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办公建筑高效制冷机房研究与实践
1
作者 蒋毅 谢昌宏 +6 位作者 王戈兵 李永攀 李彬 张杰 周敏钊 于洋 杨峻 《暖通空调》 2024年第8期56-60,共5页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40%~60%,研究并推广高效制冷机房技术是建筑行业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工程案例更多关注的是高效制冷机房整体能效比(EER),对高效制冷机房EER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技术... 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运行总能耗的40%~60%,研究并推广高效制冷机房技术是建筑行业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技术标准及工程案例更多关注的是高效制冷机房整体能效比(EER),对高效制冷机房EER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技术策略研究较少。本文结合理论及工程案例,研究明确了高效制冷机房EER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包含冷水机组选型优化适配、能源梯级利用、输配系统优化、精细化监测与控制等技术策略,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海外大厦项目应用实例,旨在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助力高效制冷机房技术在办公建筑中产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建筑 高效制冷机房 磁悬浮机组 能源梯级利用 “双碳”战略 能效比
下载PDF
嵌岩桩荷载传递函数及非线性桩刚度确定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明珉 刘攀 +1 位作者 余冠民 朱立刚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6-50,共5页
以桩基荷载传递理论为基础,结合杭州恒隆广场试桩静载荷试验数据,开展了深埋岩层钻孔灌注桩力学特性研究。分析了土层与岩层桩基侧阻力及岩层端阻力随荷载增加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并建立了具有场地代表性的荷载传递函数组。研究表明,... 以桩基荷载传递理论为基础,结合杭州恒隆广场试桩静载荷试验数据,开展了深埋岩层钻孔灌注桩力学特性研究。分析了土层与岩层桩基侧阻力及岩层端阻力随荷载增加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并建立了具有场地代表性的荷载传递函数组。研究表明,深埋岩层钻孔灌注桩适合采用荷载传递函数描述其单桩力学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函数形式,可以根据试桩数据拟合得到同一场地不同岩土层的桩基荷载传递函数组;进而可建立不同位置、不同嵌岩深度桩基的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和桩顶荷载-桩刚度曲线。通过与实测结果对比,采用荷载传递法得到的桩刚度曲线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可用于计算群桩基础反力及嵌岩钻孔灌注桩的变刚度调平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荷载传递法 荷载传递函数 桩刚度 变刚度调平设计
下载PDF
美国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简介
3
作者 朱立刚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42-49,32,共9页
简要介绍美国主要抗震性能化标准发展历程,并以TBI作为主要参考,介绍美国抗震性能化设计流程、两阶段设计方法,两水准性能目标制定、设计参数,并结合ARUP美国部分项目及CTBUH制定的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tall building... 简要介绍美国主要抗震性能化标准发展历程,并以TBI作为主要参考,介绍美国抗震性能化设计流程、两阶段设计方法,两水准性能目标制定、设计参数,并结合ARUP美国部分项目及CTBUH制定的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for tall building所提供的部分案例,对美国抗震性能化设计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概括总结了中美抗震性能化设计主要差异,以及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未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抗震性能化设计 性能目标 能力设计 风险类别 抗震设计
下载PDF
嵌岩群桩基础间增补非嵌岩短桩的作用机理及荷载分配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明珉 刘攀 +2 位作者 王垚 邹金林 钟聪明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27,共6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研究了既有嵌岩长桩基础之间增补非嵌岩短桩的作用机理及荷载分配规律。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首先分析了单根嵌岩长桩的轴力随深度变化情况,并与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在校验有限元模拟...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研究了既有嵌岩长桩基础之间增补非嵌岩短桩的作用机理及荷载分配规律。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首先分析了单根嵌岩长桩的轴力随深度变化情况,并与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在校验有限元模拟计算参数的合理性与准确性之后,建立长桩基础和长、短桩组合基础有限元模型,分析长桩基础和长、短桩组合基础的轴力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嵌岩长桩与非嵌岩短桩之间的荷载分担规律及调控方法。研究表明,桩端嵌入深埋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在开展单桩静载荷试验时呈现出摩擦桩性状,但在群桩共同作用时则凸显出端承桩性状。在嵌岩长桩之间增补非嵌岩短桩,能够有效减小长桩上部的轴力,但长桩中下部的轴力并未减小。长桩与短桩之间的荷载分配关系取决于二者刚度比值,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长、短桩刚度比的目标区间并采取适当措施对长、短桩刚度比进行调节是长、短桩组合基础设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岩桩 增补非嵌岩短桩 长、短桩组合 桩刚度
