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Ⅳ级穿支血管与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成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荷花 张其 +9 位作者 吴必华 陈伟 张天华 聂开瑜 常树森 邓呈亮 李海 周健 李书俊 魏在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8-295,共8页
目的 比较多部位皮肤Ⅳ级穿支血管网分布情况,探讨Ⅳ级穿支血管与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体重200~250 g,雌雄不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对照组)、腹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组、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 目的 比较多部位皮肤Ⅳ级穿支血管网分布情况,探讨Ⅳ级穿支血管与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18只,体重200~250 g,雌雄不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对照组)、腹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组、背部两侧网状血管供血皮瓣组,每组6只。采用网状血管供血皮瓣制作方法造模。同时收集本院烧伤整形外科因皮肤缺损行头面部、大腿内外侧、小腿内外侧皮瓣转移的患者供区缝合时形成的“猫耳”畸形多余皮肤组织。大鼠术后第7天运用Image J软件计算皮瓣成活率,取大鼠各组皮肤组织和患者供区多余皮肤软组织,采用HE染色、CD31免疫组化染色比较Ⅳ级穿支血管密度、直径情况。结果 大鼠术后第7天背部网状供血皮瓣成活率较腹部网状血管供血皮瓣高(P<0.05);正常组背部皮肤中Ⅳ级穿支血管密度较腹部皮肤高(P<0.05),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腹、背部皮瓣组远端Ⅳ级穿支血管直径较近端明显减小(P<0.05)、密度较近端明显增大(P<0.05)。人体Ⅳ级穿支血管直径比较:头部>大腿内侧、大腿外侧、小腿内侧,小腿外侧>小腿内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腿外侧较内侧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密度比较:头部>大腿内外侧、小腿内外侧,大腿外侧>大腿内侧,小腿外侧>小腿内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各部位皮肤组织Ⅳ级穿支血管分布不同,Ⅳ级穿支血管密度对于皮瓣成活有重要意义。网状血管供血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与该处皮肤真皮下血管网密度或/和血管直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网状血管皮瓣 Ⅳ级穿支
下载PDF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对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俊豪 张媛玲 +6 位作者 黄锐 曾家兴 刘航 糜睿 刘振华 吴明 丁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4期2721-2725,共5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介导肿瘤浸润T细胞的活化与凋亡。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关键步骤,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其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PD-L1的表达水平,达到增强或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水平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介导肿瘤浸润T细胞的活化与凋亡。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关键步骤,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其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PD-L1的表达水平,达到增强或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果,为了解肿瘤免疫逃逸和对临床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就组蛋白甲基化对PD-L1调控的结构和功能基础、组蛋白甲基化酶以及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对PD-L1表达调控等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甲基化 组蛋白甲基化酶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原文传递
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与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航 丁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2-1832,共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和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一、材料与方法由西安艾琳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得组织芯片,含36例结肠直肠癌及匹配癌旁组织。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结肠直肠癌 组织芯片 生物科技 表达及意义 结直肠癌 材料与方法
原文传递
叉头框转录因子F2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候选靶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林 刘航 +3 位作者 张媛玲 曾家兴 陈俊豪 丁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2-1515,共4页
目的筛选叉头框转录因子F2(FOXF2)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设置干扰FOXF2基因的最佳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沉默组, 空载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对照组。... 目的筛选叉头框转录因子F2(FOXF2)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中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方法设置干扰FOXF2基因的最佳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沉默组, 空载慢病毒转染获得的HT29细胞为对照组。对照组和沉默组各取三个样本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富集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该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3组干扰慢病毒沉默HT29细胞中FOXF2的表达效果显著高于空载慢病毒[FOXF2基因信使RNA(mRNA)表达分别为0.29±0.02、0.28±0.05、0.26±0.01比1.00±0.13, FOXF2基因蛋白表达分别为0.20±0.02、0.16±0.01、0.12±0.01比1.0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948、3 549.333, 均P<0.01), 第3组慢病毒沉默FOXF2效果最佳。HT29细胞沉默FOXF2后有38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 DEGs显著富集在免疫效应过程、细胞外区域、腺苷酸转移酶活性等功能集团;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 DEGs主要涉及EB病毒感染、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及Wnt信号通路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骨形成蛋白和激活素的跨膜抑制剂(BAMBI)、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5(LGR5)、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耦联受体6(LGR6)和MSTRG.14182(新基因)主要涉及正向调控Wn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过程。沉默组中BAMBI、LGR5、LGR6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mRNA表达分别为1.86±0.21比1.00±0.20、1.95±0.11比1.00±0.09、2.06±0.10比1.00±0.03, 蛋白表达分别为1.88±0.02比1.00±0.06、2.08±0.12比1.00±0.04、1.80±0.03比1.00±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6、-11.646、-17.584、-24.100、-14.820、-16.710, 均P<0.01)。结论沉默FOXF2基因的HT29细胞存在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候选靶基因可能参与正向调控Wnt信号通路、细胞增殖及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转录因子F2 结肠癌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靶基因
原文传递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被引量:5
5
