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44
1
作者 周林 李静 +4 位作者 徐文健 黄辉 邓莉 钟雪梅 马丽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沙门菌血清学分型,PCR方法对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型,Kirb... 目的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沙门菌血清学分型,PCR方法对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型,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56份粪便标本检出致病细菌6种共103株(4份标本同时检出2种细菌),阳性率27.8%(99/356)。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为10.7%(38/35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8.4%(30/356)、5.6%(20/356)、3.7%(13/356),未检出志贺菌。38株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与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占63.2%(24/38);2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与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各10株,未检出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与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52.6%(20/38)、13.2%(5/3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1/20、1/20,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我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机率增加,志贺菌已不是主要致病菌。沙门菌与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普遍敏感,在无法获得病原诊断的情况下可考虑首选三代头孢类药物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沙门菌属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感染科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猩红热患儿家长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宇婧 姜莉莉 +2 位作者 葛晓华 李睿 张丹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9期177-180,193,共5页
目的探究感染科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猩红热患儿家长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猩红热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究感染科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在提高猩红热患儿家长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猩红热患儿家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施以常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采用感染科知信行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家长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应对方式。结果干预后,两组家长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家长的屈服和回避得分均低于干预前,面对得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屈服和回避得分低于对照组,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感染科的猩红热患儿家长实施知信行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其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改善其应对方式,促进疾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科 知信行 健康教育模式 猩红热 患儿家长 疾病知识知晓率
下载PDF
儿科消化道造影临床分析773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倪容华 贾立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3126-3130,共5页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排便障碍、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52.8%的患者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有异常发现,且各年龄段消化道造影检查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167.99,P<0.01).主要疾病有胃炎、胃扭转、食管裂孔疝、无神经节细胞症及水平横胃等.新生儿及婴幼儿以胃扭转、食管裂孔疝和水平横胃等多见;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等多见.结论:儿科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在不同的年龄段显著不同,而消化道钡剂造影对儿科消化道患者可取得较高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消化道钡剂造影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抗感染策略
4
作者 黄辉 邓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11-814,共4页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属于沙门菌属的肠道沙门菌种,感染人类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易感,夏季多见,腹泻与发热是最常见症状,大便性状多样。最常见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纽波特沙门... 非伤寒沙门菌(nontyphoidal Salmonella,NTS)属于沙门菌属的肠道沙门菌种,感染人类后主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表现,5岁以下儿童易感,夏季多见,腹泻与发热是最常见症状,大便性状多样。最常见的血清型有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纽波特沙门菌,多数患者仅需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存在侵袭性感染风险的人群、明确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治疗,儿童首选抗生素为三代头孢菌素。近年国内NTS耐药率有增加趋势,疑似感染者尽可能在开始抗感染治疗前完善病原学检测。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临床诊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提高临床病例病原学确诊率、推广快速病原诊断方法、开展高循证质量临床试验,有助于规范非伤寒沙门菌胃肠炎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伤寒沙门菌 胃肠炎 抗感染治疗 儿童
