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1980-2019年)主要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秸秆综合利用减排增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颖 何志刚 +4 位作者 韩瑛祚 刘慧屿 宫亮 肖劲松 董环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00,共2页
本研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花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估算不同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不同形式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9年辽宁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量呈现前期震荡平... 本研究以辽宁省主要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花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分别估算不同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不同形式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980-2019年辽宁省不同作物秸秆资源量呈现前期震荡平稳、后期升高的趋势,玉米、水稻、花生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大豆呈整体下降趋势,2019年秸秆资源量达到4101万t,其中秸秆资源量最大的作物的是玉米,其次是水稻、花生;2019年辽宁省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2330万t,降低碳排放量780.07万t,综合利用率达到86%。其中:肥料化利用量530万t,占比22.7%;饲料化利用量812万t,占比34.8%;燃料化利用量89万t,占比38.2%;基料化利用量28万t,占比1.2%;原料化利用量70万t,占比3.1%。因此,合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是实现辽宁省肥料减施增效、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 固碳减排 化肥替代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田固碳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解占军 韩瑛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6-1236,共11页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 水稻生产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辽宁省是中国重要的优质水稻主产区,探明稻田减排固碳潜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遵循《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按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规定,估算分析了辽宁省稻田减排固碳潜力。结果表明,辽宁省稻田CH4排放量(CO_(2)-eqv)为2.13-3.39 Tg·a^(−1),N_(2)O直接和间接排放量(CO_(2)-eqv)分别为0.37-0.40 Tg·a^(−1)和0.08-0.09 Tg·a^(−1)。常规施肥碳排放总量(CO_(2)-eqv)为2.61 Tg·a^(−1),优化施肥可减少碳排放(CO_(2)-eqv)0.03 Tg·a^(−1),有机培肥和秸秆还田碳排放(CO_(2)-eqv)分别增加0.42 Tg·a^(−1)和1.36 Tg·a^(−1),具有明显的增排效应,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和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均以秸秆还田最高,较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49.96%-52.68%和50.30%-52.46%。稻田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CO_(2))以辽河三角洲稻区最高,达到5.17-8.08 t·hm^(−2)·a^(−1)。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CO_(2))则以东南部山地丘陵稻区最高,达到0.66-1.01 t·t−1·a^(−1)。不同水稻主产区以辽河三角洲稻区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5.50×10^(4)-1.42×10^(5) t·a^(−1),不同化学肥料以氮肥减施带来的碳(CO_(2)-eqv)减排潜力最大,达0.18×10^(4)-1.20×10^(5) t·a^(−1),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以有机无机配施碳(CO_(2)-eqv)减排空间最大,达3.78×10^(4)-1.42×10^(5) t·a^(−1)。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还田土壤固碳量(CO_(2)-eqv)分别为0.10-0.28 Tg·a^(−1)和0.22-0.65 Tg·a^(−1),其碳增排对土壤固碳抵消率分别为56.68%-82.52%和89.34%-99.03%,均能通过土壤固碳抵消其增加的碳排放。