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心理护理骨干培训初探 被引量:8
1
作者 庞娇艳 陈翠华 +4 位作者 严文沛 陆莉 王世英 顾晨辰 柏涌海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5年第10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护士群体二分法与心理护理二分法相结合的心理护理模式在综合医院的实施,在初期心理护理骨干培训的结果分析基础上,探索培训内容及方式上的改进。方法面向全院招募心理护理骨干65人,组织7次心理护理相关理念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 目的探讨护士群体二分法与心理护理二分法相结合的心理护理模式在综合医院的实施,在初期心理护理骨干培训的结果分析基础上,探索培训内容及方式上的改进。方法面向全院招募心理护理骨干65人,组织7次心理护理相关理念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培训结束后使用自编调查表收集信息。结果被调查群体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经培训大部分护士能部分掌握心理护理的相关理念和知识,但某些具体技术的使用较差;较高年龄、职称、工作年限和受教育程度的护士"充分与患者交流"和"与患者家属交流"的频率较高,而较专业的沟通技术所有护士都较少应用。结论调查结果提示在后继培训中,内容应该更加细化和具体,形式应更加丰富和灵活,尤其是要提供实践机会,并且在组织、制度上提供现实的辅助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患沟通 心理护理 护理骨干 二分法
下载PDF
心内科临床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做法
2
作者 李玫 廖德宁 +2 位作者 朱樑 蔡瑞宝 吴宗贵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年第5期489-490,共2页
医疗工作是高风险职业,稍有疏忽不慎,对患者及从医者本人均可能造成损害.心内科是容易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科室.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管理,降低医疗风险,势在必行[1,2].
关键词 心内科 临床管理 医疗风险
下载PDF
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慧琴 王家美 +2 位作者 李强 李云波 吴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3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的设计与运用效果。方法以心内科206例住院患者为观察组,使用基于JCI标准自行设计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综合评估患者情况,并依据其得分评价患者能否接受家属探视。228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时间和方式探视。结果对照组均接受探视,期间病情变化83例(36.40%);观察组162例接受探视,期间30例(18.52%)发生病情变化。两组病情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JCI标准的心内科患者探视评估表能客观评价心内科患者是否适宜探视,避免探视诱发病情变化,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心内科 探视评估表 JCI标准 探视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丁茹 桂艳萍 +1 位作者 陈金明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临床症状稳定的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n=48)及安慰剂组(n=48),分别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或安慰剂治疗(2粒/次,3次/d,口服)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麝香保心丸组LVEF平均提高5.6%[治疗前(34.2±3.5)%,治疗后(36.1±4.0)%,P<0.05],血清BNP水平降低[治疗前(680.2±203.9)pg/mL,治疗后(621.8±200.7)pg/mL,P<0.05],6MWT距离增加[治疗前(385.3±69.2)m,治疗后(401.7±75.0)m,P<0.05],而LVEDV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能有效改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是否能逆转左室重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脏功能试验
下载PDF
交感神经与心源性猝死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鹏 刘腾飞 +2 位作者 黄颖 王昊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指因心血管原因造成的,突然发病1h内或距离最后所知稳定状态24h内的死亡,发病率高、存活率低。心脏自主神经尤其交感神经与SCD的关系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焦点。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分布不均及病理状态下的重塑均会造成心律失常易感性增高甚至诱发心源性猝死。药物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预防及近年先后出现的星状神经节切除、肾动脉神经消融、脊髓刺激等均对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本文就心源性猝死与交感神经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去神经支配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进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顾水明 吴宗贵 +4 位作者 魏盟 张昀昀 吴韵华 刘铭雅 陈万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70-673,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重构进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活性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 ) ,再进一步分为 1、7、14、2 8、4 2d亚组。应用...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重构进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活性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 ) ,再进一步分为 1、7、14、2 8、4 2d亚组。应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采用明胶酶法测定左室心肌MMPs活性。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 14d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 (LVEDD)逐渐增加 ,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 (FS)逐渐降低 ,至 4 2d最明显 ;术后 1d起左室舒张末压 (LVEDP)逐渐升高 ,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 (dp/dtmax)及压力下降最大速率 (dp/dtmin)逐渐下降 ,以术后 4 2d最明显 ;术后 1dMMP2 和MMP9活性即升高 ,至 7d时活性最高 ,此后逐渐下降 ,与相应时段假手术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1)。MMP2 活性与LVEDD成正相关 (r =0 .92 ,P <0 .0 1) ;与FS、LVEF、dp/dtmax成负相关 (r =- 0 .91、- 0 .88、- 0 .87,P <0 .0 5~ 0 .0 1)。MMP9活性与LVEDD成正相关 (r =0 .92 ,P <0 .0 1) ;与FS、LVEF、dp/dtmax成负相关 (r =- 0 .95、- 0 .96、- 0 .94 ,P值均 <0 .0 1)。