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9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杂质超临界CO_(2)管道止裂分析及控制方案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兵 毕鉴 +2 位作者 齐文娇 王香增 徐梦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 管道输送作为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超临界高压环境下输送CO_(2)时,由于含杂质CO_(2)特殊的相特性,一旦发生泄漏,压力会维持较高值且温度急剧下降,输送管道易发生裂纹扩展,造成断裂事故。基于延长油田一期36×10^(4)t/a超临界CO_(2)管输预研方案,根据减压波速度计算模型和管道裂纹延性扩展止裂判据,采用修正后的Battelle双曲线法对管道进行止裂分析,对无法满足止裂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增加壁厚试算。结果表明:材质为X80、尺寸为Φ140 mm×6.0 mm的L12管线韧性值满足工况下裂纹控制的要求;而同样材质等级、壁厚组合为Φ168 mm×6.0 mm的L11管线所提供的止裂压力低于平台压力,无法保证管线发生裂纹延性扩展时能够自行止裂。对于L11管线,通过将管道壁厚增加至7 mm,其他设计参数不变,可以实现裂纹自行止裂。该研究可为实际工况下Battelle双曲线法在超临界CO_(2)管道断裂控制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际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超临界CO_(2) Battelle双曲线法 止裂 控制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四区”的低渗透油藏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香增 陈小凡 +3 位作者 李剑 陈芳萍 范庆振 王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4,共7页
CO_(2)驱油和埋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量进行粗略计算,未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CO_(2)埋存量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运用CO_(2)溶解、CO_(2)波及体积和驱油机理,将C... CO_(2)驱油和埋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量进行粗略计算,未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CO_(2)埋存量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运用CO_(2)溶解、CO_(2)波及体积和驱油机理,将CO_(2)驱油与埋存过程分为气相区、两相或近混相区、扩散区和油相区,并基于“四区法”计算CO_(2)埋存量,得到了不同烃类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压力、注气速度下的CO_(2)动态埋存量的变化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W油田低渗储层,结果表明:注入烃类孔隙体积倍数、压力、注气速度与总埋存量呈正相关性,当压力由12 MPa升至30 MPa,CO_(2)埋存总量增加15.53×10^(4)t;当注气速度由5 t/d增加至30 t/d,峰值CO_(2)埋存总量由3.51×10^(4)t提高至12.62×10^(4)t。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藏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项目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埋存 “四区”法 低渗储层
下载PDF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_(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康宇龙 汪心雯 +5 位作者 李超跃 李采 郭朝斌 刘凯 姚振杰 赵永攀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_(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_(2)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封存 长岩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延长石油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及实践
4
作者 王香增 杨红 +5 位作者 刘芳娜 胡海文 李超跃 刘瑛 梁全胜 张春威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8-262,共15页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 延长石油创新将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相结合,实现了煤炭清洁利用、碳减排和原油增产等多重效益,探索形成了一条煤化工产业低碳发展的新路径。系统阐述了延长石油CCUS全流程一体化技术及矿场实践,形成了煤化工低温甲醇洗低成本CO_(2)捕集技术,捕集成本105元/t,捕集示范规模30万t/a;建立了CO_(2)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方法,评价油田CO_(2)理论封存量为8.84×10~8 t,封存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油田西部;揭示了跨时间尺度油藏CO_(2)封存状态演变规律,水气交替注入情景下CO_(2)封存10年和100年对应的构造、束缚、溶解和矿化封存量占比分别为24.38%、27.19%、48.38%、0.05%和15.09%、38.65%、45.77%、0.49%;创建了盖层封闭性评价方法,明确化子坪CO_(2)封存试验区长4+5盖层主要为Ⅰ、Ⅱ类;构建了“三位一体”CO_(2)安全监测体系,监测未发现CO_(2)地质泄漏,封存安全等级为Ⅰ级,矿场实现CO_(2)安全有效封存10.12×10~4 t。煤化工CO_(2)捕集与油藏CO_(2)封存矿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碳减排与原油增产效果,相关创新技术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CO_(2)捕集 CO_(2)封存 盖层封闭性 安全监测 延长石油
下载PDF