作者 常树森 杨尉 +8 位作者 宋荷花 陈伟 周健 张芳 闫雪萍 莫小金 聂开瑜 邓呈亮 魏在荣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10-1417,共8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ibial transverse transport,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DFU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15例采用TTT技术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TTT技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FU病程、溃疡面积、Wagner分级,以及术前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胫神经MNCV、腓深神经MNCV、足跟两点辨别觉(two-point discrimination,2-PD)及腓总神经横截面积(cross-section area,C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术前以及术后6、12个月足部皮温、VAS评分、ABI、足跟2-PD、腓总神经CSA;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腓总神经、胫神经及腓深神经MNCV差值(变化值)。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3.9个月。两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骨搬移期间无针道感染发生;溃疡创面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溃疡无复发。术后12个月,两组腓总神经、胫神经、腓深神经MNCV均较术前加快(P<0.05);术后上述指标变化值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足部皮温、VAS评分、ABI、足跟2-PD、腓总神经CSA均较术前改善(P<0.05);其中,足跟2-PD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足跟2-PD、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ABI、足部皮温、腓总神经CS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FU患者,与单纯TTT技术相比,联合改良神经松解术可同时解决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卡压问题,提高神经功能恢复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溃疡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 周围神经松解术
原文传递
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
6
作者 张其 唐修俊 +4 位作者 王昊玉 李丰 龙艳 刘航 莫小金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9-472,共4页
目的总结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5例眼周恶性肿瘤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基底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3例。病程5个月~10年,中位病程2年。... 目的总结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5例眼周恶性肿瘤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基底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3例。病程5个月~10年,中位病程2年。肿瘤范围1.0 cm×0.8 cm~2.5 cm×1.5 cm,均未侵犯睑板。术中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3.5 cm×2.0 cm。采用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眼周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3.0 cm×1.5 cm~5.0 cm×2.0 cm。供区皮下分离后直接缝合。结果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地、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基本相同,术区瘢痕隐蔽;无上睑下垂、眼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能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较大缺损,具有血供可靠、设计灵活以及术区形态、功能佳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周缺损 颧眶动脉 穿支皮瓣 恶性肿瘤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改良二纵五横新算法在儿童股前外侧皮瓣设计中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李海 张程 +6 位作者 莫小金 邓呈亮 肖顺娥 吴祥奎 吴必华 常树森 魏在荣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二纵五横新算法在儿童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设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对12例儿童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实施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所有患者均根据改良... 目的探讨改良二纵五横新算法在儿童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设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们对12例儿童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实施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所有患者均根据改良二纵五横新算法实施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定位探查,术前在股前外侧区域形成Ⅰ、Ⅱ、Ⅲ、Ⅳ区,使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分别在4区内探测穿支,根据穿支分布情况设计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3.5 cm×5.0 cm~18.0 cm×5.5 cm。结果术前探查12例患侧股前外侧供区穿支共计32支,Ⅰ、Ⅱ、Ⅲ、Ⅳ区穿支分布分别为8、9、10、5支。术中证实共30支,假阳性率为6.67%。穿支分布类型主要为降支24支,斜支6支。术后所有皮瓣顺利存活,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2~32个月,平均(8.2±0.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可,供区残留少许瘢痕。结论改良二纵五横新算法在儿童ALTP穿支定位、皮瓣设计及切取中安全可行,提供了可靠的皮瓣设计基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儿童 显微外科手术 皮瓣设计
原文传递
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闭合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
8
作者 刘航 胡铭 +3 位作者 饶明军 李丰 张其 唐修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505-1509,共5页
目的探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用于闭合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的疗效。方法2022年1月—12月,采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闭合25例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男8例,女17例;年龄18~56岁,平均30.5岁。均为瘢痕、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 目的探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用于闭合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的疗效。方法2022年1月—12月,采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闭合25例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男8例,女17例;年龄18~56岁,平均30.5岁。均为瘢痕、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其中胸部8例、背部6例、上肢9例、下肢2例,切除后创面范围3.5 cm×2.8 cm~40.0 cm×15.0 cm。所有患者术后外用硅酮类药物预防瘢痕。术后观察切口隆起情况,测量隆起高度,观察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观察切口瘢痕形成情况,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外观,测量瘢痕宽度。记录患者满意度以及切口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切口明显隆起,高度0.3~2.5 cm,减张作用维持8.5~18.0周,平均13.6周。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3例瘢痕疙瘩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发红,其中2例局部复发,予以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注射及激光治疗后明显好转。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13.5个月,平均10.1个月。术后6个月,切口均遗留线性瘢痕,VSS评分为1.0~3.5分,平均2.0分;瘢痕宽度0.5~3.0 mm,平均1.4 mm。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采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可有效降低张力,维持较长时间减张效果,术后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减张缝合 高张力创面 瘢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