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泉州湾湿地碳库生态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素研究
1
作者 陈实 陈丽捷 +5 位作者 洪宇 刘金福 阙翔 李意敏 何东进 赵婧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6-695,共10页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 【目的】根据湿地“碳库”特征,构建湿地碳库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以长时间尺度观测数据为基础,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为相关部门管理湿地碳库提供依据。【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为评价对象,采用DPSIR模型,筛选出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碳储量在内的32个指标;结合专家法、熵权法等构建泉州湾湿地碳库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技术、统计学方法,基于遥感影像、野外实测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评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2012-2021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碳储量最低,为168221×10^(6)t,2020年碳储量最高,为654463×10^(6)t。生态始终处于较安全状态,生态安全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为0.399,最高值出现在2021年,为0.451;驱动力指标、影响指标、压力指标、响应指标数值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状态指标数值以2015年为分界点,先增加后减少。【结论】利用与保护之间的长期博弈及湿地本身的脆弱性可能是导致泉州湾湿地碳储量和生态安全情况波动的主要原因。人均耕地面积、地表水资源量、单位GDP电耗、工业废水排放量、第一产业产值是近年泉州湾湿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SIR模型 泉州湾湿地 生态安全 生态评价 碳库
下载PDF
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4 位作者 BUAJAN Supaporn 何中声 江蓝 洪伟 施友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4,共7页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 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在福建三明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内划分不同尺度的林窗(大林窗、中林窗和小林窗,平均面积分别为199.29、78.53和37.86 m2),并以非林窗为对照,研究林窗内凋落物-土壤C、N、P和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运用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了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C含量、N含量、C∶N比、C∶P比、C∶K比、N∶P比和N∶K比以及土壤C含量、N含量、P含量、K含量和C∶N比均最高,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P比、C∶K比、N∶P比和N∶K比均最高,但各尺度林窗间凋落物和土壤的P∶K比总体差异不明显。在相同尺度林窗中,凋落物的C、N和P含量以及C∶N比、C∶P比、C∶K比、N∶K比和P∶K比总体上均显著高于土壤,但凋落物的K含量则显著低于土壤。与非林窗相比,小林窗的凋落物P和K含量以及土壤C含量、C∶N比、C∶K比和N∶K比,中林窗的土壤P含量,大林窗的土壤C、N和P含量以及C∶N比、C∶K比和N∶K比均显著提高,但各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的其他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均显著降低。RDA分析结果显示:大林窗的凋落物P∶K比、中林窗的凋落物N∶P比和P含量以及小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对土壤肥力影响最大,而非林窗的凋落物C、P和K含量均对土壤肥力影响较大;且大林窗和中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负相关,小林窗和非林窗的凋落物P含量和N∶P比分别与土壤P含量和N∶P比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格氏栲天然林不同尺度林窗内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较大差异,其中,大林窗的土壤肥力较高,且林窗土壤肥力主要受凋落物中P含量的限制。建议根据林窗内土壤N∶P比采取适宜的施肥管理措施,以促进植物生长并丰富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凋落物 土壤肥力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3
作者 何中声 谢子扬 +2 位作者 刘金福 徐道炜 郑世群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6-99,共4页
通过将林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林窗干扰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括林窗气象环境、土壤环境、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更新等4个模块。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拓展... 通过将林学、生态学、气象学和统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构建林窗干扰生态学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林窗干扰生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内容包括林窗气象环境、土壤环境、物种多样性与森林更新等4个模块。通过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层次,克服林窗干扰生态学实验教学周期长,生态学过程不易观察的难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林窗从形成,发展,重新郁闭这一重要的森林动态循环过程。通过实验室虚拟仿真加深学生对林窗生态学过程的理解,从而持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促进林学学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林窗气象环境 土壤环境 物种多样性 森林更新
下载PDF
闽楠林土壤-凋落物-叶片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德煌 王金燕 +1 位作者 黄慧婷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50-5059,共10页
