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44
1
作者 周林 李静 +4 位作者 徐文健 黄辉 邓莉 钟雪梅 马丽娟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9-364,共6页
目的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沙门菌血清学分型,PCR方法对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型,Kirb... 目的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门诊诊断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患儿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沙门菌血清学分型,PCR方法对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型,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56份粪便标本检出致病细菌6种共103株(4份标本同时检出2种细菌),阳性率27.8%(99/356)。沙门菌检出率最高,为10.7%(38/35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8.4%(30/356)、5.6%(20/356)、3.7%(13/356),未检出志贺菌。38株沙门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与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占63.2%(24/38);20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与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各10株,未检出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与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52.6%(20/38)、13.2%(5/3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1/20、1/20,3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论我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机率增加,志贺菌已不是主要致病菌。沙门菌与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普遍敏感,在无法获得病原诊断的情况下可考虑首选三代头孢类药物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沙门菌属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细菌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科消化道造影临床分析773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倪容华 贾立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3126-3130,共5页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 目的:探索提高儿科消化道疾病确诊率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儿科消化道疾病诊断中消化道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1990-2000年因消化道症状就诊且行消化道钡剂造影的儿童患者773例,其中568例接受上消化道造影,86例全消化道造影,119例钡剂灌肠,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排便障碍、腹胀及消化道出血等.其中52.8%的患者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有异常发现,且各年龄段消化道造影检查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167.99,P<0.01).主要疾病有胃炎、胃扭转、食管裂孔疝、无神经节细胞症及水平横胃等.新生儿及婴幼儿以胃扭转、食管裂孔疝和水平横胃等多见;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等多见.结论:儿科消化道疾病的病因在不同的年龄段显著不同,而消化道钡剂造影对儿科消化道患者可取得较高的确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 消化道钡剂造影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小肠CT造影对儿童克罗恩病临床活动分期的评价
3
作者 吴朔春 钟雪梅 +3 位作者 仪晓立 陶然 杨梅 孙雪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 探讨小肠CT造影(CTE)对儿童克罗恩病临床活动分期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临床确诊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及CTE影像学资料,依据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分为4组(缓解期1... 目的 探讨小肠CT造影(CTE)对儿童克罗恩病临床活动分期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83例临床确诊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及CTE影像学资料,依据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分为4组(缓解期11例、轻度活动期47例、中度活动期14例、重度活动期11例),收集CTE的各项参数指标,并分析CTE评估与儿童克罗恩病活动度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4组CTE影像表现中,病变肠管范围(χ^(2)=49.934)、肠壁强化方式(χ^(2)=56.561)、肠管狭窄程度(χ^(2)=31.932)、肠壁厚度(χ^(2)=46.535)、肠周淋巴结肿大(χ^(2)=17.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活动期病变(轻-重度活动期)CTE影像表现为受累肠管范围大(>50 mm)(31例,37.3%)、肠壁分层强化多见(27例,32.5%)、肠腔狭窄(<5 mm)(19例,22.9%)及肠壁明显增厚(>5.0 mm)(54例,65.1%)、肠周淋巴结肿大(>7 mm)(16例,19.3%)出现比例高。其中病变肠管范围(r=0.500)、病变肠壁强化方式(r=0.574)、肠腔狭窄(r=0.316)、肠壁增厚(r=0.533)与儿童克罗恩病临床活动分期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随着病变肠管范围增加、病变肠壁强化方式(均匀-分层)、肠腔狭窄及肠壁增厚程度加重,临床活动分期也逐渐加重,以上4项指标可作为反映儿童克罗恩病活动分期的特征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小肠CT造影 临床活动分期 儿童
下载PDF
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少丽 钟雪梅 +4 位作者 冯燕玲 薛冠华 闫超 张艳玲 孙红妹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32-434,共3页