结论 大鼠AMI后MMP2 、MMP9活性增加呈动态变化 ,并与心功能、心室重构相关 ,提示它们在促进AMI后心室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重构 大鼠 心功能 术后 MMP2 LVEF AMI 负相关 雄性 MMP9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大鼠心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金明 陈思聪 +3 位作者 钟纪根 张国元 龚肖崎 吴宗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运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ura-2/AM,检测了粉防己碱(Tet)对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Ca2+]i)为162.6±7.3nmol·L-1,50mm... 运用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ura-2/AM,检测了粉防己碱(Tet)对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Ca2+]i)为162.6±7.3nmol·L-1,50mmol·L-1氯化钾能使[Ca2+]i增加至480.8±9.3nmol·L-1(P<0.01),在无细胞外钙条件下,这种增加作用消失,而预先给予Tet和维拉帕米(Ver)则能阻断高钾升高[Ca2+]i的作用。结果提示:Tet是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而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 粉防己碱 心肌细胞 钙拮抗作用 防己
下载PDF
通心络体外促进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3
8
作者 梁小卫 孙承波 +2 位作者 王华 梁春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Tongxinluo)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Tongxinluo)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FITC标记荆豆凝集素Ⅰ(FITC-UEA-Ⅰ)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双染色鉴定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分别以不同浓度(0、50、100、200、500、750和1 0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36 h,以及500μg/ml通心络超微粉溶液作用不同时间(0、6、12、24和36 h)后.MTT法观察EPCs增殖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通心络组均改善了EPCs的增殖功能(P<0.05),在500μg/ml时最为显著(P<0.01);500μg/ml通心络能明显促进EPCs增殖能力(P<0.05,P<0.01),随时间延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36 h达到高峰(增殖率为54.18%,P<0.01)。结论:通心络体外能显著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内皮祖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与自护能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蓓 王家美 +4 位作者 华丽 王燕 朱大乔 刘珊珊 刘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24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其自护能力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8月,便利抽样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11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管理的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6-item scale,SES6)、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评估表对其进行自我效能和自护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效能平均得分为(36.95±3.21)分;自我管理的综合自护能力得分为(62.89±13.56)分;其自我效能总分与自我护理行动力及自我保健能力的管理评分成正相关(r=0.356,P<0.05;r=0.257,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低,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以下,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护行动力和自我保健的管理。在护理干预中应充分树立和培养患者完成相关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的信心,从而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效能 自护能力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静脉应用二硝酸异山梨酯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抗心肌缺血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宗贵 李舰南 +5 位作者 樊民 尚玉琨 张亚文 白晶 丁茹 陈金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25-627,T001,共4页
目的 比较静脉应用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5 ISMN)和二硝酸异山梨酯 (ISDN)时达到抗心肌缺血作用所需起效时间的差异。方法 将 2 5例有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ISDN组 (13例 )和 5 ISMN组 (12例 ) ,应用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和... 目的 比较静脉应用 5 单硝酸异山梨酯 (5 ISMN)和二硝酸异山梨酯 (ISDN)时达到抗心肌缺血作用所需起效时间的差异。方法 将 2 5例有心绞痛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ISDN组 (13例 )和 5 ISMN组 (12例 ) ,应用99mTc MIBI心肌断层显像和心电图分别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时间段 (3、15和 45min)心肌缺血改善情况。结果 ISDN组患者给药后 3min心肌99mTc MIBI稀疏缺损区即消失或明显缩小 11例 (84.6 %) ;而 5 ISMN组仅 2例 (15 .4%)有改善 ;用药后 15minISDN组的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 5 ISMN组。与给药前比较 ,ISDN组给药后 3和 15min99mTc MIBI心肌摄取比值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 ;而 5 ISMN组给药后 3min与给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 ,15min时虽有明显改善 ,但仍显著低于ISDN组 ;45min后两组心肌缺血改善情况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有心绞痛发作的冠心病患者静脉应用ISDN达到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所需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 5 ISMN ,可作为治疗急性抗心肌缺血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二硝酸异山梨酯 5-单硝酸异山梨酯 临床研究 99MTC-MIBI 治疗
