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FNA治疗伴或不伴外侧壁损伤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付建国 朱剑 +1 位作者 杨可为 徐闯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66-869,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效果是否与股骨外侧壁(简称外侧壁)的完整性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IF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等影像学资料显示的外侧壁情况进行分组,分为... 目的:分析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效果是否与股骨外侧壁(简称外侧壁)的完整性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IFF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中、术后等影像学资料显示的外侧壁情况进行分组,分为外侧壁完整组(A组)和外侧壁损伤组(B组)(包括医源性外侧壁损伤),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术中和术后资料,探讨外侧壁完整性与PFNA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病人基线资料、尖顶距(TAD)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PFNA手术治疗IFF的效果与外侧壁的情况密切相关,外侧壁完整组较外侧壁损伤组病人手术效果好。术中应积极保护外侧壁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外侧壁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2
作者 徐闯 杨可为 +2 位作者 孙思鑫 朱志军 朱剑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5-822,共8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患者患侧是否发生内固定物周围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18例)和未再骨折组(105例)。收集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是否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骨折分型、骨折复位情况、开始负重时间、尖顶距(TAD)、是否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及内侧壁复位状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TAD、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均为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患者再骨折的相关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Ⅰ~Ⅲ级、TAD≥25 mm、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21 mm是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建立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65(95%CI:0.927~1.000),显示出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合并内科慢性疾病、Singh指数Ⅰ~Ⅲ级、TAD≥25mm、不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外侧壁厚度≤21mm是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关键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精确评估PFNA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再骨折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