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付晓渝 肖湘东 王婧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1期237-239,共3页
风景园林教育为风景园林设计相关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关乎学生的能力提升与设计行业的水平。文章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分析总结现阶段院校硕士研究教育现状,得出其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特色教育三个方面目前存在的... 风景园林教育为风景园林设计相关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关乎学生的能力提升与设计行业的水平。文章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分析总结现阶段院校硕士研究教育现状,得出其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特色教育三个方面目前存在的不足。以苏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在课程体系中夯基础、在培养环节上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求创新”三个关键的课程改革要点,并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调整、校外企业合作关系构建、创新教学理念融入的实践,提出完善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教育 风景园林院校 课程改革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下载PDF
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历史建筑群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捷 唐晓雪 +3 位作者 徐睿捷 李姝诺 燕芊芊 朱悠情 《华中建筑》 2023年第1期163-166,共4页
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在文化传承、功能提升、使用需求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现行的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对校园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具有时代特征的评价。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历史... 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在文化传承、功能提升、使用需求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现行的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对校园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具有时代特征的评价。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校园历史建筑加固改造评价指标体系,该文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历史建筑群为实测对象,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分析现有的历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校园历史建筑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加固改造方案的异同,寻求超低能耗建筑改造与加固工程的关联性,最终建立加固和改造两个层级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的校园既有历史建筑加固改造方案优选提供可供参考的依据,保障校园历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加固改造 评价指标 建筑性能 权重
下载PDF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校园公共教学楼研究——以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奕璇 吴子豪 石张睿 《城市建筑》 2019年第22期116-119,共4页
文章以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公共教学楼为调查对象,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公共教学楼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在环境心理、交通组织、空间质量、物理环境、运营管理与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特征与不足,... 文章以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公共教学楼为调查对象,基于使用后评价(POE)理论,综合运用实地调研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公共教学楼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在环境心理、交通组织、空间质量、物理环境、运营管理与教学设施等方面的特征与不足,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向与改造策略,从而为高校教学建筑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 校园建筑 AHP层次分析法 满意度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以苏州海红坊潘宅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曦 陈亚珉 徐粤 《中国名城》 2022年第9期64-72,共9页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街区中大量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成为突出问题。从城市更新角度出发,综述城市更新宏观、微观层面中关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理论研究现状。结合苏州海红坊潘宅的活化实例展开详细论述,提出“点式切入,触媒联动;由... 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历史街区中大量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成为突出问题。从城市更新角度出发,综述城市更新宏观、微观层面中关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理论研究现状。结合苏州海红坊潘宅的活化实例展开详细论述,提出“点式切入,触媒联动;由点及线,街区新生”的活化策略。最后对实践探索中的启示进行总结,提出历史建筑“有机更新,有限介入”的设计思路,以及“修复与更新并重、私密与开放并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更新与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历史建筑 活化利用 海红坊潘宅
下载PDF
老城区居民居住建筑审美倾向初探——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琦 张玲玲 《华中建筑》 2019年第8期109-113,共5页
