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
作者 王荣波 石茗月 +4 位作者 徐月华 刘裴清 卞润恬 翁启勇 李本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0-818,共9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 【目的】明确福建省芋疫霉交配型,筛选可用于防治芋疫病的化学药剂。【方法】对2020年采集自福建4个地区的芋疫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Ypt1序列同源性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与辣椒疫霉A1、A2交配型菌株对峙培养来测定其交配型,并利用菌丝生长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ITS-LSU-Ypt1融合序列同源性分析,明确所分离病原菌均为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交配型测定发现,所分离的125个芋疫霉菌株中,122个为A2交配型,3个为A1A2交配型。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8%甲霜灵对芋疫霉抑菌效果最好,EC_(50)值为(0.146±0.032)μg·m L^(-1);95%烯酰吗啉、98%氟吡菌胺和94%氰霜唑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介于(0.239±0.011)~(0.713±0.088)μg·m L^(-1);而95%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低,EC_(50)值为(23.447±3.666)μg·m L^(-1)。【结论】福建省芋疫霉以A2交配型为优势群体,甲霜灵、烯酰吗啉、氟吡菌胺和氰霜唑可作为芋疫病高效防控的轮换使用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病原菌鉴定 交配型 防治药剂
下载PDF
不同鲜食玉米品种鞘腐病抗病性及生防菌剂防病效果研究
2
作者 阮妙鸿 郑秀琴 +4 位作者 甘林 黄伟群 代玉立 兰成忠 杨秀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2-660,共9页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对鞘腐病抗性、鞘腐病在玉米不同生态位叶鞘的分布特征及生防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测定了15个福建省主推玉米品种对鞘腐病的田间抗性,选用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于乳熟期调查了不同玉米品种各叶鞘的病情及9种生防菌剂处理对“上品”关键叶鞘病害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玉米对鞘腐病表现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品种分别有5个、7个和3个。在屏南自然发病试验地和福州人工辅助接种试验地,6个玉米品种“上品(感病)”、“京科糯2000(感病)”、“天贵糯932(感病)”、“农科368(中感)”、“泰鲜甜2号(中抗)”、“闽甜986(中抗)”穗上第1叶鞘至穗下第3叶鞘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5.05、44.75、45.54和39.78,而其他叶鞘平均病情指数介于6.67~28.77之间。在屏南试验地有4个玉米品种(上品和天贵糯932除外)和福州试验地有6个玉米品种病情严重度在各生态位叶鞘上均呈显著正态性分布(P>0.05)。施用生防菌剂能明显抑制感病品种“上品”鞘腐病病情,稀释20、50倍的8×10^(9) CFU/mL枯草芽胞杆菌T122F发酵液和5×10^(9) CFU/mL解淀粉芽胞杆菌NJ-1发酵液对病害的防效分别为46.37%、44.78%和44.03%、41.06%,稀释500倍的400亿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1000亿芽胞/g解淀粉芽胞杆菌水溶性粉剂和30亿芽胞/g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的防病效果分别达44.25%、36.81%和46.26%,比150μg/mL的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效(59.50%)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防效(54.82%)略低。表明利用生防菌剂预防玉米鞘腐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为鲜食玉米病害绿色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鞘腐病 抗性测定 生态位 生防菌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BB-T02生物学特性及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侵染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黄鹏 姚锦爱 +1 位作者 余德亿 侯翔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2-348,共7页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 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是近年我国新记录的两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分别在福建省的番荔枝果园和多肉植物种植基地发生为害严重。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B-T02对这2种检疫性粉蚧的生防潜力,本研究在该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测定该菌株对两种检疫性粉蚧的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BB-T02培养最适的温度为28℃、光周期8L:16D、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蛋白胨,在此条件下培养10 d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可达5.60 cm和4.22×10^(8)孢子/cm^(2)。菌株BB-T02侵染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分别为5.00×10^(5)孢子/mL和2.17×10^(5)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分别为85.39%和88.76%、LT50分别为5.78 d和5.19 d。菌株BB-T02蛋白酶活性的变化幅度较大,在第5 d达峰值22.68 U/mL;几丁质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幅度相对平稳,均在第6 d分别达到峰值13.19 U/mL和9.77 U/mL。综上,球孢白僵菌BB-T02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南洋臀纹粉蚧和石蒜绵粉蚧的侵染活性强,可用于这两种检疫性粉蚧的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生物学特性 南洋臀纹粉蚧 石蒜绵粉蚧 侵染活性
