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祀与杂祀:明清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研究——以张秋镇为中心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
作者 吴欣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9-63,共5页
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 张秋镇是明清时期京杭运河上的重要市镇,也是区域社会的信仰中心。在其空间范围内,既有被纳入国家祀典的城隍、关公、显惠等信仰,又有被称为杂祀的任疯子信仰。通过对国家所倡导的礼制意义上的正祀以及无关祀典的"杂祀"的对比性研究,可以揭示民间信仰本身自我完善的能力以及信仰群的力量,探讨运河区域中各类人群的共谋关系以及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威之间的离合与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祀典 杂祀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13,共6页
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 中国运河文化自隋唐以后形成,明清时期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运河文化 特点
下载PDF
明清德州运河文化与区域交通变迁 被引量:4
3
作者 郑民德 《德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 德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漕运重镇,大运河孕育了德州城市的发展。由交通优势而引发的德州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影响了城市的进步与变迁。德州由军事化城镇到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形成,体现了大运河综合性功能的发挥。而封建国家在德州设立卫所、仓储、税关、驿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城市政治地位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州 运河 商业 交通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德楠 《中国名城》 2012年第3期42-45,共4页
京杭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核心的部分,线路清晰,保留至今的历史记载和遗迹也最多,因此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运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了解。针对差异极大的运河保存现状,应紧紧围绕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 京杭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核心的部分,线路清晰,保留至今的历史记载和遗迹也最多,因此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运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了解。针对差异极大的运河保存现状,应紧紧围绕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多学科并举,在具体的时空架构内复原其演变过程,分析其遗产价值,完善遗产的评估、保护以及管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文化遗产 文化线路 遗产保护
下载PDF
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区域的嗜酒与尚武之风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云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6,共5页
嗜酒与尚武,是明清以来山东运河区域社会风俗的突出特点。这种习俗的形成,既与一定的历史传统有关,也与这一带的特殊的生态环境有关,更与大运河的兴衰隆替密切相连。嗜酒与尚武之风盛行,反映了京杭运河给这一区域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明清 山东运河区域 嗜酒与尚武
下载PDF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的书院和科举 被引量:7
6
作者 王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3-58,共6页
明清两朝,运河贯通给鲁西带来生机,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恢复,运河两岸书院遍布,科举兴盛,文风馥郁,硕卿联蹁。山东运河区域涌现出的众多才俊,以其不凡的宦绩和著述,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区域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 明清 运河区域 书院 科举
下载PDF
从海洋走向运河:明代漕运方式的嬗变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德楠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10,共5页
明初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黜海运、致力于内河,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嘉靖、隆庆间,一度出现了复海运的争论,但均以失败告终。到万历六年(1578年)后,海运漕粮的讨论与实践均告一段... 明初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罢黜海运、致力于内河,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后嘉靖、隆庆间,一度出现了复海运的争论,但均以失败告终。到万历六年(1578年)后,海运漕粮的讨论与实践均告一段落,明代最终由海洋走向运河。究其原因,是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运河自身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方式 河运 海运 明代
下载PDF
中国运河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8-56,共9页
中国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现存与运河相关的专门著作有上百种之多,史书、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民间文献、外国文献中,也存有大量的运河及区域文化资料。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运河学术研究及其运河... 中国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十分丰富,现存与运河相关的专门著作有上百种之多,史书、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民间文献、外国文献中,也存有大量的运河及区域文化资料。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运河学术研究及其运河历史现实作用的认知均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运河 文献资料 分类整理
下载PDF