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适应性评价
5
作者 闫飞 杨红 +3 位作者 吴佼佼 于茜 姚振杰 梁全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7,共7页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 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易发生黏性指进,造成CO_(2)驱油效果严重受限的问题,开展了一种线型嵌段共聚物稠化剂对CO_(2)的增黏性能和对非均质岩心CO_(2)窜流的调控作用评价实验,同时,建立了稠化剂对CO_(2)流度控制和非均质性调控作用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作用机制,并利用三维径向流模型对稠化剂提高低渗油藏CO_(2)驱油效果进行了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油藏条件下,稠化剂可增大CO_(2)黏度18倍;对渗透率级差为5和10的低渗非均质岩心,注入稠化剂-CO_(2)体系1.0 PV后CO_(2)驱,可分别提高CO_(2)驱油效果13.75和11.98个百分点;稠化剂改善黏性指进作用对两类非均质岩心提高驱油效率的贡献分别为79.6%和72.5%;利用稠化剂提高CO_(2)驱油效果的方法在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 稠化剂 黏性指进 非均质性 低渗油藏 适应性
下载PDF
非均质特低渗油藏CO_(2)驱增黏体系构筑及驱油效果研究
6
作者 康宵瑜 江绍静 +3 位作者 董沅武 王维波 王思瑶 唐善法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1328,1332,共5页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 在模拟油藏条件下,系统评价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注入性、油藏环境适应性及均质与非均质岩心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在油藏温度和压力下,优选构筑的超临界CO_(2)驱增黏体系(COAP-1)黏度可达2.16 mPa·s;CO_(2)/COAP-1黏度随压力增加而逐渐增大,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均质与非均质物模实验中,岩心水驱后转注CO_(2)/COAP-1驱相较于CO_(2)驱,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为显著,采收率增幅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加略有提升。CO_(2)/COAP-1体系可有效降低CO_(2)的流度,堵塞高渗层的微小孔隙,并有效启动低渗透层,扩大波及体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 特低渗油藏 CO_(2) 增黏体系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_(2)灌注提高混相程度研究
7
作者 陈龙龙 汤瑞佳 +5 位作者 江绍静 王维波 白远 魏登峰 张志升 王仙仙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84,共6页
目的基于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可实现提高CO_(2)混相程度的技术原理,对灌注法提高鄂尔多斯盆地低压致密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混相程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在油藏条件下比较不同注入流量、注入量的CO_(2)驱油效果,考... 目的基于快速补充地层能量可实现提高CO_(2)混相程度的技术原理,对灌注法提高鄂尔多斯盆地低压致密砂岩油藏CO_(2)非混相驱混相程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室内实验方法,在油藏条件下比较不同注入流量、注入量的CO_(2)驱油效果,考查了地层压力、换油率、采出程度、气油比及抽提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注入流量和注入量相比,灌注后地层压力增加4.14 MPa,换油率增加0.13,采出程度提高22%,气油比降低50%,C_(4)~C_(12)的组分含量明显增加,重组分的含量明显减少。2个井组现场试验表明,相比灌注前,井组月产油增加78%,平均地层压力5 MPa,对应油井的油压提升了4.5 MPa,混相程度提高了32.81%,驱油效果显著。结论灌注法可有效提高CO_(2)驱混相程度,能够改善致密砂岩油藏储层CO_(2)非混相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CO_(2)非混相驱 CO_(2)灌注 混相程度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强化CO_(2)/水交替注入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汤瑞佳 陈龙龙 +2 位作者 江绍静 王蓓蕾 谢旭强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70-78,共9页
为了强化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注入(WAG)驱油效果,针对CO_(2)黏性指进问题,提出了锥形WAG驱和活性水WAG驱2种强化驱油效果的方式。通过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锥形水气比(5∶1~1∶1和1∶1~1∶5)与等比例(1∶1)注入时采出程度... 为了强化低渗透油藏CO_(2)/水交替注入(WAG)驱油效果,针对CO_(2)黏性指进问题,提出了锥形WAG驱和活性水WAG驱2种强化驱油效果的方式。通过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对比分析了锥形水气比(5∶1~1∶1和1∶1~1∶5)与等比例(1∶1)注入时采出程度变化情况;基于泡沫性能和界面活性评价结果,优选了强化WAG驱用表面活性剂,通过非均质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活性水强化WAG效果。结果表明:采用锥形WAG驱替时采出程度高于等比例水气比驱替。优选了具有良好起泡性能和低界面张力的L1表面活性剂,L1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5%时,泡沫强度达到中等强度,油水界面张力降至2.91×10^(-2) mN/m;L1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4%时,高渗层采出程度提高了26.82%,以提高洗油效率作用为主;L1表面活性剂浓度为0.6%时,低渗层采出程度提高了21.48%,以泡沫调驱作用为主。该研究成果为实现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高效开发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渗透率级差 CO_(2)/水交替 活性水 泡沫 采出程度
