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学习与中文专业建设相融合的党建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例
1
作者 胡俊飞 《凯里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09-112,共4页
长江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党建创新实践,以党员政治生活会、课外读书会、学术讲座、课堂教学、班团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重点研讨和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这种寓马克思主... 长江师范学院中文专业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党建创新实践,以党员政治生活会、课外读书会、学术讲座、课堂教学、班团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重点研讨和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和文化的思想、精神和方法。这种寓马克思主义学习于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第一线的党建创新方式,实现了中文专业党建和专业建设的"双丰收",提高了中文专业党组织在院系教师和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成为长江师范学院党建创新战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中文专业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下载PDF
美育视域中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
作者 方玲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第8期64-65,共2页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独立性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一般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为载...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独立性文化,是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一般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为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还包括大学的校风、学风、学术氛围、人际关系等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各种制度和师生员工参与各项活动体现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养成“求真、向善、唯美”的基本人格,同时,它对于大学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大学自身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师范学院 长江 视域 美育 社会文化影响 校园物质文化
下载PDF
重返寻根:文化寻根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推进
3
作者 郭芳丽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53-58,共6页
寻根作家以文化突围的方式推进了中国现代派的思路,在西方文化坐标之外再设置一个本土文化坐标,继续文学的纯化。政策的导向性、作家的自我认同需要、马尔克斯的出现共同推动了作家寻根思想的产生。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不仅强调文... 寻根作家以文化突围的方式推进了中国现代派的思路,在西方文化坐标之外再设置一个本土文化坐标,继续文学的纯化。政策的导向性、作家的自我认同需要、马尔克斯的出现共同推动了作家寻根思想的产生。韩少功、阿城、李杭育等人不仅强调文学观念的现代化,而且对文学语言、文学叙事以及文学制度等问题展开全面思考。寻根文学运动中,作家的“自治”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制的变化相互促进,相互生发,形成了本土化的文学自治。“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学在当时“现代转型”强大需求下的一次“创新”选择。“寻根”也因此成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 本土化 文学自治
下载PDF
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发现与建构——以莫言和格非为中心
4
作者 郭芳丽 《河池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新时期以来,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探寻主要从两重维度展开:一是以莫言为代表的“民间派”,主张立足于故乡又超越故乡,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建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文学思想支柱,“中国精神”在莫言的文学思想中呈现为一种在苦难... 新时期以来,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探寻主要从两重维度展开:一是以莫言为代表的“民间派”,主张立足于故乡又超越故乡,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建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文学思想支柱,“中国精神”在莫言的文学思想中呈现为一种在苦难中对善的坚守;二是以格非为代表的“精英派”,在反思西方现代文学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格非传承儒家“士”之精神,以“经验作者”重塑文学“中国精神”的作者之维,强调作家的个人担当和道德立场,主张作家的“内向超越”。对文学“中国精神”的发现与建构在“美学重构”的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家进行“文化重构”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作家 “中国精神” 文学思想
下载PDF
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探讨——以某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大赛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8Z期17-19,共3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参赛选手熟悉文本分析路径,一般教学技能运用较为熟练,在内容的裁剪中表现出一定的实践智慧。存在问题一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二是个性特色不明显,三是理念陈旧。
关键词 未来语文教师 教学技能
下载PDF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反思 被引量:6
6
作者 周仁成 张芬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6-119,共4页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既是展示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也是反思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平台。决定语文学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成绩高低的关键是选手的文本解读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忽视的重点。汉语言文... 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既是展示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窗口,也是反思专业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平台。决定语文学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成绩高低的关键是选手的文本解读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忽视的重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面临着师范性与学术性、文学知识与文本解读、知识传授与方法引导的矛盾。破解这类矛盾,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淡化文学史,突出文本中心地位;淡化课堂讲授,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强化问题引导,做好微课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师范生 教学技能大赛
下载PDF
构筑“4+1”课程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生成——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技能转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科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4-17,共4页
创新课程评价模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生动有趣的、目的明确的文学体验活动,以趣味无穷的过程评价方式取代传统的单纯的试卷评定方式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技能转化的较为理想的实现路径。其操作方式可通过“4+1”课... 创新课程评价模式,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生动有趣的、目的明确的文学体验活动,以趣味无穷的过程评价方式取代传统的单纯的试卷评定方式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技能转化的较为理想的实现路径。其操作方式可通过“4+1”课程评价模式来实现。“讲读”“表演”“编写”“赏析”是学生技能转化的“4”大活动方阵,也是衡量学生能力的“4”大基础检测项目,鼓励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加分项目“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 课程评价模式 实践技能 技能转化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初探