下载PDF
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少丽 钟雪梅 +4 位作者 冯燕玲 薛冠华 闫超 张艳玲 孙红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监测分析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主要病原菌,为该地区儿童腹泻病原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夏季在该院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标本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 目的监测分析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主要病原菌,为该地区儿童腹泻病原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夏季在该院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标本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的3种病原菌进行检测,部分阳性结果测序验证,并与以往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259例腹泻患儿中,总病原菌的检出率为69%,其中致腹泻型大肠杆菌属检出率为64%,志贺菌属检出率为15%,沙门菌属检出率为4.2%;男女儿童致病菌检出率、各年龄组间和急慢性腹泻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监测结果显示,致腹泻型大肠杆菌属是目前北京市引起儿童夏季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志贺菌属。结论 (1)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肠道病原菌种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属为主。(2)该研究建立的快速PCR法可检测多种儿童腹泻易感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腹泻 北京
下载PDF
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邓莉 黄辉 +5 位作者 金凤华 郑崇光 董慧瑾 贾立平 刘立颖 钱渊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流行趋势。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学检测(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腺病毒),新鲜粪便标本冷藏保存,使用Trizol和DNAzol试剂提取粪便标本核酸(RNA和DNA),分别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PCR方法检测肠腺病毒DNA。结果留取粪便标本共1 295份,病原学阳性411份(阳性率31.7%)。其中轮状病毒单一阳性282份,占阳性标本的68.6%;诺如病毒单一阳性78份,占阳性标本的19.0%;肠腺病毒单一阳性25份,占阳性标本的6.1%;2种病毒混合感染26例,占阳性标本的6.3%。不同病毒检出率呈明显季节变化,轮状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1月份,诺如病毒检出率高峰在10月份,肠腺病毒检出率高峰在6月份,检出率分别为67.9%、18.7%、5.4%。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结论轮状病毒是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成为儿童急性病毒性腹泻的第2大病原。秋冬季节为轮状病毒腹泻的高发期,诺如病毒流行季节较轮状病毒略早,肠腺病毒流行主要发生在夏季。混合感染以轮状病毒合并诺如病毒感染多见,且好发于轮状病毒流行季节。3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在非流行季节均有散发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 诺如病毒 肠腺病毒
下载PDF
经病原学确诊的207例儿童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辉 邓莉 +3 位作者 郑崇光 邓洁 陈冬梅 钱渊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麻疹 临床表现 疫苗接种
下载PDF
不同剂量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黄辉 郑崇光 +1 位作者 张楠 邓莉 《中国药业》 CAS 2017年第5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及大剂量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清热解毒中成药口服治疗,常规剂量组患儿(每日3次,每次1喷)...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及大剂量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清热解毒中成药口服治疗,常规剂量组患儿(每日3次,每次1喷)及大剂量组患儿(每日6次,每次2喷)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不同剂量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喷口腔,观察并分析各组患儿体温、口腔疱疹消退、口腔疼痛及进食困难缓解等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常规组及大剂量组3 d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剂量组3 d临床痊愈率及口腔疱疹减少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开喉剑喷雾剂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大剂量使用可有效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开喉剑喷雾剂 剂量 疗效
下载PDF
86例儿童麻疹发病特点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邓莉 贾立英 +3 位作者 张艳玲 邓洁 钱渊 郑秋实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儿童麻疹发病特点,探讨早期诊断麻疹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2003年确诊的86例麻疹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留取的咽拭子、新鲜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静脉血标本用传统的EL...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儿童麻疹发病特点,探讨早期诊断麻疹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2003年确诊的86例麻疹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留取的咽拭子、新鲜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静脉血标本用传统的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并对两种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外地打工人员子女为主要患病人群,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居各年龄段发病率之首,轻型和不典型病例增多,重症和死亡病例减少。在病程早期,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检测阳性率为87.5%(28/32),MV特异性IgM阳性率为67.9%(19/2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年儿童麻疹发病有其新特点。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留取标本方便,无痛苦,在病程早期即可检测到,且单份标本就可进行检测,故在麻疹早期,对不典型麻疹病例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较检测MV特异性IgM更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儿童 发病特点
