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学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美英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27,144,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民族学研究生学位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堪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民族学研究生学位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堪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细做实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思政教育途径、教研形式、学术交流方式、学位论文选题等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取得了一些实效。当前,民族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仍亟须破解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学术阵地建设、合作实践基地机制构建等方面的难题,应加强创新引领,着力把民族学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育人阵地,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研究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能力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羌族研究综述——以西南民族大学学人的著述为中心
2
作者 王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3-120,143,共9页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年间羌族研究多领域齐头并进;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灾后羌族经济社会文化重建为重心。梳理这些过往研究之余,可以归纳出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三个特点:紧扣时代话语,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坚守学理思考,经典论题的探讨不断深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治学,凝练出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优势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不能以民族的边界画地为牢,要在区域视野下观察、思考羌族的社会与文化;更要自觉地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从事羌族研究的知识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立辉 郝彧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123,共11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单项突破迈向系统推进,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多位一体教育平台的必要举措。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有助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具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维护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安全等时代价值。针对现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的情况,需要加强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使之与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学科建设 常态化机制 意识形态安全
下载PDF
多民族小区域社会共同性的形成——以贵州榕江县“宰牙四寨”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正文 龙宁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42,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实践中去认知和理解共同拥有的文化认同基础,进而才能引导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具体实践。本文聚焦于贵州榕江县郎洞镇的宰牙四寨小区域社会,梳理自清代雍正年间国家“开辟”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实践中去认知和理解共同拥有的文化认同基础,进而才能引导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的具体实践。本文聚焦于贵州榕江县郎洞镇的宰牙四寨小区域社会,梳理自清代雍正年间国家“开辟”建制治理下,重构了村寨人群地理空间,使之步入苗、侗、汉等多民族共居互动的社会结构过程。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是各民族面临相同的自然与社会生境,形成了共同的社会诉求和生活方式,一些被认为对共同生活与社会秩序稳定有保障的族性社会文化规则,被接纳重构为地缘性规则;另一方面是国家制度、文化理念、通用文字及现代民族平等政策等先后植入,与地方社会文化传统互动,生成新的整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超越单一民族的小区域共同体凝聚。该个案的意义在于透析出具有共同性的“文化中国”是由若干类似超越族性的小区域共同体及其文化共遵共享连缀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居 小区域社会 协作与竞争 宰牙四寨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样态及多维思考——以凉山州西昌、喜德和甘洛三地为个案
5
作者 毕青青 聂鹏 杨宇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1,129,共14页
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推普”,是国家关注民族地区与农村区域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关键举措。此举旨在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这不仅是一项提升教育公平性的... 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推普”,是国家关注民族地区与农村区域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关键举措。此举旨在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这不仅是一项提升教育公平性的扶贫先导工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培育民族未来的重要基石。本文以凉山西昌、喜德、甘洛三个地区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方面设计研究方案,从个体、学校、家庭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研究发现:凉山州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率高、认同感强,语言能力与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教学质量、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凉山州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较弱的群体是农村男童。建议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资源建设;发挥学校基础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升父母参与度;建立学前教育共同体,促进均衡发展,以确保学前儿童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实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 学前儿童 国家通用语言 语言使用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藏学学科的建构探析
6
