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临床可行性分析
1
作者 赵飞 宁方娇 李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17期46-49,共4页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66例产妇作为瘢痕组,另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妊娠行阴道试产的66例产妇作为非瘢痕组。比较两组阴道试产结果,阴道试产成功产妇产程...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66例产妇作为瘢痕组,另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妊娠行阴道试产的66例产妇作为非瘢痕组。比较两组阴道试产结果,阴道试产成功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产后胎盘残留发生情况,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瘢痕组与非瘢痕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78.79%VS 84.85%)、转剖宫产率(21.21%VS 15.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阴道试产成功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与非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产后出血量(210.28±56.36)ml、住院时间(3.69±1.62)d和产后胎盘残留发生率12.12%与非瘢痕组的(205.17±49.69)ml、(3.71±1.59)d、7.58%(5/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3.64%)与非瘢痕组(10.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出生后1、5、10 min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预后良好,无转入新生儿科记录。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与非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基本一致,且未增加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升高,临床应用安全性可靠,证实该类产妇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较强,对提升阴道分娩率及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瘢痕子宫 阴道试产 再次妊娠 产后出血 不良妊娠结局
下载PDF
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的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敏 范丽娜 杨晓静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单双号方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的肥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单双号方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观察组给予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受孕率及排卵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MI、HOMA-IR、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受孕率、排卵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伴胰岛素抵抗,有利于控制血糖相关指标,可提高患者受孕率及排卵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雌醇环丙孕酮 二甲双胍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不孕 肥胖
下载PDF
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3
作者 李健 梁雷 +1 位作者 王颜 刘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10期781-786,共6页
目的:构建乳腺癌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并验证。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集(GEO)的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NRGs)表达和临床数据,经过LASSO和Cox回归分析,确定基于8个NRGs(HSP90AA1,IFNAR1,IFNG,IRF9,MAPK9,... 目的:构建乳腺癌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并验证。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集(GEO)的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NRGs)表达和临床数据,经过LASSO和Cox回归分析,确定基于8个NRGs(HSP90AA1,IFNAR1,IFNG,IRF9,MAPK9,SHARPIN,GLUL和JAK1)的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根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低两组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生存和列线图分析验证预后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低风险组相比,高风险组个体的预后较差,风险评分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GSEA分析表明,高风险组主要通过DNA复制、氧化磷酸化等通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校准曲线表明所构建列线图的效能较好。结论:包含8个NRGs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能是乳腺癌的预后标志物和有前景的治疗靶点,可能更好为临床乳腺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坏死性凋亡 TCGA 预后列线图
下载PDF
TICRR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李健 王颜 +1 位作者 梁雷 刘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12期933-937,共5页
目的:评价TopBP1相互作用检查点和复制调节器(TICRR)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的测序和临床数据,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确定TICRR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使用基因集富集分... 目的:评价TopBP1相互作用检查点和复制调节器(TICRR)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的测序和临床数据,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确定TICRR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方法评估TICRR的生物学功能。应用Logistic分析研究TICRR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Kaplan-Meier分析和列线图确定TICRR对乳腺癌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TICRR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01)。GSEA分析结果表明,TICRR表达增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周期循环、同源重组等通路来促进肿瘤细胞增。乳腺癌组织中TICRR的高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表达有关。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TICRR表达与T分期、HER2表达呈正相关,与ER和PR表达呈负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TICRR基因表达是乳腺癌总生存率(HR:1.881,P=0.036)的独立风险因素,在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I)单因素分析中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TICRR基因表达增加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代谢等相关通路促进乳腺癌发生,检测TICRR基因表达对评价乳腺癌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TopBP1相互作用检查点和复制调节器 预后 列线图