干扰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子,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天然林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此开展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对于揭示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 干扰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子,干扰程度直接影响天然林的生长进而影响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为此开展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影响研究,对于揭示干扰对天然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两种人为干扰模式下(重度干扰和轻度干扰)闽楠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凋落物-叶片”三个组分化学计量特征,结合养分利用效率、养分再吸收效率、内稳态理论解析干扰对闽楠林养分资源利用策略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1)两种干扰模式下,叶片C、N、P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土壤和凋落物,且三个组分中N和P含量均表现出重度干扰显著高于轻度干扰,但三个组分C/N、C/P和N/P呈现轻度干扰显著高于其重度干扰。(2)闽楠林叶片N、P养分利用效率表现出:重度干扰<轻度干扰,但P再吸收效率则是重度干扰高于轻度干扰,且两种干扰模式下P养分利用效率和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N。(3)随干扰强度的增加,闽楠林叶片N呈现内稳态弱,而叶片P的内稳态强以适应低P环境。(4)凋落物与叶片两组分P、C/P、N/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N分别与叶片P、C/P、N/P以及凋落物P、C/N和C/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闽楠林化学计量特征对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扰延缓闽楠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养分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 闽楠 凋落物-土壤-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戴云山罗浮栲林主要乔木树种营养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黄志森 郑新娟 洪伟 徐道炜 吴则焰 何中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3,共7页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 通过生态位空间分割,应用多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戴云山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群落主要乔木树种在不同资源空间中的营养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各物种在不同资源空间的营养利用情况存在差异。同一物种不同龄级生态位宽度不同,同一龄级不同物种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罗浮栲天然林主要种群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2~0.3的有33对,占27.5%;大于0.3的有51对,占42.5%,群落中优势种种群生态位具有较大程度重叠,对资源的利用能力相似且竞争格局明显。乔木层中,个体多度分布较大的罗浮栲与其它树种生态位重叠在0.042~0.424,罗浮栲与其它物种在资源利用上所受到的竞争相对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按照经典的分层频度分析,罗浮栲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种,与群落演替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罗浮栲 营养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多维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格氏栲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马瑞丰 刘金福 +3 位作者 张广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7,共9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村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小湖村的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C/P比、C/K比和N/K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c 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人工林;而2个林分间土壤的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容重、含水量、分形维数、C/N比、N/P比和P/K比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差异不显著。用31个碳源或不同类型碳源进行培养,随培养时间延长2个林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逐渐升高;在31个碳源及碳水化合物、羧酸、多聚物和酚酸4类碳源中,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均高于人工林;总体上,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高于人工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的C/P比和C/K比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分形维数呈显著负相关;对羧酸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呈显著正相关;对多聚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C/P比和C/K比呈极显著正相关。CCA分析结果表明: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与土壤的C/P比、C/K比、N/P比和N/K比的相关性均较强,对羧酸的利用率与土壤的N/P比和N/K比的相关性也较强;此外,5个天然林样地主要分布在CCA排序图的第3和第4象限,而5个人工林样地则主要分布在第1、第2和第4象限,表明天然林样地的土壤养分比例协调,而人工林样地的土壤肥力偏差、土壤结构不稳定。研究结果显示:格氏栲天然林的土壤生态系统优于人工林,建议适当减少对人工林的人为干扰,以促进林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更新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朱德煌 刘金福 +4 位作者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李文周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1-565,共5页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 为探讨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的分化与动态更新,采用改进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公式研究黄山松群落主要树种的更新生态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空间资源的利用存在差异,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更新生态位宽度,物种间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不同。在群落乔木层,黄山松的更新生态宽度最大,因此,黄山松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黄山松与其它物种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为0.1~0.39,表明黄山松与其它树种存在共用资源利用谱。