有机无机配施是辽宁省水稻生产碳减排最优养分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甲烷 氧化亚氮 有机无机 秸秆还田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对化肥替代潜力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6 位作者 何志刚 王娜 邹晓锦 张鑫 隋世江 牛世伟 解占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0-71,共12页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 为明确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其还田对化肥的替代潜力,推进全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及化肥减施,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辽宁省水稻和玉米2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产量,秸秆N、P_(2)O_(5)、K_(2)O养分资源量,以及还田条件下的养分带入量进行估算,评估其对化肥替代减施的潜力。结果表明,2018—2020年辽宁省玉米和水稻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130万、440万t。2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年均67.6万t,其中,N、P_(2)O_(5)、K_(2)O分别为22.2万、7.8万、37.6万t;玉米和水稻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79.4%、20.6%。单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3.7~40.1 kg/hm^(2)、P_(2)O_(5)5.3~9.0 kg/hm^(2)、K_(2)O 98.8~167.0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当季归还量为N 26.2~50.6 kg/hm^(2)、P_(2)O_(5)4.4~8.4 kg/hm^(2)、K_(2)O 45.5~87.8 kg/hm^(2)。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替代潜力分别为13.2%~17.6%、6.3%~9.6%,可全部替代钾肥(K_(2)O);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替代潜力分别为12.7%~23.7%、4.80%~9.0%、46.7%~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产量 秸秆养分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潜力分析 辽宁省
下载PDF
辽宁省马铃薯复种花生区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君 何志刚 +4 位作者 娄春荣 王秀娟 董环 姜淼 安景文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1-4,共4页
选取辽宁地区50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30年辽宁地区≥10℃积温,四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辽宁≥10℃积温值增加,持续日数增多,初始日期的提前,终止日期的后... 选取辽宁地区50个气象站点1980-2015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30年辽宁地区≥10℃积温,四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5年,辽宁≥10℃积温值增加,持续日数增多,初始日期的提前,终止日期的后延,结合复种花生品种引进及不同区域的气象因子分析,存在复种区域的种植界限向北扩展的趋势,并且以≥10℃积温为主要划分依据,结合不同区域的气象数据,划分辽宁省马铃薯复种区域分布图,从而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积温 复种 一年两熟
下载PDF
滨海盐碱稻区水稻氮肥适宜用量及运筹模式研究
5
作者 李波 曲航 +4 位作者 宫亮 金丹丹 于广星 郑文静 孙文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 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 通过在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设置田间小区试验,探明了不同氮肥用量(0~420 kg/hm^(2))和运筹模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6∶3∶1与4∶3∶3,以下简称6∶3∶1模式与4∶3∶3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调查研究表明,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平均茎蘖数均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0),同时,6∶3∶1模式下氮肥用量对水稻平均茎蘖数的影响程度高于4∶3∶3模式。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发现了两者符合线性加平台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6∶3∶1模式与4∶3∶3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EONR)分别为216 kg/hm^(2)(210~235 kg/hm^(2))与316 kg/hm^(2)(300~332 kg/hm^(2)),6∶3∶1模式的EONR比4∶3∶3模式高46.3%。通过考查两种氮肥运筹模式下的氮素利用率指标,发现4∶3∶3模式下各处理氮素利用率(37.2%~40.8%)显著高于6∶3∶1模式(29.9%~34.2%)。通过分析稻米营养与食味品质,在兼顾产量的前提下,再次明确了6∶3∶1模式与4∶3∶3模式下适宜氮肥用量分别为300~332与210~235 kg/hm^(2)。综合考虑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以及稻米品质3个指标,推荐辽河三角洲滨海盐碱稻区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210~235 kg/hm^(2),最宜采用的氮肥运筹模式为4∶3∶3。研究结果可以为辽河三角洲盐碱稻区合理施肥与氮肥高效利用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为该地区水稻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滨海盐碱稻区 产量与品质 适宜施氮量 氮肥运筹模式
下载PDF