该文旨在探讨城市居民的居住建筑环境审美倾向,对象聚焦于新旧交杂的老城区中的居民。研究选取苏州老城区中不同类型居住小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探讨老城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审美倾向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该文旨在探讨城市居民的居住建筑环境审美倾向,对象聚焦于新旧交杂的老城区中的居民。研究选取苏州老城区中不同类型居住小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探讨老城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审美倾向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市老城区居民偏爱兼具传统意味、交往空间和现代生活设施的新中式低层住宅。其影响因素包括地方依恋,邻里交流的意愿和传统意味、现代生活方式兼顾三方面。此外,居民具有共同审美倾向表明城市历史和整体环境对个体环境审美倾向的影响大于个体生活经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审美 老城区居民 苏州 居住建筑
下载PDF
近代苏州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琦 李安琪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0期22-24,共3页
苏州近代建筑研究可追溯到民国时期,针对苏州近代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梳理的状况,文章以室内设计学背景归纳清末民初苏州室内空间研究现状。同时聚焦苏州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相关研究,指明当前研究重点及不足,以期为近代建筑室内设计... 苏州近代建筑研究可追溯到民国时期,针对苏州近代建筑研究成果丰富但缺乏梳理的状况,文章以室内设计学背景归纳清末民初苏州室内空间研究现状。同时聚焦苏州近代建筑室内空间的相关研究,指明当前研究重点及不足,以期为近代建筑室内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苏州 公共建筑 室内空间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文物建筑再利用路径——以苏州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曦 施沁怡 潘一婷 《中国名城》 2023年第7期81-89,共9页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核心是遗产“标本”与“活体”价值之间的相互调适。通过比较国内外再利用评价标准与参数,探讨文物建筑再利用项目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苏州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涌现出一系列创新的城市更新做法和... 文物建筑再利用的核心是遗产“标本”与“活体”价值之间的相互调适。通过比较国内外再利用评价标准与参数,探讨文物建筑再利用项目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苏州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涌现出一系列创新的城市更新做法和策略。因而,选取具有“江南文化”典型特征的16个苏州文物建筑再利用项目,归纳其在价值建构、权益运作、技术适应3个方面的亮点,对它们的共同术语进行提炼与聚类,形成总结性路径,为国家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导则提供鲜活的地方案例和素材,也为全国其他城市开展文物建筑再利用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再利用 文物建筑 江南文化 城市更新
下载PDF
权衡协同视角下城市边缘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毛倩鸿 田雅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67-6583,共17页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人地关系复杂、城乡冲突尖锐的特征,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功能呈现权衡或协同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城市边缘区ESs的相互关系、基于功能协调目的对其进行优化,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之间的过渡区域,具有人地关系复杂、城乡冲突尖锐的特征,其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ESs)功能呈现权衡或协同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城市边缘区ESs的相互关系、基于功能协调目的对其进行优化,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盾、实现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市为例,在识别城市边缘区基础上,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生境质量、水质净化、文化服务7种关键ESs进行评估,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自组织网络方法探究ESs权衡协同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最后对城市边缘区进行分类及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苏州市918个村庄被识别为城市边缘区;2)生境质量与粮食供给存在极显著的权衡关系(R_((xy))=-0.77),生境质量与文化服务存在极显著的协同关系(R_((xy))=0.95),2010—2022年间ESs间的关系以权衡效应为主,协同效应较少,整体权衡关系呈减弱趋势;3)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别为生态服务协调簇、生态服务失调簇、生态保育簇、生态游憩休闲簇以及生态风险加剧簇;4)提出了促进城市边缘区ESs协调,有助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关系 时空演变 优化研究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交融下苏州近代独立住宅形制研究——以东吴大学早期教员住宅为例
9
作者 徐睿铌 李学桐 +1 位作者 陈曦 陈智培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6期192-194,共3页
东吴大学的建筑遗产是苏州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载体。以早期教员住宅为例,运用建筑史、人类学、建造学的研究方法,溯源教员住宅的风格原型,同时分析其特征要素的西方影响与本土传统的关系,分析苏州1900年前后现代性的转变... 东吴大学的建筑遗产是苏州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载体。以早期教员住宅为例,运用建筑史、人类学、建造学的研究方法,溯源教员住宅的风格原型,同时分析其特征要素的西方影响与本土传统的关系,分析苏州1900年前后现代性的转变,管窥到了宏观的人类行为。这场发生在百年前的苏州城内城市肌理、建筑风尚、生活模式上巨大但又隐秘的改变,由东吴大学的外籍教授们兴建的西式小住宅所引发。不同于苏州民居传承千年的枕水而居的生活模式,住宅空间第一次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了人与场景的互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独立住宅 特征要素 建筑人类学 场景 演变
下载PDF