下载PDF
前置CO_(2)混合压裂裂缝扩展与波及范围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孙晓 罗攀 +4 位作者 汤积仁 郭兴 贺沛 穆景福 张磊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6期52-57,共6页
为了明确前置CO_(2)混合压裂的裂缝扩展行为和波及范围,以预测CO_(2)多级复合压裂改造规模,优化工艺参数,开展了不同液量及排量下纯CO_(2)和混合压裂的裂缝形态与波及范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O_(2)注入的扩散范围随着注入总量的增... 为了明确前置CO_(2)混合压裂的裂缝扩展行为和波及范围,以预测CO_(2)多级复合压裂改造规模,优化工艺参数,开展了不同液量及排量下纯CO_(2)和混合压裂的裂缝形态与波及范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O_(2)注入的扩散范围随着注入总量的增加而增大;CO_(2)持续注入可以促进裂缝的扩展,较低的注入排量和长时间的注入周期有利于CO_(2)持续扩散至地层,大排量的注入和短的注入周期有利于裂缝的持续扩散;混合压裂可以有效促进裂缝的持续扩展。研究成果对CO_(2)混合压裂参数优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压裂 混合压裂 波及范围 裂缝扩展 改造体积 数值模拟
下载PDF
Proppant transport in rough fracture networks using supercritical CO_(2)
10
作者 Yong Zheng Meng-Meng Zhou +6 位作者 Ergun Kuru Bin Wang Jun Ni Bing Yang Ke Hu Hai Huang Hai-Zhu W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852-1864,共13页
Proppant transport within fractures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tasks in oil,gas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 stimulation,as it largely determines the ultimate performance of the operating well.Proppant transport in rough... Proppant transport within fractures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tasks in oil,gas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 stimulation,as it largely determines the ultimate performance of the operating well.Proppant transport in rough fracture networks is still a relatively new area of research and the associated transport mechanisms are still unclear.In this study,representative parameters of rough fracture surfaces formed by supercritical CO_(2) fracturing were used to generate a rough fracture network model based on a spectral synthesis metho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coupled with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was used to study proppant transport in this rough fracture network.To reveal the turning transport mechanism of proppants into branching fractures at the intersections of rough fracture networks,a comparison was made with the behavior within smooth fracture networks,and the effect of key pumping parameters on the proppant placement in a secondary fracture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port behavior of proppant in rough fracture network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ne in the smooth fracture networks.The turning transport mechanisms of proppant into secondary fractures in rough fracture networks are gravity-driven sliding,high velocity fluid suspension,and fracture structure induction.Under the same injection conditions,supercritical CO_(2)with high flow Reynolds number still has a weaker ability to transport proppant into secondary fractures than water.Thickening of the supercritical CO_(2)needs to be increased beyond a certain value t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ppant carrying,and under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 of this paper,it needs to be increased more than 20 times(about 0.94 m Pa s).Increasing the injection velocity and decreasing the proppant concentration facilitates the entry of proppant into the branching fractures,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a