下载PDF
EV71相关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甜 邓莉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984-986,共3页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部分患儿可合并肺水肿、心肌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严重者病情迅速进展,可危及生命。本病常见病原体为CA16及EV7...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好发于学龄前期儿童,部分患儿可合并肺水肿、心肌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并发症,严重者病情迅速进展,可危及生命。本病常见病原体为CA16及EV71,其中EV71感染患儿重症病例多,死亡率高。抗病毒及中药治疗在减少重症感染以及缓解症状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最有效的预防方式还是相关疫苗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71 相关疫苗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重症感染 常见病原体 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 学龄前期
下载PDF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结合PDCA循环在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分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宇婧 王梅珑 +2 位作者 郝洪丽 王嘉莉 杨颖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2期189-192,共4页
目的探讨感染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分诊、病情评估中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结合PDCA循环的应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2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8例)... 目的探讨感染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分诊、病情评估中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结合PDCA循环的应用。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12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8例)和对照组(6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病情评估分诊与PDCA循环模式干预,观察组给予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结合PDCA循环模式干预,分析观察组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并比较两组患儿分诊与病情评估情况、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合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治疗时间、退热时间,以及皮疹、疱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就诊中应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结合PDCA循环模式效果显著,能够更好地完成病情评估和分诊工作,第一时间筛选出重症患儿并对症治疗,从而显著减少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长满意度,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PDCA循环 分诊 病情评估 感染科门诊
下载PDF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艳玲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8期35-36,共2页
小儿腹泻病是指每天排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或者对于特定个体的排便率高于正常情况,不包括排便频率增加而排成形便和母乳喂养婴儿排稀糊样便的情况。腹泻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近些年它也在发生着... 小儿腹泻病是指每天排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或者对于特定个体的排便率高于正常情况,不包括排便频率增加而排成形便和母乳喂养婴儿排稀糊样便的情况。腹泻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近些年它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 诊治 排便频率 母乳喂养 儿童健康 水样便 常见病
下载PDF
儿童麻疹发病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辉 邓莉 朱汝南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总结儿童麻疹发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隔离门诊就诊和病房住院的麻疹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每年确诊病例总数、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临床发病特点及并发症进行统计,根据是否... 目的总结儿童麻疹发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隔离门诊就诊和病房住院的麻疹病例的临床资料,对每年确诊病例总数、年龄、性别、疫苗接种情况、临床发病特点及并发症进行统计,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0年间共确诊麻疹病例274例,其中男156例,女118例,发病年龄0~16岁,以3岁以下儿童为主(236/274,86.1%)。每年3~5月是麻疹高发月份。未接种麻疹疫苗228例(83.2%),其中未达麻疹疫苗初免年龄(<8个月)的患儿105例(46.1%),接种麻疹疫苗46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皮疹,未接种疫苗组符合典型麻疹出疹顺序的患儿比例高于接种疫苗组(68.0%vs. 52.2%,χ~2=4.223,P<0.05);未接种疫苗组口腔麻疹黏膜斑发生率高于接种疫苗组(71.5%vs. 47.8%,χ~2=9.775,P<0.01);咳嗽为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未接种疫苗组咳嗽发生率高于接种疫苗组(92.1%vs. 69.6,χ~2=18.853,P<0.01),腹泻发生率也高于接种疫苗组(37.7%vs. 21.7%,χ~2=4.295,P<0.05)。呼吸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及肺炎常见,支气管炎发生率未接种疫苗组高于接种疫苗组(25.9%vs. 4.3%,χ~2=10.252,P<0.01),肺炎发生率也高于接种疫苗组(30.7%vs. 10.9%,χ~2=7.573,P<0.01)。结论儿童麻疹发病以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为主,接种疫苗的患儿临床症状趋于不典型,未接种麻疹疫苗患儿更常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及时接种麻疹疫苗可降低麻疹发病率,利于麻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麻疹 临床表现 麻疹疫苗
