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茶科所茶树害虫防治研究回顾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国华 夏绍湄 姚雍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B09期47-49,共3页
对贵州省茶科所成立66周年以来在茶树害虫、天敌种类调查、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技术几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一总结。试图对建所以来几代科技工作者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研究内容作一介绍,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贵州 茶树 害虫 研究
下载PDF
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现行茶叶采摘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边金霖 王加伦 +8 位作者 胡华健 卢天贵 刘晓霞 何莲 陈娟 段学艺 金大红 张兰兰 骆耀平 《茶叶》 2010年第4期213-215,共3页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 本文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目前的茶叶采摘时期和采摘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兴茶区现行的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按照永兴茶区掌握的采摘期进行三种不同采摘方式比较,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单人采茶机与双人采茶机比较,双人采茶机采回原料的芽叶完整,破碎率低。永兴茶区的地势较平缓,推广应用双人采茶机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机械组成 机采 采摘方式 采摘适期
下载PDF
贵州省湄潭地区杀虫杀菌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田永辉 张道贵 刘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5期131-134,136,共5页
通过对湄潭地区杀虫、杀菌植物资源调查发现 ,植物对病虫害的作用不同 ,本文将植物分为 8大类 :杀虫、杀菌、驱虫、抑菌、抗菌、杀虫杀菌、驱虫杀菌、抑菌驱虫植物。 8类植物分布于 5 9科 1 1
关键词 贵州 湄潭地区 杀虫植物 杀菌植物 资源调查
下载PDF
贵州省茶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被引量:3
4
作者 罗显扬 郑文佳 +2 位作者 尹杰 龙明树 徐大地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5期115-119,共5页
根据贵州茶叶加工业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前景,提出了贵州省茶叶加工业"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发展项目和五个方面的主要保证措施。
关键词 茶叶加工业 十一五 发展规划 贵州
下载PDF
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夏长杙 冉乾松 +2 位作者 杨天根 翟精武 刘亚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 黄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茶类之一。黄茶加工步骤为萎凋、闷黄和干燥,其中闷黄是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对黄茶闷黄度作出判别,对于黄茶加工至关重要。黄茶闷黄工艺影响因子及品质评价技术研究是认识影响因子、品质评价技术与闷黄质量关系的前提。然而,黄茶闷黄体系受自身复杂性和不可直接测定性的限制,目前闷黄品质评价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综述已有文献表明,温度、含水率、时间及闷黄过程中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黄茶品质特征化合物的形成,从而影响其品质。目前常用的品质评价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感官、成分检测及智能仿生技术。人工感官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成分检测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前处理复杂;智能仿生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可检测黄茶闷黄适度快速高效评价。通过回顾近年来针对黄茶闷黄影响因子及3种主要评价技术研究进展,重点关注闷黄影响因子与黄茶品质成分之间的关联性及智能仿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黄茶标准化和数字化加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黄 人工感官 成分检测 模式识别 智能仿生技术
下载PDF
不同品种和工艺条件对白茶品质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长杙 杨天根 +4 位作者 翟精武 蒲璐璐 刘亚兵 王敏 杨慧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60-168,共9页
白茶属微发酵茶,不同茶树品种制作工艺白茶鲜醇可口和花香浓郁的品质有所差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茶中多酚类物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和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导致白茶外形、色泽及冲泡后汤色、滋味和香气发生不... 白茶属微发酵茶,不同茶树品种制作工艺白茶鲜醇可口和花香浓郁的品质有所差异,在不同工艺条件下,茶中多酚类物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生物碱和可溶性糖等内含物质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导致白茶外形、色泽及冲泡后汤色、滋味和香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赋予了独特的品质特征。白茶的品质形成十分复杂,其成分的组成、含量及所表现的香气特征受茶树品种和工艺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鉴于此,为推动工艺白茶产业的发展,挖掘白茶品质形成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白茶在萎凋和干燥过程中品质形成机制,分析了不同茶树品种和工艺条件对白茶品质影响原因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提升白茶品质、优化白茶加工工艺及利用和选育更多不同茶树品种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工艺条件 茶树品种
下载PDF
贵州省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被引量:3
7
作者 吕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6期51-51,53,共2页