面向失地居民的城中村包容性更新路径探讨——以苏州陆慕老街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诚 于子博 +1 位作者 肖雪纯 王欣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61-70,共10页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其拆迁后的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品质的提升,也涉及失地居民的生计问题。以往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往往会忽视城中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普遍面临空间福利失配、持续生计乏力、互动机会欠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产物,其拆迁后的更新不仅关系到城市品质的提升,也涉及失地居民的生计问题。以往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往往会忽视城中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其普遍面临空间福利失配、持续生计乏力、互动机会欠缺等不包容困境。因此,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实现城中村拆迁后的包容性更新,满足失地居民的可持续生计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失地居民包容性研究及实践进展,分析城中村失地居民的包容性困境与需求,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建构了包容性的城中村拆迁后更新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框架,并以苏州陆慕老街为实践案例,结合设计框架从“情感-自然、实质-经济、交往-社会”3个维度,提出“功能聚焦、空间营造、交通建构、绿色均等、设施共享”的技术路线,旨在为构建包容性的城中村拆迁后更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更新 失地居民 可持续生计 包容性 陆慕老街
下载PDF
要素与感知:安全感及偏好评价下的大学校园夜间环境研究
11
作者 徐俊丽 刘明智子 +1 位作者 高雨晴 陈曦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8,共8页
夜间环境是大学校园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忽视了对人本需求的挖掘。以苏州市16个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为例,聚焦使用者的安全感及偏好,开展日间、夜间校园环境要素的实地调研。通过日夜差值法定量探讨光环境要素与安全感的关联性... 夜间环境是大学校园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忽视了对人本需求的挖掘。以苏州市16个大学校园户外空间为例,聚焦使用者的安全感及偏好,开展日间、夜间校园环境要素的实地调研。通过日夜差值法定量探讨光环境要素与安全感的关联性,进一步识别影响夜晚整体偏好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阈值,最后建立基于综合感知的环境参数范围。结果显示,大学校园夜间环境更新设计应优先考虑夜间光环境,其次是景观特征。综合安全感及偏好的条件下,优先推荐平均水平照度范围为13~17lx,路面平均亮度范围为0.7~0.9cd/m2。研究为大学校园夜间环境更新设计及精准实施提供数据支撑,提升使用者主观感知,促进可持续校园环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要素 夜间光环境 景观特征 感知 安全 偏好 校园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苏州祁浜村和歇马桥村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 徐诗媛 刘志宏 《华中建筑》 2024年第2期97-102,共6页
美丽乡村自提出以来于各地展开了广泛实践,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等问题。该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学领域营销进行逻辑链接,尝试将差异化战略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前期充分调研,... 美丽乡村自提出以来于各地展开了广泛实践,在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出现了千村一面等问题。该文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学领域营销进行逻辑链接,尝试将差异化战略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提出基于差异化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前期充分调研,深度挖掘乡村资源;尊重村民意向,切实推动村民主体性;鼓励多方参与,提高规划人员门槛,并以苏州三株浜和歇马桥为例比较分析其乡村资源、村民意向及具体建设途径验证思路,提出后续建设建议,旨在从中获取相关建设经验,为中国式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解决乡村景观同质化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差异化发展 中国式乡村
下载PDF
基于风压通风的建筑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
13
作者 张军学 吴国栋 韩冬辰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5期108-115,共8页
本文以风压通风既有研究为基础,对惯用的浅进深平面建筑形态提出优化建议,以应对城市弱风环境或空旷区域强风。提出负风压通风的机制,总结建筑侧面及屋顶负风压驱动空气流动的应用场景、空间形态和气流组织策略,将风压通风使用范围拓展... 本文以风压通风既有研究为基础,对惯用的浅进深平面建筑形态提出优化建议,以应对城市弱风环境或空旷区域强风。提出负风压通风的机制,总结建筑侧面及屋顶负风压驱动空气流动的应用场景、空间形态和气流组织策略,将风压通风使用范围拓展至大进深平面。结合计算机模拟和案例佐证,为建筑空间组织和形态设计赋予空气动力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压通风设计 空间形态优化 平面进深 正风压通风 负风压通风
下载PDF
苏州苏纶场工业街区更新活化策略探讨
14
作者 申磊 王玲 +1 位作者 张颖 曹惠敏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74-176,共3页
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城市文明与人类发展的进程,加强工业街区的整治与保护是城市更新工作的关注重点。文章以苏州苏纶场为例,通过梳理街区发展历史变迁和深入调研街区交通、景观、功能等方面的现状问... 城市中的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城市文明与人类发展的进程,加强工业街区的整治与保护是城市更新工作的关注重点。文章以苏州苏纶场为例,通过梳理街区发展历史变迁和深入调研街区交通、景观、功能等方面的现状问题,从交通梳理、景观营造、功能植入三个层面探讨街区活力提升的策略,以期为相关城市工业街区更新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化 街区更新 苏纶场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基于计算模拟的历史街区新触媒点的推导——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
15