下载PDF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金明 龚肖崎 +3 位作者 陈思聪 张国元 吴宗贵 钟纪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23-224,共2页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陈金明,龚肖崎,陈思聪,张国元,吴宗贵,钟纪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短暂心肌缺血并不引起心肌细胞坏... 大鼠可逆性心肌缺血后心功能障碍致心肌顿抑的模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陈金明,龚肖崎,陈思聪,张国元,吴宗贵,钟纪根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短暂心肌缺血并不引起心肌细胞坏死,而只是出现较长时间的心肌功能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功能障碍 心肌顿抑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侃 陈鹏飞 +3 位作者 王丹宁 黄颖 王磊 廖德宁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428-431,435,共5页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年龄30~92岁(60±10岁)。按年龄分为≥75岁组(n=261)和<75岁组(n=96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相关治疗数据及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慢性肾衰竭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既往卒中比例、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比例、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三酰甘油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pro-BNP升高,RCA和LAD病变比例、三支及以上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比例、钙化病变比例、长病变比例增加,桡动脉入路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出血相关并发症、造影剂肾病、PCI术中心肌梗死、PCI相关心力衰竭比例增加,术后6个月全因死亡比例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677,95%CI:1.561~8.622)、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OR=4.086,95%CI:1.733~9.636)、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OR=9.286,95%CI:3.864~22.316)、既往卒中史(OR=3.517,95%CI:1.524~8.116)与高脂血症(OR=4.996,95%CI:1.278~19.530)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PCI术后并发症更多。吸烟、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既往卒中史、高脂血症患者PCI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朱大乔 周秀华 +1 位作者 方平 孟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目的 寻找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设计调查表 ,收集 112例AMI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事件 ,将其分为心脏事件组 (n =5 5 )和无心脏事件组 (n =5 7)。分析AMI患... 目的 寻找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设计调查表 ,收集 112例AMI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AMI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事件 ,将其分为心脏事件组 (n =5 5 )和无心脏事件组 (n =5 7)。分析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发生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 70岁、前壁心梗、入院心率≥ 10 0次 /min、血糖≥ 7mmol/L、Killip分级 >Ⅱ、心电图示束支传导阻滞、CK MB峰值≥ 10 0IU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心梗病史与心脏事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入院Killip分级、DBP <85mmHg、血糖≥ 7mmol/L、心电图示束支传导阻滞、高血压病史、脑血管意外史、使用强心药是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心脏事件的回归方程式。 结论 AMI患者入院Killip分级、DBP、血糖、心电图等是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预后因素 ,医护人员可以此作为临床危险分层的依据 ,以加强重点人群的护理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期 心脏事件 预后 预测模型 恶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心脏再梗塞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数据库资料 被引量:43
14
作者 韩雅玲 王海昌 +17 位作者 陈韵岱 黄岚 丁世芳 吴宗贵 祝之明 向定成 姜铁民 赵仙先 杨丽霞 王冬梅 刘惠亮 宋治远 曹雪滨 荆全民 李毅 柏书轶 徐凯 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到血管开通时间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分析军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数据,其中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资料。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通过患者年龄及心梗部位进行分层,探讨这两个因素对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全军92家医院行急诊介入治疗的8878例STEMI患者入选本研究。根据从发病到罪犯血管开通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开通时间≤3h(n=2999)、开通时间3~6h(n=2369)及开通时间〉6h(n=3510)。3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2.9%和3.0%(P=0.405)。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50岁的患者,若发病3h内接受介入治疗,院内死亡发生率为0.5%;若患者为前壁心肌梗死且年龄〉70岁,超过6h才接受介入治疗,则院内死亡发生率可高达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罪犯血管开通时间相关,老年及前壁心梗患者是院内死亡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医院死亡率 血管开通时间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敏 顾水明 +1 位作者 张鹏 任雨笙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8-920,共3页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的稳定性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2例,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根据...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冠脉病变的稳定性及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依据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32例,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并以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GGT、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询问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GGT水平,并计算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系数。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病变支数增加而升高;血清GGT水平在SAP和AC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血浆GGT水平与TC、TG、LDL呈正相关(P<0.01),与WBC、FPG微弱相关(P<0.01),与hs-CRP无关,与TBiL、HDL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清GGT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关,与冠脉病变的稳定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移酶 冠心病 血脂 血糖 胆红素