目的监测分析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主要病原菌,为该地区儿童腹泻病原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夏季在该院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标本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 目的监测分析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主要病原菌,为该地区儿童腹泻病原的快速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夏季在该院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标本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PCR方法对易导致儿童腹泻的最常见的3种病原菌进行检测,部分阳性结果测序验证,并与以往腹泻病原菌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259例腹泻患儿中,总病原菌的检出率为69%,其中致腹泻型大肠杆菌属检出率为64%,志贺菌属检出率为15%,沙门菌属检出率为4.2%;男女儿童致病菌检出率、各年龄组间和急慢性腹泻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监测结果显示,致腹泻型大肠杆菌属是目前北京市引起儿童夏季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志贺菌属。结论 (1)2011年夏季北京地区引起儿童腹泻的主要肠道病原菌种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属为主。(2)该研究建立的快速PCR法可检测多种儿童腹泻易感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学 腹泻 北京
下载PDF
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泵吸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宁慧娟 张艳玲 +4 位作者 伏瑾 刘燕燕 廖伟伟 崔晓岱 朱丹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泵吸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确诊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55例进行观察,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28例:予以炎琥宁(10mg/kg,静点,每日1次),并雾化吸... 目的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泵吸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确诊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55例进行观察,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28例:予以炎琥宁(10mg/kg,静点,每日1次),并雾化吸入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2μg/kg,每日1次)。2对照组27例:予以炎琥宁(10mg/kg,静点,每日1次)。患儿分别予治疗后第1、2、3、7天随访。结果显效率:治疗组中为53.6%,对照组为22.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炎琥宁联合干扰素泵吸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比可以替代静脉输注炎琥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毒 治疗 干扰素
下载PDF
经病原学确诊的207例儿童麻疹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辉 邓莉 +3 位作者 郑崇光 邓洁 陈冬梅 钱渊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 目的对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对儿童麻疹临床发病特点的影响,以及婴儿麻疹和儿童麻疹发病特点的差异,以帮助麻疹的早期诊断。方法采集2002至2010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隔离门诊和住院期间经RT-PCR或ELISA法确诊的麻疹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咽拭子和尿液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片段。根据是否接种麻疹疫苗分为接种麻疹疫苗组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组。结果①207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麻疹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123例,女84例。年龄0~15岁,其中<8月龄(未达到初免年龄)69例(33.3%),~1岁45例(21.7%)。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54例(≤1岁亚组97例,>1岁亚组57例),接种麻疹疫苗组53例。②接种麻疹疫苗组本市户籍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两组的发病高峰均在4月份。有明确麻疹患者接触史患儿在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5.4%(24/154例),接种麻疹疫苗组为16.9%(9/5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接种麻疹疫苗组麻疹黏膜斑和咳嗽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麻疹疫苗组,余伴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未接种麻疹疫苗组>1岁亚组眼部症状发生率高于≤1岁亚组,余临床表现两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疹发病年龄趋低龄化,同时临床表现更加不典型;麻疹患儿以未达到麻疹疫苗接种年龄的婴儿或漏种麻疹疫苗的流动人口为主,提示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和对流动人口易感儿童查漏补种,对降低麻疹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麻疹 临床表现 疫苗接种
下载PDF
86例儿童麻疹发病特点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邓莉 贾立英 +3 位作者 张艳玲 邓洁 钱渊 郑秋实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儿童麻疹发病特点,探讨早期诊断麻疹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2003年确诊的86例麻疹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留取的咽拭子、新鲜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静脉血标本用传统的EL... 目的分析我院近年儿童麻疹发病特点,探讨早期诊断麻疹的实验室方法。方法对2003年确诊的86例麻疹患儿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留取的咽拭子、新鲜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静脉血标本用传统的ELISA方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并对两种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外地打工人员子女为主要患病人群,1岁以内婴儿发病率居各年龄段发病率之首,轻型和不典型病例增多,重症和死亡病例减少。在病程早期,麻疹病毒N基因相关片段检测阳性率为87.5%(28/32),MV特异性IgM阳性率为67.9%(19/2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近年儿童麻疹发病有其新特点。用RT-PCR方法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留取标本方便,无痛苦,在病程早期即可检测到,且单份标本就可进行检测,故在麻疹早期,对不典型麻疹病例检测麻疹病毒N基因较检测MV特异性IgM更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 基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儿童 发病特点