从园地选择、品种选择、种植、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贵州省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以促进茶叶无公害生产。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原生态 无公害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大树茶形态学特征及生化成分综合分析
8
作者 杨春 杨代星 +7 位作者 李燕 梁思慧 邓小强 乔大河 陈娟 郭燕 林开勤 陈正武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94-3916,I0007-I0009,共26页
【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 【目的】阐明不同地域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特征及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特色大树茶种质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21份来源于贵州7个县(市)的大树茶种质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评价贵州大树茶种质。【结果】贵州大树茶生化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形态学性状高,7个形态学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30%(长宽比)—145.61%(子房茸毛),平均变异系数为41.12%,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7(腋芽茸毛)—2.07(长宽比),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3;14个生化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3.15%(儿茶素总量)—99.54%(没食子酸),平均变异系数为54.71%,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36(表儿茶素,EC)—2.07(儿茶素总量),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9。多数贵州大树茶的形态学特征为腋芽有毛,子房无毛,大叶或中叶,叶形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贵州大树茶生化成分含量分布相对均匀,咖啡碱、茶叶碱、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生物碱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等8个生化性状呈平缓且对称的正态分布趋势。贵州大树茶形态学性状和生化性状大多与地理信息及气候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随着海拔、纬度的上升及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贵州大树茶叶片越阔圆,咖啡碱、可可碱和茶叶碱等嘌呤生物碱类物质含量越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筛选出10个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大于1的关键性状:儿茶素总量、没食子酸、生物碱总量、酯型儿茶素、EC、咖啡碱、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EGCG、可可碱和腋芽茸毛,可用于区分不同县(市)大树茶种质。基于10个生化组分可将121份贵州大树茶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20份来自惠水的大树茶种质,其EC和ECG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Ⅱ类包括16份大树茶种质,其EC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类;第Ⅲ类包括9份大树茶种质,多数来自惠水,其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第Ⅳ类包括76份大树茶种质,主要来自习水、桐梓、道真和务川,其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EGCG、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类。以14个生化性状开展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94%,第1主成分中的决定生化因子EGCG、生物碱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是评价贵州大树茶生化品质的关键。【结论】贵州大树茶种质形态学性状及生化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黔南的惠水大树茶种质与黔北6县(市)大树茶种质形态表型及生化表型均差异较大;GT-XS-08、GT-TZ-11、GT-DZ-06、GT-DZ-13和GT-TZ-03是生化品质综合评价较优且生化成分含量优异的大树茶种质,可作为高潜力育种材料以选育茶树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大树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氮磷钾配施对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及茶花生物量的影响
9
作者 曾廷廷 席亚楠 +5 位作者 王静 张小琴 代文典 宋绍光 谭璨灿 王家伦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69,共7页
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氮(N)、磷(P_(2)O_(5))、钾(K_(2)O)3因子施肥试验(N_(0)P_(0)K_(0)、N_(0)P_(2)K_(2)、N_(1)P_(2)K_(2)、N_(2)P_(0)K_(2)、N_(2)P_(1)K_(2)、N_(2)P_(2)K_(2)、N_(2)P_(3)K_(2)、N_(2)P_(2)K_(0)、N_... 采用“3414”不完全区组正交设计的氮(N)、磷(P_(2)O_(5))、钾(K_(2)O)3因子施肥试验(N_(0)P_(0)K_(0)、N_(0)P_(2)K_(2)、N_(1)P_(2)K_(2)、N_(2)P_(0)K_(2)、N_(2)P_(1)K_(2)、N_(2)P_(2)K_(2)、N_(2)P_(3)K_(2)、N_(2)P_(2)K_(0)、N_(2)P_(2)K_(1)、N_(2)P_(2)K_(3)、N_(3)P_(2)K_(2)、N_(1)P_(1)K_(2)、N_(1)P_(2)K_(1)、N_(2)P_(1)K_(1)),通过测定白叶一号茶叶产量、品质、茶花生物量,拟合氮、磷、钾与茶叶产量及茶花生物量的肥料效应方程,结合不同氮磷钾配施条件下茶叶的品质性状确定施肥量。结果表明,N_(2)P_(1)K_(2)施肥处理茶叶产量仅次于N_(2)P_(2)K_(0)、N_(2)P_(1)K_(1)和N_(2)P_(2)K_(3),茶花生物量仅高于N_(0)P_(2)K_(2),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为13.5%,高于其他施肥处理。