辽宁省水稻主产区化肥减施潜力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宫亮 金丹丹 +3 位作者 牛世伟 王娜 徐嘉翼 隋世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6-1936,共11页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 【目的】辽宁省水稻种植面积约50万hm2,较10年前下降了近1/5,但由于单产持续增加,年产量始终稳定在400万t以上。作为单产最高的粳稻主产区之一,在化肥零增长的背景条件下,兼顾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化肥减施潜力有待研究。【方法】2020年对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3个水稻主产区进行农户施肥调研,每个稻作区分别选择高、中、低产代表乡镇为调研点,每个调研点选择2—5个村,每个村选择10户进行调研,共计590份调查问卷。各稻作区氮肥推荐用量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确定。依据作物养分需求量和稻田土壤养分状况,采用磷钾衡量监控方法,估算稻田磷、钾肥适宜施用量。基于此分析辽宁省水稻化肥减肥潜力。【结果】辽河三角洲、东南部沿黄海和辽宁中北部稻区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10.4、7.7和8.7 t·hm^(-2),差异较大,同一稻作区高低相差约4 t·hm^(-2),不同稻作区间高低相差约2.7 t·hm^(-2)。辽宁省稻田N、P_(2)O_(5)和K_(2)O平均习惯用量分别为229.4、102.8和91.1 kg·hm^(-2),氮肥用量较2004-2017年降低了12%—32%,磷钾肥用量有所增加,氮磷钾肥比例约为2.2﹕1﹕1;3个稻作区农户习惯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变异较大,纯氮和P2O5平均用量高低相差分别为79.5 kg·hm^(-2)和35.4 kg·hm^(-2);农户纯氮施用量高低相差约4倍,有2.5%农户不施钾肥,个别农户不施磷肥,P2O5和K2O最高用量分别为294.5和225.0 kg·hm^(-2),盲目施肥现象依然存在。以各稻作区近3年平均产量增产5%为目标产量计算推荐施肥量,辽河三角洲稻作区目标产量为10 000 kg·hm^(-2),N、P2O5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34、111和101 kg·hm^(-2),有82.1%的农户氮肥效率较低,过量施氮问题突出,其中有21.7%的农户具有较大减氮潜力,可节约氮肥13.7%;9.6%的农户具有较大磷肥减施潜力,可节约磷肥5.1%;钾肥需要适量补充。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目标产量为7 500 kg·hm^(-2),N、P2O5和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79、83和76 kg·hm^(-2),68.0%的农户磷肥效率较低,过量施磷现象普遍,其中有28.0%的农户具有较大节磷潜力,可降低18.6%的投入量;约20%的农户处于氮、钾肥低产低效水平,能减施7%左右。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目标产量为9 000 kg·hm^(-2),N、P_(2)O_(5)和K_(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210、80和91 kg·hm^(-2);约有30%的农户氮、磷、钾肥具有较大减施潜力,其中氮、磷肥可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结论】辽河三角洲稻作区氮肥过量施用问题突出,有21.7%的农户可减施氮肥13.7%;东南部沿黄海稻作区磷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有28.0%的农户可降低18.6%的投入量;辽宁中北部稻作区约有30%的农户具有化肥减施潜力,氮、磷肥减施约1%,钾肥减施约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化肥减施 化肥阈值 肥料偏生产力 辽宁省
下载PDF
植物毒性评价终点的生物配体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波 马义兵 史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25,98,共7页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一个理论的、潜在的机理方法,用来评估金属离子在水体及土壤体系的生物有效性。BLM概念中,毒性与生物配体位点被占据的比例有直接关系,而被占据的比例又受溶液组成成分的影响。该研究综述了当前水培体系以及土壤溶... 生物配体模型(BLM)是一个理论的、潜在的机理方法,用来评估金属离子在水体及土壤体系的生物有效性。BLM概念中,毒性与生物配体位点被占据的比例有直接关系,而被占据的比例又受溶液组成成分的影响。该研究综述了当前水培体系以及土壤溶液体系中不同植物品种的BLM概况,通过对其特征性常数及毒性阈值的比较发现,重金属离子的毒性与条件结合常数(logK)呈显著正相关,即金属毒性越强,logK值越大。不同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毒性强弱总体符合以下规律,即Cu、Ag、Cd、Cr(Ⅲ)>Co>Ni>Zn。不同植物测试终点对重金属毒性的敏感程度大致为:莴苣根长>西红柿茎叶≥大麦根长、小麦根长>葡萄根长>豌豆根长。水培体系中影响金属毒性的主要竞争离子为H、Mg、Ca、K,且竞争能力呈依次递减的顺序。除自由金属离子形态之外,其他碱性复合形态离子如MCO_3^(x+)、MOH^(x+)、MHCO_3^(x+)同样具有生物有效性/毒性,然而毒性贡献的归属是根据金属元素的不同与体系pH的不同而变化。真实的土壤溶液相对于水培体系的BLM更加复杂,导致陆地系统的生物配体模型(t-BLM)研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总之,BLM的研究和发展为重金属元素在水体及土壤体系的风险评价提供了切实可依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植物毒性 BLM logK
下载PDF
2010—2012年辽宁省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宫亮 隽英华 孙文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0-414,共5页