下载PDF
妊娠期自发性肝破裂一例
5
作者 高焕云 丁丽娟 +1 位作者 韩梅 黄葶葶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90-192,共3页
患者40岁,孕4产0,因"停经28+4周,持续性右上腹痛11 h"于2023年9月30日收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患者既往体健,曾孕26周自然流产1次,生化妊娠2次。此次妊娠于孕15周在我院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孕26周门诊产检发现血压1... 患者40岁,孕4产0,因"停经28+4周,持续性右上腹痛11 h"于2023年9月30日收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患者既往体健,曾孕26周自然流产1次,生化妊娠2次。此次妊娠于孕15周在我院行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孕26周门诊产检发现血压134/97 mmHg(1 mmHg=0.133 kPa),尿蛋白(+),予"拉贝洛尔100 mg口服,2次/d"。患者29日晚餐进食素馅水饺,22:00突发持续性右上腹及腰部、右肩部疼痛,伴呕吐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30日01:00我院急诊就诊。查体:体温36.4℃,脉搏101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37/99 mmHg。急性病容,强迫体位,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叩痛明显,双下肢轻度水肿。产科查体:腹部膨隆,宫高27 cm,腹围100 cm,未及宫缩,胎心138次/min,胎膜未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安市中心医院 右上腹压痛 拉贝洛尔 腹肌紧张 肾区叩痛 急性病容 强迫体位 胃内容物
原文传递
孕中晚期胎儿肱骨长度和肱骨干比率与孕龄相关性的MRI研究
6
作者 马得廷 康琦 +2 位作者 王君霞 罗晓瑜 李秀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9期582-586,共5页
目的基于MRI探讨孕中晚期胎儿肱骨长度和肱骨干比率与孕龄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23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81例孕中晚期胎儿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6(32.1±5.3)岁, 胎儿孕26~37+6(32.9... 目的基于MRI探讨孕中晚期胎儿肱骨长度和肱骨干比率与孕龄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5月—2023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81例孕中晚期胎儿MRI检查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6(32.1±5.3)岁, 胎儿孕26~37+6(32.9±3.0)周。使用Siemens 1.5 T和3.0 T MR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或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获取胎儿肱骨最大长轴位图像, 并测量肱骨长度(包括肱骨干长度、肱骨总长度), 计算肱骨干比率(肱骨干长度/肱骨总长度)。应用直线及曲线回归分析肱骨长度与孕龄的相关性, 并获得相应的最适回归方程,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肱骨干比率与孕龄的相关性。结果 81例胎儿肱骨总长度为60.16~89.69(76.03±6.16)mm, 肱骨干长度为42.70~62.87(53.99±4.60)mm, 肱骨干比率为0.65~0.76(0.71±0.02)。肱骨长度与孕龄呈"S"曲线函数关系:肱骨总长度与孕龄的最适回归方程为Y=exp(5.11-25.51/孕周), R^(2)=0.805;肱骨干长度与孕龄的最适回归方程为Y^=exp(4.81-26.92/孕周), R^(2)=0.815。肱骨干比率与孕龄无相关性(r=0.113, P=0.238)。结论在孕中晚期, 胎儿肱骨长度与孕龄呈"S"曲线函数关系, 肱骨干比率保持相对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孕龄 肱骨长度 肱骨干比率 孕中晚期 磁共振成像 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原文传递
孕中晚期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与孕龄相关性的MRI研究
7
作者 马得廷 罗晓瑜 +2 位作者 赵怡然 王君霞 李秀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9期587-591,共5页
目的基于MRI探讨孕中晚期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与孕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4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MRI检查的89例正常单胎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21~43(29.8±5.3)岁,孕龄25+1~35+6(... 目的基于MRI探讨孕中晚期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与孕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4年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MRI检查的89例正常单胎胎儿作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21~43(29.8±5.3)岁,孕龄25+1~35+6(31.2±2.8)周,胎儿均发育正常。根据胎儿脑皮层的折叠特征,将其折叠程度分为1~4级四个等级,并对每个胎儿的折叠等级进行评价和记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脑皮层折叠分级的孕龄分布情况,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脑皮层折叠分级与孕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9例胎儿中,脑皮层1级折叠8例出现在孕25~27周,2级折叠21例出现在孕26~30周,3级折叠40例出现在孕29~34周,而4级折叠20例出现在孕32~35周。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与孕龄呈高度正相关(r_(s)=0.92,P<0.001)。孕龄<26周的4例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均为1级,孕龄≥28周的74例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均≥2级,孕龄≥31周的51例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均≥3级,孕龄≥35周的7例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均为4级。结论孕中晚期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随孕龄增加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两者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基于产前MRI的胎儿脑皮层折叠分级可作为评估脑沟回发育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孕龄 脑皮层折叠 分级 磁共振成像 相关性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产前3.0 T TrueFISP 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的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君霞 马得廷 罗晓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产前3.0 T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FISP)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前MR检查的6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0~46(30.7±6.4)岁,孕25^(+1)~38^(+... 