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8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守军 杨永利 杨胜远 《科技信息》 2010年第4期15-15,共1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的当务之急。韩山师范学院自成立非师范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开始,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创新式教育,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应用型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下载PDF
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林燕文 王茂先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年第3期107-109,共3页
分析了高等师范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实验室建设、全面开放实验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建议。实践证明,微生物学课程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微生物学实验 改革
下载PDF
拟柱胞藻对水体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聂利华 李训仕 +3 位作者 林壮森 刘亚群 余俊 查广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5,共5页
为探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否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采用拟柱胞藻干藻粉开展了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实验。将硫酸铜、铬酸钾、乙酸铅、硝酸银、氯化钴、氯化镍,氯化汞7种试剂用双纯水配制成分别含Cu^(2+)... 为探讨水华蓝藻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否具有重金属富集能力,采用拟柱胞藻干藻粉开展了重金属离子的生物吸附实验。将硫酸铜、铬酸钾、乙酸铅、硝酸银、氯化钴、氯化镍,氯化汞7种试剂用双纯水配制成分别含Cu^(2+)、Cr^(6+)、Pb^(2+)、Ag^+、Co^(2+)、Ni^(2+)、Hg^(2+)为50 mg/L的重金属溶液,调pH为5.5,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检测藻粉2 h、4 h、8 h、12 h及24 h吸附重金属的情况,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比较分析藻粉吸附前与最终吸附24 h后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25℃、pH 5.5、重金属离子浓度为50 mg/L的条件下,拟柱胞藻干藻粉对7种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附作用,吸附效果最明显的时间为2 h(Cr6+除外),吸附最强的重金属为Pb^(2+),吸附率高达86.30%,吸附量22.23 mg/g(吸附2 h时),7种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以2 h吸附率衡量)依次为:Pb^(2+)(86.30%)>Hg^(2+)(68.23%)>Ag^+(67.82%)>Cu^(2+)(67.75%)>Ni^(2+)(55.18%)>Co^(2+)(34.05%)>Cr^(6+)(2.2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羟基和羧基可能是拟柱胞藻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的活性官能团。研究认为拟柱胞藻能够快速有效地吸附重金属、降低重金属(尤其是Pb^(2+)、Hg^(2+)、Ag^+、Cu^(2+))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柱胞藻 重金属 富集作用 红外光谱
下载PDF
探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詹嘉红 蓝宗辉 宋凤艳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8年第9期91-93,共3页
实验教学是高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为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下载PDF
屎肠球菌HS3细胞转化法生物合成γ-氨基丁酸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云 杨胜远 +2 位作者 陈郁娜 刘祥流 麦真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4,共3页
在发酵食品中分离了1株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HS3,用vitek32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HS3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采用菌株HS3细胞转化L-谷氨酸制备γ-氨基丁酸,通过对转化反应温度、pH、金属... 在发酵食品中分离了1株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HS3,用vitek32鉴定系统进行生化鉴定,鉴定HS3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采用菌株HS3细胞转化L-谷氨酸制备γ-氨基丁酸,通过对转化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底物浓度和菌体浓度的影响进行考察,确立了最优转化条件:湿菌体25g/L,Zn2+5mmol/L、L-谷氨酸钠20g/L、L谷氨酸40g/L,在40℃、pH4.8,120r/min搅拌下反应40h,转化液GABA的浓度达38.02(±1.09)g/L,摩尔转化率为94.50(±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屎肠球菌 细胞转化法
下载PDF
两株植物内生巨大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杨胜远 韦锦 李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5-190,共6页
分别从爬山虎和金银花的茎中分离和鉴定获得了两株植物内生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并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培养及生理特征进行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在菌体的大小、耐盐能力、利用柠檬酸盐和在10°C下生长情况... 分别从爬山虎和金银花的茎中分离和鉴定获得了两株植物内生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并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培养及生理特征进行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在菌体的大小、耐盐能力、利用柠檬酸盐和在10°C下生长情况、D-木糖的代谢和产卵黄磷脂酶情况等方面,不同植物的内生巨大芽孢杆菌间以及植物内生菌与外源菌间都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表型分类法在植物内生菌的鉴定中存在一定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山虎 金银花 植物内生菌 巨大芽孢杆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种群的构件生物量结构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慧 马瑞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6-880,共5页
