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wu w wang H +1 位作者 Hao J 赵泽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81-381,共1页
目的: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研究设计:IH患者用普萘洛尔(2~4.5mg/kg·d)治疗。那些对普萘洛尔反应不佳的患者接受了平阳霉素的瘤内注射或手术治疗。结果:51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相对... 目的: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分析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研究设计:IH患者用普萘洛尔(2~4.5mg/kg·d)治疗。那些对普萘洛尔反应不佳的患者接受了平阳霉素的瘤内注射或手术治疗。结果:51例患者对普萘洛尔的相对治疗反应如下:优良率为31.37%(16/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 手术治疗 疗效评估 治疗反应 临床疗效 瘤内注射 平阳霉素
下载PDF
地幔混合对流模式的最新证据
2
作者 吴翔宇 李红谊(编译) +2 位作者 wu w Ni S Jessica C E Irving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5期1-2,共2页
2019 年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刊发了地幔对流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通过采用非对称路径背向散射PKP 波约束小尺度地形起... 2019 年2月15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刊发了地幔对流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通过采用非对称路径背向散射PKP 波约束小尺度地形起伏方法,开展了410km和660km地幔间断面的小尺度地形起伏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在660km间断面存在剧烈的小尺度地形起伏,而在410km间断面处并未观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模式 地幔间断面 证据 混合 国际学术期刊 地形起伏 非对称路径 小尺度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polymorphisms and response to alendronate treatment in Chi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osteoporosis 被引量:16
3
作者 Liu Y Li M +10 位作者 Zhou PR Xing XP Xia wB Xu L Liu H J Zhang ZL LiaoEY Chen DC Liu J Tao TZ wu w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62-668,共7页
Background Genet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but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osteoporosis treatment.We aim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ene polymorphism... Background Genet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but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genetic determinants of osteoporosis treatment.We aimed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ene polymorphisms of key enzyme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FDPS) in mevalonate signaling pathway of osteoclast and response to alendronate therapy in osteoporotic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China.Methods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639 postmenopausal women aged (62.2&#177;7.0) years with osteoporosis or osteopenia who had been randomly assigned to low dose group (70 mg/2w) or standard dose group (70 mg/w) of alendronate in this 1-year study.We identified allelic variant of the FDPS gene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enzyme Faul.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erum levels of calcium,phosphate,alkaline phosphatase (ALP),cross 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 (β-CTX) were detected.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t lumbar spine and proximal femur was measured.The associ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the polymorphisms of FDPS gene and the changes of BMD,bone turnover biomarkers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The FDPS rs2297480 polymorphisms were associated with baseline BMD at femoral neck,and patients with CC genotype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baseline femoral neck BMD ((733.6&#177;84.1) mg/cm2) than those with AC genotypes ((703.0&#177;86.9) mg/cm2) and AA genotypes ((649.8&#177;62.4) mg/cm2) (P 〈0.0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MD at lumbar spine was observed among different genotypes of FDPS.The percentage change of serum AL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C genotype (-22.9%) than that in those with AC genotype (-24.1%) and AA genotype (-29.8%) of FDPS after 12 months of alendronate treatment (P 〈0.05).Neither percentage change of BMD nor β-CTX level after alendronate treatment had association with FDPS genotype.Conclusions FDPS gene was probably a candidate gene to predict femoral neck BMD at baseline.FDPS gene alleles could predict change percentage of ALP after treatment of alendronate,but possibly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ponsiveness of BMD to alendronat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polymorphism ALENDRONATE OSTEOPOROSIS PHARMACOGENOMICS
原文传递
