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承荣 黄留业 +2 位作者 崔俊 刘运祥 徐宁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年第1期5-8,13,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I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内镜检查 窄带成像技术
下载PDF
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敏 黄留业 吴承荣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59例,其中81例患者行... 目的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中的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耐受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10月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59例,其中81例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首选进镜方式分为经口或经肛2种,首选方式检查后未发现病灶者,日后改换进镜方式再行检查。对活动性出血病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另78例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两组患者分别由专门医师独立操作并诊断,最后进行汇总分析,对比双气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变检出率为95.06%,病因诊断率为82.72%,23例检查时见病变活动性出血,行内镜下止血治疗,21例止血成功,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1.30%;胶囊内镜组的病变检出率82.05%,病因诊断率为66.67%。双气囊小肠镜组的病因检出率及病因诊断率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受性方面,胶囊内镜的耐受性最好,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依次为:全麻下经肛进镜、全麻下经口进镜、非麻醉经肛进镜、非麻醉经口进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并且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临床诊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小肠镜 胶囊内镜 小肠出血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宁 黄留业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98.7%)。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0.2%(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01)。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大肠肿瘤 诊断
下载PDF
FICE对Barret食管并肠化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晓凌 刘运祥 +3 位作者 黄留业 徐宁 崔俊 张波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6期9-10,14,共3页
目的探讨FICE在早期发现Barret食管(BE)中的肠上皮化生(SIM)等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1-2010.12共5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FICE模式对病变范围、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 目的探讨FICE在早期发现Barret食管(BE)中的肠上皮化生(SIM)等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1-2010.12共5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FICE模式对病变范围、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对鳞柱状上皮交界的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中,FICE优于普通内镜。FICE模式下通过Endo分型,检出SIM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94%。结论 FICE可清楚观察BE粘膜病变轮廓,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操作转换简便,对BE食管进行靶向活检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 BARRET食管 肠上皮化生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与染色技术对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宁 黄留业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5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8~2008.3间共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8~2008.3间共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个(98.7%)。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粘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5),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1.3%(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5)。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粘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特别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大肠肿瘤 诊断
下载PDF
小探头超声(MPS)指导下经胃镜摘除异位胰腺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卞孝平 刘运祥 黄留业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9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MPS)指导下经胃镜摘除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7年4月,我院经胃镜诊断的异位胰腺20例,行小探头超声(MPS)检查明确其范围和起源后套扎联合高频电法摘除。结果20例均获成功摘除,术后无出血、穿孔...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MPS)指导下经胃镜摘除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7年4月,我院经胃镜诊断的异位胰腺20例,行小探头超声(MPS)检查明确其范围和起源后套扎联合高频电法摘除。结果20例均获成功摘除,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半年,未发现病变复发者。结论小探头超声(MPS)指导下经胃镜套扎联合高频电法摘除异位胰腺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异位胰腺 套扎 高频电 摘除
下载PDF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波 黄留业 +1 位作者 刘运祥 衣龙志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间192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235次,3例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对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好;对病变整... 目的评价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间192例疑有小肠疾病患者,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235次,3例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结果所有病人均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对双气囊小肠镜的耐受性好;对病变整体检出率为64.6%;3例急性出血病人经注射硬化剂治疗出血停止。结论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 小肠疾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联合超声内镜对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徐宁 刘运祥 +3 位作者 黄留业 崔俊 张波 曹晓凌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早期癌 诊断
下载PDF
栓塞联合结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研究
9
作者 高杰 黄留业 《医学动物防制》 2008年第12期953-955,共3页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药物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结扎术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失代偿期 内镜下介入治疗
下载PDF
子母镜在胆管结石和梗阻性黄疸诊治中的应用
10
作者 崔俊 吴承荣 +1 位作者 黄留业 刘运祥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7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子母镜在胆管结石和不明原因梗阻性黄疸诊治中的作用。方法4例胆总管巨大结石及6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接受子母镜检查及液电碎石。2例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接受子母镜检查。结果4例胆总管内结石全部取净(100%),6例肝内胆管... 目的探讨子母镜在胆管结石和不明原因梗阻性黄疸诊治中的作用。方法4例胆总管巨大结石及6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患者,接受子母镜检查及液电碎石。2例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接受子母镜检查。结果4例胆总管内结石全部取净(100%),6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有5例全部取净(83.3%),1例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尚有部分结石残留(16.7%)。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达3.5cm,1次子母镜取石7例(70%),2次子母镜取石2例(20%),3次子母镜取石1例(10%)。2例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子母镜检查见胆管壁新生物,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胆管腺癌。术后2例(16.7%)发热,2例(16.7%)血淀粉酶增高,内科治愈。无出血、穿孔、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子母镜行液电碎石是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和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的有效方法,子母镜检查有助于明确不明原因梗阻性黄疸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母镜 胆管结石 液电碎石术 梗阻性黄疸
