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病原学特征。结果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44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2.74/10万,其中2018年最高,为259.74/10万;2020年最低,为56.1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177.205,P<0.05)。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5∶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共计11660例,占80.77%,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3603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24.96%,各年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844.600,P<0.05);散居儿童最多,共报告7752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3.70%。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2020、2022、2023年呈单峰分布特征,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10—12月,9—12月,6—8月,2012—2019及2021年呈双峰分布特征,5—7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9—12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各乡镇均有发病,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北桥街道(176.30/10万)、元和街道(175.60/10万)、黄埭镇(152.83/10万),不同街道年均报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553.495,P<0.05)。10年间手足口病的病原谱不断变化,EV71、CA16、CA6交替成为优势病原,2014—2017年优势病原为EV71型,分别占90.32%、42.31%、55.56%、69.23%;2018、2020—2024年为CA6型,分别占52.27%、88.00%、57.95%、71.43%、71.43%;2019为CA16型,占49.02%。结论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数均呈现明显的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主动检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及措施。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肺部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者74例,为A组。同时段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90例,为B组。通过单...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肺部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者74例,为A组。同时段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90例,为B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临床特征、CT影像特征及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各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重症肺炎、实变影、胸腔积液4个自变量是独立预测因子。临床模型、CT影像模型及联合诊断模型AUC分别为0.893(95%CI:0.843~0.943)、0.838(95%CI:0.773~0.903)、0.948(95%CI:0.915~0.981)。临床与CT影像模型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467,P=0.142)。联合诊断模型与临床、CT影像模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3.236、4.293,P分别为0.001、<0.001)。校准曲线表明,联合诊断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的良好一致性。DCA示联合诊断模型的净收益最大。结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诊断效能优异,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鉴别。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资料,病原学监测结果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及病原学特征。结果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443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42.74/10万,其中2018年最高,为259.74/10万;2020年最低,为56.1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177.205,P<0.05)。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为1.45∶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共计11660例,占80.77%,1~<2岁年龄组发病数最高3603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24.96%,各年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844.600,P<0.05);散居儿童最多,共报告7752例,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3.70%。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2020、2022、2023年呈单峰分布特征,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10—12月,9—12月,6—8月,2012—2019及2021年呈双峰分布特征,5—7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9—12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各乡镇均有发病,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北桥街道(176.30/10万)、元和街道(175.60/10万)、黄埭镇(152.83/10万),不同街道年均报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553.495,P<0.05)。10年间手足口病的病原谱不断变化,EV71、CA16、CA6交替成为优势病原,2014—2017年优势病原为EV71型,分别占90.32%、42.31%、55.56%、69.23%;2018、2020—2024年为CA6型,分别占52.27%、88.00%、57.95%、71.43%、71.43%;2019为CA16型,占49.02%。结论2014—2023年苏州市相城区手足口病发病数均呈现明显的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主动检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及措施。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肺部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者74例,为A组。同时段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90例,为B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临床特征、CT影像特征及联合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各个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之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重症肺炎、实变影、胸腔积液4个自变量是独立预测因子。临床模型、CT影像模型及联合诊断模型AUC分别为0.893(95%CI:0.843~0.943)、0.838(95%CI:0.773~0.903)、0.948(95%CI:0.915~0.981)。临床与CT影像模型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1.467,P=0.142)。联合诊断模型与临床、CT影像模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3.236、4.293,P分别为0.001、<0.001)。校准曲线表明,联合诊断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的良好一致性。DCA示联合诊断模型的净收益最大。结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诊断效能优异,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