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保护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余青 徐海波 朱奕苇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7,17,共8页
旨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保护近20年的相关研究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使用VOSviewer、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来的湖南省非遗传统美术... 旨在梳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保护近20年的相关研究并展望其未来研究内容及发展方向。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使用VOSviewer、CiteSpace软件,从发文量、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来的湖南省非遗传统美术类保护研究的论文,并根据研究文献数量占比较大的原因着重分析了非遗湘绣、滩头年画和花瑶挑花3个项目的研究现状;同时从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保护角度进行了文献分析,进而认为未来可以从实践出发来探索湖南非遗传统美术类项目的“技艺”,从需要出发去探索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可实施性以及品牌建设,从发展出发进行城市设计师服务乡村非遗传统美术的可行性3个方面进一步展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非遗传统美术类 回顾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的SWOT分析及优化策略 被引量:8
2
作者 锅艳玲 司冬梅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SWOT法全面分析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充分运...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应有之义。通过SWOT法全面分析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工作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增强京津冀一体化认同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非遗数字化覆盖面、建立统一的格式和标准、多元主体共建非遗档案数据资源、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建立非遗档案共享和交流平台等策略,旨在通过京津冀非遗档案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非遗档案资源 档案资源整合 SWOT分析
下载PDF
科技赋能非遗转化与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许鑫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年第1期58-70,共13页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 [目的/意义]研究旨在探讨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强调现代科技赋能对非遗转化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方法/过程]通过对非遗“双创”内涵进行解读、非遗“双创”重要贡献分析以及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分类别场景分析,探讨科技赋能非遗“双创”的6类共性关键技术和3层框架体系。结合非遗传统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具体实例,展示现代科技在非遗“双创”中的促进作用和对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深入思考和防范现代科技对非遗项目的潜在风险和挑战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赋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人工智能 大数据 虚拟现实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性重构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银兵 李孟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8,共12页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 传统节日作为记忆、保存和展示特有文化的象征仪式和事象,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在当代社会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得以被传承与保护。而现代则以尊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依托,借助工业化、市场化、文明化及技术化手段和方式,从而实现传统节日的被创新与再造。传统节日现代化实践中内蕴着传承与创新两种并行存在的状态,决定和衍生出传统与现代、现象与本质、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政治等矛盾关系及其在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中的客观规律性,并最终型塑着传统节日现代性重构的逻辑结构和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传统节日 现代性重构
下载PDF
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地域文化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7,共8页
“大文学观”是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学研究路径。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地域发展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要求我们以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大文学观观... “大文学观”是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学研究路径。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地域发展的关注深刻地影响了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要求我们以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大文学观观照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揭示了地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视二者的互文、互动,聚焦地域文学既表现出地域性,又展现出超地域性的复杂面貌,使得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不仅具备宏阔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一种将文学与现实、与社会、与时代结合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文学观 地域文化 “大京派”文学
下载PDF
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的价值、挑战和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胡邦宁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79,共3页
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借助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资源进行采集、记录、存储、传播和再创造,有利于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和资源整合工作、深化革命文物的价值... 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借助数字技术,对革命文物资源进行采集、记录、存储、传播和再创造,有利于完善革命文物保护和资源整合工作、深化革命文物的价值阐释、推进革命文物的创新运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应借助数字技术,赋予静态革命文物以动态的生命力,让人们能够感受到革命文物背后的文化空间,充分挖掘革命文物的丰富精神内涵,让革命文物“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记忆 革命文物 保护利用
下载PDF
中原学离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还有多远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庚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化、学科化、学派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视野下,中原学要确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研究方向,回答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道路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深化中原学研究、推动中原学的国际化表达等四个核心问题。如此,中原学才能超越地域范畴,从中原之学走向中国之学、世界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新时代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语义设计路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剑 周晓杰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8-59,共2页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语义应用较为广泛。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涉及地域文化、民俗传统和历史背景等内容,语义设计正是表述其内容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万物有灵的四小民族生态学语义观念,研究其南迁进程中融合和设计路径... 黑龙江流域四小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语义应用较为广泛。传统手工艺品的设计涉及地域文化、民俗传统和历史背景等内容,语义设计正是表述其内容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万物有灵的四小民族生态学语义观念,研究其南迁进程中融合和设计路径的演变,以跨界民族视角、女性视角、经世致用与真善相宜的语义内涵为出发点,探析四小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中的语义设计,论证其设计表述价值,拓展更深远的意义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传统手工艺品 设计
