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BM—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利用全骨髓反复贴壁和有限稀释培养法分离纯...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BM—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利用全骨髓反复贴壁和有限稀释培养法分离纯化mBM—MSCs,观察形态特点,测定生长曲线和活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和鉴定表面抗原,诱导其向成骨、软骨及脂肪细胞分化,采用染色法鉴定。结果新分离的mBM—MSCs多呈小圆形,形态规整。培养传代后,细胞多变为梭形,大小较均匀,形态较一致。随着传代的次数增加,细胞的生长曲线、活力及周期呈现快速发育期、平台期和缓慢期;流式结果细胞CD44、CD73、SCA-1呈阳性反应,部分细胞CD90、CD105、STRO-1呈阳性反应,CD11b和CD45呈阴性反应;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其碱性磷酸酶、茜素红和YonKossa银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分化成脂肪细胞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反应,分化成软骨细胞后阿尔新蓝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ICR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的MSCs,生物学特点鲜明,适于做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分离、培养的ICR(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ous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BM—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取6~8周龄ICR小鼠,利用全骨髓反复贴壁和有限稀释培养法分离纯化mBM—MSCs,观察形态特点,测定生长曲线和活力,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周期和鉴定表面抗原,诱导其向成骨、软骨及脂肪细胞分化,采用染色法鉴定。结果新分离的mBM—MSCs多呈小圆形,形态规整。培养传代后,细胞多变为梭形,大小较均匀,形态较一致。随着传代的次数增加,细胞的生长曲线、活力及周期呈现快速发育期、平台期和缓慢期;流式结果细胞CD44、CD73、SCA-1呈阳性反应,部分细胞CD90、CD105、STRO-1呈阳性反应,CD11b和CD45呈阴性反应;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其碱性磷酸酶、茜素红和YonKossa银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分化成脂肪细胞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反应,分化成软骨细胞后阿尔新蓝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ICR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出的MSCs,生物学特点鲜明,适于做进一步研究。
文摘Hfq(host factor for RNA phage QB replicase)蛋白是一个全局性调节因子,广泛参与细菌生长、趋化、毒力、耐药及应对外界选择压力等方面的调节,但在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中的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从临床病例中分离到59株KP,将其hfq基因与11例常见临床感染菌株hfq基因〔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下载〕进行了比较。所有hfq基因经EMBOSS Transeq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用MAFFT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并通过NCBI数据库中的保守结构域预测Hfq蛋白结构域。分别采用ESPript3.0、Phyre2分析Hfq蛋白的二、三级结构。59株KP中仅3株hfq基因的5个密码子位点存在差异,而其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KP与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之间,Hfq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主要区别在C末端上;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相比,KP Hfq蛋白在N末端和C末端上差别较大;所有菌株C末端均呈酸性。三级结构预测提示68(66.67%)个氨基酸与模板序列一致,较为保守的功能结构为54-VYKHAI-59序列。采用CRISPR/Cas9同源重组技术敲除KP的hfq基因,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基因敲除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野生株有显著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KP的Hfq蛋白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可能参与了KP的耐药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