下载PDF
酸性氧化电位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甘林 何心怡 +3 位作者 郑秀琴 代玉立 卢学松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54-1462,共9页
【目的】探明酸性氧化电位水(简称酸化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方法】以福建主栽玉米品种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为材料,采用酸化水与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菌悬液及种子混合法,检测菌悬液的含菌量... 【目的】探明酸性氧化电位水(简称酸化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方法】以福建主栽玉米品种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为材料,采用酸化水与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菌悬液及种子混合法,检测菌悬液的含菌量和种子的带菌率,调查种子出芽率、出苗率、苗鲜重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酸化水对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在泰鲜甜1号、泰鲜甜2号V(种子菌悬液)︰V(酸化水)=1︰2及m(种子/mg)︰V(酸化水/m L)=125︰2混合6 h后,从菌悬液中检出的菌量分别为0.44、0 cfu·mL^(-1),检出的种子带菌率分别为14.00%和7.33%,而空白对照的2个品种菌悬液菌量均高于10 000 cfu·mL^(-1),种子带菌率均为100%。从酸化水处理的带菌种子中,检出的细菌和真菌出现频率分别为1.33%和20.00%,其中镰孢菌属真菌在所有携带真菌的种子中出现频率最高。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用酸化水处理6 h后,与各自的对照相比,在未接种病原菌的试验组中,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提高了13.33%和8.66%、0.32 cm和0.55 cm、0.73 cm和0.42 cm、0.16条和0.07条;而在预先接种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菌试验组中,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比其对照提高了17.04%和6.67%、0.54 cm和0.33 cm、1.89 cm和0.40 cm、0.60条和0.26条,在预先接种病原菌假单胞杆菌试验组中,2个品种的种子出芽率、芽长、主胚根长和胚根数分别比其对照提高了35.34%和28.66%、0.85 cm和0.30 cm、2.30 cm和1.70 cm、0.76条和0.36条。此外,泰鲜甜1号和泰鲜甜2号种子用酸化水处理6 h后,出苗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33%和8.00%,株高和地上部鲜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别。【结论】酸化水处理能有效抑制玉米种子表面微生物活性,对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真菌,且对种子出芽和出苗安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酸化水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玉米种子消毒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种子 酸性氧化电位水(酸化水) 微生物 抑制作用 安全性
下载PDF
11种杀菌剂对玉米鞘腐病田间防效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振华 阮妙鸿 +3 位作者 黄伟群 甘林 代玉立 杨秀娟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2年第8期74-78,共5页
玉米鞘腐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鞘部病害。为筛选有效防治药剂种类以及合理预防病害发生,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了玉米鞘腐病病情在植株功能生态位叶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了11种杀菌剂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鞘腐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鞘部病害。为筛选有效防治药剂种类以及合理预防病害发生,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调查了玉米鞘腐病病情在植株功能生态位叶上的分布情况,研究了11种杀菌剂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玉米鞘腐病以玉米植株穗上第1叶至穗下第2叶的叶鞘发病较重。25%吡唑醚菌酯乳油、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12.5%氟环唑悬浮剂、430 g·L^(-1)戊唑醇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400 g·L^(-1)氟硅唑乳油、50%氟啶胺可湿性粉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对该病害的田间防效分别达78.59%、71.901%、70.59%、62.03%、60.96%、59.09%、58.82%、51.60%和41.62%。与空白对照相比,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3.83%、20.61%、17.93%、4.87%、17.67%、16.62%、35.98%、20.49%和19.85%。12.5%氟环唑乳油和400 g·L^(-1)氟硅唑乳油增施80%乙蒜素乳油对病害防治无明显的增效作用,但对提升玉米产量具有一定的效果。综上,25%吡唑醚菌酯乳油、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12.5%氟环唑悬浮剂能有效控制田间玉米鞘腐病的发生,不同程度上能挽回玉米产量损失,可作为防治该病的参考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鞘腐病 杀菌剂 防效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