作者 杨忠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8-29,共12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必然也成为藏学研究和藏学学科建构的主线,进而对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另外,第六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要求,广大藏学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藏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强化责任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必然也成为藏学研究和藏学学科建构的主线,进而对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另外,第六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要求,广大藏学工作者要牢牢把握藏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强化责任担当,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牢牢掌握藏学研究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凝聚科研合力,不断开拓藏学研究新格局;加强队伍建设,集聚高端人才,造就一支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学风优良的藏学研究人才队伍。这为藏学研究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藏学作为一门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对藏族及藏族社会进行研究的国际显学,只有确立学科目标、瞄准学科对象、完善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能力,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提供有效的知识供给、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撑。随着社会发展的冲击,以及学科发展和学科分类、学科归口等划分的兴起,适应时代发展的藏学学科体系建设之必要性与迫切性尤其凸显。因此,加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并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一门适应时代和健全发展的藏学学科,不失为一种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传承藏族文化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学科建设发展的相关理论成果为依据,全面回顾藏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适应中国国情、学科发展、服务中华文明传承、进步、发展的学术实践,探索新时代藏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路径,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学 学科建构
下载PDF
投身藏汉民族关系史研究二十余载的学者——访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王川教授
7
作者 姜凌志 袁昌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先后应邀到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国...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先后应邀到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国澳门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西来大学等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学或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史,尤其是西藏历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含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先后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发表论文80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篇;出版《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等专著9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合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合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独著)等8项。文章围绕王川教授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藏汉民族关系史领域二十余载的研究,对其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川 西藏历史 康藏研究 社会史
下载PDF
明清时期传入少数民族村落的汉文文献文类考察——以攀枝花迤沙拉村的墓碑、墓志与族谱为例
8
作者 杨正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9,142,共12页
少数民族村落都会经历汉字从无到有的过程,汉字或汉文文献一般通过移民或学校传播。在西南地区考察发现,最早传入少数民族村落的汉文文献多为碑刻、墓志和族谱等文类,且为国家对边疆的文化治理之体现。明清王朝中央政府在强化西南边疆... 少数民族村落都会经历汉字从无到有的过程,汉字或汉文文献一般通过移民或学校传播。在西南地区考察发现,最早传入少数民族村落的汉文文献多为碑刻、墓志和族谱等文类,且为国家对边疆的文化治理之体现。明清王朝中央政府在强化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制度建制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治理,即“政统”与“道统”并施,且文化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入,逐渐融入并成为村民日常生活遵循的习俗规范。因此,聚焦对最早落地少数民族村落社会的汉文文献文类的考察,不仅可以清晰窥见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渐进过程,把握国家文化融入民族地区的早期形态,更重要的是民族村寨汉文碑刻、墓志和族谱等承载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为探究民族村落社会再结构过程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民族村落 汉文墓志与族谱 考察
下载PDF
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的分类与特征——兼及对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三语音系习得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秦祖宣 唐林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7,139,共13页
作为三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语音系习得曾一度是三语习得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颇具活力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双语者/多语者相对于单语者是否具有音系习得优势;三语音系习得中... 作为三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语音系习得曾一度是三语习得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成为一个颇具活力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双语者/多语者相对于单语者是否具有音系习得优势;三语音系习得中的跨语言影响;三语音系习得的理论模型。本文总结和归纳国外三语音系习得研究的成绩与特征。跟踪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四年的外语学习情况,开展纵向研究。采用神经语言学神经影像学技术与三语习得相结合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学生三语音系习得。以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学生为对象,考察其习得英语语调的情况。加强逆向迁移研究,探讨二语(汉语)、三语(外语)对少数民族学生母语的影响,检验音系渗透性假说,考察逆向迁移与语言磨蚀之间的关系。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三语音乐习得中的超音段特征习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语音系 语言习得 跨语言影响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场域结构——民族高校各民族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文章 闫丽娟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1,159,共13页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形成的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物理空间上彼此共在,社会空间上彼此共识,文化空间上彼此共享。民族高校各民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易于达成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通过对X民族高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民族高校存在各种类型的民族互嵌和互动的社会场域,相关民族主体作为社会行动者可在公共的社会场域内相识,形成民族个体在场或共在,促成民族互动形成面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格局。在民族高校里,各民族主体在共居、共学、共事和共乐等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共享的生活世界。这种共在共识共享的生活图景,构成了各民族相知相爱的生活气氛,实践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画面。因此,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场景中,国家在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培养民族个体的跨文化认知能力的基石,以此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结构 民族互动 生活图景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推动昭通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