下载PDF
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体积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璟 吴宗贵 +5 位作者 江时森 张龙江 朱飞鹏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 目的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是沉积在心脏周围,特别是围绕在冠状动脉周围的内脏脂肪组织,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文中通过双源CT(64排)测量PAT体积,评价其对冠心病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221例同期行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双源CT测定PAT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的PAT体积明显大于女性(P<0.05),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1)。PAT体积与年龄、性别、BMI、腰围、高血压病、白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有高度相关性。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PAT体积诊断冠心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72.10±4.4)%(P<0.001),明显优于腰围[(53.8±5.9)%,P=0.487]和BMI[(43.8%±5.8)%,P=0.253]。结论PAT体积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病的发生有高度相关性。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密切程度优于腰围和BMI,可作为一个新的冠心病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周脂肪 CT检查 冠心病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鲁南力康(米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9
17
作者 陈曙霞 杜惠君 +23 位作者 梅尚文 陈蕾 陈美芳 袁济民 杭燕南 吴迁 秦惠勋 蔡乃绳 朱文青 周达新 胡英 西雁 柏瑾 杨露芳 吴宗贵 黄高忠 许群 郑明芳 钱佑文 严铭玉 王鸣和 王骏 季瑛 唐琦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 本研究用米力农治疗75例心力衰竭患者并与20例氨力农治疗者作对照,结果米力农治疗经7天(一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用99~mTC核素所测左室喷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36.1±15.9%升高至41.76±18.7%(P<0.02),用超声心动图所测心搏量(SV)、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亦有明显改善,SV(ml/beat)由治疗前的90.36±38.69上升至103.1±38.69,CO(L/min)由治疗前的5.78±2.83上升至7.35±3.88,CI(L/mm/m^2)由3.75±2.23上升至4.72±2.27,P值均<0.001,用Swan—Ganz球囊导管所测血流动力学效应,示CI和SVI(每搏容量指数)显著增加,PCWP(肺毛细血管契压)、PAP(肺动脉压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显著下降,P值均<0.05,血压和心率无明显改变(P>0.05),总有效率为90%,对3例已有洋地黄中毒但心衰仍未控制者亦取得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南力康 米力农 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解剖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亮 孟小茜 +4 位作者 张家友 姜其钧 赵学 刘士远 廖德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876-880,共5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4.30±4.54)mm、最小径(17.76±4.24)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9.10±4.45)mm、最小径(12.27±3.5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99±5.04)mm、最小径(16.19±4.87)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63±4.60)mm、最小径(14.46±3.48)mm。左肺静脉间嵴:前缘(14.78±3.86)mm、中部(7.20±1.42)mm、后缘(14.94±3.82)mm;右肺静脉间嵴:前缘(15.86±5.14)mm、中部(7.91±3.35)mm、后缘(18.73±5.55)mm。左心耳与左肺静脉间嵴上缘、中部、下缘分别为(19.12±4.98)mm、(7.74±3.30)mm、(17.92±5.14)mm。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真实反映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可作为术前了解肺静脉前庭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前庭结构个体差异大,术前须充分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前庭 CT 心房颤动
下载PDF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廖德宁 薛迪中 +7 位作者 牛晓萍 王小涛 张家友 顾兴建 杜荣增 黄佐 黄高忠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51-653,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心功能 体表心电图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20
作者 沈彬 吴宗贵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4-236,共3页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 目的 评估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 112例UA患者 (UA组 )入院时及出院时、80例正常对照者 (C组 )入院时血清hs CRP水平 ,并按危险度高低将UA患者分为BraunwaldⅠ、Ⅱ、Ⅲ级 ,观察相应hs CRP水平及治疗后各级患者hs CRP变化情况 ,随访 6个月 ,观察治疗后有不同hs CRP变化趋势的患者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A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的hs CRP水平分别为 (7.96± 2 .31)及 (7.0 6± 2 .0 5 )mg/L ,均显著高于C组的(1.14± 1.0 2 )mg/L(P <0 .0 1) ;随危险度增加 ,BraunwaldⅠ、Ⅱ、Ⅲ级患者的hs CRP相应增高 ,分别为 (3.84± 2 .15 )、(8.2 3± 2 .4 6 )和 (11.18± 4 .39)mg/L ,出院时分别降至 (3.6 6± 2 .6 1)、(7.33± 3.16 )和 (9.2 4±4 .14 )mg/L ;出院时hs CRP下降明显 (≥ 0 .5mg/L) 76例 ,下降不明显 36例 ,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7.1%、38.9% ,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UA患者hs CRP水平明显增高 ,并随危险度分级增加而增加。抗炎治疗效果不佳、hs CR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 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超敏C反应蛋白 测定 HS-CR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