下载PDF
基于实际演练和仿真模拟的高速列车人员疏散行为模式 被引量:4
5
作者 陶桂东 李莉 +2 位作者 张国安 Michael Kinsey 宋楠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采用全尺寸高速列车作为演练地,研究发生火灾时列车上整体人员的疏散行为。设计不同实验变量,设置涵盖整列站台疏散、整列轨面疏散、单车行李疏散和单车团体疏散4大类别的疏散场景13个,运用实际演练和MassMotion软件仿真模拟2种方法,对... 采用全尺寸高速列车作为演练地,研究发生火灾时列车上整体人员的疏散行为。设计不同实验变量,设置涵盖整列站台疏散、整列轨面疏散、单车行李疏散和单车团体疏散4大类别的疏散场景13个,运用实际演练和MassMotion软件仿真模拟2种方法,对比不同场景下不同实验变量对高速列车上人员疏散的行为影响,研究MassMotion软件用于高速列车人员疏散仿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列车所有出口均保持开启状态的整列站台疏散场景中,全定员576人完成疏散共用时96 s,各出口的疏散流量基本在1.2~1.4人·(s·m)^(-1);对疏散效率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车厢出口数量、乘客疏散时是否携带行李以及携带行李的乘客比例,为尽量减小火灾带来的影响,列车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单出口车厢,并在火灾时通过疏散广播等形式明确告知乘客不要携带行李;MassMotion软件能够较好地预测人员疏散趋势,但由于内置参数较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模拟得到的疏散率整体趋于保守,在回避其局限性的基础上仍可将此软件用于新型列车的前期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列车火灾 人员疏散 实际演练 仿真模拟
下载PDF
不同优化算法在工程实际中的主要特点及优势 被引量:1
6
作者 任东伟 黄然子 +1 位作者 孙广宇 朱立刚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4,共5页
算法取代工程师的人工调试工作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结构设计研究方向,但未大量应用于工程实际。主要介绍了实际工程中,利用结构设计行业内出现的新变量,如更高效的优化算法、编程能力在新一代结构设计从业人员中的普及、国内一线设计... 算法取代工程师的人工调试工作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结构设计研究方向,但未大量应用于工程实际。主要介绍了实际工程中,利用结构设计行业内出现的新变量,如更高效的优化算法、编程能力在新一代结构设计从业人员中的普及、国内一线设计软件逐步开放程序控制接口等,针对不同工程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算法进行设计的实际案例;并介绍了采用算法设计的优势,如在超高层设计中采用了响应面算法优化型钢用量,在大跨度天幕设计中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曲线找形,在桩基设计中通过对桩布置进行参数化快速设计更新。通过这些案例笔者认为结构设计行业推广算法设计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算法设计 响应面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优化算法 桩基参数化
下载PDF
Automotive Metal Material Databas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Vehicle Design
7
作者 MENG Xianming ZHANG Sai +1 位作者 FANG Rui ZHU Yaohui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7年第4期235-242,共8页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etal material database development and usage in car body design for automatic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automotive steel product from the major steel plant in China and usage situatio...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etal material database development and usage in car body design for automatic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automotive steel product from the major steel plant in China and usage situation in local automotive OEMs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 standard LS-DYNA material database contains 129 kinds of commonly used metal material and database is developed by CATARC. Considering the frequent use of material data and applied to different parts in FE model, engineers can save time with this standard tool and meet the future request of the automation model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 material CATARC database structure design.
