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糊变异熵权法的页岩气藏多参数评价——以四川盆地武隆地区F-2井为例
1
作者 张家明 赵迪斐 +4 位作者 郭英海 张晴 关欣 焦伟伟 汪生秀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8,81,共13页
受地质条件、经济成本和开采工艺等影响,页岩气开发前需对页岩储层质量进行评价。目的为明确影响页岩储层质量的关键参数,方法以黏土矿物、脆性指数、TOC、孔隙度和含气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求组合权重,并利用模糊理论联... 受地质条件、经济成本和开采工艺等影响,页岩气开发前需对页岩储层质量进行评价。目的为明确影响页岩储层质量的关键参数,方法以黏土矿物、脆性指数、TOC、孔隙度和含气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求组合权重,并利用模糊理论联合TOPSIS法和RSR法评价F-2井五峰组-龙一1段(龙111段、龙112段、龙113段、龙114段)储层品质。结果结果表明:(1)武隆地区F-2井五峰组-龙一1段页岩矿物组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物质组分与物性垂向非均质性显著。(2)五峰组-龙111段石英平均含量最高、TOC平均含量大于4%、孔隙度大于4%,向上各指标均出现降低趋势,至龙114段降至最低;五峰组-龙111段含气量相对较高,龙114段含气量降至2%以下。(3)龙111段沉积期水体相对较深、较低能,形成了最佳的物质组分比例与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层理发育,富含生物源硅质,有机孔隙发育,储层质量最优;龙112段和龙113段沉积环境相对较浅,陆源碎屑输入增多,储层品质次优;五峰组沉积期储层发育于滞留海盆环境,部分层段受陆源输入影响,非均质性相对更强,整体品质相对下降;龙114段储层品质最差。结论因此,建议优先开采龙111段,次选龙112段、龙113段和五峰组其他部分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评价 五峰组-龙马溪组 模糊理论 模糊变异熵权法
下载PDF
深层页岩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控制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与含气性的关系——以渝西地区Z203井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家明 刘东悦 +5 位作者 张妍煜 刘天娇 汪生秀 焦伟伟 赵迪斐 郭英海 《非常规油气》 2023年第1期52-60,共9页
非均质性是页岩储层的一项固有性质,是构成页岩储层精细评价、精准预测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渝西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为例,综合测井、钻井岩心编录、薄片观察、有机碳测试及X衍射矿物测试等数据,在建立... 非均质性是页岩储层的一项固有性质,是构成页岩储层精细评价、精准预测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以渝西地区上奥陶—下志留统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储层为例,综合测井、钻井岩心编录、薄片观察、有机碳测试及X衍射矿物测试等数据,在建立目标钻孔页岩高分辨率地层层序格架的基础上,表征该套页岩在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等方面的非均质性特征,并探讨层序格架控制下的非均质性特征与页岩含气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Z203井五峰组—龙一1亚段页岩可以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对应的三级层序(SQ1),3个中期旋回(A-C);Z203井页岩的五峰组—龙一1亚段的矿物组分、TOC及含气性在纵向上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Z203井页岩中的TOC、石英和白云石含量在垂向上呈现递减的趋势,黏土矿物和长石向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含气量整体呈现向上递减趋势。A旋回时期的石英、TOC及含气量明显高于B-C旋回时期,C旋回时期黏土矿物含量最高;在沉积演化过程中非均质性通过控制页岩储层的原始物质(物质成分)进而控制页岩储层特征最后影响储层的含气性。剖析非均质性对含气性的控制机理,可以为页岩气资源评价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深层页岩 层序地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下载PDF
致密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扩展及产能模拟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祥 张士诚 +3 位作者 邹雨时 潘林华 柳凯誉 张雄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8,7,共6页
阐述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体积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储层条件下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情况,分析了不同裂缝参数下水平井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高水平主应力差且天然裂缝欠发育储层,增加射孔簇数有... 阐述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体积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储层条件下水平井体积压裂裂缝扩展情况,分析了不同裂缝参数下水平井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高水平主应力差且天然裂缝欠发育储层,增加射孔簇数有利于提高裂缝复杂性;对于低水平主应力差且天然裂缝较发育储层,适当减少射孔簇数有利于增强体积压裂效果。2水平井体积压裂后产能比常规压裂有大幅增加,改造体积越大、导流能力越高,则产能越大;当地层渗透率从0.1×10-3μm2降低至0.001×10-3μm2时,次裂缝对产能的贡献程度从近1/6增加至近1/3。3当储层渗透率大于0.01×10-3μm2时,较大的簇间距(30 m)能减弱缝间压力干扰,保持较高产能;当储层渗透率小于0.01×10-3μm2时,压力传播速度慢,压力干扰相对较弱,较小的簇间距(15 m)有利于获得较高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体积压裂 裂缝扩展 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