larger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The results help to understand the proppant transport and placement process in rough fracture networks formed by reservoir stimulation,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proppant pumping parameters in hydraulic fr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stimulation CCUS Rough fracture network Supercritical CO_(2) Proppanttransport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增黏机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康宵瑜 薛媛 +2 位作者 康阳 王维波 郭茂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64-2467,共4页
阐述了超临界CO_(2)增黏机理研究进展,归纳了超临界CO_(2)增黏的四种机理,包括超临界CO_(2)增黏的基础理论是相似相溶机理;熵增焓减是超临界CO_(2)增黏的重要机制,通过改变超临界CO_(2)的物理状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加其黏性;“π-π... 阐述了超临界CO_(2)增黏机理研究进展,归纳了超临界CO_(2)增黏的四种机理,包括超临界CO_(2)增黏的基础理论是相似相溶机理;熵增焓减是超临界CO_(2)增黏的重要机制,通过改变超临界CO_(2)的物理状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加其黏性;“π-π堆叠”机制和Lewis酸碱理论可以指导合成新型聚合物增黏剂的研发,进一步提高超临界CO_(2)的增黏效果。超临界CO_(2)增黏技术在CO_(2)压裂和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相对薄弱,限制了该技术的工业化进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CO_(2) 增黏剂 机理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大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及监测点位优化
12
作者 杨康 杨红 +7 位作者 沈振振 刘瑛 梁全胜 杨强强 王宏 姚振杰 王苛宇 马振鹏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 由于陕北地区局部气象环境复杂,造成CO_(2)浓度扩散方向的不确定性,同时,延长油田地处黄土塬,地貌沟壑纵横高低起伏,导致布置CO_(2)大气监测点位困难。本文基于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泄漏情景下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后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并开展了监测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不断增加,CO_(2)云的浓度在纵向上呈现出一直缩小的趋势,但是CO_(2)云的浓度在横向上的扩散距离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当风速为2.0 m/s时,CO_(2)云的扩散距离最远为47 m,浓度最大的CO_(2)云扩散距离为15 m;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近地表处CO_(2)云的浓度无论是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都在不断增大;当泄漏速度小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得较快;当泄漏速度大于0.4 m/s时,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加,CO_(2)云的扩散距离增加速率变缓。结合模拟结果、陕北地区气象环境、裂缝发育方向、“注气”优势方向和近地表植被高度,确定监测点位布局:方向上为北东—南西向;平面上为距离井口下风向15 m;纵向上为采样高度50 cm。CO_(2)浓度大气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并未发生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与封存泄漏 CO_(2)泄漏 CO_(2)浓度大气扩散 监测点位 黄土塬地区
下载PDF
延长油田CO_(2)驱扩大波及体积矿场实践
13
作者 姚振杰 李剑 +3 位作者 陈芳萍 刘凯 刘芳娜 黎保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84-88,共5页
J区块经历多年注水开发,油井增产效果变差,仅砂体展布方向的油井受效。为了改善J区块开发效果,积极探索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通过开展CO_(2)驱先导试验研究CO_(2)驱波及体积,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抑制CO_(2)沿着优势通道的快速渗流... J区块经历多年注水开发,油井增产效果变差,仅砂体展布方向的油井受效。为了改善J区块开发效果,积极探索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方式,通过开展CO_(2)驱先导试验研究CO_(2)驱波及体积,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抑制CO_(2)沿着优势通道的快速渗流。矿场实践表明,实施水气交替注入后,J区块除砂体展布方向外,其他方向的油井也开始展现出增产效果,特别是后续水段塞注入后,4#油井的月产油量从64 t升至102 t,标志着水气交替注入扩大了波及体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类似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田 特低渗透 CO_(2)驱 波及体积 矿场实践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开采及地质封存一体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4
14
作者 卢义玉 周军平 +6 位作者 鲜学福 汤积仁 周雷 姜永东 夏彬伟 王香增 康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73,共14页
