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3,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SFG(连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EFG处理0~10 cm土层的SOC、HA含量和PQ值分别显著增加25.23%、16.19%和4.27%,FA含量降低4.55%。10~20 cm土层,EFG处理的SOC含量最高,较CK增加13.18%;SFG处理的HA和FA含量较CK提高最多,增幅分别为13.27%和32.74%。通过HA三维荧光图谱发现,与CK(Ex/Em=270/455,270/460)相比,EFG(Ex/Em=280/455,270/465)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中的HA荧光峰波长均有红移现象。土壤胡敏酸中包含两个组分,C1(Ex/Em=270/280)和C2(Ex/Em=440/515)同为类腐殖酸物质,胡敏酸整体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其中EFG和TFG处理的C2组分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9%和31.38%。各处理的C1和C2组分F_(max)值均较CK有所增加,即腐殖化程度增加。综上所述,EFG处理(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通过提升土壤有机碳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黑龙江黑土区较佳的耕作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深松 土壤有机碳 胡敏酸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加工专用型双青大豆齐农绿1号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随着特用型双青大豆商品原料需求量日益增多,现有双青豆品种的商品产出量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尤其是双青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与育成数量不及普通类型品种,现有生产应用的品种相对单一,老品种在生产上连年种植,种性退化,对病虫草... 随着特用型双青大豆商品原料需求量日益增多,现有双青豆品种的商品产出量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需要,尤其是双青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与育成数量不及普通类型品种,现有生产应用的品种相对单一,老品种在生产上连年种植,种性退化,对病虫草害的抵抗能力减弱,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有碍于双青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大豆研究团队开展了双青大豆育种工作,选育出双青大豆齐农绿1号,该品种属特用型绿种皮绿子叶大豆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2250℃区域种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3 d左右。株高89 cm左右,有分枝,白花、尖叶、亚有限结荚习性,灰色茸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籽粒圆形、种皮绿色有光泽,种脐褐色,百粒重20.6 g左右。2020—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630.4 kg·hm^(-2),较对照品种广石绿大豆1号增产9.8%;中抗灰斑病;平均蛋白质含量39.39%,脂肪含量20.04%。该品种的育成,既为特用型双青大豆生产提供新品种支撑,满足市场对新品种的需求,提升品种对产业的贡献度,又为双青大豆育种特供优异的亲本资源,拓宽了遗传基础,加快了双青大豆新品种的培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农绿1号 双青大豆 特用型大豆
下载PDF
东北半干旱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高盼 申慧波 +5 位作者 王宇先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5,共9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 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荧光结构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谷子育成品种萌芽期耐冷性综合评价
4
作者 闫锋 董扬 +7 位作者 李清泉 赵富阳 侯晓敏 刘洋 李青超 赵蕾 范国权 刘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07-2218,共12页
黑龙江地处高纬度地区,谷子播种后萌发期冷害频繁发生,造成出苗缓慢、出苗不齐、缺苗,是限制本地区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鉴定谷子耐冷性并筛选耐冷评价指标,可为耐冷谷子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谷子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5... 黑龙江地处高纬度地区,谷子播种后萌发期冷害频繁发生,造成出苗缓慢、出苗不齐、缺苗,是限制本地区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鉴定谷子耐冷性并筛选耐冷评价指标,可为耐冷谷子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谷子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52个谷子育成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12个萌发期冷胁迫处理,以发芽率为指标探讨了谷子萌发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低温胁迫后测量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芽长、根长、芽鲜重、根鲜重7个指标的耐冷系数,运用隶属函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参试品种的耐冷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归类,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耐冷性预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8℃低温处理7 d,谷子品种发芽率的变异幅度最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谷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最适宜条件;低温胁迫后7个鉴定指标均低28℃对照处理,但各指标间降低程度不同;利用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芽长、芽鲜重和根鲜重最能代表谷子萌发期对低温胁迫后的响应情况,可作为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52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嫩选14、朝谷14、蒙黑谷8号等17个高度耐冷品种,以及鲁谷7号、晋谷20等15个冷敏感品种,这些品种可为耐冷育种和谷子生产提供种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萌芽期 冷胁迫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3 位作者 徐莹莹 杨慧莹 王晨 张巩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49-151,共3页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了探索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对CK(常规种植)、FM(秸秆翻埋还田)和FG(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下土壤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各土层均是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FM处理4个土层砂粒(>0.250μm)和黏粒(<0.053μm)有机碳含量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1.78%和20.51%,FG处理分别提高了25.87%和13.52%。