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白诗歌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永恒丰碑——访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潘殊闲教授 |
潘殊闲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
2016 |
0 |
|
2
|
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 |
谢应光
王方
冯永泰
黄进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3
|
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看文化软实力 |
曹顺庆
王庆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4
|
论1978年以来的文学评奖与文学场逻辑的衍化 |
范国英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5
|
制度·文学制度·文学评奖 |
范国英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3
|
|
6
|
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评奖及评奖机制的形成 |
范国英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4
|
|
7
|
文学制度与文学的边界 |
范国英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8 |
2
|
|
8
|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 |
张厉冰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9
|
寻找古代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契合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
喻芳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7
|
|
10
|
继承与创新:改革开放中国文学三十年 |
谢应光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1
|
1990年代以来市场对文学制度的介入——以“纯文学”期刊的评奖为视点 |
范国英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2
|
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
徐涛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0
|
|
13
|
政治资本的弱化:新时期文学场初步建立的标志——以茅盾文学奖和“民间奖”的对立为视角的考察 |
范国英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4
|
对新时期文学的一种历史性反思——以1978年文学评奖的运作机制为视点 |
范国英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15
|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李劼人文学思想 |
王学东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2
|
|
16
|
四川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三十年 |
潘殊闲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7
|
现实题材的获奖作品与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 |
范国英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1
|
|
18
|
新型文学史的开创,文学世家研究的力作——评李朝军著《家族文学史的建构——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 |
潘殊闲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9
|
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方法 |
王万洪
|
《临沂大学学报》
|
2018 |
2
|
|
20
|
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 |
潘殊闲
|
《攀枝花学院学报》
|
200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