试论明清时期河工用料的时空演变——以黄运地区的硬料为中心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德楠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8,共3页
河工所用砖石等物料,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埽工散抛碎石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后推广至河南、山东。砖料的烧造则从河南推广至江南。究其原因,江南地区多山,石料丰富。河南部分地区或因距离石料场较远,或因逆流运送艰难,故考虑以砖代石。... 河工所用砖石等物料,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埽工散抛碎石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后推广至河南、山东。砖料的烧造则从河南推广至江南。究其原因,江南地区多山,石料丰富。河南部分地区或因距离石料场较远,或因逆流运送艰难,故考虑以砖代石。河工物料的时空演变表现出明显的因地制宜的特点,反映了河工技术和治河方略的内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黄河 运河 河工 治河材料
下载PDF
《北游录》与大运河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9-43,共5页
《北游录》中收录了谈迁自嘉兴至北京沿大运河往返的旅行日记,内容涉及大运河河道开挖修治情况、沿线船闸堤坝建设、湖泊水柜蓄水情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漕粮运输、城镇规模及经济状况、农业工商业、下层民众生活状况、各地风俗习... 《北游录》中收录了谈迁自嘉兴至北京沿大运河往返的旅行日记,内容涉及大运河河道开挖修治情况、沿线船闸堤坝建设、湖泊水柜蓄水情况、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漕粮运输、城镇规模及经济状况、农业工商业、下层民众生活状况、各地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等,生动地再现了明清之际大运河的风情面貌,保存了大量关于运河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游录》 运河 风情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李德楠 王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18-124,共7页
2010年8月21-24日,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来自日本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11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向大会提交论文或论文摘要101篇。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史 文化整合 跨区域 研讨会综述 年会 学会 论文摘要
下载PDF
国家运道与地方城镇:明代泇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德楠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93,共5页
明万历后期开凿的泇河是继南阳新河之后的又一避黄工程,其开凿过程中伴随着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结果是导致国家新运道的确立与地方城镇徐州、台儿庄的兴衰更替。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视之,泇河的开凿有效地避开了徐州段黄河、二洪之险... 明万历后期开凿的泇河是继南阳新河之后的又一避黄工程,其开凿过程中伴随着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冲突,结果是导致国家新运道的确立与地方城镇徐州、台儿庄的兴衰更替。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视之,泇河的开凿有效地避开了徐州段黄河、二洪之险,有利于漕运的畅通,而且城镇的更替于国家利益无损,无论是徐州的衰落抑或台儿庄的兴起,不过是运河城镇位置的变动而已;从地方城镇利益的角度视之,河道变迁则是其自身发展机遇的重要转折,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泇河 徐州 台儿庄 国家利益 地方利益
下载PDF
清代江浙漕粮赈闽及相关问题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德楠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100,共5页
清代江浙漕粮的七次赈闽,时间上集中出现于康雍乾时期,空间上以输入漳、泉二州为多。赈闽漕粮以海运为主,平均数量约10万石。作为官方弥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清代漕粮赈闽的数量和次数虽然有限,但意义不可低估,不仅凸显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 清代江浙漕粮的七次赈闽,时间上集中出现于康雍乾时期,空间上以输入漳、泉二州为多。赈闽漕粮以海运为主,平均数量约10万石。作为官方弥灾的重要举措之一,清代漕粮赈闽的数量和次数虽然有限,但意义不可低估,不仅凸显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积极调控以及对民生的重视,而且表明了漕粮功能的进一步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截漕赈灾 江浙 福建
下载PDF
“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综述
14
作者 王云 李德楠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2-55,共4页
2010年8月21至24日,“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在聊城大学召开。来自日本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11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以下五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史 年会综述 文化整合 跨区域 学会 2010年 聊城大学
原文传递
《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22,共7页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 虽然明清时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出寒冷的特征,但其间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多次冷暖波动的格局。通过对高分辨率资料《味水轩日记》中降雪率、初终雪日期、河流初冰日期、红梅始花日期、初雷日期以及一些感应记录等证据进行分析,表明1609-1616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冬半年气温较为温暖,略微高于现代(1951-1980年)气温。这对于分析10年尺度上气候变化,了解明代气候及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长江下游地区 1609-1616年 气候冷暖
原文传递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炳涛 满志敏 杨煜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3,共9页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 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水轩日记》 《呼桓日记》 嘉兴 梅雨 小冰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