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母语非维吾尔语学生维吾尔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为例
1
作者 吾斯曼·居买 《中国校外教育》 2020年第36期94-95,共2页
维吾尔语教学中,语音、语法内容是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生源不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母语非维吾尔语学生对维吾尔语的认识、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维吾尔语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学生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维吾尔语教学中,语音、语法内容是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生源不同,来自全国各地的母语非维吾尔语学生对维吾尔语的认识、了解有所不同。因此,在维吾尔语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学生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探析维吾尔语语音、语法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语教学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微
2
作者 马依丝古丽·乌苏音 吾斯曼·居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237-240,共4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进一步的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重要专业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进一步的加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重要专业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应加强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语言水平。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加快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步伐,研究出更加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色的教学方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为我国输出更多高质量综合性人才。本文基于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究,探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新路径,以期实现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语言文学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对策研究
3
作者 陈烁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基础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而新工科大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方面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语言文字作为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基础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而新工科大学生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方面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语言使用不规范、交流能力有限和文化理解不足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详细分析原因后,高校可采取相应措施,如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普通话、书法、大学语文等课程,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从普通话和汉字两方面优化实训环节,同时强化大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反哺回馈意识,多措并举提升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新工科大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表达,更对其未来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有很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大学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应用能力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对标师范类认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小红 张小平 《文教资料》 2021年第8期204-206,共3页
对标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相关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教学面临的具体困境入手,探索平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为主的实... 对标教育部关于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相关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教学面临的具体困境入手,探索平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基于实践、面向中学、切合课改、立足地方、适应时代、借助媒体、追求特色的语文实践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认证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实反思与应对之策
5
作者 吾斯曼·居买 马依丝古丽·乌苏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7-122,共6页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是对文科教育长期以来画地为牢思维模式的一种突破,它强调打破门户之见、学科壁垒及国际化隔阂,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交叉知识传授,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古代文学是典型的文科学科,应当正... “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是对文科教育长期以来画地为牢思维模式的一种突破,它强调打破门户之见、学科壁垒及国际化隔阂,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交叉知识传授,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古代文学是典型的文科学科,应当正视当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从多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建议:更新育人理念,注重学生的精神熏陶与灵魂引领;更新教学观念,回归文学本位,筑牢知识塔基;更新文化传承意识,融入传统文化学习,培育学生文化自信;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大打通式”的学习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古代文学教学 精神熏陶 文化传承 跨学科融通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中国文学”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沂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第9期86-90,96,共6页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民族高校“中国文学”的思政出路,既要从新文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中国文学”对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两方面认识其必要... “中国文学”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面向汉语言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新文科背景下探讨民族高校“中国文学”的思政出路,既要从新文科建设对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与“中国文学”对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两方面认识其必要性,又要从课程认识与适应、专业融通与课程搭建、人才培养与思政协同等方面认识其不足之处,最后从知识生产与教育培养“目标化”、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智能化”、课后训练与科研导向“项目化”等三方面寻找出路,以期实现新文科视域下“中国文学”课程“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民族高校 “中国文学” 课程思政 改革探索
下载PDF
中国古代游牧民的内向发展与农耕民的关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在结构
7