N_(2)P_(1)K_(1)施肥处理茶叶产量占茶花生物量百分比仅次于N_(2)P_(1)K_(2)处理,但其春茶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含量最低,品质最优,其中茶多酚含量为14.31%、儿茶素含量为6.64%,均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通过拟合氮、磷、钾肥和茶叶产量的三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解析推荐施肥量为氮(N)349~526 kg/hm^(2)、磷(P_(2)O_(5))0~56 kg/hm^(2)、钾(K_(2)O)0~145 kg/hm^(2),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_(2)O_(5))56 kg/hm^(2)、钾(K_(2)O)0 kg/hm^(2)。该茶园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综上所述,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N)349 kg/hm^(2)、磷(P_(2)O_(5))56 kg/hm^(2)、钾(K_(2)O)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一号 “3414”肥效试验设计 茶叶产量及品质 茶花生物量 施肥量
下载PDF
贵州丘陵茶园田间管理机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杨肖委 沈强 +3 位作者 罗金龙 张小琴 刘建军 王家伦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1,共6页
针对贵州丘陵茶园存在地形落差大、地块碎片化,小型茶园田间管理机开沟深度不合格,大型茶园管理机体积较大、茶园通行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适合贵州丘陵茶园作业的轮式田间管理机。对茶园管理机整体结构进行方案设计,理论... 针对贵州丘陵茶园存在地形落差大、地块碎片化,小型茶园田间管理机开沟深度不合格,大型茶园管理机体积较大、茶园通行条件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研制一种适合贵州丘陵茶园作业的轮式田间管理机。对茶园管理机整体结构进行方案设计,理论计算机具工作的最小实际功率。田间试验前,调整扶手支架装置和仿形限深装置使其适用于不同身高操作者和不同区域茶园开沟作业;田间试验后检测沟深,根据田间试验结果继续优化机具直至定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器开沟深度为174~236 mm,平均沟深为202 mm,开沟深度稳定系数为92.4%。该机具灵活性和通用性好,开沟性能参数均满足茶园田间管理的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茶园 田间管理机 开沟稳定性 仿形技术
下载PDF
除虫菊素Ⅰ和Ⅱ在茶叶上的残留动态
11
作者 李东洋 马驰宇 陈瑶 《农技服务》 2024年第10期53-58,共6页
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是茶园中的一种理想备选天然杀虫剂,其主要成分为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为指导茶园科学使用除虫菊素提供科学依据,于茶园施用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50 mL/667m^(2)和80 mL/667m^(2),采用UPLC-MS/MS技术检测其药... 植物源农药除虫菊素是茶园中的一种理想备选天然杀虫剂,其主要成分为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为指导茶园科学使用除虫菊素提供科学依据,于茶园施用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50 mL/667m^(2)和80 mL/667m^(2),采用UPLC-MS/MS技术检测其药后不同时间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在茶树上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茶园施用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50 mL/667m^(2)和80 mL/667m^(2)后1 d,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残留量均低于0.023 mg/kg,消解率达97%以上;2个剂量施用后7 d,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的残留量接近0.01 mg/kg。除虫菊素2个剂量施用后,除虫菊素Ⅰ和除虫菊素Ⅱ在茶树上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呈负指数函数递减,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1.5%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施用剂量为50 mL/667m^(2)和80 mL/667m^(2),除虫菊素Ⅰ的半衰期分别为0.129 3 d和0.143 4 d,除虫菊素Ⅱ的半衰期分别是0.162 2 d和0.181 2 d。建议茶园施用除虫菊素80 mL/667m^(2)以下,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为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虫菊素 茶叶 农药残留 UPLC-MS/MS
下载PDF
贵州茶文博旅游模式SWOT分析——以湄潭现代茶文化博物馆聚落为例
12
作者 胡伊然 王敏 周开迅 《广东茶业》 2024年第2期23-28,共6页
“十四五”以来,茶文旅蔚然成风。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整体统筹,套用省外模式和其他旅游业态产品,贵州茶文旅呈现出“茶浓、文淡、旅薄”。基于此,为实现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打造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目标,探索适... “十四五”以来,茶文旅蔚然成风。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和整体统筹,套用省外模式和其他旅游业态产品,贵州茶文旅呈现出“茶浓、文淡、旅薄”。基于此,为实现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打造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定位目标,探索适合贵州的特色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本文以博物馆旅游为切入点,以湄潭茶博馆聚落为研究对象,归纳湄潭茶文博旅游模式,并运用SWOT分法进行分析,为贵州发展茶文博旅游提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博旅游 贵州湄潭 茶文化博物馆聚落
下载PDF
