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民族大学科研成果简介
1
作者 钟华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2,161,共2页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2014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建平与我校撒拉族学者马成俊教授、马伟教授合作编写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基督教传教...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2014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建平与我校撒拉族学者马成俊教授、马伟教授合作编写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基督教传教士海映光(Rev.Carter Hol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简介 基督教传教士 大学科研 合作编写 青海民族 哲学学院 马伟 社会生活状况 循化县 街子清真
下载PDF
近十年知网收录青海民族大学科研论文计量分析——基于VOSviewer软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2
作者 柳卓萍 《青藏高原论坛》 2020年第3期49-58,共10页
本文采用以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分析为主,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以机构"青海民族大学"为第一检索条件,对近十年(2010年~2019年)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量趋势、被引频次、主题分布、... 本文采用以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分析为主,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以机构"青海民族大学"为第一检索条件,对近十年(2010年~2019年)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量趋势、被引频次、主题分布、学科类别、研究层次、基金项目等方面展开。研究表明该校近十年科研论文产出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学科间论文发表不均衡,高质量论文数量不足等现象。本论文旨在分析青海民族大学论文产出现状、科研领域及科研水平的基础上,为科研院所未来规划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发展态势,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族大学 科研论文 VOSviewer软件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下南关街为例
3
作者 田斯琪 《民风》 2024年第8期0130-0132,共3页
下南关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青海省西宁市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受到了青海以及周边游客的追捧。它的存在不仅展现着西宁人民适应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中赖以生存的智慧,更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下南关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青海省西宁市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受到了青海以及周边游客的追捧。它的存在不仅展现着西宁人民适应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中赖以生存的智慧,更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本文以饮食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下南关街饮食文化的历史情况,结合下南关街的饮食构成,探讨下南关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饮食人类学视角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思考。新时代,应充分挖掘下南关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南关街
下载PDF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内生逻辑与实现路径——以青海省曲麻莱县为例
4
作者 刘子平 努尔东江·努尔买买提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分布、婚姻往来层面、语言学习使用、民俗风尚和衣食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困苦生活中的同病相怜、应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构成了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据此,文章认为应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社会经济、提升文化教育、建设生态文明诸方面来推动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牧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青海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骆桂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113-118,共6页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族地区 社会稳定 机制分析
下载PDF
近代青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在与自觉
6
作者 徐长菊 郑洪斌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的形成,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多民族劳动、生息、交融发展的地区。近代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的形成,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多民族劳动、生息、交融发展的地区。近代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青海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在反抗列强侵略、反对分裂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完整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在近代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青海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青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自在 自觉 青海
下载PDF
节日庆典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文化认同建构——基于青海省同仁市热贡六月会的考察
7
作者 王雪霞 《民风》 2024年第8期0136-0138,共3页
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上发挥着集体记忆、集体情感和集体信仰等重要作用。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程式化的节日庆典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解构和共同体意识的重塑。在新时代,... 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上发挥着集体记忆、集体情感和集体信仰等重要作用。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程式化的节日庆典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解构和共同体意识的重塑。在新时代,热贡地区的六月会作为一种节日庆典,逐渐有了新的内涵表达和功能呈现,不仅在民族“三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凝聚作用,而且对于建构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日文化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青海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8
作者 杨蕊铭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第19期176-178,共3页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不仅承担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关键作用,亦是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高地。在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中,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推广举足轻重,对青海省多民族地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伊...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不仅承担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关键作用,亦是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战略高地。在国家整体发展布局中,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推广举足轻重,对青海省多民族地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将民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与一体化纳入战略目标之中。本论文围绕青海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情况展开实证研究,提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和意义。根据青海省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研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生活,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民族地区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再构——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德扬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在日益缩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在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在日益缩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在文化自信等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当地神箭文化的传承和再构过程进行了阐释,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地方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神箭文化 传承 再构
下载PDF
浅谈民族心理学视角下的双语教育——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0
作者 周斌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3年第2期50-52,共3页