下载PDF
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辉 邓莉 +1 位作者 贾立平 朱汝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8期1187-1194,共8页
目的建立一个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诊断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 435例年龄≤3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为H... 目的建立一个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诊断评分系统,并评价其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 435例年龄≤3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分为HFMD组1 094例和非HFMD组341例。随机选取70%作为训练集(1 004例),其余30%作为测试集(431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变量并建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评分系统,同时在测试集中进行评分系统的验证及评价。结果 HFMD组病程、年龄、暴露史阳性占比均显著大于非HFMD组(χ^(2)/t值分别为3.36、4.44、97.88,P<0.01),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MD组在硬腭、软腭、舌、颊粘膜、牙龈、前胸、后背、臀部和足趾的皮疹分布数量较非HFMD组更多(χ^(2)值分别为61.77、48.25、20.79、41.32、7.73、27.53、30.34、44.23、29.27,P<0.05);HFMD组发热的比例以及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占比均高于非HFMD组(χ^(2)/t值分别为13.49、5.21、10.17,P<0.05);利用训练集数据共筛选出7项纳入多因素评分预测模型,包括年龄、暴露史、3个口腔溃疡部位(硬腭、软腭、颊粘膜)和2个躯体皮疹部位(背部、臀部),该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7~0.84,P<0.01),敏感度为0.76,特异度为0.68;评分系统在测试集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CI:0.71~0.81,P<0.01),敏感度为0.76,特异度为0.62。结论该评分系统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较好,可作为一种儿童手足口病快速、低成本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 临床诊断 评分系统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11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辉 邓莉 +3 位作者 黄立勇 温雯 王恒伟 郑崇光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2016年第3期11-16,共6页
目的:分析近年儿童猩红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3例有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并经咽拭子培养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的儿童猩红热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患儿中男70例,女43例,4~7岁年龄段儿童占77.9%;90例有发热,占7... 目的:分析近年儿童猩红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3例有发热皮疹等临床表现并经咽拭子培养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的儿童猩红热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患儿中男70例,女43例,4~7岁年龄段儿童占77.9%;90例有发热,占79.6%;全部患儿均有皮疹,典型充血性鸡皮样粟粒疹73例(64.6%),口腔黏膜明显充血83例(73.4%),口周苍白圈14例(12.4%),巴氏线20例(17.7%);皮疹以躯干部位最为常见,占91.2%;首诊临床诊断为“猩红热”14例;全部患儿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表现。结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临床症状趋于轻症化、不典型化,临床缺少快速实验室诊断方法,易延误早期临床诊治。除典型皮疹外,口腔黏膜明显充血可能是猩红热的早期表现之一,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猩红热 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儿童胃肠型流感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丽君 黄辉 +3 位作者 邓莉 郑崇光 孙宇 董慧瑾 《亚洲儿科病例研究》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目的:比较儿童胃肠型流感及有发热症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胃肠型流感及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 胃肠型流感10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268例,胃肠型流感组发... 目的:比较儿童胃肠型流感及有发热症状的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胃肠型流感及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 胃肠型流感10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268例,胃肠型流感组发病年龄均数为3.9 &#177;2.3岁,轮状病毒性肠炎组发病年龄均数为1.9 &#177;1.8岁,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 = 8.2, P 0.05);2)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以热峰超过39℃界定为高热,胃肠型流感高热发生率为88.2% (90/102),轮状病毒性肠炎组74.6% (200/268),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 = 8.1, P 2 = 86.2, P <0.01)。结论:胃肠型流感与轮状病毒性肠炎在发病季节上有交叉,临床特征类似,但发热热峰、腹泻及呕吐频次、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快速病原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胃肠型流感 轮状病毒性肠炎 临床特征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定点排查医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谱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林清 邓莉 +14 位作者 曹玲 陈冬梅 孙宇 朱汝南 王芳 郭琪 周禹彤 贾立平 黄辉 康小会 金凤华 袁艺 张楠 德日 钱渊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5-639,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中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谱。