下载PDF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桩基承载力损失和桩身附加拉力简化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明珉 孙广宇 +1 位作者 朱立刚 邹金林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53-58,共6页
对于深大基坑工程,当桩基础在基坑开挖之前已经施工完成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桩基础将因土体卸荷松弛而导致承载力降低。另外,坑底以下土体隆起将在桩身产生附加拉力。从理论推导入手,提出一种既简便实用又能合理评估开挖卸荷对桩基基... 对于深大基坑工程,当桩基础在基坑开挖之前已经施工完成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桩基础将因土体卸荷松弛而导致承载力降低。另外,坑底以下土体隆起将在桩身产生附加拉力。从理论推导入手,提出一种既简便实用又能合理评估开挖卸荷对桩基基础影响的简化算法,主要用于计算开挖卸荷引起的桩基础承载力降低值和土体回弹引起的桩身附加拉力。并结合桩基础开展参数分析,获得了基坑开挖时桩基承载力和桩身附加拉力随开挖深度和桩径的变化规律,并提出几点应对建议,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卸荷 土体回弹 桩基承载力损失 桩身附加拉力
原文传递
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的特点与应对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明珉 王源 +1 位作者 朱立刚 汪洋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4-38,45,共6页
计算了6个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模型的竖向自振周期和竖向地震响应;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竖向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超高层建筑水平自振周期远大于场地特征周期,而竖向自振周期则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 计算了6个不同高度和不同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模型的竖向自振周期和竖向地震响应;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竖向地震动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超高层建筑水平自振周期远大于场地特征周期,而竖向自振周期则与场地特征周期接近,竖向振动响应得到放大。根据设计反应谱,对于各种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Evk都至少是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的2. 44倍。进而提出描述超高层建筑受到竖向地震全过程的4个概化模型,并指出规范简化算法的局限性。提出竖向地震作用对P-Δ效应与P-δ效应的放大主要体现在P值增大,使得"重力二阶效应"变成"重力与竖向地震响应共同作用下的二阶效应"。采用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水平构件振动加速度响应,提出二次振动和竖向构件错动对水平构件振动响应有显著影响。分析了采用振型分解法计算超高层建筑竖向地震响应时质量参与系数偏低的原因,并指出当结构高度超过某一数值时,竖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第一阶振型会从竖向振动转变为水平摆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地震 竖向自振周期 重力二阶效应 二次振动 楼板振动 质量参与系数
原文传递
大跨度人行天桥振动舒适度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来少平 何文杰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8-52,共5页
结合德国规范EN 03和国内有关舒适度分析的规范参数取值,对人行天桥在人行荷载作用下的振动舒适度分析过程进行详细解读,并通过一个项目案例在多种工况和多种阻尼比下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提高阻尼比可有效降低振动加速度;改变桥... 结合德国规范EN 03和国内有关舒适度分析的规范参数取值,对人行天桥在人行荷载作用下的振动舒适度分析过程进行详细解读,并通过一个项目案例在多种工况和多种阻尼比下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提高阻尼比可有效降低振动加速度;改变桥梁频率来减小振动加速度时需避开折减系数ψ的峰值区域;对舒适度要求比较高的桥梁建议预留TMD设置条件;建议结合桥梁人流分析结果确定不同的舒适度分析工况,并根据不同人流工况在桥梁使用期间发生的概率确定各自的舒适度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人行天桥 自振频率 舒适度
原文传递
上海某项目地铁上盖综合体结构设计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璐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24,共6页
上海某项目地铁上盖综合体贯通12,13号地铁车站,其地下空间结构与车站连成整体且不设缝。设计难点一方面在于办公塔楼紧邻地铁车站且局部裙楼直接坐落在地铁车站上方,需谨慎考虑上盖综合体对地铁车站的沉降影响;另一方面主体结构存在扭... 上海某项目地铁上盖综合体贯通12,13号地铁车站,其地下空间结构与车站连成整体且不设缝。设计难点一方面在于办公塔楼紧邻地铁车站且局部裙楼直接坐落在地铁车站上方,需谨慎考虑上盖综合体对地铁车站的沉降影响;另一方面主体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塔楼偏置等多项超限。详细介绍了地铁上盖综合体的结构体系,以及针对超限部分所采取的构造措施、基础设计、沉降控制及减小对地铁附加影响的措施。地铁的附加沉降对上部结构尤为敏感,应尽可能考虑减轻上部结构自重,优化结构布置;可通过合理的桩基布置,采取桩尖注浆等手段减小基础沉降,从而减轻对地铁的附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上盖 结构设计 基础设计 不均匀沉降 桩端注浆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立面装饰构件设计风荷载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正维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6-52,共7页
现代建筑外立面大量使用装饰构件,如遮阳板、扶手、百叶与女儿墙等,且风荷载一般为该类构件设计的控制荷载。由于风洞试验都采用缩尺模型,很难在常规风洞中直接测量小构件上的设计风荷载。为了确保外立面装饰构件在风荷载下的安全性与... 现代建筑外立面大量使用装饰构件,如遮阳板、扶手、百叶与女儿墙等,且风荷载一般为该类构件设计的控制荷载。由于风洞试验都采用缩尺模型,很难在常规风洞中直接测量小构件上的设计风荷载。为了确保外立面装饰构件在风荷载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需要对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构件风荷载取值的合理性进行探讨。通过文献调查该类小构件所采用的风洞试验研究方法与分析主要国内外规范中有关外立面装饰构件荷载取值的相关规定,对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当前设计规范与风洞试验方法存在的不足。然后,基于已有荷载规范与ARUP项目经验,给出了高层建筑立面小构件设计风荷载的估算公式,并结合ARUP典型项目中有关外立面小构件的风洞试验,对外立面构件试验方法的合理性与幕墙构件荷载取值进行讨论。最后指出了装饰小构件设计风荷载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可供工程设计与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构件 风洞试验 风速测量 经验公式 干扰效应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抗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正维 杜平 Andrew Allsop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8-14,共7页
