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和实施的三重取向研究——基于160个重点帮扶县为对象的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丁建彪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7,共9页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乡村场域的典型呈现,其蕴含的多重取向不仅是党和国家战略意图的直接体现,也对其有效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和实施过程中,160个重点帮扶县是党和国家高位、权威和理性决策的集中体现,也...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乡村场域的典型呈现,其蕴含的多重取向不仅是党和国家战略意图的直接体现,也对其有效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和实施过程中,160个重点帮扶县是党和国家高位、权威和理性决策的集中体现,也是其重要的依托载体。研究表明,发展、公平和安全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取向,并被整体性地嵌入乡村振兴战略体系中,既确保了三者的统筹协调和均衡同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独特的结构支撑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重点帮扶县 乡村发展 社会公平 总体安全
下载PDF
中国农村扶贫措施成效评估指标选择与分析框架 被引量:8
2
作者 丁建彪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9-98,I0003,共11页
精准扶贫脱贫本质上是一场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度匹配的创新性治理过程。从不同主体出发评估扶贫措施成效,会得出差异性甚至对立性结论。科学的评估需要将供给主体实施的所有措施进行整体性考量,而不能仅仅针对某些措施或某一项措施,以避... 精准扶贫脱贫本质上是一场供给侧与需求侧深度匹配的创新性治理过程。从不同主体出发评估扶贫措施成效,会得出差异性甚至对立性结论。科学的评估需要将供给主体实施的所有措施进行整体性考量,而不能仅仅针对某些措施或某一项措施,以避免遮蔽这些措施带来的溢出效应,并从需求主体出发设定更为多元化的指标。这些指标既要体现贫困的本质属性,也应体现需求主体真实获得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借助评估机制将所有措施与核心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扶贫措施成效评估系统性、科学性的同时,为相关措施后续适时调适提出具体改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代际传递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下载PDF
公民参与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探析——基于现实依据、实现途径及溢出价值的维度 被引量:8
3
作者 丁建彪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46,共6页
公民参与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现实依据取决于政府系统输出结果的内在特性及公民参与的矫正性功能。输出结果的可接受性、可支持性以及评估本身的可持续性要求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又能从整体上矫正由技术要素... 公民参与推动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现实依据取决于政府系统输出结果的内在特性及公民参与的矫正性功能。输出结果的可接受性、可支持性以及评估本身的可持续性要求公民参与,而公民参与又能从整体上矫正由技术要素产生的评估偏差。发展和形成符合公民参与的实现途径与技术手段,并形成结构化的制度安排,是参与式绩效评估的中枢环节,它的溢出价值在于增进了公民与政府之间基于影响和行为的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政府 绩效评估 信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符号逻辑 被引量:2
4
作者 丁建彪 王彩波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63,共7页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符号逻辑由理论逻辑、具象逻辑和指向逻辑构成。理论逻辑提供了符号意义的内在基础,"人民主体地位"是理论逻辑的内核与实质、原点与起点。具象逻辑塑造了全体人民在政治空间中的位置感、方向感和整体感,既...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符号逻辑由理论逻辑、具象逻辑和指向逻辑构成。理论逻辑提供了符号意义的内在基础,"人民主体地位"是理论逻辑的内核与实质、原点与起点。具象逻辑塑造了全体人民在政治空间中的位置感、方向感和整体感,既关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凝练和界定核心价值体系,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出具体性的逻辑线索。指向逻辑确立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新坐标,激发起了全体人民的使命感。它将"中国梦"的特有内涵吸纳进当代中国的日常话语体系中,通过政治文化的符号表达,完成从国家话语向政治文化话语的转化。三个要素内在统一,相互衔接,共同构筑起符号逻辑的具体内涵,同时也塑造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的话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政治文化 符号逻辑
下载PDF
政策学习视角下农村扶贫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丁建彪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6-152,共7页
政策学习是由内生学习、社会学习和政治学习构成的复杂、多维和多层的结构体系,将其应用于分析农村扶贫政策的过程,可揭示出这一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内生学习确保了精准扶贫政策吸纳前两个阶段政策的有益经验,同时对其带来的不足和弊... 政策学习是由内生学习、社会学习和政治学习构成的复杂、多维和多层的结构体系,将其应用于分析农村扶贫政策的过程,可揭示出这一政策演变的内在机理。内生学习确保了精准扶贫政策吸纳前两个阶段政策的有益经验,同时对其带来的不足和弊端进行矫正,使得政策内容和执行方式更加科学化;社会学习促使政策行动者对贫困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多维和深入,并通过学习机制反馈到扶贫政策的各个方面,促使政策内容、执行方式、资源供给、参与主体等方面发生重要变革,构成政策演变的核心;政治学习则聚焦农村扶贫政策释放的政治意涵、时代价值和责任认定,并伴随政党资源调动、监督考核和惩戒机制等过程,使政策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外延持续扩大。总之,内生学习和社会学习使得扶贫政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得以显著增强,而政治学习促进了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集体行动,显著提升了扶贫政策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学习 扶贫政策 政策演变 政策效能
下载PDF
论集体理性政策偏好的形成及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丁建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6-51,共6页
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为政治体系解决公共事务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分配所产生的效用流是社会成员表达和关注政策的前提,而社会成员在政策过程中会产生随机性而非系统性错误,这是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形成的基础... 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为政治体系解决公共事务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公共政策对公共资源分配所产生的效用流是社会成员表达和关注政策的前提,而社会成员在政策过程中会产生随机性而非系统性错误,这是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形成的基础。正是在随机性错误的基础上,各种意见通过聚合过程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集体理性政策偏好。因此,政策体系应积极回应集体理性政策偏好以提升回应强度,并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结果之间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理性 政策偏好 政策效能
下载PDF
公共舆论:提升民主政治回应性的有效路径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建彪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12,共5页