下载PDF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 被引量:51
8
作者 邓莉 贾立英 +3 位作者 赵惠欣 张又 钱渊 王洛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297,共3页
目的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轮状病... 目的了解2002~2003年肠道门诊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肠道门诊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大便潜血检查、轮状病毒检测和细菌培养,并对1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喂养情况的调查。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2002年感染率为21.74%,2003年感染率为27.11%,2a总感染率为24.91%,2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高,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同时合并条件致病菌生长率为23.88%;1岁以内婴儿腹泻程度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母乳喂养婴儿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程度相对较轻;轮状病毒腹泻时存在菌群紊乱,应以调节肠道菌群和对症处理为主要治疗手段,避免滥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急性腹泻 婴幼儿
下载PDF
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雪梅 张艳玲 +2 位作者 邓莉 贾文翊 邹继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 目的探讨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3例AP婴儿的临床表现、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血清IgE检测、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情况。结果①临床表现均有腹泻、便血,另可有排便时哭闹(2例)、呕吐(1例)、湿疹(5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牛奶喂养1例,单纯母乳喂养6例,混合喂养6例。②结肠镜下表现多发性小结节13例(100%),灶性红斑8例(61.5%),糜烂9例(69.2%),出血斑6例(46.2%),溃疡1例(7.7%)。均累及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100%),胃及横结肠9例,升结肠7例,回盲部5例。组织病理学改变13例均为嗜酸性粒细胞(Eos)轻度浸润,4例有淋巴滤泡形成,3例有灶状出血。③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示13例牛奶特异性IgG升高(100%),7例鸡蛋IgG升高(53.8%)。血清总IgE水平仅1例升高,但其牛奶、鸡蛋特异性IgE正常。④母亲规避饮食或换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后症状缓解。结论 AP临床经过良好,牛奶是主要过敏原,也可见于母乳喂养的婴儿。详细的病史、食物过敏原IgG测定、内镜检查有助于AP的诊断;治疗方法为母亲规避饮食或应用游离氨基酸配方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直肠结肠炎 婴儿 结肠镜检查 治疗
下载PDF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尿半乳糖测定的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艳玲 陈晓波 +1 位作者 刘凤英 林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5-515,531,共2页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及乳糖不耐受者的病情变化。方法收集4~20个月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阳性的腹泻患儿30例。按要求留取尿标本检测,采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尿半乳糖,同时记录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7 d追踪腹...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及乳糖不耐受者的病情变化。方法收集4~20个月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均阳性的腹泻患儿30例。按要求留取尿标本检测,采用半乳糖氧化酶法测定尿半乳糖,同时记录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7 d追踪腹泻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约56.67%(17/30例)尿半乳糖试验阳性。尿半乳糖试验阳性患儿腹泻病程较尿半乳糖试验阴性患儿略延长,但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尿半乳糖测定可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酶缺乏情况,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乳糖不耐受 尿半乳糖 儿童
下载PDF
酶免疫吸附法检测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Noro病毒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冬梅 张又 +2 位作者 邓莉 贾莉英 钱渊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IA)法检测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Noro病毒,试图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以期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抽取167份应用EIA进行N... 目的用酶免疫吸附试验(EIA)法检测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标本中的Noro病毒,试图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以期应用于临床检测。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抽取167份应用EIA进行Noro病毒抗原检测,其中有61份同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轮状病毒。结果167份粪便标本中,Noro病毒阳性46份,阳性率为27.5%。其中,GⅠ型阳性标本20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43.5%(20/46);GⅡ型阳性标本19份,占阳性标本总数的41.3%(19/46);另有7份标本为GⅠ和GⅡ型同时阳性,提示为混合感染,占阳性标本总数的15.2%(7/46)。