为了解决我国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使用水基压裂液造成的耗水量大和储层伤害等问题,提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及地质封存一体化(CO_(2)-ESGR)的技术思路;从超临界CO_(2)压裂、CO_(2)与CH4竞争吸附及CO_(2)-水-页岩的相互作用着... 为了解决我国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使用水基压裂液造成的耗水量大和储层伤害等问题,提出了超临界CO_(2)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及地质封存一体化(CO_(2)-ESGR)的技术思路;从超临界CO_(2)压裂、CO_(2)与CH4竞争吸附及CO_(2)-水-页岩的相互作用着手,研究了超临界CO_(2)压裂裂缝扩展规律、CO_(2)驱替CH4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以及CO_(2)提高页岩气采收率和CO_(2)地质封存的机理;然后,对CO_(2)-ESGR技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分析,进而对CO_(2)-ESGR技术做出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压裂在页岩气储层中起裂压力更低,能够形成更复杂的裂缝网络;②CO_(2)在页岩中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有序性远高于CH4,可以有效置换出CH4,进而提高页岩气的采收率;③页岩储层具备规模化封存CO_(2)的巨大潜力,封存机理主要包括吸附和矿化反应封存,选择合适的储层,CO_(2)封存量可以抵消页岩气开发与利用全生命周期的CO_(2)排放量,从而实现页岩气开发与利用全过程CO_(2)零排放甚至负排放;④今后,需研发绿色环保的CO_(2)增稠剂或者CO_(2)物理增黏技术,以提高CO_(2)携砂能力,进一步揭示CO_(2)在页岩储层中的物理、化学封存机制,同时推进CO_(2)-ESGR技术在煤层气、地热等其他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及CO_(2)封存领域的应用。结论认为,CO_(2)-ESGR技术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地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技术能够助力我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CO_(2)压裂 CO_(2)地质封存 竞争吸附 CO_(2)提高页岩气采收率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草舍泰州组油藏CO2混相驱效果及二次气驱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祖华 孙雷 +3 位作者 杨正茂 王海妹 冯洋 华柑霖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3期47-50,56,共5页
草舍泰州组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项目是国内较为成功的项目之一。针对一次混相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后期气窜严重等问题,开展二次混相驱的可行性研究。金相显微镜下观测真实岩心CO2混相驱的流动过程具有微观分维的特征,剩余油以薄膜... 草舍泰州组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项目是国内较为成功的项目之一。针对一次混相驱后剩余油分布复杂、后期气窜严重等问题,开展二次混相驱的可行性研究。金相显微镜下观测真实岩心CO2混相驱的流动过程具有微观分维的特征,剩余油以薄膜状、孤立点珠状附着在岩石孔隙表面,CO2二次混相驱油效率为93.40%,比一次混相驱油效率提高9.73%;密闭取心显示平均残余油饱和度为30.8%,Ⅲ油组潜力较大。设计二次混相驱油可行性方案,采用分层系开发动用底部油藏,高部位注气抑制重力超覆,水气交替减缓气窜,全过程防窜调整剖面等方式,预计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舍泰州组 CO2驱 一次混相驱 二次混相驱
下载PDF
模拟CO_2驱油环境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志升 杜素珍 尹志福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由CO_2引起的油井设备腐蚀中,井筒腐蚀是制约CO_2驱油长期有效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利用高压反应釜模拟CO_2驱油环境对N80和3Cr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失重试验计算了其腐蚀速率,并用SEM、EDS和XRD分析了腐蚀... 在由CO_2引起的油井设备腐蚀中,井筒腐蚀是制约CO_2驱油长期有效开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利用高压反应釜模拟CO_2驱油环境对N80和3Cr油管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失重试验计算了其腐蚀速率,并用SEM、EDS和XRD分析了腐蚀产物的表面形貌、组分及物相。同时,通过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EIS)测试腐蚀动力学参数分析了2种油管材料的抗CO_2腐蚀性能。结果表明:N80和3Cr油管材料表面局部区域沉积腐蚀产物不均匀,3Cr腐蚀产物为FeCO_3和极少量的铬氧化物,N80腐蚀产物主要为FeCO_3;极化阴极反应是由活化和扩散作用来联合控制,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具有3个时间常数,3Cr油管材料相比N80具有更佳的抗CO_2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油 N80 3Cr 腐蚀行为 极化 交流阻抗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CO_2压裂技术进展及应用实践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香增 孙晓 +1 位作者 罗攀 穆景福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非常规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接替资源,由于油气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大规模水力压裂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储层改造技术,但存在耗水量大、储层伤害大、环境污染等问题。