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运动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HSP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陆阿明 陆爱云 夏春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大强度力竭运动组、大强度耐力训练组和大强度耐力训练+大强度力竭运动组...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组、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大强度力竭运动组、大强度耐力训练组和大强度耐力训练+大强度力竭运动组,耐力训练持续6周,力竭运动在最后1次耐力训练后次日进行,各组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运动对CNS脑和脊髓6个部位HSP70表达的影响。结果:中等、大强度耐力训练组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力竭运动组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应的耐力训练组,其中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大强度力竭运动组表达增加最显著。结论:耐力训练是CNS各部位HSP70表达水平增加的重要诱导因素,运动强度的适应性改变是决定耐力训练后CNS各部位HSP70表达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70表达 中枢神经系统 有氧运动 热休克蛋白70(HSP70) 耐力训练 中等强度 图像分析方法 CNS 适应性改变 训练组 运动组 SD大鼠 力竭运动 免疫组化 诱导因素 运动强度 对照组 训练后 表达量 水平
下载PDF
急性力竭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陆阿明 陆爱云 夏春林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2-65,59,共5页
为了探讨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功能的影响,对SD大鼠急性力竭运动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的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急性力竭运动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力竭运动强度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且均为神经胶质细胞。表明急性... 为了探讨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功能的影响,对SD大鼠急性力竭运动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的数量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急性力竭运动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加,力竭运动强度增加凋亡细胞数量增加,且均为神经胶质细胞。表明急性力竭运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功能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凋亡 神经胶质细胞
下载PDF
红细胞生成素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促分化作用及对分化后细胞的保护作用
3
作者 张静 沈慧 夏春林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EACM)对神经干细胞促分化作用及对分化后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和1型星形胶质细胞,收集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清液,用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的... 目的观察红细胞生成素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EACM)对神经干细胞促分化作用及对分化后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和1型星形胶质细胞,收集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清液,用于神经干细胞分化实验的研究。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算其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同时利用FeSO4和H2O2制造细胞损伤模型,用EACM继续培养48h,然后检测细胞活性和存活细胞数。结果EACM组神经干细胞分化明显,神经元比率较星形胶质细胞上清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分化后的细胞中加入H2O2后,继续用EACM培养的实验组吸光度(A)值和细胞存活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结论红细胞生成素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有促其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并对分化后的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分化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中相关脑区小胶质细胞反应性差异研究
4
作者 张志军 董玉林 +3 位作者 刘晓娟 刘娟 夏春林 倪衡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为了探讨Parkinson病(PD)小鼠相关脑区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用GSA I-B4-HRP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黑质致密部(SNc)、尾壳核(CPu)、腹侧被盖区(VTA)和额叶联合皮层(FrA)四个部位中小胶质细胞的... 为了探讨Parkinson病(PD)小鼠相关脑区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MPTP诱导的小鼠PD模型,用GSA I-B4-HRP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黑质致密部(SNc)、尾壳核(CPu)、腹侧被盖区(VTA)和额叶联合皮层(FrA)四个部位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同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了SNc和VTA中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Pu和FrA内TH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SNc中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CPu中TH蛋白的含量在MPTP腹腔注射后1 d即大幅度降低(降幅约为68%);在MPTP腹腔注射后3 d起SNc中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CPu中TH蛋白的含量逐步增加;小胶质细胞在MPTP腹腔注射后1~3 d的反应明显,然后逐渐减弱。VTA中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FrA中TH蛋白的含量在MPTP腹腔注射后降幅不明显(降幅约在15%),小胶质细胞在MPTP腹腔注射后1 d的反应较为明显,其它时段的变化不显著。本研究结果提示:PD模型小鼠SNc和CPu中的小胶质细胞反应明显强于VTA和FrA区,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在SNc中的多巴胺(DA)能神经元损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病 MPTP 多巴胺能神经元 小胶质细胞 小鼠
下载PDF