乌江流域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远发 田永辉 +2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3年第3期44-46,共3页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 对乌江流域主要茶场茶园土壤理化性状、茶叶生化成份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理化性状各不相同 ,其对应的茶叶品质也不相同。土壤理化性状及茶叶品质优劣依序为硅质黄壤 >砂页岩黄壤 >第四纪粘质黄壤 >小黄泥 >黄棕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茶园 土壤 理化性状 茶叶 品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辐照技术应用于茶叶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海伟 郑文佳 +1 位作者 侯如燕 宛晓春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98-203,共6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辐照处理对茶叶卫生质量、感官品质、内含物的影响以及农残降解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辐照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为辐照技术在茶叶上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辐照 茶叶 化学成分 感官品质 农残降解
下载PDF
贵州扁形绿茶加工关键温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海伟 申东 +2 位作者 潘科 沈强 郑文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252-255,共4页
温度控制是提高扁形绿茶品质的关键因素,为明确贵州扁形绿茶加工工艺中适宜的关键温度,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调控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做形温度、脱毫温度及提香温度,分析其对扁形茶感官品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影响... 温度控制是提高扁形绿茶品质的关键因素,为明确贵州扁形绿茶加工工艺中适宜的关键温度,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调控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做形温度、脱毫温度及提香温度,分析其对扁形茶感官品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影响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提香温度是影响扁形茶感官品质的最关键温度。优化得到贵州扁形茶加工的关键温度组合为:做形温度50℃,脱毫温度60℃,提香温度80℃。在此加工条件下可以保证贵州扁形绿茶的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扁形茶 温度控制 感官品质
下载PDF
贵州湄潭茶区茶叶机械采摘的技术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兰兰 王家伦 +2 位作者 胡华健 陈娟 骆耀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48-1951,共4页
为进一步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和东南茶场进行机械采摘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宗茶生产过程中,不同采摘方式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永兴茶区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 为进一步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提高茶叶采摘质量,对贵州湄潭永兴茶场和东南茶场进行机械采摘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大宗茶生产过程中,不同采摘方式以双人采茶机采摘效果最佳,手采质量最差;永兴茶区大宗茶采摘时期掌握偏迟,采下原料较大,难以生产出品质较高的产品;东南茶场夏秋茶生产的采摘间隔期为15~18 d,不同时间气候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日照时数、湿度、降雨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使相同间隔期内采下的芽叶质量相差甚大,确定采摘适期应考虑这几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茶园营养水平对原料质量影响大,适当提高目前湄潭茶区施肥量,改进施肥方法,对获优质机采原料有好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机械采摘 营养 采摘适期 采摘间隔期
下载PDF
贵州省茶园天敌资源调查及其优势种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国华 夏绍湄 韩宝瑜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2-780,共9页
贵州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种茶历史悠久,天敌资源比较丰富。近些年考查采集了全省茶园天敌,制作标本,鉴定出各类天敌356种,其中天敌昆虫50科305种,虫生真菌7种,昆虫病原细菌1种,昆虫病原病毒14种,蜘蛛目12科29种。优势种天敌为姬蜂... 贵州省位于我国云贵高原东部,种茶历史悠久,天敌资源比较丰富。近些年考查采集了全省茶园天敌,制作标本,鉴定出各类天敌356种,其中天敌昆虫50科305种,虫生真菌7种,昆虫病原细菌1种,昆虫病原病毒14种,蜘蛛目12科29种。优势种天敌为姬蜂类、茧蜂类、瓢虫类、步甲类和蜘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茶园 天敌资源 优势类群
下载PDF
贵州六十五年辉煌茶叶科研历程 被引量:5
18
作者 令狐昌弟 张其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B09期109-111,共3页
关键词 贵州 茶叶 历史 65年
下载PDF
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家伦 梁远发 +3 位作者 胡华健 陈正武 权启爱 蒋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2年第3期10-11,共2页
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方法测定 ,五棱苦丁茶不含儿茶素、生物碱。与广西五棱苦丁茶比较 ,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特点是 :水浸出物、氨基酸总量略高 ,多酚类、可溶性糖含量较高 (分别为前者的 9.3和 1.85倍 )
关键词 贵州五棱苦丁茶 化学成分 氨基酸 可溶性糖 多酚类
下载PDF
茶园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田永辉 梁远发 +1 位作者 魏杰 王家伦 《蚕桑茶叶通讯》 2000年第3期14-16,共3页
经 4a定点定位对贵州主产茶区 3种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氨基酸、咖啡碱与总孔隙度、液相、气相成正相关 ,与固相、容重成负相关 ;茶多酚与总孔隙度、气相成负相关 ,与液相、固相、容重成正相关 ;水浸出物与总... 经 4a定点定位对贵州主产茶区 3种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氨基酸、咖啡碱与总孔隙度、液相、气相成正相关 ,与固相、容重成负相关 ;茶多酚与总孔隙度、气相成负相关 ,与液相、固相、容重成正相关 ;水浸出物与总孔隙度、液相成负相关 ,与气相、固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物理性状 茶叶品质 相关性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