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Tie-2、VEGF、PR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1 位作者
孙艺茹
李聪慧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40-1445,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泌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应答情...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泌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应答情况分为有效组77例和无效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VEGF、PRL水平。应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Tie-2、VEGF、PRL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及其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ie-2、VEGF及两者联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疗效为有效的价值,采用精准-召回曲线评价ROC分析的准确度。结果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19例,显效48例,好转10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84.62%;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第1~2周呈明显升高趋势,第2周达峰值,第2~4周处于较稳定水平;有效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分别为(2153.42±157.83)pg/mL、(2279.88±135.25)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1782.19±208.54)pg/mL、(1788.15±223.48)pg/mL,VEGF分别为(422.39±41.65)pg/mL、(461.37±52.80)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310.55±24.78)pg/mL、(312.67±27.9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L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2、0.665,P<0.01);Tie-2和VEGF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769、0.752;0.778、0.758,P<0.01);经ROC分析结果显示,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的ROC下面积(AUC)为0.899,大于Tie-2(0.769)、VEGF(0.707)(P<0.05);经精准-召回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AUC为0.901,意味着高精准率和高召回率,采用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Tie-2、VEGF变化与帕利哌酮治疗应答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作为预测治疗应答一个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PRL变化则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有关,呈现出评估血药浓度和PRL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的双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泌乳素
治疗应答
帕利哌酮
血药浓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1 位作者
孙艺茹
李聪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74-1977,共4页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自杀风险。结果 345例BD患者BSI-CV平均分为(22.45±4.91)分,其中自杀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患者分别占比54.20%、27.54%、18.26%。重度抑郁、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额叶α波不对称、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评分、冲动性量表(BIS-11)评分、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分、痛苦表露指表(DDI)评分均是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校准曲线、ROC曲线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内部、外部验证数据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 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并与重大精神创伤、CTQ评分、BIS-11评分等因素相关,临床可依据以上分析预测患者自杀风险,并对症实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自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自杀
风险
狂躁
预测
列线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Tie-2、VEGF、PR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孙艺茹
李聪慧
机构
河南省荣康医院普通
精
神
科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
医学
中心
郑州大学精准医学中心检验科
出处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440-1445,共6页
基金
2022年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联合共建项目(编号:LHGJ20223936)。
文摘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泌乳素(PRL)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9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应答情况分为有效组77例和无效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VEGF、PRL水平。应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Tie-2、VEGF、PRL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的相关性及其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Tie-2、VEGF及两者联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疗效为有效的价值,采用精准-召回曲线评价ROC分析的准确度。结果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临床痊愈19例,显效48例,好转10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84.62%;帕利哌酮血药浓度第1~2周呈明显升高趋势,第2周达峰值,第2~4周处于较稳定水平;有效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Tie-2分别为(2153.42±157.83)pg/mL、(2279.88±135.25)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1782.19±208.54)pg/mL、(1788.15±223.48)pg/mL,VEGF分别为(422.39±41.65)pg/mL、(461.37±52.80)pg/mL,明显高于无效组的(310.55±24.78)pg/mL、(312.67±27.9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RL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2、0.665,P<0.01);Tie-2和VEGF治疗2周和4周后的变化值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769、0.752;0.778、0.758,P<0.01);经ROC分析结果显示,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的ROC下面积(AUC)为0.899,大于Tie-2(0.769)、VEGF(0.707)(P<0.05);经精准-召回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其AUC为0.901,意味着高精准率和高召回率,采用Tie-2联合VEGF预测治疗应答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Tie-2、VEGF变化与帕利哌酮治疗应答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作为预测治疗应答一个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决策支持,PRL变化则与帕利哌酮血药浓度有关,呈现出评估血药浓度和PRL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的双重应用价值。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泌乳素
治疗应答
帕利哌酮
血药浓度
Keywords
Schizophrenia
Angiopoiet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lac-tin
Treatment response
Paliperidone
Blood drug concentration
分类号
R749.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淑芝
赵福涛
孙艺茹
李聪慧
机构
河南省荣康医院普通
精
神
科
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睡眠
医学
中心
郑州大学精准医学中心检验科
出处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1974-1977,共4页
文摘
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其早期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康医院收治的345例BD患者,以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评估患者自杀风险,分析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自杀风险。结果 345例BD患者BSI-CV平均分为(22.45±4.91)分,其中自杀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患者分别占比54.20%、27.54%、18.26%。重度抑郁、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额叶α波不对称、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评分、冲动性量表(BIS-11)评分、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分、痛苦表露指表(DDI)评分均是BD抑郁期自杀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校准曲线、ROC曲线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在内部、外部验证数据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论 BD抑郁期患者自杀风险处于中等水平,并与重大精神创伤、CTQ评分、BIS-11评分等因素相关,临床可依据以上分析预测患者自杀风险,并对症实施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自杀行为。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
自杀
风险
狂躁
预测
列线图
Keywords
bipolar disorder
depression
commit suicide
risk
mania
forecast
nomograph
分类号
R749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Tie-2、VEGF、PRL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赵淑芝
赵福涛
孙艺茹
李聪慧
《海南医学》
CAS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赵淑芝
赵福涛
孙艺茹
李聪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