能测评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考核成绩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问卷调查各评价指标认可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读片技能测评成绩、总成绩(70.57±9.58、146.64±11.54)高于对照组(67.01±9.67、141.69±1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理论考试成绩(75.89±9.51和74.66±1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有助阅片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有助于培养影像诊断思维各指标评价认可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联合CBS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病例导入式教学模式 影像学 讲授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崔艳秋 俞咏梅 +1 位作者 窦彤 过永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SFT的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19例均为单发,发生于胸膜8例,肾门3例,颅内2例,胸壁、肺、盆腔、颈肩部、腰背部及颌下区各1例,其...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SFT的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19例均为单发,发生于胸膜8例,肾门3例,颅内2例,胸壁、肺、盆腔、颈肩部、腰背部及颌下区各1例,其中1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病灶最大径3~15 cm;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部分见分叶。(2)CT检查16例,4例密度均匀,12例不均匀,其中5例伴钙化;多期增强扫描多呈"快进慢出"型不均匀强化。MRI检查3例,T_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等、低或稍高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及周围可见肿瘤血管。(3)镜下:肿瘤由疏密不均短梭形细胞、胶原纤维及薄壁血管组成。结论:SFT可发生于全身多部位,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但最终确诊仍需依赖于病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标签鉴别机化性肺炎与肺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杨飞 俞咏梅 +1 位作者 吴琦 刘啸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1673-167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机化性肺炎与肺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池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70例肺腺癌与25例机化性肺炎患者影像资料。在肺窗沿病变所有层面勾画ROI并融合成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提取1050个影像组学特征...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机化性肺炎与肺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池州市人民医院经病理确诊的70例肺腺癌与25例机化性肺炎患者影像资料。在肺窗沿病变所有层面勾画ROI并融合成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提取105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一阶特征、纹理特征,后两者经LoG、小波与LBP滤过处理。使用mRMR、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逻辑回归模型。ROC曲线用于评价模型鉴别机化性肺炎及肺腺癌的效能。结果经mRMR、LASSO回归筛选后获得11个最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影像组学标签训练组AUC为0.92(95%CI:0.85-0.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82%、73.47%;验证集AUC为0.81(95%CI:0.63-0.9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76.19%。结论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标签对鉴别机化性肺炎与肺腺癌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机化性肺炎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基于CT 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进展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范海云 陈基明 +3 位作者 陈亮亮 羊琦 吴莉莉 周慧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及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1年1月弋矶山医院104例AP患者资料,其中进展期40例,非进展期64例。随机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及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早期急性胰腺炎(AP)进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1年1月弋矶山医院104例AP患者资料,其中进展期40例,非进展期64例。随机将患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胰腺实质全部层面进行手动勾画ROI并进行三维融合,采用AK软件提取纹理特征,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和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最佳纹理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三种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基于平扫、动脉、静脉、延迟及四期联合序列构建的LR模型在训练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84、0.78、0.86、0.85,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76、0.79、0.79、0.84、0.78;基于延迟期的12个最佳特征构建的RF和SVM模型在训练组中的AUC分别为0.78、0.84,在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72、0.77。结论:基于延迟期CT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R模型预测早期AP患者病情进展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下载PDF
PCMC教学法联合PACS 在影像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魏逸 翟建 +2 位作者 范莉芳 吴树剑 徐静雅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讨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PCMC)教学法联合医学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2018级240名影像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将其归为常规教学组(对照组)和PCMC教学法联... 目的:探讨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PCMC)教学法联合医学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PACS)在影像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2018级240名影像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随机将其归为常规教学组(对照组)和PCMC教学法联合PACS教学组(实验组),教学结束后,展开问卷调查,并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及阅片能力进行考核,评估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理论知识及读片能力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MC教学法联合PACS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影像实验课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 医学图像储存与传输系统 影像实验课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李庆祝 张倩 +1 位作者 何春玲 翟建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应用定量CT(QCT)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 目的:应用定量CT(QCT)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建议,根据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无蛋白尿,123例)、B组(微量蛋白尿,84例)、C组(大量蛋白尿,61例),运用QCT分别测量3组患者L 3椎体层面的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以及L 1~2椎体平均骨密度(av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各参数差异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BMD与VA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T2DM患者的VAT含量均依次增高,BMD含量均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S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BMD与VAT含量呈负相关(r=-0.496,P<0.001)。结论:QCT能够反映T2DM患者腹部脂肪分布及BMD的变化情况,能为T2DM肾病早期预防、病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2型糖尿病 内脏脂肪 皮下脂肪 骨密度
