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市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游戏共同体”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航 张梦 《江苏幼儿教育》 2018年第1期61-65,共5页
通过问卷对武汉市14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支持加入游戏共同体,认同感较高。教师所在班级、学历与其认同感显著相关,不同性别、教龄、年龄、职称及园所等级的教师,其认同感差异不显著。'非金钱成本效益评估'&... 通过问卷对武汉市14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支持加入游戏共同体,认同感较高。教师所在班级、学历与其认同感显著相关,不同性别、教龄、年龄、职称及园所等级的教师,其认同感差异不显著。'非金钱成本效益评估''园内外支持''实用性'和'关心事项'是影响教师对游戏共同体认同感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幼儿教师对游戏共同体的认同感,应进一步明确共同体阶段性发展目标,完善相关制度;多途径增强共同体实用性与可行性建设;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园内外支持;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游戏共同体 认同感
原文传递
幼儿园教师“学习共同体”认同感研究——基于“游戏共同体”的调查
2
作者 吴航 张梦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7年第10期42-47,共6页
湖北武汉市学前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是组建学前教育园际发展共同体。为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情况,研究者以其中的“游戏共同体”认同感为切入点,对武汉市14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表示愿... 湖北武汉市学前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是组建学前教育园际发展共同体。为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情况,研究者以其中的“游戏共同体”认同感为切入点,对武汉市14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普遍表示愿意加入“游戏共同体”,对“游戏共同体”的认同感较高;幼儿园教师对“游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其所在班级及学历显著相关,与其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幼儿园等级等不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游戏共同体”认同感受非金钱成本效益评估、实用性、关心事项、园内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据此,研究者提出,应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游戏共同体”认同感,以促进教师游戏组织与实施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游戏共同体 认同感 专业发展
原文传递
开放、联动、共享,让区域游戏酣畅灵动
3
作者 方钰 《四川教育》 2020年第3期17-19,共3页
营造开放、自主的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游戏共同体”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共同体”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有三大核心要素,即“区域共同体”的创设、“幼儿共同体”的集结、“教师共同体”的指导。三者有机结合... 营造开放、自主的区域游戏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游戏共同体”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共同体”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有三大核心要素,即“区域共同体”的创设、“幼儿共同体”的集结、“教师共同体”的指导。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助推,共同构成“游戏共同体”,让幼儿天性自然释放,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我完善中实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共同体 区域游戏 自主探索 自主发现 区域共同体 自主学习 游戏共同体 灵动
下载PDF
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 被引量:16
4
作者 黄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100,共6页
玩具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是由它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双向构成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存在合一的状态或者分离的状态,它们构成了游戏共同体。传统玩具是传统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同时也将儿童从一个自然人纳入到传统文化... 玩具是一种文化,它的价值是由它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双向构成的。制作者和游戏者存在合一的状态或者分离的状态,它们构成了游戏共同体。传统玩具是传统社会生活的反映,它不仅满足了儿童游戏的需要,同时也将儿童从一个自然人纳入到传统文化之中;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玩具的制作者成为儿童游戏强有力的控制者,技术因素与商业因素的结盟催生了现代玩具。从传统到现代,游戏共同体的瓦解导致了传统玩具价值的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玩具 游戏共同体 传统玩具 现代玩具
下载PDF
教育人类学视角下幼儿—教师日常互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亚 赵建梅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1,共8页
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行为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架”,对幼儿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拟剧论”,对新疆T县S园教师的日常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透视幼儿教师的互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互动... 教师对幼儿的支持行为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支架”,对幼儿语言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借助社会学“拟剧论”,对新疆T县S园教师的日常生活进行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透视幼儿教师的互动逻辑。研究发现,教师互动行为呈现“在场”与“游离”两种特征。教师互动行为裹挟在不同互动时空维度中,在严明制度规范的活动环境和相较之规训较弱的常规活动环境中,分别呈现“情境化自我”与“能动性自我”的双重角色。构建以“幼儿主体性”取向为轴心的互动行为,教师需打破“伪”游戏精神,重识幼儿自由的原初本性;在筑立“真”游戏氛围时,与幼儿融为知行合一的共同体;以解放幼儿“野性”游戏性表现为互动理念,改善自身的互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共同体 情境化自我 能动性自我 教育人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