11
作者 苏韦铨 王伟 申琼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130,共12页
党的组织在昭通地区成立之始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列为重要工作任务。面对复杂环境和党组织力量薄弱的客观现实,采取以建立健全党的民族工作机制为优势,增进少数民族民生福祉为基础,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为抓手,广泛的新思想宣传为引领,壮大各... 党的组织在昭通地区成立之始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列为重要工作任务。面对复杂环境和党组织力量薄弱的客观现实,采取以建立健全党的民族工作机制为优势,增进少数民族民生福祉为基础,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为抓手,广泛的新思想宣传为引领,壮大各民族的革命武装队伍为保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为法宝的“六位一体”实践形式,取得了关键性成效。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党在昭通地区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加强民族干部培养相联系,增强对各民族群众的政治牵引力;坚持统一战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向心力;坚持民族工作和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增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保障力。通过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昭通地区的民族工作,阐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我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昭通地区 民族团结进步
下载PDF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12
作者 毕文章 吉木哈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7,131,共10页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通过对某民族高校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观察和对参与者的访谈,研究发现,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促进了身... 校园民族舞蹈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和传承的一种方式,具有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通过对某民族高校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观察和对参与者的访谈,研究发现,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民族舞蹈的过程中,促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文化理解能力,这一过程对个体的文化接纳、社会适应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民族舞蹈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以文化互嵌共融促进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因此,校园民族舞蹈活动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的有效途径,体现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从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民族舞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积极作用
下载PDF
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道路的开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
13
作者 石子健 王田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历史上,黔东南地区是并未被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生苗区”,即所谓的“化外之地”,而清水江是黔东南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道路。明代伊始,中央王朝出于战略统治的需要,加强对清水江流域的开发经营,制定了各种措施政策,推动清水江流域融... 历史上,黔东南地区是并未被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生苗区”,即所谓的“化外之地”,而清水江是黔东南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道路。明代伊始,中央王朝出于战略统治的需要,加强对清水江流域的开发经营,制定了各种措施政策,推动清水江流域融合发展,其中道路的开辟便是重要举措之一。道路作为一种使用载体,既是文化历史的有机见证,也是积累人类社会更迭换代的重要基础。道路的开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交往交流,进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凝聚提供了空间与物质条件,并推动彼此凝聚融合,在实践中谱写团结向心的精神指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建的重要条件。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道路的开辟,不仅方便移民的迁入、儒学教育的推广,而且促进集市商贸的发展,重塑出清水江流域新的社会秩序,进而揭示清水江流域道路的开辟与国家权力、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刻关系。由此延伸,以道路的开辟与疆域统一、因地制宜的政策调整、文化滋润顺育民心、一体化进程作统一整合,着重探讨道路的开辟、各族群交流互动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建之关联。以古示今,前后相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道路 秩序重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基因——西南少数民族史诗与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宁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8,共14页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中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叙事母题与叙事结构,共享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共塑着相通的道德精神与伦理价值,传承着共同的文明观念与民族意识,表达着亲近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毫不夸张地说,西南少数民族的史诗与神话虽充满着浪漫想象与艺术加工,但并非虚构的文学和虚拟的记忆,而是文化真实、社会现实、地方经验的反映。与宏观历史叙事、官方话语表达及精英书写传统一样,史诗与神话也能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加文化养分和提供精神动力,二者同构、互补,共同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广泛社会基础、多元记忆证据及多层认同逻辑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与神话 历史根基记忆 中华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测量构想与实证进路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宇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获学界关注,学者们通过深入论证其理论内涵与认同逻辑,以期建构培养路径,但鲜有从社会心理内涵及其测量视野开展量化研究。