FM处理在各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顺序为FM>FG>CK,其中FM处理分别较CK增加22.73%和38.25%,FG处理分别较CK提高2.48%和26.32%。在>20~30和>30~40 cm土层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依次为FM>CK>FG,其中FG降低幅度分别为14.55%和9.41%,而FM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10.68%和17.85%。不同处理之间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明显。穗粒数顺序为FM>FG>CK,籽粒含水量顺序为FG>CK>FM;产量顺序为FM>FG>CK,FM和FG处理分别较CK增产5.20%和3.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秸秆还田 颗粒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下载PDF
谷子品种光合性能综合评价及高光效品种筛选
6
作者 闫锋 董扬 +7 位作者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王立达 李青超 刘洋 张磊 刘凯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8,共9页
采用大田试验,对37个谷子品种的光合指标[胞间CO_(2)浓度(X_(1))、蒸腾速率(X_(2))、气孔导度(X_(3))、净光合速率(X_(4))、瞬时水分利用效率(X_(5))]、叶片形态指标[叶面积(X_(6))、叶干质量(X_(7))、比叶质量(X_(8))]进行测定,运用模... 采用大田试验,对37个谷子品种的光合指标[胞间CO_(2)浓度(X_(1))、蒸腾速率(X_(2))、气孔导度(X_(3))、净光合速率(X_(4))、瞬时水分利用效率(X_(5))]、叶片形态指标[叶面积(X_(6))、叶干质量(X_(7))、比叶质量(X_(8))]进行测定,运用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谷子品种的光合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高光效品种,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光合性能预测回归方程,为高光效谷子种质筛选及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7个谷子品种的光合指标和叶片形态指标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CV在3.41%~33.94%,气孔导度的CV最大(33.94%),比叶质量的CV最小(3.4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胞间CO_(2)浓度与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与蒸腾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与叶干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8个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可作为谷子光合性能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37个谷子品种划分为3类(高光效、中等光效、低光效),筛选出嫩选22、大同25、公谷88、燕谷18、晋谷20、蒙丰7号、陇谷13、公谷75等8个高光效品种,可作为高光效育种亲本材料加以利用。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谷子光合性能评估回归模型(D=-1.391984196+0.0006197870034X_(1)+0.05151928948X_(2)+0.6743996722X_(3)+0.013844082338X_(4)+0.05823028478X_(5)+0.003403878541X_(6)+0.05188199792X_(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高光效 光合性能 综合评价 筛选
下载PDF
冷凉区黑土有机质和玉米产量双提升技术探索及经济效益分析
7
作者 徐超 侯瑞星 +5 位作者 杨克军 付健 王宇先 孙淑楠 苗宇 齐翔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 为明确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措施下黑龙江省西部土壤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双提升技术效果,2021年10月,在黑龙江省西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开展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5个处理:有机肥+深松40 cm(YS40)、秸秆留茬+深松40 cm(WS40)、有机肥+旋耕20 cm(YS20)、秸秆留茬+旋耕20 cm(WS20)、有机肥表施+免耕(YB);一个对照:秸秆留茬+免耕(CK)。结果表明:施入有机肥的处理能够提升深土层土壤肥力,在20~40 cm土层中YS2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11.56 g·kg^(-1)和0.57 g·kg^(-1);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与CK处理相比有机质和全氮依次提升2.83 g·kg^(-1)和0.28 g·kg^(-1)。土壤结构方面,在0~20 cm土层中YB处理的容重较CK降低17.5%、含水量提升35.5%,40~60 cm土层中YS40处理的容重较CK处理降低5.3%、含水量提升38.4%。有机肥与保护性耕作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产量,第二年的YS40、YS20、YB处理较CK处理分别增产14.5%、18.5%、11.4%。收益分析表明,与CK处理相比,2021年YB处理和2022年YS20处理收益增加最多,分别增加5770元·hm^(-2)和5223元·hm^(-2)。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西部薄层黑土实施有机肥还田+保护性耕作是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储量、全氮、全氮储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黑土 有机肥深施深松 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培肥
下载PDF
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盼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 为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土壤固碳和玉米增产,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与秸秆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CK(常规种植)、NFG(秸秆覆盖还田)、SFG(深松+秸秆覆盖还田)3种处理对土壤有机碳、不同粒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深松与秸秆覆盖还田对半干旱区土壤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试验中,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顺序均为SFG>NFG>CK。(2)<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0.250 mm和0.053~0.250 mm粒级,在0~10 cm土层,SFG、NFG处理土层>0.250 mm、<0.053 mm和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比对照CK提高10%以上。(3)在10~20 cm土层,SFG处理>0.250 mm粒级和NFG处理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较为明显。(4)不同处理之间玉米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差异不显著,穗粒数和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SFG和NFG处理分别较CK产量提高了28.57%和15.10%。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团聚体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有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产量