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93.5%(43/46)。本组Noro病毒感染性腹泻未见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在检测轮状病毒的61份标本中,轮状病毒阳性29份,阳性率为47.5%。在29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中,11份(11/61,18.0%)标本检出Noro病毒阳性,提示存在Noro病毒和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结论Noro病毒感染在北京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仅次于轮状病毒。EIA检测Noro病毒简便易行、利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细菌性腹泻 Nora病毒 轮状病毒 婴幼儿腹泻 酶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2009~2010年北京儿童腹泻中轮状病毒新VP4基因亚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慧瑾 钱渊 +6 位作者 张又 邓莉 赵林清 朱汝南 陈冬梅 刘立颖 贾立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5-570,共6页
P[8]b基因亚型是国内外新近发现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VP4基因的一种新亚型,本研究旨在建立有效鉴别HRV P[8]a和P[8]b基因亚型及P[4]和P[6]基因型的VP4基因打点杂交分型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2009~201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 P[8]b基因亚型是国内外新近发现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VP4基因的一种新亚型,本研究旨在建立有效鉴别HRV P[8]a和P[8]b基因亚型及P[4]和P[6]基因型的VP4基因打点杂交分型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2009~201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中P[8]b基因亚型HRV的流行情况及其G/P基因组合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GenBank序列数据库可检索到的国内外HRV各种P基因型及亚型的VP4基因序列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基因分析,在不同基因型别间核苷酸变异密集而相同P基因型内核苷酸高度保守的的位置设计各型别探针,并分别以本实验室上传GenBank的北京HRV地方株P[4]和P[6]基因型及P[8]a和P[8]b亚型的VP4基因作为相应型别探针的合成引物的设计模板及探针经PCR合成的合成模板,合成地高辛素标记的DNA探针。经测序验证所建立的VP4基因杂交分型方法结果可靠。对门诊88例(55%,88/160)及住院79例(70.5%,79/112)HRV腹泻患儿的P分型结果显示P[8]a亚型仍为主要型别,前者为96.6%(85/88),而后者为62.0%(49/79);P[8]b亚型在住院HRV感染腹泻患儿中占较高比例(27.9%,22/79),虽然其在门诊HRV感染患儿中也存在,但仅占2.3%(2/88);另外单纯P[4]基因型HRV感染仅在住院腹泻患儿中检测到1例(1.3%,1/79),而P[6]基因型在门诊及住院HRV感染腹泻患儿中均未检测到;本组标本中HRV P[8]b亚型主要与G9基因型组合。本研究表明G9P[8]b型HRV在北京腹泻儿童中有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组轮状病毒 VP4基因 b基因亚型 G9基因型 打点杂交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艳玲 贾立英 刘敏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目的 评估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 (HpSA)试验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治疗前后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 62例 4~ 1 7岁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而接受1 3C 尿素呼气试验 (1 3C UBT)、胃镜检查和 31例根除Hp后停药至少 4周 ,接受1 3C 尿素呼气试验 2... 目的 评估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 (HpSA)试验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治疗前后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 62例 4~ 1 7岁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而接受1 3C 尿素呼气试验 (1 3C UBT)、胃镜检查和 31例根除Hp后停药至少 4周 ,接受1 3C 尿素呼气试验 2d内患儿粪便标本 ,应用酶免疫反应原理进行HpSA试验 ;以1 3C UBT检测和胃镜活检作为诊断标准。结果 以光密度值 (A)≥0 .1 2 1为阳性 ,HpSA检测治疗前诊断Hp感染敏感性为 92 .30 %、特异性 91 .30 %、阳性预测值为 92 .30 %、阴性预测值 87.50 %、准确性 91 .94% ;治疗后诊断Hp感染敏感性为 83 .33 %、特异性 88.0 0 %、阳性预测值为 62 .50 %、阴性预测值 95 .65 %、准确性 87.1 0 %。结论 HpSA检查对治疗前诊断儿童Hp感染准确率较高 ;对治疗后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治疗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诊断 粪便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艳玲 邓莉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7期2-3,共2页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无菌性脑膜脑炎 治疗 诊断 急性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 肠道病毒
下载PDF
慢性胃炎儿童胃固体排空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玲 钟雪梅 +2 位作者 袁新宇 邹继珍 贾文翊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75-677,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患儿胃固体排空功能。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6~17岁因反复上腹部(或脐周)疼痛、上腹部不适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等消化道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并且每周至少发作1次的儿童需...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患儿胃固体排空功能。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6~17岁因反复上腹部(或脐周)疼痛、上腹部不适伴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等消化道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并且每周至少发作1次的儿童需要做胃镜检查者,进行电子胃镜常规检查,同时取病理活检并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确诊慢性胃炎的65例患儿行钡条胃固体排空试验,计算5h胃排空情况,收集服用钡条后24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果 HP感染总阳性率为27.7%,5h胃排空异常率HP阳性者占11.1%,HP阴性者占21.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者无论是否有胃排空异常,其胃黏膜病理中-重度炎症者占66.7%。慢性胃炎患儿5h胃排空率<50%者占18.5%,胃排空率<75%者占23.1%。慢性胃炎患儿服用钡条后24h内均无任何异常症状和体征。结论部分慢性胃炎患儿存在胃动力障碍,临床症状不能完全反映胃固体排空情况。对于6~17岁儿童服用钡条行胃固体排空功能检查安全并符合自然生理状态。HP阳性者中-重度慢性胃炎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胃固体排空 儿童 幽门螺杆菌