风荷载与风致加速度响应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工程技术人员能否选择适合具体项目的风洞试验单位,是否具备审核风洞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的能力越来越影响高层建筑抗风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首先... 风荷载与风致加速度响应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工程技术人员能否选择适合具体项目的风洞试验单位,是否具备审核风洞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的能力越来越影响高层建筑抗风设计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首先指出了规范GB 50009—2012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远场地貌类别、阵风风速剖面、风速风向折减因子、围护结构极值负压与气动阻尼比等参数,然后基于实际项目案例给出风洞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测试技术与分析参数的选取、设备故障判断与第三方独立试验,最后针对性的给出相关建议,可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风洞试验管理与报告结果校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地貌类别 极值负压 风气候分析 风洞试验
原文传递
高层建筑围护结构风压规范比较与工程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正维 杜平 +1 位作者 Andrew Allsop 邹植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94-99,共6页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中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给出了单体矩形截面高层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风荷载,其中迎风面正压与分离区负压都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与近地面钝体结流的机理不符。通...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围护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荷载。中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给出了单体矩形截面高层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风荷载,其中迎风面正压与分离区负压都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大而增大,这与近地面钝体结流的机理不符。通过与欧洲规范EN 1991-1-4、美国规范ASCE 7-10、澳大利亚/新西兰规范AS/NZS 1170.2∶2011、加拿大规范NBC 2005、日本规范AIJ 2004等主要国外规范进行比较,发现主要国外规范仅给出了极值负压的最大值,而没有给出极值负压的分布。接着基于某项目风洞试验与中国规范GB 50009—2012的比较,发现高层建筑极值负压最大值一般发生在建筑中下部区域,并指出当前工程上采用的中国规范GB 50009—2012与风洞试验包络设计方法是不经济的。最后基于奥雅纳多年的风工程应用经验,对幕墙结构风荷载取值给出了一些建议,并特别强调风洞试验报告只有经独立于风洞试验单位的风专家审核后才可用于实际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负压 峰值因子 幕墙风荷载 风洞试验报告
原文传递
某TOD地铁上盖建筑桩基水平承载力设计 被引量:3
15
作者 樊长龙 史华燕 +2 位作者 来少平 朱立刚 梁金桐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00-105,共6页
上海某交通枢纽站以TOD模式建设成为一个地铁上盖综合体。该综合体为层间隔震结构,同时由于该场地涉及多条地铁线和铁路线,情况非常复杂,导致该综合体仅局部可设地下室,局部为独立承台,结构嵌固条件与普通全地下室结构不同,需要验算水... 上海某交通枢纽站以TOD模式建设成为一个地铁上盖综合体。该综合体为层间隔震结构,同时由于该场地涉及多条地铁线和铁路线,情况非常复杂,导致该综合体仅局部可设地下室,局部为独立承台,结构嵌固条件与普通全地下室结构不同,需要验算水平力作用下桩基的承载力。介绍该综合体的桩基水平承载力设计,包括基底剪力在地下室和独立基础之间的分配;比较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和上海市地方规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对桩基水平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的异同点,并最终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计算方法,对基桩进行桩身强度验算。结果表明,桩身内力理论值与试桩结果吻合。同时将与隔震相关构件直接相连的柱下独立基础承台的性能目标提高至中震不屈服。本项目的计算方法可为同类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固不连续 隔震结构 桩基水平承载力 m值法
原文传递
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结构预留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晔 刘钢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56-61,68,共7页
以上海轨道交通线某车辆段上盖开发为工程背景,对此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对车场由于工艺要求造成的首层天然薄弱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当的性能目标;对上盖与车场通常非同步建设的问题,给出了分... 以上海轨道交通线某车辆段上盖开发为工程背景,对此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项目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梳理。对车场由于工艺要求造成的首层天然薄弱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当的性能目标;对上盖与车场通常非同步建设的问题,给出了分期建设时针对性地采取结构体系预留的建议;最后,对此类上盖开发项目从结构技术角度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研究成果可以对此类车场上盖开发项目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段上盖 结构预留 抗震性能
原文传递
超高层巨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新型刚接连接节点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立刚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69-73,50,共6页