下载PDF
定量CT分析不同性别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7
作者 魏逸 吴树剑 翟建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2-175,183,共5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不同性别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3年5月于弋矶山医院行骨密度QCT检查的1612例受试者,分为MS组(男314例,女122例)与非MS组(男704例,女472例),采用QCT获取两组的L3中间层面脂...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不同性别腹部脂肪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3月~2023年5月于弋矶山医院行骨密度QCT检查的1612例受试者,分为MS组(男314例,女122例)与非MS组(男704例,女472例),采用QCT获取两组的L3中间层面脂肪参数,包括总脂肪面积(TFA)、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及皮下/内脏脂肪面积比值(SVR),分别反映腹部总脂肪量、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及脂肪分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脂肪参数中M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男性TFA、VFA均高于女性(P<0.001),而SFA、SVR则低于女性(P<0.001)。男、女各组别中,MS组TFA、VFA、SFA均高于非MS组,SVR低于非MS组(P<0.01)。男性中,TFA、VFA升高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VR升高是MS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VFA诊断MS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851);女性中,TFA、VFA及SFA升高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FA诊断MS的AUC(0.850)最高。结论:腹部脂肪与MS的关系存在一定性别差异,男、女腹部总脂肪及内脏脂肪、女性腹部皮下脂肪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腹部SVR是MS的独立保护因素;QCT可用于MS患者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腹部脂肪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CT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陈兰芳 俞咏梅 +3 位作者 张霞 强孚勇 宣丹 徐亮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评估双源CT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2022年10月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且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资料,将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痛风分类标准(双源CT结果除外)作为诊断痛风的标准... 目的:评估双源CT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2022年10月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且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资料,将符合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痛风分类标准(双源CT结果除外)作为诊断痛风的标准,分析双源CT在痛风诊断中的准确性,不同病程痛风患者双源CT检查阳性率的差异及出现骨破坏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25例临床诊断痛风且行关节双源CT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例,中位病程5年,符合2015年ACR/EULAR分类标准的患者共109例,与该标准相比,双源C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7%和81.2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97%和50.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双源CT阳性率高于骨质破坏阳性率(P<0.001)。病程5年以上患者的双源CT阳性率和骨质破坏阳性率均高于≤5年的患者(P<0.05);结论:双源CT检查在痛风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有助于临床痛风的诊断,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双源C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痛风 诊断
下载PDF
体格检查诊断冈上肌腱撕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德刚 陈基明 +1 位作者 翟建 陈远军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55-357,共3页
目的:探讨4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在肩关节冈上肌腱损伤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患者Hawkins检查、Neer检查、Jobe检查和ERLS检查的阳性数和阴性数,并以MRI诊断结果为对... 目的:探讨4种常用的体格检查方法在肩关节冈上肌腱损伤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患者Hawkins检查、Neer检查、Jobe检查和ERLS检查的阳性数和阴性数,并以MRI诊断结果为对照,计算假阳性和假阴性数。结果:99例患者中,冈上肌腱撕裂31例,10例为部分撕裂,21例为全层撕裂,其中伴冈下肌或肩胛下肌损伤者8例。Hawkins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2.32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eer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χ~2=20.07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be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χ~2=1.161,P=0.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LS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704,P=0.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灵敏度和特异度:Hawkins为83.87%和30.88%,Neer为70.97%和38.24%,Jobe为61.29%和72.06%,ERLS为38.71%和88.24%。结论:所选的4种体格检查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冈上肌的损伤及程度,但都存在特异度高而灵敏度低,或灵敏度高而特异度低的特点,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特别是MRI,才能得出较准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检查 肩关节 冈上肌腱损伤
下载PDF