下载PDF
高产大豆新品种齐农25号的选育
9
作者 袁明 韩冬伟 +4 位作者 张笛 王振 孙浩月 朱治佳 王连霞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47-51,共5页
齐农25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嫩丰1 5号为母本,合农6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株高86 cm,无限结荚习性,具分枝,产量高,一致性、特异性及稳定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40.11%,平均粗脂肪含... 齐农25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以嫩丰1 5号为母本,合农6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株高86 cm,无限结荚习性,具分枝,产量高,一致性、特异性及稳定性好,平均粗蛋白质含量为40.11%,平均粗脂肪含量为20.97%,中抗灰斑病。在适应区生育日数为120 d,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0℃活动积温2 450℃区域种植。2019—2020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联合体区域试验(第二积温带南部区),平均产量为2 894.8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增产8.7%。2021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联合体生产试验(第二积温带南部区),平均产量为2 805.1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5增产9.4%。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豆12022L0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农25号 大豆分枝 高产
下载PDF
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谷子种子及幼苗活力的影响
10
作者 闫锋 董扬 +7 位作者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王冰雪 周超 杨慧莹 范国权 刘凯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为了探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嫩选18种子构建突变体库的最适条件,加快品种选育进程,本研究对嫩选18种子进行了3种处理时间、3种EMS处理浓度的化学诱导,并对M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诱变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MS处理在浓... 为了探明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嫩选18种子构建突变体库的最适条件,加快品种选育进程,本研究对嫩选18种子进行了3种处理时间、3种EMS处理浓度的化学诱导,并对M1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诱变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EMS处理在浓度0.4%下浸种6 h对嫩选18的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随着EMS浸种浓度、时间增加,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在1.2%浓度下浸种14 h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极大降低了嫩选18的发芽势、发芽率、成苗率,并且导致幼苗生长缓慢。以存活率达到50%为标准,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在6 h、10 h、14 h浸种时间下,EMS浓度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0.99%、0.72%、0.38%,可作为嫩选18 EMS诱变建立突变体库的适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甲基磺酸乙酯(EMS)
下载PDF
谷子新品种嫩选18
11
作者 董扬 闫锋 +8 位作者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王占宇 刘立侠 朱越影 刘聪 董小娜 张德义 《中国种业》 2024年第9期140-142,共3页
嫩选1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于2011年以地方品种吉8132为材料,进行250Gy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经过6年多代定向选择选育而成,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谷子(2023)230034,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 嫩选1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于2011年以地方品种吉8132为材料,进行250Gy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经过6年多代定向选择选育而成,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谷子(2023)230034,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10℃活动积温2650℃以上地区春播机械化种植。该品种为单秆型谷子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好、广适性好、抗倒伏性较强等优点,适合机械化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嫩选18 新品种
下载PDF
龙粳31大面积推广原因分析及其对黑龙江粳稻育种的启示
12
作者 商全玉 姜树坤 +4 位作者 刘安晋 王松 赵明辉 张文忠 潘国君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9,共6页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域间积温差异显著,给水稻品种选育和大规模推广带来了挑战。龙粳31是21世纪以来我国年推广面积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该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病耐冷、生态广适、米优耐储等优点,打破了...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域间积温差异显著,给水稻品种选育和大规模推广带来了挑战。龙粳31是21世纪以来我国年推广面积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该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病耐冷、生态广适、米优耐储等优点,打破了空育131在黑龙江长达10年之久的主导地位。