针对不同形式的超高层巨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新型刚接连接节点,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和滞回试验,对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形加劲肋能有效传递钢梁内力,能达到"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设... 针对不同形式的超高层巨型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新型刚接连接节点,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和滞回试验,对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形加劲肋能有效传递钢梁内力,能达到"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要求,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节点构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内加劲环 竖向加劲肋 有限元方法 静力试验 抗震性能试验
原文传递
上海徐家汇中心北裙房TOD开发项目结构技术解决方案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晏齐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0-27,共8页
上海徐家汇中心系典型的交通引导开发类项目,其北裙房建筑单体大部分区域位于地铁隧道上方或地铁50m保护区域内,地基承载限制是主要结构技术瓶颈。以该工程为研究案例,通过阐述克服地基承载限制的若干结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选用轻质高... 上海徐家汇中心系典型的交通引导开发类项目,其北裙房建筑单体大部分区域位于地铁隧道上方或地铁50m保护区域内,地基承载限制是主要结构技术瓶颈。以该工程为研究案例,通过阐述克服地基承载限制的若干结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选用轻质高强的结构体系、结构传力路径回避地基限制区、桩筏基础计算概念调整、减少工程无效附加荷载等技术方案,并结合弹性时程分析、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静力分析、屋面桁架系统构件验算等以佐证本工程抗震性能目标的可实现性与结构体系的可靠性,为交通引导开发类项目提供有益的结构技术解决方案思路及参考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桁架-悬吊结构 交通引导开发 地铁保护 桩筏基础 钢框架
原文传递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based modeling progressive failure of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low velocity impact 被引量:4
19
作者 Zhi-gang HU Yan ZHA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51-164,共14页
A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meso-model was derived for both intraply and interply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s of a 2D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a transversely low velocity impact.An in-plane aniso... A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meso-model was derived for both intraply and interply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s of a 2D woven-fabric composite laminate under a transversely low velocity impact.An in-plane anisotrop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a 2D woven composite ply was derived based on CDM within a thermodynamic framework,an 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damage for the fibre directions and an elastic-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damage for the shear direction.The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 of a 2D woven composite ply is determined by the damage internal variabl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with appropriate damage evolution equations.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adjacent 2D woven composite plies with different ply orientations was modeled by a traction-separation law based interface element.An isotropic damage constitutive law with CDM properties was used for the interface element,and a damage surface which combines stress and fracture mechanics failure criteria was employed to derive the damage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for the mixed-mode delamination of the interface elements.Numer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were both carried out on a 2D woven glass fibre/epoxy laminate.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unterparts,verifying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model of a woven composite laminate.The proposed model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dynamic deformation and progressive failure behavior of composite laminate structures in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CDM) Woven composite laminate Low velocity impact Interface element Cohesive zo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