基于多遥感产品和地面观测的北极苔原春季返青期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江珊 徐希燕 +1 位作者 贾根锁 吴文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18-1632,共15页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增温幅度约为全球地表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北极苔原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生长特征出现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波动.本研究基于北极苔原区29个地面台站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对2000~2018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增温幅度约为全球地表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北极苔原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生长特征出现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波动.本研究基于北极苔原区29个地面台站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对2000~2018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水分指数(NDWI)和归一化雪指数(NDSI)采用多种拟合方法进行平滑降噪,并提取返青期日期(SOS).同时利用多源地面观测资料,包括通量、物候影像和实地物候记录,对遥感返青期进行验证,探究返青期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站点中,纬度越高,返青期开始时间越晚;纬度每向北增加一度,返青期推迟约3.86天.2000~2018年间,不同的植物群落,返青期的发生时间和年际变化幅度差异大;尽管2000~2018年间研究站点的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但不同群落的返青期在2016年之后逐年推迟.高北极植被包括:(1)以莎草/禾草、苔藓为主的北极低矮湿地复合体(5~10cm),(2)稍高的匍匐、半匍匐矮灌木苔原(<15cm);高北极植被的大部分返青期呈延迟趋势.低北极植被包括:(1)以莎草、苔藓、矮灌木为主的湿地复合体(10~40cm),(2)以莎草和矮灌木为主的直立灌木苔原(20~50cm),(3)包含苔原与泰加林的过渡带;大部分的低北极植被返青期无明显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物候 返青期 苔原 遥感 气候
原文传递
古地磁约束的柴北缘古-新近纪构造旋转与应力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孙玲 季军良 +3 位作者 栗兵帅 李星波 吴武军 张克信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06-2527,共22页
重建柴达木盆地构造旋转与应力变化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陆内变形机制有重要意义.尽管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长时间尺度下构造旋转与应力变化的研究很少.文章以柴北缘大红沟剖面约52~7Ma河湖相沉... 重建柴达木盆地构造旋转与应力变化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陆内变形机制有重要意义.尽管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长时间尺度下构造旋转与应力变化的研究很少.文章以柴北缘大红沟剖面约52~7Ma河湖相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磁偏角和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方法,对柴北缘构造旋转和应力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包括:(1)磁偏角揭示柴北缘在约33~17Ma发生了顺时针旋转(25.1±8.6)°,17~13.5Ma转变为逆时针旋转(16.9±6.8)°.(2)AMS结果表明柴北缘具有弱变形沉积磁组构特征,构造挤压应力在约52~45Ma和约21~15Ma较强,其余时间较弱;强构造应力阶段对应于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快速减小的时期,弱构造应力阶段对应于汇聚速率较稳定时期,说明印度-欧亚板块汇聚速率变化可能是影响柴北缘构造应力强度变化的原因.(3)AMS结果还表明构造应力方向在~15Ma由近S-N向转变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中中新世构造调整相符.(4)柴北缘两阶段构造旋转与中中新世应力方向转变支持阿尔金断裂带两阶段活动的认识,即早渐新世开始左行走滑,走滑分量引起柴北缘顺时针旋转;中中新世走滑减弱兼逆冲,柴达木盆地内部及高原东北部发生广泛的地壳缩短,大量NW走向的褶皱和逆冲-走滑断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旋转 应力变化 磁化率各向异性 古-新近纪 柴北缘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从660 km边界地形推断地球不连续的化学分层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宝华 wu w +1 位作者 Ni S Irving J C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03-603,共1页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玻主要集中于全见幔对流和上下他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 板块构造学说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刻画了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学特征,而地幔对流理论则为理解板块运动提供了动力学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的研究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玻主要集中于全见幔对流和上下他幔分层对流两个模式。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地混合对流模式的猜想,即一些区域地幔分层对流、其他区域上下他做整体对流。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异帯及化学异常均可造成大尺度(1000km)和中等尺度(100km)的间斷面起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对流模式 不连续 学分 地球 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 运动学特征 力学基础
原文传递
东南沿海地区7500年前水稻种植的微体化石证据
7
作者 左昕昕 戴锦奇 +7 位作者 吴卫 靳建辉 葛威 王银平 任琳 林映君 裴瑶瑶 谢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03-2415,共13页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是农业和人口从亚洲大陆向台湾岛及东南亚岛屿等地区传播和迁徙的重要节点,对其早期农业出现的时间及其与区域环境背景关系研究是理解海岸带古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文章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闽江下游的大坪顶遗...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是农业和人口从亚洲大陆向台湾岛及东南亚岛屿等地区传播和迁徙的重要节点,对其早期农业出现的时间及其与区域环境背景关系研究是理解海岸带古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文章对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闽江下游的大坪顶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植硅体分析,在该遗址文化层堆积物中(约7500cal.a BP)发现了大量来自水稻茎叶的植硅体类型,并且在其早期遗存的陶片中发现了稻壳印痕和典型的水稻植硅体类型,指示水稻驯化程度的鱼鳞纹饰≥9个的水稻扇型植硅体占比达到44%,远高于已经建立的野生稻水稻扇型鱼鳞纹饰标准,说明早在7500年前后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水稻种植,将东南沿海农业活动开始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前推到距今7500年.对比区域早中全新世海平面与海岸线变迁的历史,认为东南地区早期水稻种植的出现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和福州盆地的最近一次海侵相关,高海平面驱使的不断后退的海岸线和海侵形成的“福州湾”可能为北方稻农的南下提供了良好的天然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硅体 福建 海平面 大坪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