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杨飞 俞咏梅 +1 位作者 丁治民 刘清祥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88-391,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的病例资料,CT检查者14例,MRI检查者9例,总结其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两组,即非实质性脏器组16例,实质性脏器组...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的病例资料,CT检查者14例,MRI检查者9例,总结其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两组,即非实质性脏器组16例,实质性脏器组4例。典型CT、MRI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分隔状薄壁囊性病变,形态各异,爬行或塑型生长,少钙化,但位于肾上腺的淋巴管瘤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CT对于病变的钙化显示优于MRI,而MRI对病变的囊性特征、病变内成分的判断优于CT,并能完整显示囊壁及分隔。结论: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的影像表现有互补,二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瘤 磁共振成像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DWI在椎体良性骨折与Modic Ⅰ型终板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杨飞 俞咏梅 +1 位作者 钱彬 刘啸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5期833-836,840,共5页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性骨折与ModicⅠ型终板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38例椎体良性骨折及ModicⅠ终板炎患者的常规MRI图像及DWI图像。其中良性骨折组20例,ModicⅠ型终板炎组18例,并设置正常对...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性骨折与ModicⅠ型终板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38例椎体良性骨折及ModicⅠ终板炎患者的常规MRI图像及DWI图像。其中良性骨折组20例,ModicⅠ型终板炎组18例,并设置正常对照组20例。通过测量b值分别为300s/mm^2、500s/mm^2、600s/mm^2时各组的ADC值,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b值为300s/mm^2、500s/mm^2、600s/mm^2时,良性骨折组的ADC值分别为(2.02±0.455)×10^(-3)mm^2/s、(1.78±0.400)×10^(-3)mm^2/s、(1.62±0.418)×10^(-3)mm^2/s,ModicⅠ型终板炎组的ADC值分别为(1.52±0.121)×10^(-3)mm^2/s、(1.37±0.162)×10^(-3)mm^2/s、(1.23±0.232)×10^(-3)mm^2/s;相同b值时,二者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DC值对椎体良性骨折与ModicⅠ型终板炎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 骨折 终板炎 磁共掁成像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轻度脊髓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俊 陈基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CSM患者按照T2WI图像颈髓受压信号差异分为A组(轻度组,颈髓内信号无异常)及B组(重度组,颈髓内出...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CSM患者按照T2WI图像颈髓受压信号差异分为A组(轻度组,颈髓内信号无异常)及B组(重度组,颈髓内出现高信号),健康志愿者为C组,将感兴趣区(ROI)置于颈髓白质前索、后索、左前侧索、左后侧索、右前侧索、右后侧索6个部位后处理数据,采用方差检验比较3组颈髓不同部位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之间的差异。结果:3组间各部位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ADC值均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ADC值高于C组(P<0.05);3组间各部位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B组各部位FA值均低于A组和C组(P<0.05);A组各部位FA值低于C组(P<0.05)。结论:DTI可以定量分析轻度脊髓型颈椎病颈髓内部结构微细变化,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早期诊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大关节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其江 陈基明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大关节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关节GCTTS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其中10例GCTTS患者接受增强扫描(4例行动... 目的:探讨大关节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关节GCTTS的病例资料,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其中10例GCTTS患者接受增强扫描(4例行动态增强扫描),总结其MRI表现特点。结果:15例大关节GCTTS中,弥漫型11例,局限型4例。发生在踝关节7例,膝关节3例,肘和腕关节各2例,肩关节1例。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以稍高或高信号为主(11/15),增强扫描均呈欠均匀中等或明显强化,动态增强扫描2例为流出型、2例为延迟上升型。伴骨与软骨破坏6例,骨髓水肿6例,关节间隙狭窄5例,关节积液5例,13例肌腱受累,11例韧带受累,病灶周围软组织渗出水肿4例。结论:GCTT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能清晰显示病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鞘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利用自然解剖间隙建立脾门后隧道在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东 陈晓鹏 +3 位作者 戴大飞 缪化春 吴锋 袁权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弋矶山医院外科中心在以往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基础上,优化改良脾蒂处理,以脾门为标志,顺其解剖间隙贯通脾门后隧道,离断脾蒂后再原位切除脾脏。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手术技巧,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弋矶山医院外科中心在以往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基础上,优化改良脾蒂处理,以脾门为标志,顺其解剖间隙贯通脾门后隧道,离断脾蒂后再原位切除脾脏。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的23例行改良L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增强CT或MRI或CTA或三维立体重建检查评估,手术切除脾脏。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评价脾门后隧道建立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无中转开腹,均顺利完成。纳入标准同普通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时间(105±33)min,术中出血量(90±22)mL,术后住院时间(5.6±1.8)d。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即流质饮食,1~2 d内下床活动。无腹腔出血、胰漏、感染等重大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效果满意。结论:利用自然解剖间隙建立脾门后隧道,优化脾蒂处理,行腹腔镜原位脾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以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副损伤,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解剖间隙 脾门后隧道 优化脾蒂处理 原位腹腔镜脾切除术
下载PDF