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有权使政府以及他们的代表们同意接受公众的意志和意见。为了在社会成员不能普遍参与的条件下仍能实现较为普遍的政治参与,现代社会往往采用代议制。但是,体现代议制基础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充分和有效地代... 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人民有权使政府以及他们的代表们同意接受公众的意志和意见。为了在社会成员不能普遍参与的条件下仍能实现较为普遍的政治参与,现代社会往往采用代议制。但是,体现代议制基础的代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充分和有效地代表社会成员的现实诉求。作为汇聚人民声音的公共舆论,在政治过程中日益成为一支积极影响政治系统的力量。同样,现代社会奉行以规则行事的方式,使公共行政资源和行政官员的精力过多地消耗在维持公共行政的程序化、格式化等形式方面,而缺乏对社会成员诉求灵敏的和多样化的回应。只有公共舆论,才能在双重意义上既保证行政官僚对社会成员的有效回应,又保证行政官僚对规则的遵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民主政治 回应性
下载PDF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互联网+”条件下政府运行模式变革 被引量:2
8
作者 丁建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7-73,共7页
在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能力体现为政府内部与外部沟通合作的能力、政府整体运行的效度以及服务供给的有效内容与基本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行政体制中,政府的总体架构与组织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这使得变革政府运行模式成为提升政府治理... 在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能力体现为政府内部与外部沟通合作的能力、政府整体运行的效度以及服务供给的有效内容与基本方式。在一个特定的行政体制中,政府的总体架构与组织结构是相对稳定和完整的,这使得变革政府运行模式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变量。"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政府展开大规模合作提供了信息保障,为重塑权责关系创造了新的条件,为政府提供服务拓展了新的媒介和手段。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变革政府运行模式,使之从封闭走向合作、从碎片化运行转向整体性运行、从部门式救助转向一体化服务,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和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治理能力 “互联网+” 政府运行模式
下载PDF
我国精准扶贫措施减贫效应的生成逻辑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建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67,共8页
入户调查数据的测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精准扶贫措施减贫效应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橄榄球”型结构;在整体层面上出现了“边际钝化”现象,且分布不均衡。这些特征和现象是由学习机制的统合功效、项目制的内在属性、理性选择的运行逻... 入户调查数据的测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精准扶贫措施减贫效应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橄榄球”型结构;在整体层面上出现了“边际钝化”现象,且分布不均衡。这些特征和现象是由学习机制的统合功效、项目制的内在属性、理性选择的运行逻辑和避责机制的综合效应下形成的,并最终演绎出高度复杂的生成逻辑。对这一逻辑的研究既可从理论层面为全面理解扶贫脱贫的结构性特征提供知识资源,也可从实践层面为五年过渡期内相关措施的分类优化和精准调整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 五年过渡期 减贫效应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垃圾围城”治理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建彪 谢微 《中国市场》 2016年第8期57-58,共2页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困境、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环节。不过,"垃圾围城"的趋势愈演愈烈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垃圾围城"存在着结构性的困局。因此,要从根本破解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城乡二元困境、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权益、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环节。不过,"垃圾围城"的趋势愈演愈烈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垃圾围城"存在着结构性的困局。因此,要从根本破解制约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瓶颈,也应从治理结构的视角出发,从理论上和顶层设计的层面寻求治理结构及其内在的相互关系,以建立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垃圾围城 治理结构
下载PDF
柏拉图和谐思想探析——以《理想国》为文本研究
11
作者 丁建彪 刘岩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44-245,共2页
《理想国》的副标题为论正义,正义被定义为生产者、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个阶层在城邦中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这一正义思想背后更多地体现为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有序,而灵魂的正义,柏拉图将其比作健康,正义之于灵魂,类似于健康之... 《理想国》的副标题为论正义,正义被定义为生产者、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个阶层在城邦中各做各的事而不互相干扰。这一正义思想背后更多地体现为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有序,而灵魂的正义,柏拉图将其比作健康,正义之于灵魂,类似于健康之于身体,二者的可类比性都基于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笔者从文本研究的视角出发,探析柏拉图和谐思想,以益于对柏拉图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思想 《理想国》 和谐思想 文本研究 正义思想 自然秩序 副标题 生产者
下载PDF
完善治理资金筹措体系的对策研究
12
作者 丁建彪 谢微 《全国商情》 2016年第2期67-68,共2页
农村垃圾治理是实现“垃圾围城”治理的关键环节,而治理资金的筹措又是化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根本。只有具备合理的筹措渠道和多方共筹的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和提升治理效能。
关键词 治理资金 筹措体系
下载PDF
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德超 曹志立 丁建彪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与预防腐败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思考,是对政治权力运行逻辑... 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党风廉政建设和惩治与预防腐败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思考,是对政治权力运行逻辑的调适,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性安排。从理论层面阐释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提出所产生的认识论问题、功能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从政治权力的视角解读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才能切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党委和纪委两个责任的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 党委 纪委 两个责任
下载PDF
试析公共舆论的内涵与功能--基于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彩波 丁建彪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9,共6页