采用全挖法,对粤东地区的皱果苋、刺苋、空心莲子草等3种苋科入侵植物在两种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且以本地苋科植物尾穗苋为对照,旨在分析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的不同功能构件生物量特征的一般规律及生物... 采用全挖法,对粤东地区的皱果苋、刺苋、空心莲子草等3种苋科入侵植物在两种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且以本地苋科植物尾穗苋为对照,旨在分析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的不同功能构件生物量特征的一般规律及生物学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苋科植物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叶>根>花,其中空心莲子草的茎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百分比达到75%左右;与本地植物尾穗苋相比,在异质性生境中,3种苋科入侵植物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具有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其中空心莲子草的可塑性最强,在干旱、贫瘠的生境中,根冠比显著提高;通过多种数学模型拟合4种苋科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Y)与地下部分生物量(X),Cubic方程(Y=b0+b1X+b2X2+b3X3)表现最优,其中尾穗苋的拟合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科 入侵植物 构件 生物量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查广才 周昌清 麦雄伟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31-235,共5页
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环境微生物调查结果,养殖水体异养菌平均数量为5.15×104cfu·mL-1,致病性弧菌为5.00×103cfu·mL-1,池底泥浆中异养细菌平均数量为2.41×106cfu·mL-1,致病性弧菌为... 对广东珠三角地区,凡纳滨对虾低盐度高产虾池环境微生物调查结果,养殖水体异养菌平均数量为5.15×104cfu·mL-1,致病性弧菌为5.00×103cfu·mL-1,池底泥浆中异养细菌平均数量为2.41×106cfu·mL-1,致病性弧菌为1.45×105cfu·mL-1。不同虾池异养细菌的数量差别小而稳定,致病性弧菌的数量差别及波动大。淤泥较深的老化虾池,水体和泥浆中异养细菌平均分别为6.10×104cfu·mL-1和2.89×106cfu·mL-1,致病性弧菌为6.00×103cfu·mL-1和2.14×105cfu·mL-1;无淤泥虾池水体和泥浆中异养细菌平均分别为4.53×104cfu·mL-1和2.08×106cfu·mL-1,致病性弧菌为4.34×103cfu·mL-1和9.86×104cfu·mL-1。老化虾池底泥致病性弧菌明显偏高,成为老化虾池易爆发虾病的重要原因。低盐度虾池水体异养菌和致病性弧菌的数量变化,表现为养殖前期高,中后期低而稳定;池底泥浆中异养菌和致病性弧菌的数量变化,呈不规则波动。高的养殖水温对养殖环境异养菌和致病性弧菌表现抑制作用,养殖环境微生物与水体浮游藻类也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低盐度 异养细菌 致病性弧菌
下载PDF
高校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CAI应具备的素质 被引量:8
9
作者 林燕文 王茂先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7,共3页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就高校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用CAI存在的问题及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教师 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素质
下载PDF
不同生长方式对2种入侵植物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东娟 赵锐明 +4 位作者 回嵘 郭凤霞 赵庆芳 吴清韩 马瑞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3,共5页
研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在匍匐和攀援方式下的形态、生物量和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匍匐的南美蟛蜞菊花数明显多于攀援的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而平均节间长显著(p<0.... 研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在匍匐和攀援方式下的形态、生物量和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匍匐的南美蟛蜞菊花数明显多于攀援的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而平均节间长显著(p<0.05)低于攀援植株。除平均节间长外,攀援的五爪金龙分枝节数、分枝叶片数、节总数、花数和叶总数均明显高于匍匐的植株。2)攀援的南美蟛蜞菊植株叶、节和花干重均极显著低于匍匐的植株。攀援的五爪金龙植株叶极显著高于匍匐的植株,节和花干重也高于匍匐的植株。3)匍匐的南美蟛蜞菊除花干重显著高于攀援的植株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攀援的五爪金龙植株叶干重比极显著高于匍匐植株、花干重比显著高于匍匐的植株,而茎干重比则极显著低于匍匐的植株。说明南美蟛蜞菊和五爪金龙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尤其是五爪金龙),这也许是二者具有较强入侵性和能够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方式 五爪金龙 南美蟛蜞菊 形态可塑性 生物量
下载PDF
3-羟基丁酸衍生物对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湘辉 刘博聪 +2 位作者 庄东红 查广才 吴云影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27-1430,共4页
目的观察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对PC12缺血清诱导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化学法降解聚羟基丁酸酯制备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培养PC12细胞,以含血清培养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缺血清培养组细胞为阳性对照组,以在缺... 目的观察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对PC12缺血清诱导凋亡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化学法降解聚羟基丁酸酯制备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培养PC12细胞,以含血清培养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缺血清培养组细胞为阳性对照组,以在缺血清条件下添加不同浓度3-羟基丁酸甲酯或3-羟基丁酸乙酯细胞为样品组,通过形态学观察法、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形态及活性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细胞出现大量凋亡,形态变小变细,活性降低。样品处理组细胞活性不同程度提高,低浓度(0.01和0.001 mg·m L-1)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对凋亡细胞有保护作用,浓度为1 mg·m L-1时效果最好。结论通过化学法能够制备高纯度3-羟基丁酸甲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上述两种样品对缺血清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基丁酸 3-羟基丁酸甲酯 3-羟基丁酸乙酯 PC12细胞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慧 马瑞君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517-520,525,共5页