作者 贺卫光 周晓霞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游牧民所创造出来的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农耕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游牧民的内向发展,可以看作是迁徙到靠近农耕民的地区或迁徙到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地区。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 游牧民所创造出来的游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农耕民间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游牧民的内向发展,可以看作是迁徙到靠近农耕民的地区或迁徙到适宜发展农业经济的地区。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角度,探讨游牧民内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农牧关系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揭示此类机制对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 农耕民 内向发展 多元一体 内在结构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
8
作者 沈卫荣(译) 夸新木加(译) 更松巴毛(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是要在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树立起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之象征的中华民族认同,而其前提首先是要正确地界定“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为此我们必须同时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牢固确立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五十六个民族的百姓都是中国人的崇高信念。而藏传佛教中国化则不是要将它汉化,而是要使它更加适应中华民族新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助缘。为此,我们不但要把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把汉藏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进而把中国境内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传统联结起来,加强中国佛教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传佛教中国化 汉藏佛学 汉化与中国化
下载PDF
危机与挑战:人工智能科技下的文学创作何去何从
9
作者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裴家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4,共10页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论侧重于作者艺术发现、艺术构思和精神劳动物化的一个完整过程。人工智能创作的迅速发展给作家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探讨人工智能创作如何影响作家创作,需分析数字人文技术如何提升文学创作效率、推... 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论侧重于作者艺术发现、艺术构思和精神劳动物化的一个完整过程。人工智能创作的迅速发展给作家文学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探讨人工智能创作如何影响作家创作,需分析数字人文技术如何提升文学创作效率、推动文学形式创新,并指出技术带来的原创性稀释、情感表达局限及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冲击等诸多方面。为应对这些挑战,探讨保持原创性、注重深度情感表达、提升理论适应性和文学素养以及确保信息准确性和版权保护等系列问题。在社会数字化进程中,文学创作何去何从,这是文学理论中不可忽视的时代命题。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能否代替作家创作须在比较中深入思考。文学创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推动文学走向更繁荣多元的未来,但需谨慎确保技术服务于艺术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人工智能 技术革新 文学理论 AI写作
下载PDF
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清河湟诗文创作述论
10
作者 多洛肯 晏庆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人的大量涌入,河湟地区诗文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整体上表现为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明清河湟诗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文学交融特征。独特的西北风光与新奇的景观意象拓展了主流文人的创作题材,大气磅礴、苍凉悲壮的地域文化气质也以超强的感染力影响了外来文人诗风的转变。同时,丰富的文学交往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推动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文人汉语诗文创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河湟地区 诗文创作 文学交融
下载PDF
祁连山地区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研究——以“吃人婆”型故事为中心
11
作者 贺卫光 扈永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6,共12页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几大文化类型交融共生的重要场域。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各民族流传的25个“吃人婆”型故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地区各民族“吃人婆”型故事均属于中国“狼外婆”故事类型且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特征。流传于祁... 祁连山地区是中国几大文化类型交融共生的重要场域。运用故事形态学方法,对祁连山地区各民族流传的25个“吃人婆”型故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地区各民族“吃人婆”型故事均属于中国“狼外婆”故事类型且具有明显的共同性特征。流传于祁连山地区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角色,具有形象和行为上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符合吃人婆故事的角色功能设定,均被纳入到“吃人婆”型故事中。基于各民族情感、心理、信仰等文化内涵的互通性,各民族“吃人婆”故事中表征出共同的文化象征和隐喻。研究该地区“吃人婆”型故事中蕴含的各民族共同传承、交融、共享的文化质素,对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 “吃人婆”型故事 狼外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赓续先秦元典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2
作者 多洛肯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8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强调了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先秦文化元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具有时间的早期性、内...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问题,强调了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先秦文化元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具有时间的早期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独创性与启发性、精神品质的美好性、地位的崇高性、影响的广泛性与深远持久性。其中体现的“以人为本”“仁爱思想”“中和思想”“家国情怀”等思想早已深深融进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淬取和借鉴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度结合,弘扬和阐释其现代价值,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矫正和弥补现代文明缺失,指引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元典 元典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神话演变与民族文化交融研究——以西王母神话为例
13
作者 僧格 路转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1,共10页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 神话是上古时期的人们用幻想形式观照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神话的演变往往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关。发轫于昆仑山脉的西王母神话起初代表的是羌戎部族的文化记忆,随着羌戎与中原民族交往的加深,其主人公西王母的形象发生改变。西王母神话的演变过程中渗透着羌戎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其和谐的精神内核对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神话 民族文化交融 和谐共生
下载PDF
文化恋曲与国族诗力——论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书写