原文传递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艳玲 《中国医刊》 CAS 2011年第8期35-36,共2页
小儿腹泻病是指每天排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或者对于特定个体的排便率高于正常情况,不包括排便频率增加而排成形便和母乳喂养婴儿排稀糊样便的情况。腹泻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近些年它也在发生着... 小儿腹泻病是指每天排3次或以上的稀便或水样便,或者对于特定个体的排便率高于正常情况,不包括排便频率增加而排成形便和母乳喂养婴儿排稀糊样便的情况。腹泻病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古老的疾病。近些年它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病 小儿腹泻病 诊治 排便频率 母乳喂养 儿童健康 水样便 常见病
下载PDF
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莉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12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麻疹病毒 预防控制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年龄 麻疹疫苗 临床表现 传染性 青少年
下载PDF
婴儿黏液脓血便解答
18
作者 张艳玲 《中国医刊》 CAS 2008年第9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脓血便 抗感染治疗 大便常规 解答 黏液 婴儿 三代头孢菌素 自行停药
下载PDF
儿童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2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赵雪 金萌 +2 位作者 赖建铭 戎赞华 白欣立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讨儿童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患儿(患儿1、2)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 目的探讨儿童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例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患儿(患儿1、2)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例白塞病患儿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白塞病合并肠道假性息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经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23-R114),监护人对患儿的诊治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儿1:女性,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间断发热及眼部溃疡,伴结节性红斑,胃镜检查发现咽部多发溃疡,结肠镜显示回肠溃疡,入院诊断为白塞病,给予患儿1甲泼尼龙、沙利度胺及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在病情好转后,甲泼尼龙规律减量过程中,患儿1病情多次反复,先后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于首次入院3.5年后,对其复查结肠镜可见回盲部及升结肠多发炎性息肉。②患儿2:男性,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发热、腹痛及消化道穿孔。对其进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采取激素治疗措施。之后患儿2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红斑,肠镜显示溃疡性病变,确诊为白塞病。对其采取激素、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环孢素治疗措施,规律随访过程中病情多次反复。于首次入院5.3年后,对患儿2复查肠镜可见回盲部溃疡性、增生性隆起,炎性息肉形成。③文献复习结果:在Pub Med数据库中检索到关于1例儿童(患儿3)白塞病合并肛周息肉的研究文献。患儿3为男性,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肛周疼痛及阴茎溃疡,肛周见溃疡及息肉样病变,肛周局部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为非特异性炎症,全身激素治疗后肛周溃疡愈合。结论严重炎症反复刺激,是导致白塞病患儿合并肠道假性息肉的主要原因,对该类患儿临床治疗要点是控制白塞病患儿病情反复,加强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血管炎 口腔溃疡 息肉 儿童
原文传递
新生儿腹泻可能是乳糖不耐受
20
作者 宁慧娟 《家庭健康(医学科普)》 2015年第8期26-26,共1页
临床上经常有家长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到医院来看病:宝宝无故腹泻,甚至一尿尿就排便,可除了母乳并没有给宝宝吃别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对妈妈的乳汁中的乳糖不能消化所致。医学上称这种... 临床上经常有家长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到医院来看病:宝宝无故腹泻,甚至一尿尿就排便,可除了母乳并没有给宝宝吃别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宝宝体内缺乏乳糖酶,对妈妈的乳汁中的乳糖不能消化所致。医学上称这种情况为乳糖不耐受。 常见的乳品,如母乳、牛奶等中都含有一种叫乳糖的营养物质。它要在小肠中经乳糖酶水解消化成较小分子的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穿过肠壁,进入血管中被人体吸收。但部分婴儿由于种种原因,如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腹泻等,损伤到宝宝小肠上皮微绒毛,使体内的小肠黏膜无法产生足够的乳糖酶,乳糖就会从小肠直接转运到大肠,导致宝宝在食入乳糖数小时内会出现腹泻、腹胀、肠鸣、腹痛甚至呕吐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糖不耐受 新生儿腹泻 小肠上皮 营养物质 人体吸收 急性腹泻 病毒感染 肠道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