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共舆论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的重要方向。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因素的成长并降低政治运行成本。同时,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又离不开在... 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公共舆论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的重要方向。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能够进一步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所需要的理性因素的成长并降低政治运行成本。同时,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又离不开在民主政治框架内对其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界定和明晰,只有在对公共舆论的功能和其作用机理的正确认识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民主政治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与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亮 丁建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84-88,共5页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体现在:从治理理念上来看,它是理性化治理;从主体参与上来看,它...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治理模式,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体现在:从治理理念上来看,它是理性化治理;从主体参与上来看,它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从治理机制上来看,它是法治化治理。沿着协商民主视阈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中国应该转变国家治理理念,寻求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善治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国家治理现代化 理性化治理 协同治理 法治化治理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动力探析
16
作者 王玮 丁建彪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3-87,共5页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和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之间的有效张力。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加快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进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动力,这种统一性通过具体...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在于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和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之间的有效张力。个体要求的多样性加快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进程,进而推动了中国政治的发展。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动力,这种统一性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来体现,只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外动力和内动力的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效张力,构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发展 公共舆论 发展动力
下载PDF
浅谈黄土公路隧道的施工控制与管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建彪 轩俊杰 《甘肃科技纵横》 2008年第6期146-147,共2页
要成功地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隧道工程管理,就必须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抓好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度和工程成本控制。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概括地说,工程质量关... 要成功地完成公路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隧道工程管理,就必须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抓好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度和工程成本控制。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概括地说,工程质量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市场,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生命与健康,工程成本控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施工进度则是上述四个方面的基础。这四个方面要齐头并进,均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公路隧道 质量控制 安全管理 进度控制
下载PDF
也谈初中数学的小班化教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建彪 《学苑教育》 2014年第1期51-51,共1页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寓教与乐;注重有效课堂,减负增效;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互动;注重多...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数学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寓教与乐;注重有效课堂,减负增效;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互动;注重多元评价,因材施教;注重数学美感,激发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小班化 小组 合作
下载PDF
数学:那么远,这么近
19
作者 丁建彪 《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 2013年第12期72-72,共1页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有一些感悟,农村学生中除了对数学特感兴趣、成绩特好的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是敬而远之的,课堂上叫他们回答问题时,眼睛里流露出的竟是迷惘之意.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只想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 笔者从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有一些感悟,农村学生中除了对数学特感兴趣、成绩特好的外,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是敬而远之的,课堂上叫他们回答问题时,眼睛里流露出的竟是迷惘之意.看到这一幕,我心里只想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了?数学真的距离学生有那么远吗?有时候明明一道简单的商品销售问题.有些同学想了好久,还是不明所以,他们的智力都很正常,也有计算基础,如果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肯定能想办法去解决,现在变成了数学题目,就胆怯了,心虚了,自己告诉自己不能了.我想,这是我们的数学离他们有点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农村学生 商品销售问题 教学工作 回答问题 数学教学 实际生活 数学题
下载PDF
浅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
作者 丁建彪 《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 2013年第7期68-68,共1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堂好的数学课,它除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知识、情感与习惯培养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习惯影响其他两个目标的达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一堂好的数学课,它除了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知识、情感与习惯培养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习惯影响其他两个目标的达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调查表明,完全没有在课前预习的同学几乎占30%,这其中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仅有一小部分是由于没有时间,反映出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被动性.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习惯呢?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习惯 习惯培养 数学课 著名教育家 课前预习 学会学习 数学学习 教学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