富集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植骨材料在脊柱融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健 邱勇 +2 位作者 夏春林 唐晓波 胡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8期5536-5539,共4页
目的:探索通过自体骨髓富集的间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作为植骨材料进行脊柱融合的新方法。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5-01/2006-02建湖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及固定患者48例。②实验分组:... 目的:探索通过自体骨髓富集的间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作为植骨材料进行脊柱融合的新方法。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5-01/2006-02建湖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及固定患者48例。②实验分组:根据植骨融合材料不同随机分为2组,干细胞+复合材料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5~49岁。自体髂骨移植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0岁。③实验干预:采自体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富集的间质干细胞悬液与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复合2h后作为植骨材料。干细胞+复合材料组采用骨髓间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移植;自体髂骨移植组采用自体髂骨移植。④实验评估:对所有患者脊柱融合情况、临床疗效、伤椎复位后高度丢失等进行比较分析,评定脊柱融合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富集的有效性:富集前后骨髓间质细胞浓度达到8倍。②临床疗效:干细胞+复合材料组所有病例取髓处疼痛术后1周消失,均未发生感染。自体髂骨移植组术后3个月取骨处仍有疼痛。所有病例无感染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12个月LBOS评分优良率干细胞+复合材料组71%(17/24),自体髂骨移植组79%(19/24)。③脊柱融合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者X射线、检查均示有良好的脊柱融合,两组在术后3个CT月移植物密度降低并可见双侧薄层融合块,术后6个月双侧可见整块新生骨或单侧大块新生骨。按Lenke字母分级法融合分级,两组均无C、级融合。④Cobb角测量结果:伤椎复位后高度丢失干细胞+复合材料组平均为2.38°D,自体髂骨移植组平均为2.42°。结论:通过自体骨髓富集的间质干细胞复合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应用于胸腰椎骨折后外侧融合可取得与自体髂骨移植同等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有效的植骨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间质干细胞 羟基磷灰石类 磷酸钙类 骨移植 组织构建
下载PDF
巢蛋白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在O-2A谱系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鹏 孙文阁 夏春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6-177,188,F0002,共4页
目的观察O-2A(oligodentrocyte-type-2 astrocytes)谱系细胞是否是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方法取新生大鼠脑皮质体外培养纯化的O-2A祖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巢蛋白(nestin)和... 目的观察O-2A(oligodentrocyte-type-2 astrocytes)谱系细胞是否是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方法取新生大鼠脑皮质体外培养纯化的O-2A祖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应用激光共聚焦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巢蛋白(nestin)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SEA-1)的表达。结果nestin在O-2A祖细胞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在少突胶质细胞中不表达;SSEA-1仅在2型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结论nestin和SSEA-1在O-2A谱系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A谱系细胞 巢蛋白 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NGF和GDNF对大鼠嗅鞘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7
作者 黄镇 孙敏 +1 位作者 崔志明 夏春林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嗅鞘细胞(OECs)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OECs的培养液中不加神经营养因子(对照组)或加入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NGF组和GDNF组),倒置显微镜下进... 本研究旨在比较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嗅鞘细胞(OECs)体外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OECs的培养液中不加神经营养因子(对照组)或加入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NGF组和GDNF组),倒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通过S-100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OECs体外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显示:NGF组和GDNF组OECs增殖和分化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NGF组又明显好于GDNF组(P<0.01)。这些结果提示NGF能促进大鼠OECs体外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F GDNF 增殖和分化 嗅鞘细胞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电刺激治疗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韩震 周岱 +3 位作者 俞光弟 殷光中 王中 印其章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建立大鼠意识障碍模型 ,研究神经电刺激对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电解毁损大鼠中脑网状结构的方法造成意识障碍的实验模型 ,然后采用脉冲电经皮肤分别行正中神经刺激 (MNS)和“人中”穴刺激 (RZAS) ,并观察大鼠... 目的 建立大鼠意识障碍模型 ,研究神经电刺激对意识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电解毁损大鼠中脑网状结构的方法造成意识障碍的实验模型 ,然后采用脉冲电经皮肤分别行正中神经刺激 (MNS)和“人中”穴刺激 (RZAS) ,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脑电图 (EEG )和意识状态的变化。结果 毁损大鼠中脑的被盖部后 ,大鼠行为、脑电变化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经神经电刺激后 ,意识障碍的大鼠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和EEG觉醒反应 ,MNS以对侧的EEG觉醒反应更明显 ,而RZAS则表现双侧的EEG觉醒反应 ,对同一只动物产生激醒作用 ,RZAS所需要的电压值较MNS为小。结论 毁损大鼠中脑的被盖部可以造成大鼠的意识障碍模型 ,MNS或RZAS对大鼠中脑损伤后昏迷具有促醒作用。MNS治疗时应刺激双侧的正中神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神经电刺激 治疗 意识障碍 脑电图
