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谭志雄 邱云淑 +2 位作者 罗佳惠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55,共18页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 高铁建设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对区域要素流动、经济活动开展和产业空间格局构建影响深远。深入考察高铁开通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对合理规划高铁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高铁开通引致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立足高铁的时空效应,重点考察劳动力流动引致的知识溢出等效应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通过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采用2007—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不仅以空间滞后项的系数判断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以间接效应衡量空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考虑长江经济带高铁网络布局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高铁开通后引起的效应可能有所区别,分区域及细分行业研究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异质性;并进一步从劳动力转移视角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第三产业影响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高铁开通不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亦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产业集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东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的正向作用高于中部城市,对西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并无明显影响;高铁开通对不同细分行业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对批发零售、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及教育等行业集聚水平作用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高铁开通拓展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范围,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影响第三产业集聚;劳动力转移也是高铁开通影响长江经济带中部城市第三产业集聚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加快推进高铁网络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中、东部地区应加大第三产业中高端产业的承接力度,促使产业升级;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高铁对劳动力要素的空间重构效应,警惕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文章将空间溢出效应引入双重差分模型,判断高铁引致的第三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程度;基于“时空压缩”效应下劳动力流动视角考察“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双重影响下的异质性,丰富了高铁建设对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理论研究,对高铁建设规划与第三产业布局协同联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第三产业集聚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 劳动力流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10
2
作者 谭志雄 穆思颖 +1 位作者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本文丰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理清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探讨挖掘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推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致力于提升中国对整个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的控制力,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新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现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支撑,以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提升为重点,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培育国内价值链的竞争力;以绿色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双轮驱动为新动能,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部门结合为着力点,发挥有效市场的促进作用,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作用,以人才引培制度与“链长制”为政策支撑,持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面对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跃迁的大趋势,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加快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并确保产业链安全韧性,为后发国家或地区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价值链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对中国抢抓全球价值链重塑契机下更深层次地提升竞争优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球价值链攀升 价值链地位 生产力跃迁 现实路径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以“强基计划”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谭志雄 王佳怡 穆思颖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既是实现教育强国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立足“强基计划”的战略背景与目标要求,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态势入手,剖析总结人才培养阶段衔接性不足、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及交叉学科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科教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二三三四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即以双轮驱动配合“三类整合”课程体系,注重三大能力培养与四阶段科研训练,构建五方支撑培养体系,以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强基计划”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下载PDF
碳交易能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
作者 谭志雄 刘胜男 韩经纬 《当代金融研究》 2024年第2期53-67,共15页
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基于碳交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运用中国2010-2019年208个样本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能显著缩小城... 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挑战。基于碳交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逻辑,运用中国2010-2019年208个样本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交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影响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实现;碳交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碳排放强度高、城市化水平低和煤炭依赖度高的城市缩小效应更为明显。研究将碳交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纳入统一框架,提出碳交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为实现“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两大目标提供证据支持和建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 共同富裕
下载PDF
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3064家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5
作者 谭志雄 刘胜男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09,共10页
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过程中,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愈发引人关注。本文利用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对企业就业的影响,并探讨这一政策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途径。研究结果... 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过程中,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就业带来的影响愈发引人关注。本文利用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碳交易政策对企业就业的影响,并探讨这一政策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途径。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企业的就业水平具有正向作用,主要通过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影响就业水平;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提升作用对不同的企业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促进年轻企业和企业所有制为国有、民营的企业就业。本文将碳交易政策和就业问题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与积极促进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 就业水平 双重差分法 产出效应 要素替代效应 异质性 环境规制 协同效应
下载PDF
行星边界框架下可持续发展理论拓展创新与实践应用
6
作者 陈思盈 谭志雄 韩经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41,共10页
系统把握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意涵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拓展应用,对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丰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行星边界框架内涵特征梳理,从思维范式、评价方法、全球治理三方面探索行星... 系统把握行星边界框架的理论意涵及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拓展应用,对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丰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行星边界框架内涵特征梳理,从思维范式、评价方法、全球治理三方面探索行星边界框架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价值贡献:该框架具有“强约束”特征,通过量化人类活动的“安全运行空间”加深了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由增长模式向包含模式转变的理解。可量化的边界与生命周期评估、足迹家族、投入产出法等环境可持续评价方法的融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评估工具。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融合应用提升了行星边界框架理论的全球影响力。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本土经验泛化而成的新范式新表征,蕴含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从只有一个地球、理性增长等价值理念及行动逻辑差异之处辩证地理解生态文明思想与行星边界框架的逻辑关系,是行星边界框架理论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根底。基于此,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新思考:借助行星边界框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向,提高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认知,深化其与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碰撞;从拓展SDGs-PB研究尺度、注重异质性调整、强化数据支撑等维度促进行星边界框架与中国SDGs的有机融合;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的边界约束、“双碳”目标任务中的阈值设定等发挥行星边界框架支撑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方法工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边界框架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安全阈值
下载PDF
“四治融合”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基于浙江省桐乡市微观实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谭志雄 杨玲 韩经纬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54,175,共1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理念以及治理信息资源四大板块呈现出“复合碎片化”样态,掣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理念以及治理信息资源四大板块呈现出“复合碎片化”样态,掣肘乡村治理效能发挥,阻碍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本文通过研究浙江省桐乡市“四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与经验启示,发掘乡村治理新思路如何打破“各自为战”的复合碎片化治理格局,探析“四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底层逻辑及实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范式。研究认为,锚定和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问题需要植入整体性治理思维,其核心的理论运作逻辑体现为通过“制度-人文-技术”三重驱动构造“村域”善治场景——刚性制度法规筑建乡村治理框架、柔性治理氛围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高效信息技术畅通乡村治理流程,三重驱动融汇交互破解乡村治理“复合碎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治融合 复合碎片化 整体治理逻辑 乡村善治 基层治理
原文传递
养老保险制度公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权衡理论 被引量:4
8
作者 吴永求 冉光和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9,共9页
在对公平与效率内涵进行界定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公平与效率的测度方法:用养老金待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公平,而用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效率;从而能够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在对公平与效率内涵进行界定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公平与效率的测度方法:用养老金待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公平,而用养老金替代率的标准差系数度量效率;从而能够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定量评价,并为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参考。同时,文章提出了养老保险公平与效率权衡理论;最优公平与效率组合的标准是:在保证所有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都可以改善福利的基本前提下,实现公平最大化的目标。以一个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为例,文章采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得到了该制度安排下最优公平与效率组合的数值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保险 公平 效率 权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