黄山松与窄基红褐柃(Euryarubiginosa)和短尾越桔(Vaccinium carlesii)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与这些物种的竞争和排斥作用明显,不利于黄山松幼苗和幼树更新,因此建议采用人工抚育措施并加强保护,提高黄山松幼苗和幼树的成活率,使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黄山松 更新生态位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朱德煌 洪伟 郑世群 苏松锦 吴承祯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4-629,611,共7页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 采用改进更新生态位宽度和更新生态位重叠模型分析林窗干扰对福建三明市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生态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中格氏栲更新生态宽度值大于林下,林窗在促进格氏栲更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林窗和林下更新生态位宽度最大的为桂北木姜子,其与格氏栲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大。林窗中的格氏栲与其它物种更新生态位重叠值低于0.6,林窗微生境的异质性导致格氏栲与其它树种间对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共享趋势,促进了物种间共存。林下的格氏栲与木荷、木荚红豆和短尾越桔的更新生态位重叠值均高于0.6,格氏栲与这些物种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种间竞争较强。格氏栲天然林未来树种组成中,主要由桂北木姜子、木荷、矩圆叶鼠刺与格氏栲等组成的混交群落,整个群落正向物种组成多样化的方向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格氏栲天然林 更新生态位
下载PDF
中国城市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30,共4页
文章选取中国内地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基于工业GDP和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评价方法,以工业贡献系数判断工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水平,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 文章选取中国内地2009年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能源消耗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基于工业GDP和生态容量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评价方法,以工业贡献系数判断工业经济效益及资源利用率水平,以绿色负担系数判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因子,并将两种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容量 工业GDP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工业贡献系数 绿色负担系数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蓉 刘金福 +2 位作者 旷开金 祁丽霞 马瑞丰 《武夷科学》 201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阐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和相关评估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奠定基础,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阐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和相关评估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奠定基础,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和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评估
下载PDF
农林类院校“生物统计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3-16,共4页
“生物统计学”是农林类院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为学生毕业设计、科研论文撰写以及后续学习深造奠定基础。针对目前该课程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从“一纸开卷”考试形式、开放性考试内容、全过程考核、综合成绩比例调整、阶段性学... “生物统计学”是农林类院校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为学生毕业设计、科研论文撰写以及后续学习深造奠定基础。针对目前该课程考核体系存在问题,从“一纸开卷”考试形式、开放性考试内容、全过程考核、综合成绩比例调整、阶段性学习反馈等方面探讨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收到良好成效,也可以为其他理论应用型学科考核体系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类院校 生物统计学 考核体系改革
下载PDF
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时空动态及其驱动机理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津 洪宇 +3 位作者 林志玮 阙翔 刘金福 连海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82,共8页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结果】(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结论】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湾河口湿地 红树林 遥感监测 面向对象 景观格局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基于APEI的2013—2018年福建省大气污染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声燕 连海峰 +2 位作者 阙翔 刘金福 谭芳林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81,共9页
为了在区(县、市)级尺度上准确衡量福建省大气污染情况,构建大气污染评价APEI指数。基于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数据集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2013—2018年福建省78个县市大气污染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福建省... 为了在区(县、市)级尺度上准确衡量福建省大气污染情况,构建大气污染评价APEI指数。基于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数据集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2013—2018年福建省78个县市大气污染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福建省中心偏北县市大气污染程度小,东部沿海县市大气污染严重。近6年福建省78.21%的县市大气污染程度减弱;2)全省东部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NO_(2)和PM_(10)这2种大气污染物,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从大气污染物时序变化趋势看,PM_(2.5)和PM_(10)变化相似,自2014年起逐年下降,到2018年分别下降约23.15%和12.21%,SO_(2)和NO_(2)分别下降明显。O_(3)呈U形变化,而CO则呈倒U形变化;4)全省6种大气污染物均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5)采用时空加权回归(STWR)模型分析夜间灯光对APEI影响的时空异质性,发现2014—2018年负向影响区域持续扩大;全省34个县市5年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在这些县市中人类活动易造成大气污染;6)采用APEI、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CI)分别评价福建省6年各县市综合大气污染程度优劣排序,比较3种方法排序差异最大的县市,发现APEI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真实浓度大小关系,且能实现实时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评价指数 APEI 大气污染 时空加权回归 福建省