为调查辽宁省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于2010-2012年连续3年,分别在每年7月份(雨季)和10月份(雨季后)从辽宁省蔬菜主产区112眼水井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水井中,29... 为调查辽宁省蔬菜主产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于2010-2012年连续3年,分别在每年7月份(雨季)和10月份(雨季后)从辽宁省蔬菜主产区112眼水井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硝酸盐含量。结果表明,所调查的水井中,29%的水井NO 3-N含量超标,39%的水井有潜在污染风险;地下-水NO 3-N含量与水井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井深<10 m、10~20 m和≥20 m的地下水NO-3-N含量分别为-26.23,17.61和6.81 mg·L-1;雨季(7月份)NO-3-N含量超标频数高于非雨季(10月份);硝酸盐含量与施氮量呈线性相关,当纯氮年投入量超过322.9 kg·hm-2时,易造成地下水NO 3-N含量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硝酸盐 氮肥 蔬菜
下载PDF
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调查与监测 被引量:1
9
作者 牛世伟 邹晓锦 +4 位作者 何志刚 蔡广兴 陈玥 刘子琪 隋世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52-454,506,共4页
农村地下水NO-3-N含量超标日益严重,为了解和评价其污染状况,2005—2012年对辽宁省典型农区供水井或农灌井地下水NO-3-N含量进行了15次化验监测,累计2 839井次。结果发现,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2.7 mg/L,41.5%的地下... 农村地下水NO-3-N含量超标日益严重,为了解和评价其污染状况,2005—2012年对辽宁省典型农区供水井或农灌井地下水NO-3-N含量进行了15次化验监测,累计2 839井次。结果发现,辽宁省典型农区地下水NO-3-N含量平均值为22.7 mg/L,41.5%的地下水水样的NO-3-N含量超标。研究区域地下水NO-3-N含量≤29.5 mg/L的样品占总数的83.9%,地下水NO-3-N含量≤49.2 mg/L的样品占总数的90.7%。2005—2009年地下水NO-3-N含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变化相对较为稳定,2009—2012年地下水NO-3-N含量变化相对不稳定,但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监测区域内雨季前的地下水NO-3-N平均含量及超标率大于雨季后的。除2007、2008年雨季前外,地下水NO-3-N含量最大值变化较为平稳,介于75.1~167.1 mg/L,但雨季前的最大值要高于雨季后的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区 地下水 硝态氮 辽宁省 监测 评价
下载PDF
不同秸秆育苗基质对水稻幼苗生长和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颖 何志刚 +2 位作者 曲航 刘慧屿 肖劲松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105,共6页
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水稻育苗基质,通过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进行堆肥试验,将堆肥产物以不同比例配制成基质,研究基质对水稻苗期植株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影响,选择适合水稻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腐熟玉米秸秆5... 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水稻育苗基质,通过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进行堆肥试验,将堆肥产物以不同比例配制成基质,研究基质对水稻苗期植株生理指标、形态指标的影响,选择适合水稻幼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方。结果表明,腐熟玉米秸秆50%+腐殖酸25%+泥炭土25%基质(T1)所培育的水稻幼苗的地上部干质量、株高、叶绿素SPAD值与CK比较,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水稻幼苗根干质量、根长、根数,与CK比较,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T1基质物理性状良好,容重为0.78 g/cm^(3),田间持水量55.85%。生物性状显示,腐熟玉米秸秆50%+腐殖酸25%+泥炭土25%基质(T1)与腐熟玉米秸秆30%+腐殖酸35%+泥炭土35%基质(T2)处理聚为一类,这一类群主要的菌群是假单胞菌属、土地杆菌属等;腐熟水稻秸秆50%+腐殖酸25%+泥炭土25%基质(T3)和腐熟水稻秸秆30%+腐殖酸35%+泥炭土35%基质(T4)处理聚为一类,主要菌群是假黄色单胞菌属和寡养食单胞菌属等,2个类群菌群丰度均高于CK。综合比较,T1体积配比的复合育苗基质更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基质化 水稻幼苗 最佳配比 根际微生物 生理指标 形态指标
下载PDF