CO_2压裂技术充分利用CO_2自身扩散能力强、储层配伍性好、可增加地层能量等特点... 非常规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接替资源,由于油气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大规模水力压裂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储层改造技术,但存在耗水量大、储层伤害大、环境污染等问题。CO_2压裂技术充分利用CO_2自身扩散能力强、储层配伍性好、可增加地层能量等特点,具有节水、保护环境、埋存CO_2以及增产等优势。室内实验及现场实践证明,CO_2压裂技术可有效降低储层伤害、改善储层物性,降低岩石起裂压力,促进形成复杂缝网,同时可以高效置换吸附气、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单井产量,CO_2压裂技术相对于水力压裂,压后返排率可提高25%以上,平均单井产量可提高1.9倍以上。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研发配套设备及制定相关标准,探索区块整体开发模式,CO_2压裂技术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非常规油气绿色和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CO2压裂 增产机理 技术进展
下载PDF
超临界CO2射流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香增 郑永 吴金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97,共8页
在利用超临界CO2射流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过程中,工况参数的变化对超临界CO2射流作业效果有较大影响。为揭示参数变化对超临界CO2射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喷嘴直径、注入排量、围压和流体温度下超临界CO2射流... 在利用超临界CO2射流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过程中,工况参数的变化对超临界CO2射流作业效果有较大影响。为揭示参数变化对超临界CO2射流特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了不同喷嘴直径、注入排量、围压和流体温度下超临界CO2射流特性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喷嘴直径和注入排量对超临界CO2射流冲击性能的影响明显强于围压和流体温度;超临界CO2射流等速核长度随喷嘴直径、注入排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围压的增加而减小,但围压的增加也使超临界CO2射流流体密度增大,有利于射流冲击作业;围压和流体温度对超临界CO2淹没射流和淹没水射流速度特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超临界CO2射流特性的认识,为超临界CO2射流技术在钻井和喷射压裂作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淹没射流 射流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延长气田抗CO_(2)/H_(2)S复配缓蚀剂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利军 罗蕴鑫 +3 位作者 田川川 白小芳 徐磊 侯彬彬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3年第5期24-29,共6页
为了解决延长含硫气田管材严重腐蚀问题,通过对试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组成、含量的检测来确定含硫气田管材的腐蚀成因,以3种现场抗腐蚀缓释效果较好、主要成分为咪唑啉的KS系列抗CO_(2)/H_(2)S腐蚀缓蚀剂为助剂,以抗CO_(2)腐蚀性能... 为了解决延长含硫气田管材严重腐蚀问题,通过对试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组成、含量的检测来确定含硫气田管材的腐蚀成因,以3种现场抗腐蚀缓释效果较好、主要成分为咪唑啉的KS系列抗CO_(2)/H_(2)S腐蚀缓蚀剂为助剂,以抗CO_(2)腐蚀性能较好的E-04缓蚀剂为主剂进行复配,通过失重法、图像采集等手段对3种复配缓蚀剂进行缓蚀性能效果评价,并探究不同H_(2)S分压下3种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筛选出缓蚀效果较好的复配缓蚀剂,并将其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溶解氧、侵蚀性CO_(2)、CI^(-)引起的吸氧腐蚀、CO_(2)腐蚀和点蚀是导致管材腐蚀的主要原因,细菌造成的结垢腐蚀对其也有一定影响;在CO_(2)/H_(2)S腐蚀联合控制条件下,抗CO_(2)/H_(2)S复配缓蚀剂KS-02缓蚀效果最优,缓蚀效率可达80%以上。现场含硫气井监测显示抗CO_(2)/H_(2)S复配缓蚀KS-02平均缓蚀效率可达到79.63%,缓蚀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气田 抗CO_(2)/H_(2)S腐蚀 缓蚀剂 缓蚀效率
下载PDF
非均质性致密砂岩油藏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
20
作者 王玉霞 尚庆华 《油气井测试》 2021年第4期1-6,共6页
为建立更加符合油藏实际的产能计算方法,分析致密砂岩油藏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混相驱机理,考虑平面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五点井网下的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对平面非均质性的可... 为建立更加符合油藏实际的产能计算方法,分析致密砂岩油藏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影响因素及规律,基于混相驱机理,考虑平面非均质性、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五点井网下的CO_(2)混相驱油井产能预测模型。通过对平面非均质性的可微处理,推导了产能方程解析解,并进行了实例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受混相程度及混相带大小的影响,混相带突破后的产能是突破前的1.6倍;依据储层物性选择合理的注采方式可有效避免产能损失。该产能预测方法为致密砂岩油藏实施CO_(2)混相驱提供了相应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CO_(2)混相驱 产能预测 平面非均质性 启动压力梯度 注采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