14
作者 李小红 毛贤娜 《粤海风》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黄河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表达着国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言说国家认同、民族精神,表征国民的文化记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文学... 作为一种符号象征,黄河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表达着国民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在言说国家认同、民族精神,表征国民的文化记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文学建构,首先,通过“黄河—母亲”的隐喻使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在启蒙、救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促进了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其次,黄河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血性精神,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在黄河诗歌中得到了多样化的表达。最后通过“诗歌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逻辑,黄河诗歌借黄河形塑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中国现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的研究,不仅表现了黄河的诗歌书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中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诗歌 国家认同 民族精神 文化记忆 民族共同
下载PDF
节庆仪式与乡村公共性维系——基于西北民族走廊“拉扎文化区域”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芸霞 马立峰 《甘肃高师学报》 2020年第6期104-109,共6页
甘肃省中部的定西、甘南、临夏三州(市)多民族交界地带100多个行政村落的20多万群众中,盛行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形成了以拉扎系列活动为特征的“拉扎文化区域”。文章以神圣与世俗之间异质转化中的仪式时空作为切入视角,以拉扎仪... 甘肃省中部的定西、甘南、临夏三州(市)多民族交界地带100多个行政村落的20多万群众中,盛行一个独特的节日——拉扎节,形成了以拉扎系列活动为特征的“拉扎文化区域”。文章以神圣与世俗之间异质转化中的仪式时空作为切入视角,以拉扎仪式“跳拉扎”为田野调查对象,描述植根于乡村自身的民俗仪式活动的变迁,探讨节庆及其仪式对其文化区域内凝聚番汉多民族群体、获得权威认同的维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走廊 拉扎文化区域 乡村公共性 仪式 番汉交融
下载PDF
“花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笑天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5,共13页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载体 文化
下载PDF
略谈语言和言语的异同关系
17
作者 小平 傅千吉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2期58-70,共13页
人类的言语行为包含了两部分,即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此观点自索绪尔提出以来后,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受到颇多的关注和探讨,索绪尔认为厘清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此认识语言和言语的异同关系已成为现... 人类的言语行为包含了两部分,即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此观点自索绪尔提出以来后,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受到颇多的关注和探讨,索绪尔认为厘清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语言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此认识语言和言语的异同关系已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现代语言学理论在涉藏地区传播较晚,至今在用藏语言对语言和言语的异同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语言和言语的名称也不统一,对语言和言语的异同关系也关注不足。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中,语言与言语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其异同关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索绪尔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的区分视为语言研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从应用方面来看,区分语言和言语在应用语言学中,尤其是在语言学教学中价值颇大。通过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探讨,语言和言语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应有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得到一些理论的支撑。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不但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理清了语言学的研究思路,而且论证了语言学的客观现实性。因此,文章针对语言学理论中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的重要性,立足于语言学理论的典籍,对语言与言语的概念、联系、区别和区分等略作探讨,以期加深我们对语言与言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言语 异同关系 区分意义
下载PDF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
18
作者 刘敬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1-46,共6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对现代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梳理与经典评判的理论篇章。在客观、理性、包容、开放的批评话语中,鲁迅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认知与时代评判,推动了现代...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对现代小说创作进行系统梳理与经典评判的理论篇章。在客观、理性、包容、开放的批评话语中,鲁迅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展示了别具一格的文学认知与时代评判,推动了现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批评 《小说二集序》 现代文学
下载PDF
陈敬容的小说佚文与创作姿态——兼谈其署名“蓝冰”的文学活动
19
作者 张曦萍 张天佑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6-94,共9页
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 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属自传体小说。首先,这三篇小说文本较之诗歌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构成诗人情感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二佐证。其次,这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署名“蓝冰”,根据小说文本与同时期诗歌的照应可以发现,这一笔名并不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仅是诗人发表译诗的署名,而代表着对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反思与怀缅,这对理解其整体创作面貌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这三篇小说与诗人以“蓝冰”署名的其他文学活动形成呼应,并集中展现出作家独有的写作姿态,即融于生命的回应式创作与面向未来的确证式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敬容 小说佚文 “蓝冰” 写作姿态
下载PDF
蒙古语授课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
作者 图雅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在“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在“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有一定难度,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教师在为蒙古语授课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摸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基础及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审美、感知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语授课学生 古代文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