基于灌水下限和灌水额调控的设施番茄灌溉施肥制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瑛祚 赵颖 +3 位作者 刘爱群 娄春荣 宫亮 董环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优化北方设施番茄灌溉施肥模式,为区域设施番茄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3个灌水额水平(低水W1单次灌水额80 m^(3)·hm^(-2),中水W2单次灌水额160 m^(3)·hm^(-2),高水W3单次灌水额240 m^(... [目的]本研究旨在优化北方设施番茄灌溉施肥模式,为区域设施番茄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设3个灌水额水平(低水W1单次灌水额80 m^(3)·hm^(-2),中水W2单次灌水额160 m^(3)·hm^(-2),高水W3单次灌水额240 m^(3)·hm^(-2)),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准,从番茄苗期到膨大期采用60%θ为灌溉下限,番茄着色成熟期采用50%θ为灌溉下限,设3个施肥水平(低肥F1总肥量N120⁃P_(2)O_(5)60⁃K_(2)O 75 kg·hm^(-2),中肥F2总肥量N180⁃P_(2)O_(5)90⁃K_(2)O 112.5 kg·hm^(-2),高肥F3总肥量N240⁃P_(2)O_(5)120⁃K_(2)O 150 kg·hm^(-2)),加常规灌溉施肥F处理(全生育期均以60%θ为灌水下限,单次灌水额160 m^(3)·hm^(-2),总肥量N180⁃P_(2)O_(5)90⁃K_(2)O 112.5 kg·hm^(-2)),共10个处理,比较不同灌溉施肥对番茄产量、灌溉水利用率、番茄品质风味的影响。[结果]在灌水下限和灌水额共同作用下,W1和W2灌溉水平的处理显著降低灌溉总量,W1、W2灌溉水平的处理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率,F1施肥水平的处理显著提高肥料偏生产力。各处理均显著提升番茄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番茄红素含量。[结论]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排序由前到后依次为W_(1)F_(1)>W_(1)F_(2)>W_(1)F_(3)>W_(2)F_(3)>W_(2)F_(2)>W_(2)F_(1)>W_(3)F_(1)>W_(3)F_(3)>W_(3)F_(2)>F,可见,该地区种植早春茬番茄,前期灌水下限为60%θ,着色成熟期灌水下限为50%θ,保持W1灌溉水平,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W_(1)F_(1)为本试验的优选灌溉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下限 灌水额 灌溉施肥
下载PDF
辽北地区玉米田适宜耕作模式研究
12
作者 隋世江 牛世伟 王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42-1248,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15 cm、深松30 cm、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模式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旋耕15 cm、深松30 cm、粉垄30 cm、粉垄50 cm、粉垄30 cm结合覆膜和粉垄50 cm结合覆膜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容重,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粉垄耕作可提高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尤其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地温14.14%~23.75%和14.34%~25.90%。粉垄耕作处理显著降低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及成熟期25~30 cm、45~50 cm土壤容重1.91%~3.09%、2.91%~5.21%,显著增加玉米拔节期至成熟期玉米根数、根长和根体积13.21%~47.55%、7.14%~38.83%和20.63%~110.04%。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显著提高玉米产量11.12%~16.29%,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结论】在试验条件下,粉垄耕作结合覆膜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粉垄30 cm结合覆膜措施是较适宜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模式 土壤性状 产量
下载PDF
辽宁冬春茬番茄熊蜂授粉技术研究
13
作者 赵颖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2年第1期59-60,共2页
熊蜂授粉是解决冬春茬番茄授粉的理想办法之一。论述熊蜂授粉的特点,介绍放蜂前准备、放蜂时间及方法、授粉期管理、蜂箱管理等技术要点,分析熊蜂授粉技术注意事项,为辽宁冬春茬番茄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番茄 熊蜂授粉 温室
下载PDF
辽宁省种植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挑战与途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嘉翼 陈玥 +3 位作者 隋世江 安景文 宫亮 朴太用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6期85-87,91,共4页
种植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也是重要的碳固定汇。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也是农业碳排放重点关注区域。为积极推动辽宁省种植业绿色低碳发展,该文估算了辽宁省种植业碳排放量,明确了不同来源碳排放的贡献程度,即农田 N;O 排放对辽... 种植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也是重要的碳固定汇。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也是农业碳排放重点关注区域。为积极推动辽宁省种植业绿色低碳发展,该文估算了辽宁省种植业碳排放量,明确了不同来源碳排放的贡献程度,即农田 N;O 排放对辽宁省种植业碳排放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稻田 CH;排放,并分析了当前辽宁省碳排放减排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辽宁省种植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思路和具体的实施技术途径,以期为辽宁省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达峰 碳中和 碳排放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辽宁省地膜清洁生产示范成效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兰希平 赵博 +3 位作者 王艺陶 张鑫 张宇 刘慧颖 《园艺与种苗》 CAS 2017年第10期40-42,共3页