原文传递
多时间尺度下森林公园负离子变化特征及与温湿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映辰 谭芳林 +3 位作者 阙翔 洪宇 潘爱芳 刘金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1-218,227,共9页
空气负离子(negative air ion,NAI)浓度是衡量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时间尺度下NAI浓度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从多时间尺度(时、天、月、季、年)视角出发,通过Mann-Kendall检验探究福州国家森林公园2017-2020年NAI浓度的变... 空气负离子(negative air ion,NAI)浓度是衡量空气清洁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时间尺度下NAI浓度的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从多时间尺度(时、天、月、季、年)视角出发,通过Mann-Kendall检验探究福州国家森林公园2017-2020年NAI浓度的变化趋势,采用小波分析探究NAI浓度变化周期性,应用灰色关联厘清多时间尺度下NAI浓度与温湿度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1)NAI浓度在春夏季变化不显著,秋冬季显著下降。2)NAI时平均浓度峰值和谷值分别在4:00和11:00,冬春季低且平稳,夏秋季较高且波动强。3)月尺度NAI浓度存在6、11、17、52个月的主周期,日尺度具有6、12、18、40 d的主周期,时尺度存在12、19、51 h的主周期,分钟尺度存在25、40 min主周期。4)NAI浓度与温度灰色相关性低于浓度与湿度灰色相关性,二者在时和日尺度上较低,在月和季尺度上较高。研究结果从多时间尺度揭示NAI浓度变动特征及其与温湿度关系,并给出高效康养出行时间建议,即在5、10月的6、12、18、24、30日的8:00、16:00进行游园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间尺度 负离子 小波分析 变化特征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6
15
作者 苏松锦 刘金福 +2 位作者 何中声 洪伟 张金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673-5682,共10页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 采用地统计学与GIS技术相结合方法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养分和pH值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弱变异,土壤养分为中等变异,变异强度为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全磷>pH值。半方差最优模型拟合分析表明,pH值、全钾、有效磷符合指数模型,全氮符合高斯模型,全磷、水解性氮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符合线状模型;全钾、速效钾、pH、全氮、全磷、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有效变程依次为1806、549、267、130、120、182 m和117 m;从空间结构特征看,pH值、全氮、全磷、水解性氮、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全钾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速效钾具有微弱的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全氮、全磷由南向北递增;全钾含量呈环状分布,向南北分别呈递增趋势;pH值由东北到西南递增,呈条带状分布;水解性氮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有效磷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增;速效钾分布较均匀,在西北和东南角各有一个高值区,从西南到东北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其结果为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内插、制图和取样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土壤可持续利用、格氏栲天然林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土壤养分 空间异质性 GIS 地统计学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金福 朱德煌 +4 位作者 兰思仁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1-5736,共6页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DC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黄山松群落的海拔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坡向变化,即沿第二轴从上到下,坡向越朝向阳坡,黄山松群落分布越明显。(2)DCCA表明第一轴与海拔的相关系数达0.5570,即海拔是黄山松群落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呈现海拔越高,黄山松优势种群越显著,在海拔1400—1600 m表现突出。(3)黄山松群落主要物种在DCCA排序图的相对位置,反映坡向、坡位、有机质、人为干扰因素是影响黄山松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4)DCCA排序图中黄山松群落种类排序轴与环境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DCA,且消除CCA的"弓形效应",更能凸显海拔、有机质等环境因子对黄山松群落的影响,即黄山松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联以DCCA排序方法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DCA DCC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闽江河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被引量:40
17