原文传递
大鼠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痛阈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9
作者 姚明 杨建平 +3 位作者 肖旺频 矫勇轶 蒋星红 印其章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54-555,共2页
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作为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模型是许多内脏痛研究的依据[1].动物痛阈测定易受气温、湿度、昼夜节律、饥饿状态、动物种系、性别与周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影响结直肠扩张大鼠模型痛阈的主要... 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作为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模型是许多内脏痛研究的依据[1].动物痛阈测定易受气温、湿度、昼夜节律、饥饿状态、动物种系、性别与周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影响结直肠扩张大鼠模型痛阈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对内脏痛痛阈影响的程度,国内外尚未定论.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气囊长度、性别及体重对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痛阈的影响,找出痛阈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减少实验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结直肠扩张 内脏痛模型 痛阈 CRD 气囊
原文传递
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与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A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明 杨建平 +4 位作者 常向阳 肖旺频 王丽娜 矫勇轶 印其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8-330,共3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与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A(BABA_A)的关系。方法49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 g,随机均分为7组:腹腔异丙酚10 mg/kg体重组(P i.p.)、侧脑室荷包牡丹碱0.25 μg组(Bic i.c.v.)、脊髓蛛网膜下腔荷...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与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A(BABA_A)的关系。方法49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 g,随机均分为7组:腹腔异丙酚10 mg/kg体重组(P i.p.)、侧脑室荷包牡丹碱0.25 μg组(Bic i.c.v.)、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0.25μg(Bic i.t.)、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各0.125μg组(Bic i.c.v./i.t.)、侧脑室预注荷包牡丹碱0.25 μg+腹腔异丙酚10 mg/kg体重组(Bic i.c.v.+P i.p.)、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0.25μg+ 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t.+Pi.p.)、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各0.125 μg+腹腔异丙酚10 mg/kg体重组(Bic i.c.v./i.t.+P i.p.)。侧脑室或/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 min腹腔给药。采用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以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最小扩张压力值为痛阈,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各时间点的大鼠痛阈变化。结果腹腔注射异丙酚10 mg/kg体重,5 min后结直肠扩张痛阈显著提高(P<0.05.P<0.01),10~15 min达高峰,持续20 min;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结直肠扩张痛阈均无明显变化 (P>0.05);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kg体重,3组给药后5~20min内结直肠扩张痛阈也均有提高,但其增高值均明显低于P i.p.组(P<0.05,P<0.01);且这3组之间最大镇痛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均可部分拮抗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因而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受脊髓与脊髓上中枢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内脏痛 荷包牡丹碱 γ-氨基丁酸受体A
原文传递
纳洛酮对亚睡眠剂量异丙酚大鼠结直肠扩张抗伤害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姚明 杨建平 +3 位作者 肖旺频 矫勇轶 蒋星红 印其章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37-1138,共2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g,随机均分为5组:生理盐水(NS组);异丙酚(P5组);异丙酚(P10组);纳洛酮(Nal组);预注纳洛酮+异丙酚(Nal+P10组),药物均由腹腔注射.采用结直肠扩张模... 目的探讨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及其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g,随机均分为5组:生理盐水(NS组);异丙酚(P5组);异丙酚(P10组);纳洛酮(Nal组);预注纳洛酮+异丙酚(Nal+P10组),药物均由腹腔注射.采用结直肠扩张模型,以大鼠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最小扩张压力值为痛阈,观察给药前后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腹腔注射异丙酚5mg/kg体重或10mg/kg体重,5min后结直肠扩张痛阈均有提高(P<0.05),10~15min达高峰(P<0.01),持续15~25min;NS组、P5组与P10组之间痛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Nal+P10组注射异丙酚后5~20?min内结直肠扩张痛阈增高值明显低于P10组(P<0.05,P<0.01).结论亚睡眠剂量异丙酚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内脏抗伤害作用;腹腔预注纳洛酮可部分拮抗异丙酚的作用,因而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与阿片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结直肠 抗伤害作用 痛阈 纳洛酮 大鼠 睡眠 雄性 阿片受体 拮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