地膜清洁生产示范是促进农田废旧地膜回收与再生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从辽宁省已建的9个地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实际出发,归纳总结技术模式和建设现状,分析辽宁省地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膜清洁生产示范是促进农田废旧地膜回收与再生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从辽宁省已建的9个地膜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实际出发,归纳总结技术模式和建设现状,分析辽宁省地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构建辽宁省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清洁生产示范 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机制
下载PDF
水稻种植模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子琪 华利民 +3 位作者 王丽丽 何娜 王昌华 唐志强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探明水稻不同种植模式与还田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以辽星21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移栽与直播种植2种模式下秸秆还田、炭化还田和不还田3种方式土壤中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差异。研... 为探明水稻不同种植模式与还田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以辽星21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移栽与直播种植2种模式下秸秆还田、炭化还田和不还田3种方式土壤中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直播种植模式较移栽方式土壤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全磷含量增加0.9%、5.4%和7.1%,生物炭还田较不还田处理分别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钾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9.6%、20.1%、5.3%和8.1%。因此,直播种植结合生物炭还田可作为提高农田肥力、改善土壤养分的一项促进北方寒地稻田资源再利用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还田方式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的影响
17
作者 隽英华 何志刚 +2 位作者 刘慧屿 刘艳 陈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可溶性氮转化特征的影响,研发东北冷凉区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高的秸秆还田技术,采用田间连续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秸秆还田方式(不还田、粉碎翻压还田、堆腐旋耕还田)与氮肥运筹(N 180、210、240 kg/hm^(2);氮肥基施、氮肥后移)作用下农田土壤无机氮(IN)、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可溶性全氮(DTN)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影响农田土壤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其作用行为受秸秆还田方式、施氮模式和生育时期的多重制约。秸秆还田配施低量氮肥(N 180 kg/hm^(2))土壤IN和DTN均低于无秸秆处理,而配施高量氮肥(N 240 kg/hm^(2))时高于无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土壤DON于生育前期(播种-拔节期)较无秸秆处理显著增加,而在生育中后期无规律性变化。随着施氮量增加,秸秆还田土壤IN和DTN显著增加,而DON仅于春玉米旺盛生长期(拔节期-灌浆期)显著增加。随着生育期推进,除秸秆堆腐旋耕还田土壤DON呈三峰曲线变化外,秸秆还田土壤IN、DON和DTN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且峰值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在东北农业产区,N 210 kg/hm^(2)用量下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施15%氮肥的秸秆还田技术具有优化氮素管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方式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可溶性全氮
下载PDF
苗期摘叶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邹晓锦 李永铁 +9 位作者 徐嘉翼 宫亮 孙孝丹 张银环 王旭东 李月红 杨金泽 吕林辉 王志海 冯良山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7期69-74,88,共7页