通过栽培实验,观察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的形态学特征,测定两个不同生长期的生物量、根茎长度等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几个方面研究五爪金龙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生长期为6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与生长期为3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 通过栽培实验,观察入侵植物五爪金龙的形态学特征,测定两个不同生长期的生物量、根茎长度等指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几个方面研究五爪金龙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生长期为6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与生长期为3个月的五爪金龙生物量相比,根、茎、叶分别增长了2~5倍;平均含水量在7.41%~82.99%之间,两者无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根冠比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跟其他草本植物相比,其根冠比相对较小;不同生长期的平均根长度分别为57 cm、87 cm,平均茎长度分别为319 cm、714 cm,两者之间的根茎比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五爪金龙的入侵机制和控制五爪金龙的对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五爪金龙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几种新型微生物多糖食品添加剂的性能、应用及发展前景 被引量:9
13
作者 林燕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7-138,156,共3页
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添加剂已是食品工业中的一个热点应用,本文综述了几种新型微生物多糖食品添加剂的优良性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新型 微生物多糖 食品添加剂 性能 应用 前景
下载PDF
“生物标本馆网”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福平 李俊昌 陈俊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2005年第1期50-52,71,共4页
介绍了基于ASP技术的韩山师范学院生物标本展厅网(http: www.hstc.edu.cn xibu bio zhanting index.html)的结构、功能、实现方法以及网站在生物教学和科普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 韩山师范学院 标本展厅 网站 开发和应用
下载PDF
杂草五爪金龙对其入侵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慧 马瑞君 +3 位作者 吴双桃 李云 陈丹生 蔡龙飞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4-39,共6页
五爪金龙是粤东地区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其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明显的改造作用.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3个被五爪金龙重度入侵的生境作为采样地,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与分析五爪金龙对入侵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五爪金龙是粤东地区入侵性极强的外来杂草,其对入侵地土壤生态系统可能存在明显的改造作用.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确定3个被五爪金龙重度入侵的生境作为采样地,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与分析五爪金龙对入侵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入侵地比较,杂草五爪金龙种群在粤东地区的入侵明显改变了入侵地的土壤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与功能,包括显著提高了入侵地土壤中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其提高幅度均在2倍以上;增加了真菌、自生固氮菌及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降低了细菌与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其改变率均大于20%.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变化,因此,五爪金龙成功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杂草 五爪金龙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种间竞争
下载PDF
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慧 马瑞君 +2 位作者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22期160-161,共2页
根据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特征,结合生态学的学科特点,探讨了生态学课程教学在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 师范院校 生态学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乐业豆豉主要发酵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胜远 韦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2,共4页
通过涂布分离和感官评定从广西乐业传统细菌型豆豉中分离和筛选出豆豉的主要发酵微生物DC8,经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DC8为枯草芽胞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菌株DC8的发酵性能较好... 通过涂布分离和感官评定从广西乐业传统细菌型豆豉中分离和筛选出豆豉的主要发酵微生物DC8,经形态特征、16S rDNA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DC8为枯草芽胞杆菌枯草亚种(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菌株DC8的发酵性能较好,发酵制备的豆豉风味好,纤溶酶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酸可溶性多肽含量高,分别达到59.49(±2.37)IU/g、0.87(±0.07)mg Trolox/g、21.77(±1.31)mg/g和46.14(±2.58)mg/g。结果表明,菌株DC8是制备细菌型豆豉的良好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型豆豉 发酵微生物 鉴定 发酵性能
下载PDF
高师生物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燕文 李云 张福平 《科技信息》 2010年第14期138-139,共2页
高师生物专业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我们从重视实验教学,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及方法,丰富学生课外与微生物学有关的活动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创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师 生物专业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
下载PDF
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被引量:5
19
作者 林燕文 张福平 李云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年第1期11-11,20,共2页
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等方面入手,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生物学实验 创新型人才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突出师范教育特色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福平 陈蔚辉 +1 位作者 林燕文 陈晓芸 《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第7期13-14,共2页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师范院校应把师范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体系,为高师学生今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高等师范教育 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