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泊酚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丁刘欣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7,41,共5页
目的:观察环泊酚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07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常规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环泊酚进行静脉麻醉,比较2组... 目的:观察环泊酚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07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常规静脉麻醉,观察组采用环泊酚进行静脉麻醉,比较2组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组术前(T0)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麻醉方案下,观察组诱导后5 min(T1)、诱导后10 min(T2)的H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时(T3)的HR、MAP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T4)的HR、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后Ramsay镇静评分(RASS)、镇静补救例数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0时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后的简易状态精神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泊酚能有效维持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围术期体征稳定,其麻醉、镇静效果与丙泊酚相当,但可更好的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并降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全身麻醉 环泊酚
下载PDF
针刺内麻点镇痛在腹部手术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丁刘欣 邢群智 +1 位作者 孙君军 李毓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Ⅱ组行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Ⅲ组行针刺内麻点。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和记录...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Ⅰ组为对照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Ⅱ组行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Ⅲ组行针刺内麻点。观察各组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和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Ⅱ组和Ⅲ组评分平均低于Ⅰ组(P<0.05),Ⅲ组评分平均低于Ⅱ组(P<0.05);3组治疗后镇静评分比较:Ⅱ组和Ⅲ组评分平均高于Ⅰ组(P<0.05),Ⅲ组评分平均高于Ⅱ组(P<0.05);主要不良反应比较:Ⅲ组平均低于Ⅱ组和Ⅰ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内麻点 腹部手术 术后镇痛
下载PDF
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小莉 邢群智 丁刘欣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23期72-73,共2页
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sia,PCIA)是目前剖宫产术后最常用的镇痛方法之一。舒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阿片类药,可用于静脉、硬膜外等多途径镇痛治疗[1]。本文旨在探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 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sia,PCIA)是目前剖宫产术后最常用的镇痛方法之一。舒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阿片类药,可用于静脉、硬膜外等多途径镇痛治疗[1]。本文旨在探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新生儿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剖宫产 静脉自控镇痛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激水平及镇静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刘欣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2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激水平及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5—2020-04间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右美托...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应激水平及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5—2020-04间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全身麻醉组(观察组),各39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术后第1天的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术后2 h、6 h、12 h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2组患者的血清Cor、NE、E水平均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的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全身麻醉,可调节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水平,且镇静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右美托咪定 围术期应激水平 镇静评分
下载PDF
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在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霞 丁刘欣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5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在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毕运用新斯的明拮抗,对照组术毕不用新斯的明拮抗。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丙泊酚、... 目的:观察分析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肌松作用在小儿扁桃体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毕运用新斯的明拮抗,对照组术毕不用新斯的明拮抗。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应用肌松监测仪分别监测T1和TOFR,手术结束当T1为10%时,观察组给予新斯的明0.035mg/kg、阿托品0.01mg/kg进行拮抗,当TOFR恢复至75%时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单刺激肌颤搐(T1)恢复到25%、75%、90%的时间,4个成串刺激比率(TOFR)恢复到25%、75%的时间以及颤搐高度从25%恢复到75%的时间(RI)。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T1恢复到25%、75%、90%的时间及TOFR恢复到25%、75%的时间和恢复指数(RI)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斯的明可以明显缩短肌松恢复时间,缩短术后拔管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斯的明 恢复指数 维库溴铵 拮抗
下载PDF
小剂量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刘欣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5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A组单用乌拉地尔降压;B组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降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降压30 min后... 目的:探讨小剂量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A组单用乌拉地尔降压;B组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降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降压30 min后和降压结束10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毕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乌拉地尔用量。结果:B组与A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较A组减少(P<0.05)。控制性降压后30 min两组患者MAP均较降压前降低,B组HR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乌拉地尔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用于鼻内镜手术,效果确切,作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控制性降压 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
下载PDF
艾司洛尔用于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刘欣 《医学信息》 2012年第11期221-221,共1页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插管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HR)变化。结果试验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插管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HR)变化。结果试验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插管后1、3min平均动脉压(MAP)分别高于诱导前,插管后1、3min心率(HR)分别高于诱导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结论艾司洛尔能够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气管插管反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全麻 艾司洛尔
下载PDF
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俊锋 丁刘欣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6期573-575,共3页
目的比较依托味酯与咪唑安定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年龄在60~75岁,ASAⅡ~Ⅲ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A组)、咪唑安定组(B组),每组各45例。麻醉诱导:全部病例先静注舒芬太尼0.5~1μg/kg,维库溴... 目的比较依托味酯与咪唑安定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年龄在60~75岁,ASAⅡ~Ⅲ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A组)、咪唑安定组(B组),每组各45例。麻醉诱导:全部病例先静注舒芬太尼0.5~1μg/kg,维库溴铵0.1~0.2mg/kg,然后A组给予依托咪酯0.1~0.2mg/kg,B组给予咪唑安定0.1~0.2mg/kg,诱导后5min进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较诱导前下降,至插管前下降幅度最大,各组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均较插管前上升,各组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托咪酯与咪唑安定用于老年患者静脉全麻诱导时,对患者循环功能的干扰均较小,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功能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咪唑安定 全麻诱导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东 丁刘欣 +1 位作者 袁素平 黄春水 《医学信息》 2011年第23期336-337,共2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观察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观察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血脂、血压及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显著.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原发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原发高血压病 不稳定型l心绞痛
下载PDF
针刺内麻点对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丁刘欣 邢群智 +1 位作者 孙君军 李毓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8-742,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内麻点(位于小腿的内侧,内踝上7寸,胫骨后缘约0.5寸处)治疗,药物组给予舒芬太...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内麻点(位于小腿的内侧,内踝上7寸,胫骨后缘约0.5寸处)治疗,药物组给予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安全性、镇痛效果及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2、4、8、16、24、48 h各时点VAS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两组术后2、4、16、24 h各时点镇痛疗效比较,针刺组均优于药物组(P<0.05,P<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8、16、48 h各时点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都有增高(均P<0.05),针刺组较药物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针刺组术后安全等级高于药物组(P<0.05),其中针刺组有2例患者因惧怕针刺而停止治疗,药物组共有24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 针刺镇痛 Β-内啡肽 静脉自控镇痛
原文传递
针刺内麻点对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刘欣 邢群智 +1 位作者 孙君军 李毓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1年第4期37-43,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内麻点(位于小腿的内侧,内踝上7寸,胫骨后缘约0.5寸处)治疗,药物组给予舒芬太...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针刺组给予电针刺激内麻点(位于小腿的内侧,内踝上7寸,胫骨后缘约0.5寸处)治疗,药物组给予舒芬太尼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安全性、镇痛效果及血浆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2、4、8、16、24、48 h各时点VAS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两组术后2、4、16、24 h各时点镇痛疗效比较,针刺组均优于药物组(P<0.05,P<0.01);两组患者术后即刻、8、16、48 h各时点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都有增高(均P<0.05),针刺组较药物组增加更明显(均P<0.05)。针刺组术后安全等级高于药物组(P<0.05),其中针刺组有2例患者因惧怕针刺而停止治疗,药物组共有24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用于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均优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手术后针刺镇痛 β-内啡肽静脉自控镇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