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粳稻育种现状,深入分析龙粳31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以供今后育种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龙粳31 大面积推广 品种选育 黑龙江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张喜娟 王文龙 +11 位作者 孟英 唐傲 董文军 刘猷红 徐英哲 王立志 姜树坤 杨贤莉 刘凯 姜辉 任洋 来永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6-25,共10页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龙粳21’和‘龙稻18’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水直播、旱直播和插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抗倒伏特性。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的抗倒伏特性有显著影响,但两品种表现不一致。其中,‘龙粳21’N1至N... 为了探索不同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龙粳21’和‘龙稻18’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水直播、旱直播和插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抗倒伏特性。种植方式对寒地水稻的抗倒伏特性有显著影响,但两品种表现不一致。其中,‘龙粳21’N1至N4节间的倒伏指数为插秧>水直播>旱直播,单茎抗推力为旱直播>插秧>水直播。‘龙稻18’N1、N3和N4节间的倒伏指数为插秧>旱直播>水直播,N2节间为旱直播>插秧>水直播,单茎抗推力均为水直播>插秧>旱直播。相关分析表明,提高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应适当降低株高、重心高度和N1、N2节间的长度,不宜攻大穗。在寒地稻区,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合理地构建多穗和小穗的群体结构,既利于直播稻获得较高的产量,也有利于提高抗倒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种植方式 倒伏指数 单茎抗推力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14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王晨 刘玉涛 谭可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 为验证轮耕制度下的保护性耕作长期效应,并快速推广秸秆原位还田,基于土壤化学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对了保护性与传统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指标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探究保护性耕作模式对黑钙土农田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传统模式显著提高17.75%、10.98%、7.62%和12.89%;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提高;保护性耕作模式优化了细菌群落结构,富集了具有促进氮素转化、提高作物抗旱、抗逆作用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菌门(Nitrospirae)、Roku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以及在植物固氮和营养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Rhodanobacteria、KD4-96、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这些优势类群与环境因子和玉米产量显著正相关,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黑钙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性状稳定性及性状间相互关系分析
15
作者 卢环 王成 +4 位作者 曾玲玲 于运凯 季生栋 张金东 王冰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36-42,共7页
为加强绿豆育种性状选择,以绿丰2号、绿丰5号和JLPX02绿豆为试验材料,选用3个浓度的烯效唑进行浸种,采用大田试验,测定供试绿豆的14个农艺性状,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性状的综合评价,研究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 为加强绿豆育种性状选择,以绿丰2号、绿丰5号和JLPX02绿豆为试验材料,选用3个浓度的烯效唑进行浸种,采用大田试验,测定供试绿豆的14个农艺性状,应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性状的综合评价,研究烯效唑处理下绿豆农艺性状表现的稳定性及各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分枝数、根重、根瘤数、单株荚数、单株鲜重和单株粒重6个性状在3个品种(系)中均发生大幅度变异,稳定性弱;主茎节数、株高、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稳定性强;百粒重与荚长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最大为0.906;产量与分枝、单荚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中,第1主成分中,百粒重、荚长、单株荚数为主要反映荚因子指标;第2主成分中,单株鲜重、单株粒重、分枝为主要反映植株因子指标;第3主成分中,根重、侧根数、根瘤数为主要反映根系因子指标;第4主成分中,单荚粒数、产量为主要反映产量因子指标。综上说明,绿豆的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产量、单株鲜重可作为高产材料选择的主要参考性状,百粒重、荚长、主茎节数、单荚粒数可作为高稳定性性状为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烯效唑 农艺性状 稳定性 相互关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谷子光合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6
作者 赵富阳 闫锋 +5 位作者 董扬 侯晓敏 李清泉 王占宇 朱越影 刘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7-12,共6页
为了提升谷子产量和品质,采用大田试验并测定不同施肥量条件下谷子叶片的光合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通过隶属函数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值对各施肥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施肥后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比对照处理有... 为了提升谷子产量和品质,采用大田试验并测定不同施肥量条件下谷子叶片的光合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通过隶属函数公式计算综合评价值对各施肥处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施肥后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比对照处理有所增加,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基本上呈减少趋势,各处理间在各指标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以N 3P 1K 2处理最优;产量随着无机肥施入量的增加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趋势,N 3P 1K 2处理下谷子穗粗、穗长、穗重、穗粒重、千粒重以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其净光合速率较未施肥处理提升42.06%,蒸腾速率提升105.91%,气孔导度提升87.04%,胞间CO 2浓度降低29.37%,产量提升31.03%。正交分析得出,N对产量影响最大,K 2O次之,P 2O 5的影响作用最小。综上,氮肥施用量为225 kg·hm^(-2),磷肥施用量为50 kg·hm^(-2),钾肥施用量为60 kg·hm^(-2)时,谷子的光合能力较高,产量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氮、磷、钾配施比例 光合指标 净光合速率 产量构成指标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谷子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7