本研究依托CSS2019数据,尝试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内涵与测量方式。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集体性为基础的认知取向内涵、以体验性为基础的情感取向内涵、以参与性为基础的行动取向内涵,三重内涵分别包含国家与共同体两个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指标建构满足信度效度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认知取向内涵为核心、以情感取向内涵为动力、以行动取向内涵为目的,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心理内涵的逻辑闭环。未来可以从铸牢效果、运行机制与测量工具开发3个方向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量化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心理内涵 社会心理测量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多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之变与文化之合--基于滇西北地区民族村落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航 《新媒体与社会》 2021年第1期481-494,共14页
新媒体的使用兼具输入现代生活方式与输出传统文化的双重特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玉龙县格子村的田野考察,关注新媒体对村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新媒体在当地社会与文化中的平衡作用。研究认为,多民族聚居的乡村... 新媒体的使用兼具输入现代生活方式与输出传统文化的双重特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玉龙县格子村的田野考察,关注新媒体对村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后新媒体在当地社会与文化中的平衡作用。研究认为,多民族聚居的乡村社会在新媒体介入下加速变迁,而乡村文化却以其强大的惯性得以保留并传承。新媒体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及交往,但未从根本上消解村落社会关系,其原因在于村落的多元文化与包容的网络文化在本质上的契合。可见在多元文化杂糅地区,传统文化调适新型社会具有可能。融入乡村文化,尊重主体表达,或可成为新媒体服务乡村的一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民族地区 多元文化 变迁 聚合
下载PDF
清代“盘江八属”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基于碑刻文献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宇浩 张中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06-114,共9页
“盘江八属”民族地区为北盘江流域的腹心区域,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然在清乾嘉时期至咸同年间,境内苗族、布依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爆发和参与反抗清政府残酷统治的大起义,同时又相继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于此背景下,该区域陷入了矛盾... “盘江八属”民族地区为北盘江流域的腹心区域,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然在清乾嘉时期至咸同年间,境内苗族、布依族、回族等民族相继爆发和参与反抗清政府残酷统治的大起义,同时又相继遭到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于此背景下,该区域陷入了矛盾尖锐、秩序混乱、乱象丛生的“病态”之中。地方、民间基层等组织自觉地利用齐团联防、乡规民约等形式,同时也借助国家形态的力量,开展了系列的社会治理工作,并催生出了不少体现教化民众、维系秩序、消革弊端等内容的碑刻文献面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刻文献 社会问题 乡村治理 “盘江八属”
下载PDF
凉山彝族文化与数字化教育的探索--评《地方民族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8
作者 阿呷克哈 何巫芝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8-I0008,共1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民族院校中,数字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却相对较低。《地方民族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是由多位作者合作撰写的,其中主要作者...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民族院校中,数字化教育的普及程度却相对较低。《地方民族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是由多位作者合作撰写的,其中主要作者是张婷婷、李鹤鸣、李晓华、李春华、王晓丽、刘霞等人。该书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地方民族院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 地方民族院校 出版发行 普及程度 写作背景 信息技术 刘霞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载PDF
社会心理服务:城市民族社区治理的路径创新
19
作者 杨宇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7-87,155,共12页
城市民族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国家需要,但鲜有研究探索社会心理路径对城市民族社区治理的潜力。当前城市民族社区治理面临三方面心理秩序失衡:... 城市民族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国家需要,但鲜有研究探索社会心理路径对城市民族社区治理的潜力。当前城市民族社区治理面临三方面心理秩序失衡:社会适应与社会关系重构导致民族归属感失序、大众传媒与精神文化需要不匹配导致社区居民获得感空心化、社区结构差异与治理动力不足导致居民参与感欠缺。社会心理服务有助于创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路径并提升治理效能,可从三方面开展工作:提振民族文化多样性认同与尊重,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归属感;助力社区成员城市融入,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社会融合中体验获得感;依托多民族社区自治服务组织,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发展工作的热情,培养具有参与感的行动力量。城市民族社区中社会心理服务的赋能基础包括慎待心理健康化的服务理念、建设自治服务组织优化服务模式、突出民族特色并加强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最终助力实现城市民族社区治理从社区到社会的场域转移与从心理到治理的功能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民族社区 社区治理 社会心理服务 社会心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莉 方兴林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43-149,共7页
在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开发领域,不同利益主体均有各自利益诉求。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两大核心利益主体的策略博弈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依据,基于演化博弈视角,选取了相关影响因素... 在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开发领域,不同利益主体均有各自利益诉求。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两大核心利益主体的策略博弈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依据,基于演化博弈视角,选取了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支付矩阵,并且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和动态相位图,分析了演化稳定策略及收敛路径。结果显示,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领域中,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策略选择相关性和依赖性,收敛路径及稳定状态受到博弈双方初始支付成本、收益、超额收益及分配系数等六个因素影响,通过设置合理的分配机制、提升超额收益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村寨旅游 地方政府 旅游开发公司 利益诉求 演化博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