[目的]研究玉米苗期摘叶处理对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凤城和彰武进行田间试验,系统研究苗期摘叶(5叶1心期和6叶1心期)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苗期摘叶改变了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凤城和彰武2... [目的]研究玉米苗期摘叶处理对茎秆特性及抗倒伏性的影响。[方法]2019—2020年在凤城和彰武进行田间试验,系统研究苗期摘叶(5叶1心期和6叶1心期)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苗期摘叶改变了玉米植株形态特征,凤城和彰武2地表现出相似规律。与未摘叶相比,苗期摘叶处理穗下茎节节数减少1~2节,穗位以下茎节长度缩短,但对穗位以上茎节长度无影响,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分别降低了26~37 cm和16~26 cm;苗期摘叶处理对玉米基部第1~2茎节的茎秆抗弯折力略有提高,但对茎秆抗穿刺和抗压碎能力无显著影响;苗期摘叶处理对气生根的根直径和入土夹角无显著影响,但气生根入土条数和入土深度略有增加;凤城玉米倒伏率显著高于彰武,苗期摘叶使凤城玉米植株倒伏率降低了14.8~23.4个百分点。苗期摘叶降低了玉米空秆率,玉米植株叶面积指数降低,库源比增高,玉米生育期延迟了7~11 d。在倒伏严重的凤城地区,5叶1心期摘叶玉米产量增加了9.54%~17.2%,6叶1心期摘叶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而在倒伏发生相对轻的彰武地区,6叶1心期摘叶处理反而减产5.75%~12.8%。[结论]苗期摘叶可通过减少穗下节数量、缩短节间长度等,促进玉米穗位降低,从而有效控制倒伏,实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摘叶时期是影响玉米产量效应的决定因素。苗期摘叶提高了高密种植玉米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对玉米增产及培育抗倒伏玉米品种具有重要启发及实践意义,在倒伏易发生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期摘叶 玉米 倒伏 茎节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辽单1211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19
作者 刘洋 蔡广兴 +5 位作者 张蕾 董智 董俊 苏建党 张晓鹏 侯志研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年第2期3-6,共4页
为探明优质、耐密的玉米品种辽单1211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23年在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阜新镇,以辽单1211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了6.0、6.75、7.50、8.25万株/hm^(2)共4个密度水平,并研究分析了种植密度对辽单1211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为探明优质、耐密的玉米品种辽单1211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23年在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阜新镇,以辽单1211玉米为试验品种,设置了6.0、6.75、7.50、8.25万株/hm^(2)共4个密度水平,并研究分析了种植密度对辽单1211玉米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单1211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8.25万株/hm^(2)时达到最高产量,为11 065.00 kg/hm^(2);产量与种植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长和百粒质量成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茎粗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单1211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不同粳稻品种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刘子琪 何娜 +3 位作者 王丽丽 王昌华 于广星 唐志强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以辽宁省中早熟水稻品种辽粳138、旱稻品种旱403与旱9710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TP)和直播(DS)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食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小... 以辽宁省中早熟水稻品种辽粳138、旱稻品种旱403与旱9710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TP)和直播(DS)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与食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影响较小。与直播种植相比,移栽种植稻米垩白度、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了42.4%、50.3%、15.0%,食味值显著下降了12.9%。移栽种植的峰值黏度、崩解值、糊化温度显著大于直播种植,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显著小于直播种植。辽粳138稻米的整精米率、食味值、崩解值显著大于旱403与旱9710,而垩白度、垩白粒率、蛋白质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糊化温度显著小于旱403与旱9710。研究探讨两种种植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在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优质水稻品种,有利于获得稻米的优良品质性状。辽宁中熟地区选择中早熟粳稻品种并配套直播种植方式可成为实现粳稻优质、高产和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最佳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品种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