目的探讨基于产前3.0 T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FISP)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前MR检查的6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0~46(30.7±6.4)岁,孕25^(+1)~38^(+6)(32.7±3.5)周。使用3.0 T MR对胎儿股骨行产前TrueFISP扫描,在矢状面图像上测量胎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和远端软骨骨骺的最大前后径和高度;在冠状面图像上测量股骨近端和远端软骨骨骺的最大横径。观察指标:(1)观察胎儿股骨MRI解剖特征;(2)观察胎儿股骨干长度及近端、远端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度与孕周的相关性。计算各项影像学指标在10种回归模型(线性、对数曲线、反函数曲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复合曲线、幂函数曲线、S形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回归)中的决定系数(R2)值。根据最大R2值确定各项观察指标的最适回归模型,并获取相应的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1)MR TrueFISP图像显示66例胎儿股骨解剖特征:孕28周之前,胎儿股骨干呈低信号,骨皮质与骨髓腔分界不清;孕28周之后,胎儿股骨干骨皮质呈低信号,骨髓腔呈条状较高信号,骨髓腔与骨皮质分界清楚。孕25~39周,胎儿股骨干上方为软骨性股骨头及颈、大转子,呈高信号,与股骨干上端分界清楚;股骨干下方为股骨远端软骨性骨骺,呈高信号,与股骨干下端分界清楚。(2)在10种回归模型中,胎儿股骨各项影像学指标均随着孕周的增加呈曲线增长。胎儿股骨干长度以三次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882,曲线拟合优度高,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Y_(股骨干长度)=-21.879+2.972×X_(孕周)-4.251×10^(-3)×X^(3)_(孕周)。胎儿股骨近端软骨骨骺高度以三次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642,曲线拟合优度一般,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高度)=-16.720+1.357×X孕周-3.227×10^(-3)×X^(3)_(孕周)。胎儿股骨远端软骨骨骺前后径以幂函数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489,曲线拟合优度低,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Ŷ股骨远端软骨骨骺前后径=0.887×X0.861孕周。胎儿股骨近端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以及远端软骨骨骺横径和高度均同时遵从复合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模型,R^(2)值分别为0.568、0.452、0.549和0.387,曲线拟合优度低,其指数曲线模型的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分别为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横径)=6.961×exp(0.028×X孕周)、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前后径)=7.301×exp(0.025×X_(孕周))、Y_(股骨远端软骨骨骺横径)=6.114×exp(0.035×X_(孕周))和Y_(股骨远端软骨骨骺高度)=8.727×exp(0.021×X_(孕周))。结论基于产前3.0 T的TrueFISP MRI,胎儿股骨各影像学指标的生长动力学特征符合曲线回归模型,可为产前评估胎儿骨骼发育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股骨 软骨骨骺 生长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
原文传递
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经多平面重组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得廷 崔红 +1 位作者 李秀娟 王君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2-566,共5页
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 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ueFISP序列扫描的图像。为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由两位MR医师应用MPR技术分别对胎儿的股骨长轴进行修正重组。比较两位MR医师重组图像的质量,测量股骨长度并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0例胎儿股骨TrueFISP图像中,27例(45%)直接获得了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而33例(55%)没有获得标准图像。两位医师对这33例胎儿股骨行MPR,分别获得了90.9%(30/33)和87.9%(29/33)的成功率,其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2.91±0.29和2.88±0.3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且具有高度一致性(ICC=0.845,P=0.000)。在TrueFISP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股骨干长度分别为(60.42±5.86)cm和(60.35±5.87)cm,超声测量股骨干长度为(59.35±9.07)c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MPR技术可以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其测量结果与超声结果无差异。因此TrueFISP序列的负间隔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弥补直接扫描不能获得胎儿股骨标准长轴图像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磁共振成像 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股骨长度 负间隔扫描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胸骨变异的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成像显示胸骨的全貌。统计胸骨柄变异、胸骨体变异、剑突变异、胸骨融合的发生情况。结果(1)胸骨柄变异:胸骨上骨56例(5.6%),其中单侧27例、双侧29例;胸骨上结节63例(6.3%),其中单侧31例、双侧32例;胸骨上凸12例(1.2%)。(2)胸骨体变异:胸骨体呈"O"形62例(6.2%);胸骨孔40例(4.0%),伴胸骨下裂5例(0.5%)。(3)剑突变异:剑突末端变异347例(34.7%),其中剑突缺失46例、剑突双尾286例、三尾15例;剑突内部变异203例(20.3%),其中剑突单孔118例、双孔5例、假孔80例;剑突形态变异61例(6.1%),其中偏斜35例、延长且远端翘起26例。(4)胸骨融合变异:柄体融合192例(19.2%),其中完全性融合148例、部分融合44例;体剑融合509例(50.9%),其中完全性融合276例、部分性融合233例;胸骨体第1、2节未融合30例(3.0%)、部分融合39例(3.9%);全胸骨融合60例(6.0%)。结论胸骨变异较为常见,多模态MSCT影像可以很好地观察胸骨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基于多层螺旋CT影像对胸骨后组织随年龄变化特征的观察
11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1)胸骨柄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 解剖 年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