下载PDF
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福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博 何辰月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科技创新是福建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福建建设高素质文化强省,需要研究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思考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设计参与及学科融合的路径,加快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速度。在发展对策上,重点是从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是福建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福建建设高素质文化强省,需要研究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思考文化科技融合视域下设计参与及学科融合的路径,加快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速度。在发展对策上,重点是从创新科技应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加速传统文化与智慧旅游相结合、强化科技支撑文创设计产业、融合科技与教育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全方位高质量增强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科技 福建 数字化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模式与国际传播研究——基于徐州市“非遗”国际传播案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硕 孙亚云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0期56-5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不能受限于传统翻译学的视角,而要基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重新考量。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客体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不能受限于传统翻译学的视角,而要基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重新考量。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客体和传播效果这五个维度出发,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为案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模式和国际传播策略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译介模式 国际传播
下载PDF
绅士化与城市非遗保护:困境、契机与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传明 陈宇韬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3期32-39,共8页
绅士化是城市更新的表征与结果,能够有效促进内城“再生”与“复兴”,但其发展对当地非遗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绅士化改变非遗生存的文化生态、压缩非遗传习的文化场所、引致传承人群体的多维失所以及损害非遗... 绅士化是城市更新的表征与结果,能够有效促进内城“再生”与“复兴”,但其发展对当地非遗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绅士化改变非遗生存的文化生态、压缩非遗传习的文化场所、引致传承人群体的多维失所以及损害非遗多样性与原真性。基于此,需要紧抓我国在非遗保护和城市更新层面的政策契机和社会契机等机遇,在顶层设计层面,加强政策规划,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在科技媒介层面,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城市非遗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播;在社会参与层面,提升社会共识,鼓励利益相关者助力非遗保护管理,以期为城市绅士化进程中的非遗整体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绅士化 城市更新 非遗 整体性保护
下载PDF
江南文化与运河文化中的吴文化基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健 《唯实》 2024年第3期89-92,共4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大文豪笔下的江南,是一块多么令人神往的土地!古代的江南,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空间范围多有不同。诗词中的江南,主要应指长江在今江苏境内...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大文豪笔下的江南,是一块多么令人神往的土地!古代的江南,所指地域因时代而异,空间范围多有不同。诗词中的江南,主要应指长江在今江苏境内东流入海的约400公里黄金岸线以南、钱塘江以北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南、上海市全部、浙江省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文化 能不忆江南 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钱塘江 白居易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及实践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正义 王雪玲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66-69,共4页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历史文化长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当前,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东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持续发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大运河是流动着的历史文化长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当前,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山东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持续发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保护形势严峻、传承质量不高以及建设合力不足等挑战。山东省大运河处于“后申遗时代”,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坚持整体统筹,保护优先,文化引领,共建共享,文旅融合等原则,推动山东省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文化资源 建设 现状 实践
下载PDF
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建设(笔谈)
14
作者 李庚香 沈桂龙 +1 位作者 郭华巍 胡大雷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知识变革、提供思想先导,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认知迷思。中国自主知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知识变革、提供思想先导,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认知迷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作为地方性理论学科建设生动实践的中原学则是以根性研究、谱系研究、基因研究、精神研究为核心的、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一门系统知识、学问及学说的总和,是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中原学建设的相关实践充分体现了大变革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新取向,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原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地域性和综合性,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中原学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还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进一步把握中原学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方向,推动中原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策划了本期“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建设”笔谈,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原学、地方学建设提出创建性意见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 中原学 浙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荆楚文化通议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16,共13页
