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利用1961—2015年贵州省逐日雨凇观测资料,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 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V4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初步构建了贵州省冬季雨凇灾害预测模型。模型主要量化为以下指标:雨凇灾害偏强/弱时,对应500 ...该研究利用1961—2015年贵州省逐日雨凇观测资料,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 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V4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初步构建了贵州省冬季雨凇灾害预测模型。模型主要量化为以下指标:雨凇灾害偏强/弱时,对应5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场正/负(50~70°N、40~80°E)和负/正(20~40°N、60~100°E),对应海平面气压异常场正/负(45~65°N、40~80°E),对应前期秋季北大西洋关键区(25~35°N,60~40°W)的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正异常。且强雨凇年时,该模型的可信度更高。利用该模型,本研究展开了对2016年冬季雨凇强度的试报,试报结果为强度偏弱,与实况场吻合,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该研究利用1961—2015年贵州省逐日雨凇观测资料,NCEP/NCAR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 Pa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ERSSTV4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初步构建了贵州省冬季雨凇灾害预测模型。模型主要量化为以下指标:雨凇灾害偏强/弱时,对应500 h Pa位势高度异常场正/负(50~70°N、40~80°E)和负/正(20~40°N、60~100°E),对应海平面气压异常场正/负(45~65°N、40~80°E),对应前期秋季北大西洋关键区(25~35°N,60~40°W)的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正异常。且强雨凇年时,该模型的可信度更高。利用该模型,本研究展开了对2016年冬季雨凇强度的试报,试报结果为强度偏弱,与实况场吻合,表明该模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