作者 郑洁 刘金福 +4 位作者 吴则焰 洪伟 何中声 蓝亦琦 刘思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293-7303,共11页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 采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对闽江河口湿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3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红树林群落MC、红树林-互花米草混生群落MS、互花米草群落SC)共检测到22种PLFA生物标记,MS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群落,3种植被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MC>MS>S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量增加,而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有明显下降,红树林湿地土壤质量发生了明显退化。3种植被群落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6:0,16:1w7c,9Me15:0w,18:1w12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量最小。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相似规律,MS土壤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小于MC,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基本能区分出3种不同植被群落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间存在相关性,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与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影响红树林群落土壤营养代谢循环的潜力,特别是关于碳、氮、磷等的循环及酶活性,改变部分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环境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含量,竞争有利环境,迅速扩张实现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红树林 土壤微生物 PLFA 外来植物入侵
下载PDF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4 位作者 郑世群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稳定性法研究林窗干扰对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窗干扰改善了微环境,表现在林窗和林下乔灌层树种重要值和多样性存在差异。林窗乔木层中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优多指数Z均高于林下,均匀度指数Js和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灌木层中R、D、H、Js、Z指数均高于林下,群落优势度指数C低于林下,林窗物种多样性更为丰富,生态优势种不明显,群落向复杂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林窗与林下乔木层Jaccard相似性系数Cj、Sorenson相似性系数Cs、Bray-Curtis指数CN相对较低,Morista-Horn指数CmH较高,林窗对树种更新具有促进作用;灌木层相似性系数Cj、Cs、CN、CmH均较高,物种组成基本一致。根据M.Godron稳定性原理拟合出稳定性模型,林窗和林下乔木层分别为对数模型与二次函数模型,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最佳拟合模型均为对数模型。林窗乔木层植物处于稳定状态,林下乔木层植物不稳定;林窗和林下灌木层植物均处于稳定状态。林窗和林下乔木层树种中以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重要值最高,说明其在森林更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能对格氏栲种群更新产生较大影响。林下乔木层中格氏栲重要值较低,格氏栲更新存在困难,而林窗干扰促进了格氏栲的向上生长和重要值的提升,可有效实现格氏栲种群的更新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林窗 物种多样性 稳定性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和林下种子散布及幼苗更新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何中声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苏松锦 洪伟 吴则焰 徐道炜 吴承祯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6-512,共7页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 以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子雨、种子库的分布特征及幼苗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林窗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密度高于林下,未成熟种子比例低于林下;林窗和林下种子雨高峰期掉落数量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77.13%和74.5%;林窗种子库储量低于林下,种子库中以全食或捡拾种子比例最高,其中种子库储量垂直分布表现为枯落物层(约占2/3)>腐殖质层(0~5 cm)(约占1/3)>心土层(5~10 cm)(小于1%),以格氏栲种子占绝对优势;格氏栲从种子到幼苗的转化率低,林窗中格氏栲完好种子密度与幼苗密度均高于林下。林窗微生境提高了种子散布过程中格氏栲成熟种子的密度和比例,有利于促进格氏栲的幼苗更新,表明林窗在格氏栲种群恢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天然林 林窗 林下 种子散布 幼苗更新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金福 苏松锦 +4 位作者 何中声 洪伟 吴彩婷 董金相 黎丽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1-648,共8页
采用GIS技术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O)、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在Ⅰ层(0~20 cm)为3... 采用GIS技术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O)、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在Ⅰ层(0~20 cm)为32.15 g/kg,分别是Ⅱ层(20~40 cm)、Ⅲ层(40~60 cm)的2.35、4.63倍,剖面均值为17.60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Ⅰ~Ⅲ层分别为6.76 kg/m2、3.17 kg/m2、1.74 kg/m2,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1.67 kg/m2。引入泰森多边形替代土壤类型图,计算得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104 t,Ⅰ层、Ⅱ层、Ⅲ层分别为8.66×103 t、4.01×103 t、2.20×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情况类似:在西南和东北各有一个高值区,以WS-EN为中线,西北和东南呈近似对称的条带状分布,且向两边表现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全氮(TN)、全磷(TP)、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显著正相关,与全钾(TK)、pH、土壤容重(B)显著负相关,满足O=38.19+72.42 TN+0.04 AN+54.47 TP-7.50 pH-7.04 B。同时分析了地形、土壤理化性质、人为活动等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度、评估格氏栲天然林生态效益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氏栲 土壤有机碳 泰森多边形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