关于双语教学的概念,学术界看法基本一致。在我国基本上将双语定义为两类模式,即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A和B模式),如藏汉双语,所谓一类模式是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二类模式则正好相反。在实地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 关于双语教学的概念,学术界看法基本一致。在我国基本上将双语定义为两类模式,即一类模式和二类模式(A和B模式),如藏汉双语,所谓一类模式是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授课为辅,二类模式则正好相反。在实地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学校会针对学生的语言环境,具体的划分双语教学的模式。而关于民族心理的概念,学术界却又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是将其归纳为一种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心理学 双语教育 海南藏族自治州 青海 双语教学 汉语授课 藏汉双语 语言环境
下载PDF
民族省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基于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发展定位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文烈 郭云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4,共10页
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表明,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环境和产业政策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水平和制... 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表明,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环境和产业政策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水平和制度体系的深层次变革。如何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是青海省生态文明战略的核心议题,本文从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发展定位出发,深刻剖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基础和运行机理,解析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战略实践中的制约因素。四地两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摆脱环境治理手段与传统产业政策的政策组合,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和完善青海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是促进四地两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以及产业和环境政策的协调,注重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互补,形成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战略 生态文明 高质量绿色发展
下载PDF
多元联动与协同共建: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实践与启示--以青海省T乡光伏产业为个案视角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毛卓玛 郑磊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计结构,T乡光伏产业发展引导牧民生计变迁,牧民通过社会行动整合、调适生计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行动规范、程序正当、主体间有效协商以及方案落实等不同程度地受限,实现“兴旺”在当下面临困境,运行机制有待优化。面向未来,产业兴旺需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共同构建协商平台,各主体主动承担“受赋”责任,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共建 民族地区 产业兴旺 光伏产业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下三江源生态保护模式探究——以玉树昂赛为个案的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才贝 尼玛才让 +1 位作者 多吉夸卓 陶嘉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8,共8页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语境中,玉树昂赛在国家、政府、公益性自然保护组织的多重建设和引导下,通过自然保护体验、野生动物监测等生态保护项目,塑造了以雪豹为主体的新景观,人与动物的关系由“神话”的联结走向互惠。本文采用参与观察、采访...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语境中,玉树昂赛在国家、政府、公益性自然保护组织的多重建设和引导下,通过自然保护体验、野生动物监测等生态保护项目,塑造了以雪豹为主体的新景观,人与动物的关系由“神话”的联结走向互惠。本文采用参与观察、采访式访谈和结构化访谈等方式,从人类学内部视角出发,试图解释项目主导的生态保护模式如何在日常景观和人兽冲突中理解和实践,并提出一种合作民族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昂赛 生态保护 民族志
下载PDF
红色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慧慧 《青藏高原论坛》 2020年第3期19-24,共6页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创造性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具有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融汇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本文以具有...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创造性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和载体。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具有红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以及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融汇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本文以具有红色文化的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研究个案,以红色文化传承视角分析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路径、成效、启示。并就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如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融合发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传承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实践 红光村
下载PDF
关于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秀兰 孙璐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第2期15-19,共5页
道德治理是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在青海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藏族)伦理道德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青海民族地区治... 道德治理是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在青海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藏族)伦理道德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着重讨论该地区治理现代化的(藏族)道德基础,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中的道德治理提出学术性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民族地区 治理现代化 道德
下载PDF
与之共享 伴之同行——为《青海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而作
16
作者 骆桂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3期12-13,共2页
光阴飞度,岁月如歌。历经30年文化之承载、历史之见证,《青海社会科学》披荆斩棘、励精图治,走过泥泞,越过坎坷,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质的飞跃,赢得了春华秋实,成就了事业辉煌。
关键词 《青海社会科学》 共享 创刊 同行 励精图治 年文化
下载PDF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为《青海民族研究》公开发行20周年而作
17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1,共5页
回顾《青海民族研究》成长的历程,阐述她的学术品格、特色和优势,展望她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提出加强编辑力量、提高编辑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青海民族研究》 品格 优势 建议
下载PDF
论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
18
作者 吴秀兰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3-46,共4页
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选择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相关法律有其正当性,我们必须从依法保障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入手,使自治机关自治权充分得到实现,进一步完善资源与生态环... 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选择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相关法律有其正当性,我们必须从依法保障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入手,使自治机关自治权充分得到实现,进一步完善资源与生态环境立法,从而探求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自治地方 发展 法治路径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19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2,共11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陇西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20
作者 张秋雯 陈文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19,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价值伦理、价值传递、评价导向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价值治理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价值生产、整合和吸纳机制。得出结论:民族地区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亟须解决单向度发展、增长主义带来的端口闭塞滞后的实际,消弭简单生态经济学偏废理论对民族地区生态价值建构可能带来的“贬值”风险;在生态价值治理运行上,夯实生态价值治理、政策框架与政治使命整合的互生互造,涵育三者双向赋能的发展伦理,充分释放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治理 民族地区 生态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