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入组3类患儿:有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流行病学史的ARI组...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中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谱。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入组3类患儿:有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流行病学史的ARI组(疑似病例组),无2019-nCoV相关流行病学史的ARI组(单纯ARI组),既无流行病学史也无呼吸道感染、但因其他疾病需住院治疗的排查组(非ARI组),每组预计纳入至少30例。疑似病例组同时采集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标本,单纯ARI组及非ARI组仅采集鼻咽拭子标本;所有标本同步应用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盒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鼻咽拭子标本进行ARI多病原核酸检测。单纯ARI组与2019、2018年同期的ARI患儿多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至2020年2月20日总计入组244例患儿,男139例、女105例,年龄(5±4)岁,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疑似病例组(69.4%,25/36)与单纯ARI组(55.3%,73/132)均有较高的病原检出,以肺炎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最高[19.4%(7/36)、17.4%(23/132)];其次是人偏肺病毒[16.7%(6/36)、9.8%(13/132)];非ARI组病原检出率较低(11.8%,9/76)。2019年同期ARI患儿病原阳性检出率为83.7%(77/92),以呼吸道合胞病毒A(29.3%,27/92)为最高,然后依次为流感病毒H1N1(19.6%,18/92)及腺病毒(14.1%,13/92),与2020年单纯ARI组的3种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32,5.3%;0;5/132,3.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346、28.083、7.848,P均<0.01);2018年同期ARI患儿病原阳性检出率为61.0%(50/82),以人博卡病毒(13.4%,11/82)及腺病毒(11.0%,9/82)多见,与2020年单纯ARI组人博卡病毒阳性检出率(5/132,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6,P=0.009)。结论在非高风险地区,即使在有相关的流行病学史前提下,非家庭聚集性发病或非密切接触的儿童感染2019-nCoV的可能性仍很小;与既往同期患儿ARI的病原以病毒为主不同,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肺炎支原体占了病原谱的首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病原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原文传递
儿童副流感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一星 邓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5期295-299,共5页
人副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重要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分为4个亚型(HPIV1~4),其中HPIV1、2多在秋季流行,是导致儿童喉炎的主要病原体;HPIV3于春季、秋季均可流行,可导致新生儿及婴儿毛细支气管炎、肺炎;HP... 人副流感病毒(HPIVs)是引起儿童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重要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分为4个亚型(HPIV1~4),其中HPIV1、2多在秋季流行,是导致儿童喉炎的主要病原体;HPIV3于春季、秋季均可流行,可导致新生儿及婴儿毛细支气管炎、肺炎;HPIV4感染多症状轻微,占比较低,相关数据较少。在全球范围内,HPIV是引起儿童喉炎、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常见病原,因其感染就诊、住院人数众多,且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重、病死率增加,造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HPIV感染的确诊依赖病原学检测,其中核酸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高,目前在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虽然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特效药物,但重组神经氨酸酶融合蛋白DAS181,以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BCX2798和BCX2855的相关研究不断进展。另外,针对HPIV的多种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本综述总结HPIV感染的病毒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及疫苗方面的相关内容及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副流感病毒 儿科
原文传递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被引量:51
19
作者 邓莉 贾立英 +3 位作者 赵惠欣 张又 钱渊 王洛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轮状病... 目的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急性腹泻 婴幼儿
下载PDF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钟雪梅 张艳玲 +2 位作者 邓莉 贾文翊 邹继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 目的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呕吐(1例)、湿疹(5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牛奶喂养1例,单纯母乳喂养6例,混合喂养6例。②结肠镜下表现多发性小结节13例(100%),灶性红斑8例(61.5%),糜烂9例(69.2%),出血斑6例(46.2%),溃疡1例(7.7%)。均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100%),胃及横结肠9例,升结肠7例,回盲部5例。组织病理学改变13例均为嗜酸性粒细胞(Eos)轻度浸润,4例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有灶状出血。③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示13例牛奶特异性IgG升高(100%),7例鸡蛋IgG升高(53.8%)。血清总IgE水平仅1例升高,但其牛奶、鸡蛋特异性IgE正常。④母亲规避饮食或换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后症状缓解。结论 AP临床经过良好,牛奶是主要过敏原,也可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详细的病史、食物过敏原IgG测定、内镜检查有助于AP的诊断;治疗方法为母亲规避饮食或应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婴儿 结肠镜检查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