下载PDF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与大肠肿瘤的检出
11
作者 卞孝平 黄留业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8期9-14,共6页
大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饮食习惯逐步与西方国家接近,其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癌是提高大肠癌生存率的关键。目前结肠镜检查仍是早期发现大肠癌最重要方法之一,但普通大肠镜... 大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饮食习惯逐步与西方国家接近,其发生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早期发现和治疗大肠癌是提高大肠癌生存率的关键。目前结肠镜检查仍是早期发现大肠癌最重要方法之一,但普通大肠镜仅能观察病变的某些特征,对病变腺管开口形态观察受限,镜下诊断与病理组织学符合率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内镜技术 染色 结肠镜检查 病理组织学 大肠癌 恶性肿瘤 西方国家
下载PDF
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胆总管结石内镜序贯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波 黄留业 +1 位作者 吴承荣 林淑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7期406-408,共3页
目前,国际上公认胆总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案为ERCP取石术,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ERCP取石时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于伴有中重度静脉曲张者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更高。近年来,我们对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胃... 目前,国际上公认胆总管结石首选治疗方案为ERCP取石术,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行ERCP取石时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于伴有中重度静脉曲张者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风险更高。近年来,我们对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先内镜下治疗曲张静脉再行取石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胆总管结石 疗效观察 内镜序贯治疗 中重度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ERCP
原文传递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与染色技术对大肠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留业 徐宁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0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与染色技术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间245例入选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与染色技术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间245例入选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做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24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480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0.0%(432/480),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8.8%(474/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黏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1),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2.2%(437/474),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1.0%(389/480),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比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符合率高,操作转换简便,可指导对病变进行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诊断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原文传递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留业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年第3期1-1,共1页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的结合。传统认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是消化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多主张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或定期复查[1]。Lukaszczyk等[2]于1992首先报道了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证明微创...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的结合。传统认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是消化内镜治疗的禁忌证,多主张外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或定期复查[1]。Lukaszczyk等[2]于1992首先报道了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证明微创技术可以达到直视手术所要求的切除范围,且不造成肿瘤破坏,减少局部复发率。Nguyen 等[3]通过对照研究和临床随访,认为腹腔镜切除胃间质瘤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切除相比患者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近年来,随着内镜附件的发展,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即可将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完整切除。周平红等[4]于2009年报道了无腹腔镜辅助的内镜全层切除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20例源于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胃体11例,胃底9例,完整切除率100%,肿瘤最大直径<3.5 cm,病理证实间质瘤13例,平滑肌瘤4例,血管球瘤2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腹膜炎、腹腔脓肿。随访1~12个月无1例发生病变残留或复发。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志华 黄留业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年第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EUS)发现的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根据其大小、层次分别进行内镜下结扎切除术(ELR...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EUS)发现的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s),根据其大小、层次分别进行内镜下结扎切除术(ELR)治疗7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21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6例。结果34例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SMTs 均成功挖除,4例 ESE 治疗中发生穿孔,应用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其中 ESE 及 EFR术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其中胃底16例,胃体16例,胃窦2例。病变最大直径0.7~4.3 cm,平均最大直径1.5㎝。全组未出现 ESE 术后出血,随访2~30个月,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内镜下切除治疗小的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能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ESE 及 EFR可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且所有内镜下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固有肌层 黏膜下肿瘤 内镜下治疗
原文传递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翟千慧 黄留业 刘运祥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对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超声胃镜、CT 或MRI 检查,提示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18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 EFR ... 目的: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对胃固有肌层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并经超声胃镜、CT 或MRI 检查,提示为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18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 EFR 治疗,术后随访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 EFR 治疗的18例患者,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切除肿瘤最大直径1.2~3.0 cm,平均最大直径为1.8 cm。EFR 手术时间为45~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5.5 min。术后病理证实2例位于胃体的肿瘤为平滑肌瘤,其余均为间质瘤。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创面愈合良好,病变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FR 治疗胃固有肌层间质瘤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整体切除率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全层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