256层CT动态增强及后处理技术在胃癌术前TN分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国权 郝建成 +2 位作者 范元军 怀建国 温骞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通过256层CT动态增强(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胃癌术前进行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TN分期对照,探讨MSCT检查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未经治疗和无远处转移的56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通过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显... 目的:通过256层CT动态增强(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胃癌术前进行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TN分期对照,探讨MSCT检查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未经治疗和无远处转移的56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通过动态增强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浸润深度、胃周侵犯情况及邻近淋巴结,进行术前TN分期,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256层MSCT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TN分期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5.71%、80.36%,MSCT术前TN分期与术后病理TN分期均有较高的一致性(K=0.72,χ2=72.90,P<0.05;K=0.73,χ2=156.80,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对指导临床根治性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后处理技术 胃癌 病理 TN分期
下载PDF
MRI表现及ADC值在Tornwaldt囊肿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翀效 翟建 张发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鼻咽部Tornwaldt囊肿的MRI表现及ADC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Tornwaldt囊肿的临床及常规MRI表现特征,并做随访分析。测量病变区及脑脊液ADC值,比较两者差异。结果:18例Tornwaldt囊肿于MRI各个平面及序列均清晰显示,而以... 目的:探讨鼻咽部Tornwaldt囊肿的MRI表现及ADC值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Tornwaldt囊肿的临床及常规MRI表现特征,并做随访分析。测量病变区及脑脊液ADC值,比较两者差异。结果:18例Tornwaldt囊肿于MRI各个平面及序列均清晰显示,而以轴位T2WI显示最佳,其中15例位于鼻咽部正中央,1例位于鼻咽部右旁,2例位于鼻咽部左旁,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囊性病灶,T2WI、FLAIR均为高信号,T1WI呈低、等、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均为高信号,MRI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Tornwaldt囊肿ADC值(1.99±0.19)×10^(-3)mm^2/s,明显低于脑脊液ADC值(3.27±0.1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P<0.01)。结论:Tornwaldt囊肿有典型的发病部位(鼻咽部中线),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ADC值可明确诊断并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NWALDT囊肿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老年核磁共振增强检查者接受全程精细化护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红 翟建 陶秀彬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97-99,共3页
目的:针对老年核磁共振增强检查者开展全程精细化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中心于2019年3月确定全程精细化护理方法,培训相关护理人员,收集3月份所有213例老年核磁增强检查者的护理信息为对照组;在4月份全面施行全程精细... 目的:针对老年核磁共振增强检查者开展全程精细化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本中心于2019年3月确定全程精细化护理方法,培训相关护理人员,收集3月份所有213例老年核磁增强检查者的护理信息为对照组;在4月份全面施行全程精细化护理,收集4月份所有207例老年核磁增强检查患者的护理信息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异常率、焦虑评分、检查配合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及检查时间。结果:观察组的心率异常率、焦虑评分、检查并发症发生率及检查时间低于对照组,检查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程精细化护理能够缓解老年核磁增强检查者的焦虑,减少检查并发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检查配合度,整体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精细化护理 核磁共振增强检查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虚拟仿真系统在M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4
18
作者 翟建 魏逸 +2 位作者 陈方满 徐静雅 徐瑞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系统在M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2015级影像专业本科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中22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人,对照组学生MR教学仅仅采用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的(PCMC)教... 目的:探究虚拟仿真系统在M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2015级影像专业本科生作为教学研究对象,按学号随机将其中22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人,对照组学生MR教学仅仅采用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的(PCMC)教学方法,在对实验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在PCMC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应用虚拟仿真系统。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就教学认可度展开问卷调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问卷调查认可度的差异。同时对两组学生的MR读片能力、MR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两组的考核成绩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学生对教学的认可度、MR读片能力、MR理论考试成绩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虚拟仿真系统有助于MR教学效果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系统 磁共振 典型病例为基础-临床问题导向
下载PDF
腹部CT及薄层MPR对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亮 周运锋 +3 位作者 陈玲 王敏红 周峰峰 张强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77-179,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及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对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临床确诊的肠梗阻患者的腹部CT检查及薄层MPR资料,总结肠梗阻的病因及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9例肠梗阻患者,按梗阻部位分为胃、十二指肠梗阻1例... 目的:探讨腹部CT检查及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对肠梗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临床确诊的肠梗阻患者的腹部CT检查及薄层MPR资料,总结肠梗阻的病因及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9例肠梗阻患者,按梗阻部位分为胃、十二指肠梗阻1例,空回肠梗阻26例,回盲部梗阻8例,结肠梗阻17例,多梗阻部位7例;按梗阻原因分为粘连性肠梗阻21例,肿瘤性肠梗阻24例,炎症性肠梗阻6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肠扭转所致肠梗阻1例,肠套叠所致肠梗阻2例,腹内(外)疝所致肠梗阻2例。结论: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及薄层MPR有助于明确诊断有无肠梗阻,以及梗阻的位置、严重程度及病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螺旋CT 动态增强 薄层重建
下载PDF
DTI在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前后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诗卉 翟建 +2 位作者 朱超 吴晓东 崔翔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6期18-21,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成像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