8
作者 李良品 彭福荣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我国各民族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资源,而且展示了各民族在共创共传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也是我国各民族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资源,而且展示了各民族在共创共传共享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都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一是中华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自在前”共同体时期;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拓展与中华民族“自在”共同体发展时期;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入与中华民族“自觉”共同体不断巩固时期;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升华与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共同体建设时期。在此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源泉和历史根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且推动其传承和升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以及共生发展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强化“各民族共创共传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历史逻辑
下载PDF
项目化写作的内涵、价值与实施逻辑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侠 刘迪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本文立足教师、学生、课程实施三个视角,对项目化写作进行描述性定义。分别从语文课程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化写作的价值;阐述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写作课程内容和资源高度统整、在真实情境中问题驱动、在主体交互中... 本文立足教师、学生、课程实施三个视角,对项目化写作进行描述性定义。分别从语文课程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分析项目化写作的价值;阐述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写作课程内容和资源高度统整、在真实情境中问题驱动、在主体交互中自我构建、学习评估动态多元、写作实践灵活开放;厘清项目化写作的七个核心要素,即写作项目、驱动性问题、学习支架、持续性探究活动、写作共同体、评价量表、言语作品;进而提出实施项目化写作的五个关键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化写作 写作教学 项目化学习 内涵 实施逻辑
下载PDF
语文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
10
作者 李侠 荣维东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1-34,共4页
在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往往出现问题欠缺、意旨不明、驱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非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度不足、缺乏提炼整合。针对上述症结,可以通过师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共同创设、准确呈现、修正修改、问题管... 在语文项目化学习实践中,驱动性问题的创设往往出现问题欠缺、意旨不明、驱动作用不强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非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度不足、缺乏提炼整合。针对上述症结,可以通过师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共同创设、准确呈现、修正修改、问题管理等策略,增强学生参与度,设计出有意思、有意旨、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 语文 大概念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症候式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羽华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1-173,共3页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处理好教师、教材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现状,建立理想的文学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在现代化的语境下,重新处理好教师、教材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在目前教学过程中仍然不尽如人意,存在缺陷和不足。尤其是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这种滞后的教学现状,建立理想的文学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便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实践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文学民族差异性的坚守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俊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近阶段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扩张,而且是资本逻辑对文化的全面、深刻渗透,是一个全世界无所不为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去差异化—夷平和解域化—不可脱钩是全球化的主要... 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近阶段的全球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逻辑,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在物理空间上的简单扩张,而且是资本逻辑对文化的全面、深刻渗透,是一个全世界无所不为资本主义改造的过程,去差异化—夷平和解域化—不可脱钩是全球化的主要文化逻辑。资本主义全球化下的文化多样性是表面虚假的差异性与深层真实的同一性,是以差异性掩盖下的同质化,是差异的同一和同一基础上的差异。全球化会加强民族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令民族国家的功能作出一定的调整,但不会是民族国家的终结和"后民族"时代。具有历史合法性的民族国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文学的民族差异性可以减缓甚至改变全球文化趋同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全球化 民族国家 趋同性焦虑 民族差异性
下载PDF
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俊飞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1-137,共7页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 在民族与世界的关系维度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民族是"个别与普遍之统一的相关物"。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文学的民族性是它获得世界性的基础,不存在脱离了民族性的世界性,世界性寓于民族性,并通过民族性呈现出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也反对拒绝任何世界性的绝对民族性,没有完全不带普遍性的特殊性,民族性需要以世界性为坐标、视野和目的,正如普遍性要以特殊性为依存一样,特殊性也不能摆脱普遍性而独立存在,特殊性只不过是被特殊化了的普遍性。摒弃任何世界性的民族性,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民族性上升为世界性,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绝对普遍性。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既要反思文化多元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摒弃世界性的绝对特殊性论,又要反对世界主义、天下主义等弃绝任何特殊性的普遍主义文化立场,坚持以特殊性为基础并与普遍性相统一的民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民族 世界
下载PDF