作者 闫锋 董扬 +5 位作者 赵富阳 侯晓敏 李清泉 曾玲玲 卢环 王冰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7-31,共5页
为验证微生物菌剂在谷子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最优菌剂,采用田间试验,以谷子品种嫩选21为参试材料,设置苗期灌施5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和不施菌剂(CK)共6个处理... 为验证微生物菌剂在谷子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最优菌剂,采用田间试验,以谷子品种嫩选21为参试材料,设置苗期灌施5种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和不施菌剂(CK)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谷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光合特性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入微生物菌剂后,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5种微生物菌剂均能显著改善嫩选21的农艺性状(穗长、穗粗、株高、茎粗)、产量性状(穗重、穗粒重)及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 2浓度),但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供试菌剂处理中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酶活性,增加谷子产量,比CK增产16.86%,净收益增加24.21%。因此,复合微生物菌剂在玉米上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应用于黑龙江省谷子大田高产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谷子 酶活性 生长
下载PDF
种子包衣再浸种双重措施对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效果
18
作者 刘洋 赵秀梅 +5 位作者 王立达 李青超 刘悦 兰英 韩业辉 刘颖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37-41,共5页
为了缓解黑龙江省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病害的加重态势,探寻种子包衣+浸种双重处理应用于水稻恶苗病防治的可行性,选用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然后用氰烯菌酯浸种,进行田间小区探索... 为了缓解黑龙江省局部地区水稻恶苗病病害的加重态势,探寻种子包衣+浸种双重处理应用于水稻恶苗病防治的可行性,选用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然后用氰烯菌酯浸种,进行田间小区探索试验。结果表明,5%精甲·咯·嘧菌FS、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浸种的双重处理对水稻出苗及生长安全,可以显著增强秧苗素质,对水稻恶苗病的平均防治效果达98.47%~100.00%,显著高于单一种子包衣或单一浸种处理。说明种子包衣再浸种双重处理是提高水稻恶苗病防效的有效措施,生产上,优先推荐5%精甲·咯·嘧菌FS 100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其次推荐62.5 g·L^(-1)精甲·咯菌腈FSC 40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5%精甲·咯·嘧菌FS 750 mL·(100 kg)^(-1)种子包衣+25%氰烯菌酯SC 2000倍液浸种,感病品种或带菌种子建议提高施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种子包衣 浸种 防治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控害增效药剂组合筛选
19
作者 刘洋 赵秀梅 +5 位作者 王立达 李青超 刘颖 刘悦 兰英 韩业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了一体化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应用植保无人机,优化广谱、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的杀菌剂与杀虫剂,并与微肥、飞防增效剂混配,开展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控害增效药剂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7%唑醚·... 为了一体化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害,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应用植保无人机,优化广谱、内吸传导性强、持效期长的杀菌剂与杀虫剂,并与微肥、飞防增效剂混配,开展了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控害增效药剂组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900 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80 g/hm^(2)+氨基酸液肥495 mL/hm^(2)+迈飛飞防专用增效剂300 mL/hm^(2)组合、43%唑醚·氟酰胺悬浮剂360 mL/hm^(2)+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80 g/hm^(2)+氨基酸液肥495 mL/hm^(2)+迈飛飞防专用增效剂300 mL/hm^(2)组合,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的防治效果为79.8%~88.2%,对玉米螟、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效果为92.3%~94.3%,增产率达15.2%,一次施药可达到防病、防虫、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植保无人机 一体化防控
下载PDF
水肥一体化下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徐莹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杨慧莹 高盼 张巩亮 申惠波 刘玉涛 徐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9-24,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 为进一步优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促进氮肥有效转化利用,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当施氮量为210 kg·hm^(-2)(N2处理)时,以上4种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酸解铵态氮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N2处理下酸解铵态氮含量较N3(252 kg·hm^(-2))、N4(273 kg·hm^(-2))、N1(147 kg·hm^(-2))和N0(0 kg·hm^(-2))分别显著提高3.55%、9.86%、20.37%和170.21%;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58%、2.97%、18.43%和112.89%。综上,N2处理(施氮肥210 kg·hm^(-2))具有更高的供氮潜力,是较为理想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一体化 施氮量 有机氮组分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