荆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雅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氛围,让荆楚人能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从旧石器时代至21世纪,荆楚文化异彩纷呈,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荆楚贡献。荆楚文化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尊... 荆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雅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氛围,让荆楚人能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从旧石器时代至21世纪,荆楚文化异彩纷呈,荆楚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荆楚贡献。荆楚文化特征鲜明,主要表现为尊天重人、尚和贵诚、狂放达观、兼容并蓄、守正图新。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在政治与伦理、思想与学术、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体大思精、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傲然卓立于中国地域文化之林,摇曳多姿,纷华照眼;今日之荆楚文化,雄姿英发,气冲河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楚文化 中华文化 演进轨迹 主要特征
下载PDF
动画视角下的西南民俗传播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蓓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博弈中,西南传统民俗面临本土图式的传承与时代话语的拓展。动画作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形式之一,其跨媒体属性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属性为西南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影像化思路与整合式传播策略。借助对民俗原型的改写... 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博弈中,西南传统民俗面临本土图式的传承与时代话语的拓展。动画作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形式之一,其跨媒体属性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属性为西南民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影像化思路与整合式传播策略。借助对民俗原型的改写、视听符号的聚合,动画形成了碎片化、陌生化的民俗叙事个性,为西南民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与多样态的文化赋能。推动西南民俗文化与动画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地域文化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其层级化、渠道化传播的有益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传统民俗 动画 传播策略 活态传承
下载PDF
交往交流交融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研究——以甘肃省陇东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珍 张文慧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217-224,共8页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与互动愈加频繁,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文章聚焦于甘肃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平凉花馍和面塑、庆阳香包绣制等国家级、省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陇东南地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当... 在全球化与互联网时代,文化交流与互动愈加频繁,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推动力。文章聚焦于甘肃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平凉花馍和面塑、庆阳香包绣制等国家级、省级项目及其传承人,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陇东南地区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从他者视角观察当地非遗发展的历程以及通过何种途径实现价值转化与依托。在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传承人在原有的资本基础上,发挥主体能动性作用,运用各种方式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进行交往交流互动,丰富自身文化涵养,积极寻求自身技艺文化变革,从而实现文化共享、经验互补和利益共赢。随着时代变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传承人的主体能动性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得以传播,而且以“技术理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逐渐与世界建立有机互惠的联系,愈发产生多元化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南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交往交流交融 田野考察
下载PDF
数字背景下地方文化多模态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丹丹 《东南传播》 2024年第1期94-96,共3页
地方文化传播建设有助于传播中国观点、中国智慧,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立体化、多介质、多模态的传播形式为地方文化传播赋能,文字、图像及视听符号等传播方式助力地方文化传播创设更加具身、形象的体... 地方文化传播建设有助于传播中国观点、中国智慧,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立体化、多介质、多模态的传播形式为地方文化传播赋能,文字、图像及视听符号等传播方式助力地方文化传播创设更加具身、形象的体验方式;从传播话语看,地方文化外宣话语通过直接或间接引用、仿写及注音方案等方式进行显性互文,或通过主题上和体裁上的构成性互文生成话语的意义,既强调了中国特色地方文化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又传播了地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一员的国际属性和国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文化传播 数字技术 多模态 互文性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京津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燕凌 李亚宏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118-121,共4页
调查可知,当前京津冀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着农民参与度及满意度不高、政府大力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民的了解率及使用率较低的现实。而农民通过新媒体自行获得文化资源比例高,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60岁以下农民获取文... 调查可知,当前京津冀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临着农民参与度及满意度不高、政府大力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农民的了解率及使用率较低的现实。而农民通过新媒体自行获得文化资源比例高,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60岁以下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首要渠道。因此,重视新媒体对于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完善农民意见表达与反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s’s 京津冀
下载PDF
以媒体迭代助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评《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
20
作者 邓树强 赵丽娟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0期I0004-I0004,共1页
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散居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跨境民族主要的居住区域之一,如蒙古族、俄罗斯族和朝鲜族等。因此,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如何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推动下,由于凤静所著的《当代东北... 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的散居地区之一,同时也是跨境民族主要的居住区域之一,如蒙古族、俄罗斯族和朝鲜族等。因此,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如何坚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在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推动下,由于凤静所著的《当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一书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梳理了60余年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独有特色,对于加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史 史论结合 居住区域 理论与实践 俄罗斯族 独有特色 跨境民族 论从史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