开放的民族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贯立场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俊飞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38,共5页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于民族主义持否定、保留、讳莫如深、犹疑躲避的立场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从延安文艺座谈到"文化革命"、从新时期到新世纪,&qu...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于民族主义持否定、保留、讳莫如深、犹疑躲避的立场不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从"民族主义文学"批判到"民族形式"论争、从延安文艺座谈到"文化革命"、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开放的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始终一贯的文化立场、核心诉求和价值尺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不仅坚持民族的立场、标准和观点,并且根据中国不同阶段的历史条件,在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相互转化、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以及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辩证等结构关系中灵活调整着自己对于民族内涵的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对民族立场一以贯之的坚持,对民族标准的贯彻实践,反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不能调和的论调,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批评立场 开放的民族主义
下载PDF
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77-82,共6页
学科定位问题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但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文学地理学的定位一直具有多样性。国内学者从文学角度思考,将之理解为文学研究的方法、文学或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独立的交叉学科。国外学者偏向从地理学角度思考,将之... 学科定位问题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但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文学地理学的定位一直具有多样性。国内学者从文学角度思考,将之理解为文学研究的方法、文学或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独立的交叉学科。国外学者偏向从地理学角度思考,将之理解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重新思考中,文学地理学应是一门融合两套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具有二重性,是将地理因素影响下的文学研究和存在于文学形态中的地理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学科定位 分支学科 交叉学科
下载PDF
民间生存镜像中的土地记忆与文学想象——论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羽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5-69,共5页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来自这部小说题材的独特性。莫言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他熟悉的乡村土地上,以土地为依托并从中体现出高度扩张的历史记忆和文学叙事能力。《生死疲劳》注重书写土改给人们带来精神创... 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来自这部小说题材的独特性。莫言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他熟悉的乡村土地上,以土地为依托并从中体现出高度扩张的历史记忆和文学叙事能力。《生死疲劳》注重书写土改给人们带来精神创伤的同时,也凸显了土地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支撑,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的认同与超越,也是莫言试图通过对民间文化的重建,来重新审视农民与土地的隐秘关系,展露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生存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疲劳》 土改 土地记忆 民间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存在及其矛盾——以“盘峰论争”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航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7-20,共4页
一部20世纪的新文学史(新诗史),或隐或显都可以从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发展脉络中看到它们之前的影子。尤其是论争的形式,之前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特别是"盘峰论争"似乎抽离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纠... 一部20世纪的新文学史(新诗史),或隐或显都可以从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发展脉络中看到它们之前的影子。尤其是论争的形式,之前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特别是"盘峰论争"似乎抽离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纠拌,带有相当的自由主义的争辩性质。所以,世纪末的论争与世纪初的一些论争,就精神上来说有不少相似之处。我们正可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理解80年代中国语境中的启蒙性质及其80年代与90年代两度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处境,并从中发现知识分子在这个转型期中的可作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峰论争” 知识分子写作 民间写作 矛盾
下载PDF
短视频作家批评的话语形态与言说机制
18
作者 郭芳丽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181,共10页
当前作家批评出现了“短视频段子”的新型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言说内容注重文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生活化文艺问题的个性化展开、文学文化经典的生活化还原、文学对当代生活的洞见和启示。言说方式为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的段子言说:一是“... 当前作家批评出现了“短视频段子”的新型文学批评话语形态。言说内容注重文学的生活化,主要包括生活化文艺问题的个性化展开、文学文化经典的生活化还原、文学对当代生活的洞见和启示。言说方式为以点带面、散点透视的段子言说:一是“标准段子”言说,语词系统多由网络热词和日常口语构成,以切合读者现实生活的日常化表达或幽默化表达为主,注重铺陈和反转以达到“有趣”的效果;二是“反段子”言说,以书面化语词对读者现实生存困惑进行严肃探讨,以由情入理的渐近论述达到“有智”的效果。言说机制包含了文化、文学、艺术生产、媒介技术等多方面,其关键是当代社会各要素加速融合造成的作家“人-现实-文学”融合的“大文学”观以及“创作-批评”融合的“大创作”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批评 短视频段子 话语形态 大众文化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19
作者 李利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0-84,共5页
古代汉语课程所选内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励志精神、中华礼仪等思政元素极为丰富。为更好地进行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完善教学目标,强... 古代汉语课程所选内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励志精神、中华礼仪等思政元素极为丰富。为更好地进行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完善教学目标,强化思政维度;精选教学内容,注入思政元素;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融入;优化评价机制,加强思政考核;强化思政意识,提高思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古代汉语 课程思政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空间表征
20
作者 肖太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84-87,共4页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具有强烈而自觉的空间表征意识。空间具有"支援作用",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通过对审美空间的构建,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空间经验为基础,运用诸多表现手法,恢复空间的地方场域性,回归空间的日常生活性,提炼空间...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具有强烈而自觉的空间表征意识。空间具有"支援作用",当代少数民族作家通过对审美空间的构建,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和空间经验为基础,运用诸多表现手法,恢复空间的地方场域性,回归空间的日常生活性,提炼空间的民族精神性,从而打造出一个融构自然地理、社会生活、精神文化于一体的多重立体空间,拓殖了文学的表现范围,增值了文学的表达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空间表征 三重空间 文化意蕴 精神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