作者 王彪 李吉照 《中国名城》 2024年第7期76-84,共9页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部分历史街区与城市空间逐渐表现出活力不足、空间发展落后等问题,需要寻求与现代城市生活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基于触媒理论,通过对场地原有城市元素的分析,利... 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发展,部分历史街区与城市空间逐渐表现出活力不足、空间发展落后等问题,需要寻求与现代城市生活协调共生的有效途径。以苏州十全街地块为例,基于触媒理论,通过对场地原有城市元素的分析,利用计算机模拟地块内建筑与景观对人的影响,从而生成新触媒点和待改造或更新的位置。在最大限度保护区域本来面貌和建筑的同时,客观地对场地进行梳理,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街区 城市元素 触媒理论 计算机模拟 保护与更新 苏州
下载PDF
木园堂,苏州动迁小区中的民间预制装配式快速建造体系研究
16
作者 唐争光 罗辉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30-33,共4页
木园堂是苏州民间临时举行红白喜事酒席的场所建筑,当下普遍存在于动迁小区中。木园堂的建造体系具有预制装配式特征,包含一整套完整的预制组件,具有便捷运输、快速搭建和拆卸的特点。木园堂是民间为满足当地民俗活动需求而建造的空间,... 木园堂是苏州民间临时举行红白喜事酒席的场所建筑,当下普遍存在于动迁小区中。木园堂的建造体系具有预制装配式特征,包含一整套完整的预制组件,具有便捷运输、快速搭建和拆卸的特点。木园堂是民间为满足当地民俗活动需求而建造的空间,体现了民间的建造智慧,其预制装配式快速建造方式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和建造研究,认知木园堂的建造体系,以类型学方法揭示其适应民俗活动需求的空间发展逻辑,为木园堂的现代发展提供基础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园堂 预制装配式 民间快速建造体系 模块化 类型学
下载PDF
“适应性”视角下开放建筑研究与本土化应用述评
17
作者 孙磊磊 潘福林 +1 位作者 王汝昊 陈荣山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1-16,共6页
开放建筑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遵循开放可变的灵活性,其理念为我国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指引。研究简述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演化历程与流变,从“技术适应、空间适应、地域适应”... 开放建筑被认为是一种设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应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遵循开放可变的灵活性,其理念为我国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指引。研究简述开放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演化历程与流变,从“技术适应、空间适应、地域适应”三个维度辨析其设计方法和适用领域,探讨开放建筑理论在当代城乡转型期的本土化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而从技术场景、内涵拓展、学科交叉等方面提出未来延伸方向,以期将其“开放”的内核和潜力注入更广阔的城乡更新与建设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建筑理论 技术适应性 空间适应性 地域适应性 本土化
下载PDF
地景建筑空间思维模式下低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
18
作者 吴国栋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26-28,共3页
针对建筑学本科低年级学生拘泥于建筑物三维形象的固有保守认知和忽视城市文脉及场地环境设计的问题,以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介绍设计课选题和选址的价值导向,通过在城市绿带选址中引入地景建筑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 针对建筑学本科低年级学生拘泥于建筑物三维形象的固有保守认知和忽视城市文脉及场地环境设计的问题,以苏州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介绍设计课选题和选址的价值导向,通过在城市绿带选址中引入地景建筑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人工环境呼应自然环境文脉,完善初学者的空间设计思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景建筑 城市建筑 大地景观 空间设计思维 地表操作
下载PDF
建筑社会凝聚作用的理论源流与当代实践
19
作者 郑兴 孙磊磊 +1 位作者 潘福林 李诗吟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154-157,163,共5页
建筑思想与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革新,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承载体,建筑直接或间接地起到社会凝聚的作用。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社会形态下的建筑典例,深入挖掘“社会凝聚器”相关理念和实践经验,理清建筑社... 建筑思想与形态总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革新,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承载体,建筑直接或间接地起到社会凝聚的作用。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历史社会形态下的建筑典例,深入挖掘“社会凝聚器”相关理念和实践经验,理清建筑社会凝聚作用产生的根源和发展脉络,总结理念的作用规律和实践形式。为理解当下建筑实践中空间、社会、行为等设计要素需求提供经验,并为类似建筑模式的再思考与再创造提供全新的视角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凝聚 建筑观念 价值认同 公共空间 归属感
下载PDF
典型革命文物片区保护与利用策略比较研究——以苏州与石家庄为例
20
作者 袁荃 刘星雨 郭恒杰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6期226-229,共4页
苏州和石家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资源丰厚,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西柏坡革命片区作为两地特色鲜明且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片区,对开展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两个片区的整体风貌及片区内文物现状和价值进行分析... 苏州和石家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资源丰厚,五卅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西柏坡革命片区作为两地特色鲜明且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片区,对开展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两个片区的整体风貌及片区内文物现状和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两地对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策略的异同,总结做好革命文物工作的方法;并结合实际为更好推进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保护利用 红色文化 文旅结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